食管胸膜瘘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协和建院百年启动这项工程与时间赛跑,留
TUhjnbcbe - 2024/6/9 17:58: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里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

中国工程院院士、病理学家刘彤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分子遗传病理实验室,最早开展了国内对乳腺癌、肺癌、胃癌等肿瘤的基因靶向检测;

变态反应学教授叶世泰,参与建立中国第一个变态反应科,是中国变态反应学临床、科研及教学的探路人之一;

呼吸病学家和临床医学家罗慰慈,中国呼吸医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至今依然活跃在临床一线……

医院建院周年,在其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无数璀璨的明珠,他们为现代医学开疆拓土,留下遍地功勋。岁月无情,英雄迟暮,但记忆永存。年起,医院一群年轻人与时间赛跑,为老专家们留下“口述历史”,让尘封历史再现的同时,也让动人的情愫在世间继续传诵。

著名呼吸病学专家罗慰慈教授(前排中)与项目组成员合影

紧迫感:

筹备过程中就有2位专家离世

“老专家口述历史文化传承教育项目”于年正式启动,初期确定了近位受访专家,这些人或曾荣获“协和杰出贡献奖”,或参与见证协和重大历史事件,或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项目牵头人。

医院宣传处董琳是项目的参与者之一。他将这份工作形容为是在“跟时间赛跑”。的确,受访专家的平均年龄在90岁左右,有的已身陷病榻。在项目筹备期间,就有两位教授先后辞世,这成为项目组永久的遗憾。因此,在后续项目实施过程中,高龄、身体欠佳者成为口述历史优先采集的对象。

已患病多时的刘彤华是项目组采访的第二位专家。“我的座右铭是‘锲而不舍’,我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一定要做……做什么事坚决做到底,而且不能停留。”面对镜头,时年89岁的老人给世间留下了自己最后的影像记录。

“刘院士当时状态已经不太好了,但是对于采访这件事却非常支持,觉得能为协和百年献礼,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董琳分享了一个小细节,前两次在病房采访时,经过快一个小时的交流,老人明显有些体力不支,手里不停揉着小纸团;但是,当团队成员提出“先休息一会儿”时,老人却执意坚持。后面的采访转战到刘彤华家中,对于她的出院,团队成员一开始没有多想。后来,董琳才从他人口中得知,医院采访给团队带来不便才坚持出了院。

前后五次的采访中,刘彤华坦率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从童年到求学,从职业到人生;谈成就,谈遗憾;聊恩师,聊学生……让董琳没有想到的是,这近十万字的文字材料、6个小时的视频,竟成了老人跟世界最后的告别。

最后一次采访离开时,董琳跟老人做了约定,等到秋天,漫山红叶,再同游香山,将休闲的生活画面定格。

然而,一个月后,他却收到了老人去世的消息。香山之约再无赴约之日。

项目成员心中的紧迫感更强了。

厚重感:

尘封的历史扑面而来

项目组介绍,口述历史想要留存的是老专家的一生,既揭示他们求学从医的成长经历,为后人留下借鉴经验;也显露个人命运在时代巨浪中的沉浮,勾画历史瞬间。

著名风湿病学专家蒋明教授接受采访

在老专家的徐徐讲述中,项目组穿越时空隧道,在波澜壮阔的厚重感中重温一个个动人细节。

现年93岁的护理学专家李纯曾在志愿军病房工作,她当年护理的几个病人面部损毁严重。因此,每到查房的时候,尤其是有长得帅气的大夫查房时,总有病人要闹闹情绪。那时,志愿军枕头下都会放个小镜子,没人的时候悄悄拿出来照一照,照完之后情绪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李纯忙完工作时会特意在病房里多转几圈,找病人聊聊天,多给他们做做心理疏导。“之前提到医院在抗美援朝中的贡献,往往都是说手术队去了前方,其实在李纯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后方的病房里,我们也参与了很多的工作。”董琳说,在那个时候,医院的护理就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技术层面,而是把心理关怀也包含在内,已经是整体护理理念的雏形。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宴请“功臣”,李纯因为表现突出,拿到了医院唯一的一张邀请函。这一尘封的历史细节也在与李纯的交谈中重见天日。

年出生的徐乐天是我国著名的胸外科专家,对肺、食管、纵隔、胸膜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您可能想不到的是,他还曾“客串”过眼科大夫,在让他引以为傲的职业生涯里,藏着一例例成功的白内障手术。

在镜头前,徐乐天回忆了自己这段与众不同的经历。故事发生在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入藏医生,徐乐天跟随解放军来到西藏。他发现,西藏高原,紫外线强烈,白内障病人多;而当时,当地并没有专门的眼科大夫。于是,徐乐天特意清点了下医疗队带去的医疗器材,发现已有器材完全可以满足白内障手术的需求,便硬着头皮上了阵,没想到大获成功。藏民重见光亮时的惊喜与激动,为徐乐天短暂的“眼科”生涯增添了至上荣耀。

获得感

医学大家的为人处事让人受益终身

“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突出的事情,只是一步一个脚印跟着我的老师做了下来。”林巧稚的学生、妇产科学教授连利娟如此评价自己一生的成就。

“人活着为了什么?我觉得只有一条:快快乐乐地为世界作出巨大的贡献。”著名风湿病学专家蒋明淡定道出人生真谛。

“作为医生,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把赚钱放在第一位,那就不配做人民的医生。”著名皮肤病学专家苑勰诠释着质朴的为医准则。

……

北京医院苏萌老院长展示他年轻时的照片

在与医学大家的交流中,项目组年轻人的心中常常涌动着感动,为历经沧桑沉淀后的朴实真诚所深深触动。“对于我们来说,采访也是一场洗礼和教育,老专家的很多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态度。”董琳说,每次采访之前,他们会做足准备、备齐材料,“我们以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做得够充分了,但是与老教授聊起来,发现他们为采访而做的准备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现年97岁的罗慰慈,在每一条采访提纲上都细心地做了标记,李纯则整整齐齐手写了23页的“答卷”,老院长苏萌则提前按照提纲仔细梳理了他人生的每个里程点,标注了每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他们将严谨写在了基因里。”

明明都是在医学圈里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在对待晚辈上,老专家们却毫无架子,让年轻组员们时时如沐春风。项目组成员王璐分享,每次采访时,罗慰慈教授都会早早跑到临街专门给大家买鲜榨果汁;听到敲门声,老爷子会快步小跑到门口开门,鞠躬迎接,还会认真地向大家道一句“辛苦你们了”;面对镜头,老人会板板正正地穿上西服、系好领带。

叶世泰创建变态反应科的历史,则给年轻的组员们注入了无数的能量。“再难能有前辈们创立科室那么难吗?”团队成员李苑菁常常扪心自问。拿叶世泰自己的话来说,当时,如何在变态反应科开展工作,经验为零,只能靠图书资料自己摸索,白手起家。最难的时候,整个科室只有他一个人在撑着。为了给抗原找到一个合适的储存冰箱,他曾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最后在一个二手市场上购得了合适的冰箱。

最打动他们的,当然还是那颗医者仁心。即使年过九旬,不少老教授依然活跃在门诊上,苑勰就是其中一位。疫情期间,医院为了保护他们,将其门诊暂停。这成了老人家的一块心病,时不时就打个电话,问问什么时候能开诊,“那么多病人还要找我复诊呢,我放心不下。”神经科教授郭玉璞常也常把“病人”挂在嘴边,“其实是我离不开病人,作为一名医生,就要把一生所学贡献给病人。”

董琳介绍,目前,项目组已经完成了24位专家的口述历史,今年将继续采集20位专家。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会有更多的专家被选入他们的采访库中。他们的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而他们却信心满满,因为他们深知,这是留给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1
查看完整版本: 协和建院百年启动这项工程与时间赛跑,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