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中发现,机械性肺损伤不仅可发生于麻醉前已存在肺损伤、呼吸衰竭等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也可发生在肺功能正常的患者,是机械通气最严重的并发症。
有研究显示,围术期机械性肺损伤的发生率2%~5%,心脏手术的发生率最高为5%,肺叶手术的发生率为2%~4%。麻醉期间减轻或避免机械性肺损伤,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机械性肺损伤的定义:
机械通气可在临床麻醉中为全身麻醉患者提供辅助通气,同时也是治疗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但是机械通气本身也可引起肺损伤。这种由机械通气引起的使正常肺组织或是已损伤的肺组织损伤加重的现象称为机械性肺损伤,又称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围麻醉期机械性肺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围麻醉期机械性肺损伤是在应用呼吸机过程中由于机械通气诸多因素及肺部原发病共同作用导致的肺组织损伤。临床上患者突然出现低氧、血压下降、气道压进行性升高(主要发生在定容通气时)和肺顺应性进行性下降时应考虑到发生机械性肺损伤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以下临床症状:
1.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是一组以循环或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特征的疾病。
相关研究显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的发生率高达88%,多分布在肺组织结构相对正常的非坠积区域。
少量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对心肺功能可能无明显影响,严重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时可因大量肺间血管受挤压,导致肺循环阻力和肺内分流增加,严重者出现肺水肿和急性右侧心力衰竭。
胸部X线检查可早期发现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表现为肺脏前中部、心脏周围和膈肌上方斑点状透亮影,也可表现为朝向肺门的放射条形透亮带或血管周围低密度晕轮等。
2.纵隔气肿、皮下气肿:
文献报道37%的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患者可相继发生纵隔气肿,患者往往突然感到胸骨后疼痛并放射到两肩部,重者可压迫腔静脉,回流受阻,至循环衰竭。正位胸片可见一侧(多为左侧)或两侧的纵隔胸膜被气体推移而成的线条状阴影,与纵隔的轮廓平行,在线条状阴影的内侧有透亮的条带。
纵隔气肿常沿纵隔筋膜面进入颈部的皮下软组织可蔓延到胸部和腹部形成皮下气肿。皮下气肿是纵隔气肿向外减压的结果,一般对患者没有严重影响。
3.气胸:
气胸是常见的最严重的机械通气并发症。据报道肺功能正常的患者机械通气时气胸的发生率为3%~5%,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则高达60%。
常规立位摄片时胸腔内气体多集中在肺炎部,易于发现,而危重患者多数是床边仰卧位或半卧位片,其X线影像的变化要复杂得多。Tocino等报道88例危重患者共发生次气胸,胸腔内气体集聚在胸腔前中部和下部者分别占38%和26%,而在肺尖部的只有22%。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气胸中有33%(多在前中位和肺下)起初漏诊,后经CT或发展为张力性气胸后才被发现。
4.气体栓塞:
气体栓塞的临床表现,与气体量及所在部位有关。轻者临床表现隐匿不易发现,重者可引起严重后果。Bricker等报道79例外伤后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中肺静脉气体栓塞的发生率为11.4%。一旦怀疑气体栓塞,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5.弥漫性肺损伤:
机械通气诱发的弥漫性肺损伤,常与肺内原有基础病变相重叠而难以区分。换言之,在机械通气期间,即使患者肺功能进行性恶化,有时也无法判断是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还是原有疾病的自然进展,故很难做出确切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