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忧虑
除4月份工业增加值环比下滑1个百分点以上以外,显示中国经济出现减速迹象的数据增多:企业的存货明显上升;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5月初值创下了数十个月以来新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上有关中国经济 硬着陆 的非主流看法开始抬头,希望央行停止收紧*策的呼声也在增大。 但是,徘徊不去的通胀压力提高了*策放松的门槛。在国际投行纷纷调低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时,另一些经济学家坚持,经济放缓不应影响货币*策收紧进程,否则只能是进一步累积通胀压力。
通胀高企 高盛的经济学家表示,未来2个月,央行将上调存贷款利率各25个百分点,但是未来进一步上调利率的空间 很小 。持另一种观点的是香港金管局的前任总裁任志刚。他预计,*府将持续上调利率以抑制通胀,今年年底之前 不排除 进一步调高存款利率的可能性。 中国的一年期存款基础利率是3.25%,而4月的CPI数据是5.3%。一年多来,中国的利率水平一直低于CPI涨幅。 高盛的经济学家上调了通胀预期,原来预期中国全年的CPI是4.3%,而现在这个数字调高到4.7%。CPI涨幅将在6月达到全年最高值5.6%,部分原因是近期猪肉价格上涨。预计CPI数据要到8月以后才能有所回落,回到5%下方。根据新华社5月16日的报道,由于猪肉供应减少,猪肉价格较一年前上涨了44%。 总体的通胀比去年更严重。 高盛经济学家在报告中写到。由于能源价格上涨,而通胀变得对*策不那么敏感,同时食物价格并没有像人们预计的那样回落,现在通胀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5月通胀水平已经达到32个月来的峰值,为5.4%。今年前5个月的CPI数据均超过*府年初制定的月均水平4%的目标。 央行从去年10月以来已经4次上调利率,去年11月以来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近的一次在5月12日。 国际投行调低经济增长预期 荷兰ING集团下调了中国全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从之前的10.2%下调至9.8%。在5月12日发布的报告中,它又将第二季度的年同比经济增长率从10.3%下调至9.6%。ING还表示,6月底之前可能上调利率25个百分点。 瑞士信贷将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期从9.1%下调至8.8%,大和证券在5月11日将预期由年初的9.6%下调至9.2%,JP摩根也在5月20日将预期由9.5%下调至9.4%。 高盛日前也追随其它投行的脚步,调低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主要原因是通胀局面下,或将出台新的紧缩*策,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高盛预期,2011年中国的GDP将增长9.4%,低于此前10%的预期。 这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投资者对市场的忧虑情绪。随着*府紧缩信贷的*策出台,公司盈利将受到影响,事实上,沪深股市已经跌至今年1月以来的最低位。高盛认为,经济放缓的事实可能影响决策层,使未来的紧缩*策有所缓和。 未来加息的空间不大。 高盛在5月底的报告中写到, 即使*府决定保持紧缩的*策基调,加息也面临着很强的阻力,因为这一类的措施对实体经济有广泛的影响。
对 超调风险 的担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央行目前将主要精力放在控制物价上涨上。他并没有提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意味着他认为通胀风险比增长放缓的风险更值得关注。 虽然央行没有改变*策的基调,但是包括巴曙松和余永定在内的经济学家已经公开地呼吁*策制定者更多地考虑过度紧缩的风险。 余永定是前任货币*策委员会委员。5月5日,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超过9%,尽管面临着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包括紧缩风险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的急遽掉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他现在 担心的是*策调整过度 ,因为如果央行持续紧缩的周期过长, 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着超调的风险 。他的评论被发表在《经济参考报》上。 通胀仍是首要问题 在曾经担任央行副行长的吴晓灵看来,过去两年中国货币供应高速增长实际上为通胀创造了条件。如果今年不回归稳健的货币*策,通胀压力就不可能消除。她认为,今年不超过7.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应该是底线,而16%的广义货币(M2)增长目标,相对于4%的通胀和8%的经济增速目标来说应该算是宽松而非紧缩。不过,由于要保证前两年开工项目的后续资金,而信贷投放规模又有所控制,一些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显得格外紧张。在有限的资金当中,要在在建项目和企业生产,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资金分布方面作适度调整;而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需要下马。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增速放缓是必然的结果。 刘利刚和法兴银行经济学家姚炜也认为,导致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府的*策,经济减缓说明央行的紧缩*策已开始奏效。另外,姚炜认为利润挤压和日本地震造成的供应链中断打压了经济。 正是考虑到经济只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通胀上升压力依然严峻,吴晓灵和几位外资银行专家都认为央行将不会放松货币*策。 5月,国家总理温家宝表示, 控通胀 是当前*府的首要工作。上个月,他曾表示,*府必须考虑到紧缩*策的 滞后效应 ,避免未来对经济体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