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钠硫电池,揭开这种电池神秘的面纱,看它如何与众不同,与此同时把它和锌溴电池做个全方位的对比。
钠硫电池,一种在争议中生存和发展的储能电池技术,处处与众不同。钠硫的优缺点同在,一方面它肌肉结实,能量充沛,有着很高的能量密度和大电流放电能力,在能源安全面临挑战,能量使用方式急需变革的当下,它被奉为颠覆传统,拯救世界的美国英雄;另一方面,它易燃易爆,高温腐蚀,在当下安全高于一切的世界里,它又被认作生性乖戾,不易管控,极具破坏性的危险分子。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相信这种非议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退。这归因于两点:第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普通大众对这款电池了解甚少,导致出现两个极端,盲目相信和盲目怀疑。这需要深埋在研究所实验室的科研达人走出幕后,面向潜在客户,积极教育和引导,我个人体会很深,搜遍各大网站和文献,居然没找到一张钠硫电池充放电曲线图,很遗憾!第二是技术门槛太高,突破太慢,尚未给予投资者足够的信心。
钠硫电池出生在年,于福特汽车研发部。在电池家族中,比起铅酸,钠硫电池只能算是个年轻小伙。可惜它命途多舛,福特的初衷是要让它在汽车领域一展拳脚,但没人能忍受它℃运行环境,这也让工程师们头疼不已,为它高功率高能量的优点而手舞足蹈,因他高温高强腐蚀的缺点而顿足捶胸,看着是个栋梁之才,到最后连个扁担都没刮成,这或许是福特汽车的心声。随着镍氢、锂电的问世,他们确定钠硫电池不是这块料,于是放弃治疗。
俗话说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钠硫电池就是一块埋在粪坑里的金条。在美国不受待见,在小日本却得到了重生。年代,东京电力公司和NGK看上了它,并给了它一个offer,从此被重视,幸福来敲门。东京电力和NGK从此开始长达数十年的钠硫电池研发,日本*府也是大力相助,据说*府报销了他们75%的研发投入。
为什么钠硫会落户日本?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途驱动,钠硫虽不适合移动电源,但固定使用,倒是弥补不少短板。第二是资源驱动,日本是个资源匮乏地区,但唯独不缺大海和火山,电池的原材料是钠和硫,海水中有钠,火山中有硫,若这款电池搞定,国家会变废为宝。想象一下,如果不是国家意志和支持,没有那个企业会不懈坚持几十年。他们年才开始做示范,年起火爆炸,现在还在探索中前进。
在日本把钠硫从粪坑中拉出来之后,中国人也突然发现这是块好东西,06年左右,上海电力联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院,合作进*钠硫电池,他们的步伐很快,据说在开发过程中,温兆银团队也是五加二、白加黑地拼命推进,才造就了现在的AH钠硫电池单体的问世,崇明岛上有他们刚搭建完成的示范项目。
不管怎样,我相信这是一款很有实力的电池,在未来储能市场中有可能占据一席之地,否则我也不会花大把时间研读它,把它和锌溴电池放在天平上,称一称几斤几两,比一比高低上下,读者旁观,看的最清楚。
好了,现在切换到钠硫与锌溴的PK现场。
1原理
钠硫电池:钠硫电池在-℃的温度范围内运行,放电时,负极的单质钠(Na)失去电子,转化为钠离子,同时钠离子穿过固体陶瓷电解质β-Al2O3,与正极侧的单质S结合成多硫化钠Na2Sx;充电时,正极侧的钠离子穿过固体陶瓷电解质β-Al2O3,到负极得到电子,被还原成单质钠(Na),同时正极的多硫化物因失去钠离子而转化为硫单质(S)。电池的反应电压随着含硫量不同而变化,范围在2.08-1.78V之间。
锌溴电池:锌溴电池属于常温电池,启动温度在0-45°之间,充电时Br2从正极析出并络合,存于储液罐内,Zn从负极析出,镀在碳极板上。放电时Br2在正极转化为Br-,同时负极板上的锌(Zn)失电子后转化为锌离子(Zn2+);锌溴电池反应过程电压基本保持不变,维持在1.85V左右。
2β-Al2O3陶瓷管:集电解液与隔膜功能于一身
陶瓷管,形状类似一个试管,能承装液体而不泄漏,区别在于试管的材料不是玻璃,而是β-Al2O3陶瓷,制作钠硫电池时,陶瓷管里面注满液态钠,管子的外面被浸泡在液态硫中(别忘了温度是℃)。所以陶瓷管可同时兼作电解液和隔离膜,称它为电解液,因为它在充放电过程中有传导钠离子的作用,特殊的是,这个电解液不是液体,而是固体;称它为隔离膜,是因为它隔离正负极活性物质的作用。
可以说,在研读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给我迷惑最大的就是这个管子,直到顿悟的前一秒,受传统电池概念的干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把管子当成微孔膜,一直困惑液态钠为什么不流过微孔膜和硫发生自放电反应。第二,打死都不会相信陶瓷会导电,若导电,我的三观要颠倒了,高压线就不会用陶瓷做绝缘了。现在的解释就是陶瓷管在℃以上高温时能够导通,只不过导通的是钠离子。这样一来,很容易理解钠硫电池库伦效率几乎%了,因为电子过不去。
写到这里,我猜大家会和我有同样的疑问,管子破了怎么办?没有办法!我们无能为力,默默无语俩眼泪,等待液态钠和硫的直接接触,剧烈反应,大量放热使电池温度瞬间达到℃以上,要知道铁的熔点才℃左右,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电池的不锈钢外壳熔化,熔液四溢,火焰冲天!轻者一场大火,重者一次灾难!所以管子的工艺至关重要,是钠硫电池的最核心工艺!搞不定这个β-Al2O3陶瓷管工艺,请不要参合钠硫电池的产品开发,否则爬的越高,摔得越响。
对锌溴电池而言,电解液是电解液,微孔膜是单独的微孔膜,概念清晰,不像钠硫一样不按套路出牌,差点把我带沟里去。锌溴液流电池的电解液是溴化锌盐水,外加一些络合剂MEP,微孔膜跟锂电或铅酸电池材料一直,改变厚度可直接使用,锌溴电解液锌离子浓度在3mol/L左右,电解液能量密度约为-WH/L。
3正极硫
特别的电池处处与众不同,钠硫电池是液态电极,液态Na和液态S。其他电池,如锌溴,全钒、铅酸、锂电、镍氢、铅碳,正负极都时固体,要么是碳板、要么是金属板。这一段聊聊正极硫。
硫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是黑火药的主要成分,可制成肥皂,能制造酸雨,也能杀菌消炎!硫曾经帮助过我!我初中时开始住校,睡了大半年的集体通铺,一间屋子睡二三十个人,环境脏乱差、气味五味杂陈,于是乎我得了疥疮!哪个地方最痒?我不说!家人第一时间发现后带我找到做医生的爷爷,开了一包硫磺粉末,盐水洗净后撒上,一周之内神奇痊愈!我也赶紧逃离了充满传说的集体宿舍!从此对硫记忆深刻。
硫用作电极材料,真是天才想法,提醒大家一下,硫是绝缘体,天生不导电!搞个绝缘体当电极,areyoukiddingme?!事实上它就是如假包换的电极,可以说钠硫电池是个了不起的发明!任何一个环节不考虑到,钠硫电池就不会问世。发明者处理的方式是将硫浸泡在导电纤维碳毡之中,运行时,S的电子得失由导电纤维负责导出或汇入。
锌溴电池的正负极都是一种物质,碳极板,在多片电堆中,碳极板的一面做正极,另一面做负极,因此又被称作双极板,由碳粉和塑料混合而成,原料丰富,工艺简单,价格低廉!
4负极Na
钠,是一种极为活泼的金属,不能与空气接触,见氧气放电,见水要勾搭,见CO2也想私奔,钠被存放在煤油中。叫它金属,其实一点都不刚硬,相反像块蛋糕,一划就开,97℃熔化成液体。
作为钠硫电池的负极,由于是液体,工程师在其中插入铜网来搜集电池的电子,以实现对外供电。这里要指出一个细节,放电过程中,负极陶瓷管内的钠不断转移到正极S侧,负极侧Na的量会减少,导致液位下降明显,陶瓷管不可以干烧,否则会有因温度不均,陶瓷有开裂风险。针对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外有两种方案:一是过量加注液态钠,液位远高于陶瓷高度。该方案钠的用量加大,体积也会很大,经济性不高;二是贴近陶瓷管内壁衬入铜丝或钢丝做成的毛细网作为钠芯,钠芯有很强的虹吸作用,只要管内有少量钠液,钠芯总能保证陶瓷管实时处于湿润状态。第二种方案有四个好处:(1)电解液用量减少,活性物质利用率加大;(2)电池体积减小,重量更轻;(3)安全性能更高,陶瓷管破裂时,钠芯有阻止钠液扩散的作用;(4)电池的密封会更方便。
锌溴电池的电极是固体,不需要灌注,相反锌溴需要灌注的是电解液,常温下即可,如上图所示,人员也无需任何防护,采用手提式虹吸泵,乏善可陈。
5电池单体
单体是电池模块的基本单元,单体的特性决定这模块的性能,下面我们把钠硫和锌溴的单体进行对比。
钠硫电池:如上图所示,钠硫电池的单体呈圆柱形,外面为不锈钢外壳,里面承装这液态硫,陶瓷管沉浸在硫液中,管内灌注的是液体钠。关于其尺寸大小,我们可以参考上海硅酸盐研究院的AH规格:直径94mm,长度mm,电压2V左右,对外输出功率W左右。钠硫电池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测试平台,检测材料和工艺的可靠性;二是作为供电主体用于储能系统,为储能系统的最小供电单元。
锌溴电池:锌溴的单电池不会直接用于储能系统,它仅作为一个材料测试平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工程材料检测:对采购的规定型号多孔膜、碳极板、活性碳布、电解液、支撑网等材料进行性能检测,评估其与对应标杆材料测值的差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判定合格则使用,不合格则因查明原因并退货。
(2)改进材料检测:多孔膜、碳极板、活性碳布、电解液、支撑网等材料材料组成或成型工艺变动后,都要对其进行20次以上的性能检测,通过与以前经验数据的对比,评估其性能稳定性、性能提高率,而单电池就是最快捷、最经济的评价平台。
(3)优化测试研究:将多孔膜、碳极板、活性碳布、电解液、支撑网等材料组成或成型工艺变动后,列出变化组合表,或通过同一组合的不同测试工况,同时通过多个单电池系统进行测试、采集并处理相关数据,分析所得的包括电压效率、库伦效率、热量损失、有效能量效率、脱锌效率等运行数据,不断寻找能提高电压效率,库伦效率的最佳材料组合、运行宫况条件、材料厚薄、构建间距,以实现提高总体能量效率的目的。
6工艺
一节电池摆在桌子上,研发经理第一反应是电池怎么做出来的?项目经理会想这个电池怎么用,性能如何?销售人士的会问电池成本多少,什么人需要?投资经理会问市场潜力有多大,将来会有多少倍估值。
我们慢慢来,从工艺说起。
钠硫电池:对这这款电池而言,工艺就是生命,从陶瓷管的烧制,钠液灌注、液硫灌注,系统密封,一环套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
(1)β-Al2O3陶瓷管
陶瓷管的性能完全依赖于烧制工艺,烧结温度在℃左右,工艺操作会受以下工艺影响,第一、高温会发生钠损失和晶粒长大,导致机械性能下降;第二,β-Al2O3含量降低时,陶瓷管的导电性下降,导致内阻加大,电池效率降低;第三、表面残余的NaAlO2降低边界对湿度的敏感性。
(2)注钠工艺
钠的活泼型,既要隔绝空气,又要液体灌装。这就必须在高温密闭环境下进行,一般采用手套箱操作,效率低,有采用点解NaNO3的方法,同样费时费力,也有设计一个大储罐,将液钠集中存放,下面用细管道向陶瓷管内灌装。
(3)硫电极灌注
早期的硫极制作是把熔融硫直接注入填充碳毡的硫极容器中,这要在加热状态下进行,以避免β”-Al2O3陶瓷管破裂,电池装配不便,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后来发展出了在室温下预制硫极的技术,主要是采用槽型的模具压制碳毡成型,然后浇注熔融硫,冷却后制成硫极预制块。
(4)密封
钠硫电池是一种全密封结构,包括陶瓷与陶瓷、陶瓷与金属、金属与金属三种密封,密封技术对钠硫电池尤为重要,关系到钠硫电池的性能、寿命以及安全可靠性。大气中充满了O2,CO2和H2O,一旦进去,后果不堪设想,雪上加霜的是,充放电时,钠的液位在不断变化,这更像一个抽气筒,试图把外面的空气抽筋来。密封要确保万无一失!
锌溴电池:锌溴电池的工艺主要是双极板的制作以及电堆装配,其重要工艺难点是焊接和密封。焊接是将碳极板与液流框焊接为一体,制作双极板,这一过程至关重要,要确保焊接密封良好,否则电解液会从一侧穿过焊缝到另一侧,导致一节电池失效,电池性能呢下降,但完全无起火爆炸风险。另一个工艺是装配,主要是将制作完成的双极板叠加组合,制作成一个完整的电堆,同样,成品堆有密封性要求。
对比而言,钠硫与锌溴电池密封性要求不在一个数量级,钠硫是完全密闭,而锌溴是24小时压降在1%以内即认为合格。密封对钠硫电池来说是一票否决。而锌溴是不漏液即可。
7充放电曲线
我搜了很多资料,仅找到一条表征钠硫运行工况曲线,在这个曲线内,我们看到钠硫电池的电压有明显的阶跃和变化,这归因于电池内部组分的变化,我们在温度一节介绍。而锌溴电池充放电过程电压基本维持恒定,我在其他文章中有过介,这里不啰嗦了。
8电堆/PACK
电堆或者PACK是储能系统能量调度的控制单元,将一定数量的单体电池集中为一组,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针对钠硫,电堆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单个模块为一个防火单元。首先每个单体周围用沙子包裹,防止单体活性物质泄漏;其次单体与单体之间通过防火隔板隔离,并加装过流保险丝,尽可能消除某个单体的事故对周围的影响;第三,模块四周被保温材料包裹,并配有加热器和散热器,减少模块与环境的传热。
相比而言,锌溴电池的电堆简单的多,无需任何防护与保护,电堆只是电池反应的场所,而活性物质并不在电堆内部,所以有着天然的安全属性。
9电池储能系统
钠硫电池:钠硫的能量密度较高,如图所示一个1MW的系统,占地面积仅为30平米,加上富余空间,应该在50平米所有,从这方面看,还是相当紧凑。值得注意的是,高度有5m,也就意味着整套系统不能进出厂房,不能下榻地下室,只适合户外空旷地带。或许还有其他尺寸的系统,但占地面积肯定只大不小。
另外钠硫储能系统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启动问题,电池从启动前需要预热,通过外部电源将电池缓慢加热到℃以上,这个过程类似电厂锅炉的预热,至少需要24小时,如果你是个性子急的主,想大火猛攻,那不好意思,β“-陶瓷管有破裂的风险。补充一下,这个过程并不是频繁进行,只要时刻保持模块温度高于℃,即可瞬间启动。
锌溴电池:要启动锌溴系统,只需启动磁力泵即可,几秒钟的事,如果电堆内部存留有活性物质,系统即可瞬间对外放电,无需等待。至于温度,有运行经验的伙伴告诉我,锌溴电池可在零下五六度的环境内进行充放电循环,这超出我的预期。关于占地面积,这里有个参考,一个25kw-50kwh的系统的大致尺寸为1m(L)×1.2m(W)×2.2m(H)。
10温度
为什么要把温度拿出来单独讲?因为它对钠硫电池太重要了。在之前的思维定式中,我认为既然钠硫电池已经在这么高的温度下运行,电池受温度的影响应该忽略不计。后来发现不是这回事,钠硫电池堆温度照样很敏感。在NGK在他们的K30型号模块上特意安装了一个W的加热器,同时也配备了一个风扇:温度低时加热,温度高时散热。
为什么温度维持在-℃?为什么要加装风扇?
硫的熔点℃,钠的熔点97℃,而反应生成的多硫化钠(Na2Sx)的熔点在-摄氏度之间,又因为β-Al2O3陶瓷管在℃以上时离子传导阻力低。这就解释了钠硫电池工作温度在℃以上的原因。至于为什么不得高于℃,我未找到答案,个人猜测是温度过高,内阻加大,活性物质腐蚀性增强。所以要加风扇,这是我的猜想,欢迎各位专家解答。
钠和硫是否可以完全反应?
为寻求答案,我找到了一条曲线,见上图,图中是不同S含量下熔液的熔点变化,可以看到,当正极硫含量低于75%时,物质的熔点会显著升高,预示着硫含量过低时,电池内部会有晶体析出,同样导致内阻加大,温度升高,损害电池。所以,正极硫含量最好维持在75%-%之间运行,钠硫怕过充。
锌溴电池:锌溴系统也有个散热器,主要是防止电解液温度过高,温度高于35℃时启动,低于25℃时关闭。在过充过放方面,过充对锌溴同样不好,会导致副反应发生,过放对锌溴无伤害。11安全
安全无小事!这也是公众迟迟没能靠近它的原因。恐惧源于无知,在这一节里,我会告诉大家这款电池的危险隐患在哪里,以及国内外企业为确保安全所做的努力。
首先是钠,钠可以在CO2中燃烧,所以一旦出现事故,泡沫灭火器绝对不可以用,否则是火上浇油;钠可以和水发生剧烈反应以至爆炸,记得在高中化学钠水反应的实验课上,为确保安全,老师亲自操作,切一小块钠扔进水里,想看它浮游的现象,没想到老师一不小心切多了点,扔进水里突然爆炸,还好只是一丁点,可怜老师刚买的西服,袖子被炸了好几个窟窿,还好手没问题。据说后面这个实验取消了。故事告诉消防人员,钠硫事故现场不能用水枪灭火。常规的都不能,到底用什么?用沙子,沙子能有效扑灭明火,阻止火势蔓延。
其次是硫,硫与空气接触会产生有*气体,如SO2,CS2,H2S等,硫化氢的味道我前天刚领教过!给老婆做西红柿炒蛋,碰到一颗坏掉的鸡蛋,貌似变质不止一天两天,这臭气真让人难忘,弥漫整个厨房。
另外,谈到钠硫的安全,就不得不提年的那次火灾,大火烧了一个星期才被扑灭,确切地说,是该烧的烧完了。这次火灾让NGK销售停滞,前途似乎也蒙上一层纱。NGK的解释很长很专业,大致内容有两点,一是系统不小心混入一只不合格的电池,引发溶液外溢;二是防护不够,单体之间没有设置防火墙和过流熔断器,保护未动作,溶液流向邻居,引发连锁反应。我必须说,七天大火,东西都烧成灰烬了,工程师如何准确知道事故起因?还有不合格的产品是不是意味着质量事故?
好在针对这些问题,NGK公司卧薪尝胆,潜心应对,目前资料所见的是NGK针对自家的产品做过火烧试验,即在火堆中静置35分钟,第二个是浸水试验,将电池浸没在水槽中运行;第三是坠落测试,让电池从5m高处坠落,测试合格,最后一个是短路测试,冲击0A的短路电流。以上测试的目的和明确,就是为安全运行保驾护航,祝福钠硫电池好运!
锌溴电池:与钠硫处境相近的是,公众对于锌溴电池中溴的安全性保持怀疑,于是我们的专家亲自上阵,将手指插入充满活性物质的电解液中,以示安全,请看上图,我想告诉我们的专家,千万别再把手指头放进嘴里啄,否则要去seethedoctor!
12电池管理系统(BMS)
BMS是电池系统的大脑,它一方面搜集系统运行数据,另一方面根据默认逻辑,对故障做出预警和保护动作。
钠硫电池系统实时监测每个单体的电压、电流、运行温度等数据,根据事故情况可作出过压/欠压报警以及过压/欠压闭锁。
锌溴电池以电堆为单元(60片)进行检测,数据量明显降低,控制逻辑也相对简单,除了采集电压电流温度曲线外,BMS还要单独采取磁力泵的转速以及电解液压力信号。
13经济性
钠硫电池:孙丙香的文章给出了年左右1MW/7MWH钠硫储能系统成本的构成,如上图,其中电池本体+安装占总成本的50%,PCS站到21%之多,其他占比30%左右。目前资料显示,钠硫电池的成本可做到元/kwh。
锌溴电池:图中给出的是一个50kwh模块储能系统的成本分配(未考虑PCS):电堆占比最多41.2%,电解液占比18%,其他各项共占比40%。
14电动汽车
福特汽车发明钠硫电池的初衷是让他服务于电动汽车,中科院、北京大学、北京玻璃研究院等在70年代左右也推进了一波研究,甚至把钠硫装进一辆试验车上,但受限与资金以及技术积累不够,充电寿命仅30周,远达不到使用要求。科技进步的今天,据说美国有企业在继续推进钠硫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有学着在试验低温钠硫电池。
锌溴电池用于电动汽车,未见过任何报道,前段有个Nanoflowcell公司推出的高能液流电池汽车,我猜测是锌溴。Nanoflowcell的车子也未见上市。
写一篇有关钠硫锌溴技术对比的文章是我很久以来的冲动,苦于对钠硫的学习不够,一直没有动笔。今天终于完成了,虽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但文章难免有很多棱角,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见谅。
好了,各位,以上是我对钠硫电池的理解和认知,钠硫和锌溴的知识就介绍到这里。有感兴趣的朋友可加入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