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统称为沙门氏杆菌。年Eberth首先发现伤寒杆菌,年Salmon分离到猪霍乱杆菌,由于Salmon发现本属细菌的时间较早,在研究中的贡献较大,遂定名为沙门氏菌属。
目前至少有67种O抗原和个以上血清型,所致疾病称沙门氏菌病。根据其对宿主的致病性,可分为三类:①对人致病;②对人和动物均致病;③对动物致病。所致人类感染的主要是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引起肠热症。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等,引起食物中*或败血症。在这些沙门菌感染中,以伤寒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最为常见。
一、细菌特点
沙门菌是大小0.6~1.0×2~3um,无芽胞,一般有鞭毛,无荚膜,多数有菌毛,革兰氏阴性杆菌。兼性厌氧,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S型菌落。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不发酵乳糖和蔗糖,不产生吲哚,不分解尿素,VP试验阴性,大多产生硫化氢。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除伤寒杆菌产酸不产气外,其他沙门氏菌均产酸产气。
二、流行病学
肠(伤寒)热病
肠(伤寒)热病是一种以发热和腹痛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由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的播散引发。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血清A、B和C型除了人类之外没有其他宿主。患者或无症状慢性携带者的粪便污染后引起的食物或水源性传播是最常见的。随着食品和水/污水处理的改善,发达国家肠热病已变的罕见。然而全球估计有万例肠热病,每年有20万~60万人死于该病。亚洲中南部和东南亚发病率最高(>例/10万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不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年发病率居中(10~例/10万人);世界其他地区年发病率较低。高发病率地区,主要与卫生条件差和缺乏干净的饮用水有关,且农村高于城市,幼儿和青少年多余其他年龄。
非伤寒沙门菌病
在美国,非伤寒沙门菌每年导致万人患病,在-年,导致半数以上美国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五种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菌(23%)、肠炎沙门菌(16%)、新港沙门菌(10%)、海德堡沙门菌(6%)和爪哇沙门菌(5%)。非伤寒沙门菌可见于多种动物,非伤寒沙门菌病在热带气候的雨季和温带气候的温暖月份发病率最高,这一模式与食源性爆发的高峰相吻合。非伤寒沙门菌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老年人、婴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如血红蛋白病、HIV感染或导致网状内皮系统阻塞的感染(如巴尔通体病、疟疾、血吸虫病、组织胞浆菌病)患者中最高。疾病的传播常与动物源性食品(鸡蛋、家禽、未煮熟的绞肉和乳制品)、遭动物排泄物污染的新鲜食材以及动物或其环境接触有关。
三、临床表现
肠热症:是伤寒病和副伤寒病的总称,主要由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
典型伤寒病的病程较长。细菌到达小肠后,穿过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经淋巴管至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并在其中繁殖,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此时相当病程的第1周,称前驱期。病人有发热、全身不适、乏力等。细菌随血流至骨髓、肝、脾、肾、胆囊、皮肤等并在其中繁殖,被脏器中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此期症状明显,相当于病程的第2~3周,病人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及全身中*症状,部分病例皮肤出现玫瑰疹。存于胆囊中的细菌随胆汁排至肠道,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部分菌可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出现超敏反应,引起局部坏死和溃疡,严重者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肾脏中的细菌可随尿排出。第4周进入恢复期,患者逐渐康复。
典型伤寒的病程约3~4周。病愈后部分患者可自粪便或尿液继续排菌3周至3个月,称恢复期带菌者。约有3%的伤寒患者成为慢性带菌者。
副伤寒病与伤寒病症状相似,但一般较轻,病程较短,约1~3周即愈。
急性肠炎(食物中*):是最常见的沙门氏杆菌感染。多由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等引起。系因食入未煮熟的病畜病禽的肉类、蛋类而发病。潜伏期短,一般4~24小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细菌通常不侵入血流,病程较短,一般2~4天内可完全恢复。
败血症:常由猪霍乱杆菌、丙型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等引起。病菌进入肠道后,迅速侵入血流,导致组织器官感染,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肾盂肾炎、心内膜炎等。出现高热、寒战、厌食、贫血等。在发热期,血培养阳性率高。
局部感染:腹腔感染罕见,通常表现为肝脾脓肿或胆囊炎。脑膜炎常见于1-4月大的婴儿。肺部感染通常表现为大叶性肺炎、其并发症包括肺脓肿、脓胸和支气管胸膜瘘。尿路感染表现为膀胱炎或肾盂肾炎。此外,还会感染股骨、胫骨、肱骨或腰椎等部位。
四、诊断方法
01
培养
确诊肠热病需要从血液、骨髓、其他无菌部位、玫瑰斑、粪便或肠道分泌物中分离出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
从新鲜粪便、血液或其他无菌体液中分离到非伤寒沙门菌可确诊非伤寒沙门菌病。
02
免疫学方法
通过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方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显著特异性,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样品经增菌后可在较短时间内检出。
目前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法(Dot-ELISA)、免疫荧光标记、斑点免疫金渗滤法。
03
分子生物学方法
PCR: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高效。其他还有核酸探针技术、基因芯片技术、荧光定量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
五、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孙园园,赵鹏,刘骏,等.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38(1):-.
《哈里森感染病学》第62章沙门菌病
相关阅读:
菌道系列一:非结核分枝杆菌
菌道系列二:惠普尔养障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