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胸膜瘘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胚胎学
TUhjnbcbe - 2021/1/27 5:11:00

生殖细胞、受精和胚泡形成

一、生殖细胞

又称配子,包括:①精子;②卵子。

(一)精子的获能①男性的成熟精子,为单倍体细胞(核型为“23,X”或“23,Y”),具有定向运动能力和使卵子受精的潜力;②由于精子头表面被覆一层糖蛋白,阻止其释放顶体酶,因而尚无穿过卵子周围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能力;③精子通过子宫和输卵管时,该层糖蛋白被去除,从而获得了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为精子获能);④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的受精能力一般维持1天。

(二)卵子的成熟由卵巢排出的卵子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属于2倍体细胞,核型为“46,X”),进入并停留在输卵管壶腹部。①卵子与精子相遇(受到精子穿入其内的激发)后,卵子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细胞,核型为“23,X”);②卵子若未受精,于排卵后12-24小时退化。

二、受精

①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②一般发生在输卵管壶腹部;③有-个最强壮的精子能抵达输卵管壶腹部;④通常只有一个精子能与卵子结合为受精卵。

受精过程分为三期:

1.大量获能精子与卵子周围的放射冠接触,释放顶体酶、解离放射冠,部分精子接触到透明带。

2.接触到透明带的精子与透明带的精子受体(ZP3蛋白)结合并释放顶体酶,在透明带中形成一条孔道,精子头部因而接触到卵子。

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3.精子头侧面的细胞膜与卵子细胞膜融合,精子的细胞核和细胞质进入卵子内,精子与卵子的细胞膜融合为一体;与此同时,卵子迅速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并排出一个第二极体;精子和卵子的细胞核(此时分别称为雄原核和雌原核)的染色体混合,形成二倍体的受精卵(又称合子)。

透明带反应:精卵结合后,卵子浅层胞质内的皮质颗粒立即释放酶类,使透明带(尤其ZP3分子)变性,不能再与精子结合,从而阻止了其他精子穿越透明带,保证了正常的单精受精。

三、胚泡形成

受精卵经由桑葚胚形成胚泡(或称囊胚)。

(一)桑葚胚①受精卵在移向子宫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细胞分裂(称为卵裂);②受精后第3天时,卵裂产生的子细胞(卵裂球)达12-16个,形成实心胚(称为桑葚胚)。

(二)胚泡①桑葚胚的子细胞(卵裂球)达到个左右时,细胞间出现若干小腔隙并逐渐汇合成一个充满液体的大腔,称为胚泡(形成于受精后第4天并进入子宫腔);②胚泡壁由单层细胞构成(称为滋养层),与吸收营养有关;③位于胚泡壁(即滋养层)一侧内面的一群细胞,称为内细胞群(而后进一步形成胚盘)。

受精卵植入和胚层形成

一、受精卵植入

①植入: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又称着床);②植入约开始于受精后第5-7天,第11、12天完成;③植入时的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

(一)滋养层细胞形成

1.受精卵行车道胚泡植入时,胚泡内细胞群侧的滋养层首先与子宫内膜接触,逐渐被包埋其中。

2.植入过程中,与内膜接触的滋养层细胞迅速增殖,滋养层增厚并分化为两层:①外层细胞:互相融合,细胞间界线消失,称合体滋养层;②内层细胞:界限清楚,由单层立方细胞组成,称细胞滋养层。细胞滋养层的细胞分裂、增多,补充、融入合体滋养层。

3.胚泡全部植入子宫内膜后,①胚泡的整个滋养层均分化为合体滋养层和细胞滋养层,并迅速增厚;②合体滋养层内出现一些小腔隙,并与子宫内膜的小血管相通(充满母体血液),称为滋养层陷窝(进而演化为绒毛间隙)。

(二)蜕膜形成

1.胚泡植入分泌期子宫内膜后,子宫内膜转变为蜕膜:子宫内膜增厚,其间质细胞显著肥大、胞质富含糖原和脂滴(称为蜕膜细胞)。

2.蜕膜分类①基蜕膜(位于胚的深面,即肌壁侧);②包蜕膜(覆盖于胚的宫腔侧);③壁蜕膜(子宫无胚种植处的蜕膜)。

(三)胚泡植入部位①通常为子宫的体部和底部,最多为后壁;②植入于近子宫颈处者,将形成前置胎盘(分娩时胎盘可阻塞产道,致胎儿娩出困难);③植入于子宫以外部位(最常为输卵管,偶见于子宫阔韧带、肠系膜、子宫直肠陷窝,甚至卵巢表面)会致子宫外妊娠(宫外孕)。

二、胚层的形成

(一)二胚层胚盘及其相关结构的形成受精后(胚发育)第2周,胚泡的内细胞群增殖、分化,逐渐形成圆盘状的胎盘。胎盘是人体发生的原基。

1.胚盘初由两个胚层组成(二胚层胚盘),①上胚层(毗邻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②下胚层(靠近胚泡腔侧的一侧立方细胞)。

2.羊膜腔和卵*囊形成继而二胚层胎盘形成后,①上胚层与滋养层之间出现腔隙(称为羊膜腔),并由羊膜(衬覆单层扁平的羊膜细胞)包绕、形成羊膜囊,囊腔含羊水,上胚层构成羊膜囊的底;②下胚层的周缘细胞向腹侧生长延伸,形成卵*囊(围以单层扁平上皮);下胚层构成卵*囊的顶。羊膜囊和卵*囊对胚盘起保护和营养作用。

3.胚泡腔内其他结构形成

⑴胚外中胚层:①位于细胞滋养层与羊膜囊之间和细胞滋养层与卵*囊之间;②由松散分布的星状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分别附着于滋养层内面、卵*囊和羊膜的外面。

⑵胚外体腔:出现于胚外中胚层细胞之间的腔隙,逐渐汇合增大。

⑶随着胚外体腔的扩大,二胚层胚盘及其背侧的羊膜囊和腹侧的卵*囊仅由少部分胚外中胚层与滋养层相连,该部分胚外中胚层称为体蒂(将发育为脐带的主要成分)。

(二)三胚层胚盘及其相关结构的形成

1.受精后(胚发育)第3周,二胚层胚盘的上胚层细胞增殖并移向胚盘尾侧中轴,形成细胞索,称为原条;原条的头端稍膨大,称为原结。

原条的出现使胚盘能区分出头、尾端和左、右侧。出现原条的一端即为胚体的尾端。

2.继而,在原条的中线出现浅沟(原沟),原结的中心出现浅凹(原凹)。

3.原沟深部的细胞在上、下胚层之间向周边扩展,①一部分细胞形成位于上、下两胚层之间的夹层,即中胚层(或称胚内中胚层,在胚盘边缘与胚外中胚层衔接);②一部分细胞进入下胚层,并逐渐全部置换下胚层的细胞,称为内胚层。此时,原有的上胚层改为外胚层。

4.原凹向头端增生迁移的细胞,深入内、外胚层之间,形成脊索。脊索最终消失。

5.脊索的头侧和原条的尾侧,各有一个无中胚层的小区,此处的内、外胚层直接相贴,呈薄膜状,分别称为口咽膜(位于脊索的头侧)和泄殖腔(位于原条的尾侧)。

至胚发育第3周末,三胚层胚盘形成。三胚层胚盘开始卷折、逐渐变为柱状胚体,内、中、外三个胚层开始分化。

胚层分化和胚体形成

一、三胚层的分化

在胚发育第4至8周,内、中、外三个胚层逐渐分化为各种器官的原基。

(一)外胚层的分化脊索形成后,①位于脊索背侧中线的外胚层增厚呈板状,称为神经板或神经外胚层;②外胚层的其余部分称为表面外胚层。

1.神经外胚层(神经板)

⑴神经板中央:①沿长轴向脊索方向凹陷,形成神经沟;进而于胚发育第4周形成闭合的神经管(闭合前,头尾两端各有一开口,分别称为前神经孔和后神经孔);②神经管: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分化为脑、脊髓和松果体、神经垂体、视网膜等;③如果前、后神经孔未闭合,将分别导致无脑畸形和脊髓裂。

⑵神经板外缘:形成神经嵴(位于神经管的左右背外侧)。

神经嵴:①周围神经系统的原基,分化为脑神经节、脊神经节、自主神经节和周围神经;②远距离迁徙的神经嵴细胞,形成肾上腺髓质等。

2.表面外胚层进一步分化为皮肤的表皮及其附属器,以及牙釉质、角膜、晶状体、内耳膜迷路、腺垂体、口腔、鼻腔和肛门的上皮。

(二)中胚层的分化脊索两旁的中胚层细胞由内向外依次分化为:①轴旁中胚层;②间介中胚层;③侧中胚层。散在的中胚层细胞称为间充质,进而分化为结缔组织、肌组织和血管等。

1.轴旁中胚层紧邻脊索两侧。裂解为细胞团,称为体节。脊索退化消失,仅残留于脊柱的椎间盘内,形成髓核。

体节:①左右成对,由颈部向尾部依次形成、逐渐增多;②胚发育第5周时,体节全部形成(共42-44对);③主要分化为背侧的皮肤真皮、骨骼肌和中轴骨骼(脊柱、肋骨等)。

2.间介中胚层位于轴旁中胚层与侧中胚层之间,分化为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

3.侧中胚层中胚层最外侧的部位。因形成胚内体腔而分为:①体壁中胚层(与外胚层相贴);②脏壁中胚层(与内胚层相贴)。

⑴体壁中胚层:分化为胸腹部和四肢的皮肤真皮、骨骼肌、骨骼和血管等。

⑵脏壁中胚层:分化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肌组织、血管、结缔组织和间皮等。

⑶胚内体腔:由头端至尾端,分化为心包腔、胸膜腔和腹膜腔。

(三)内胚层的分化①形成原始消化管,分化为消化管、消化腺、呼吸道和肺的上皮组织;②中耳、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膀胱等的上皮组织。

二、胚体形成

①伴随三胚层的分化,胚盘边缘向腹侧卷折形成头褶、尾褶和左右侧褶,扁平形胚盘逐渐变为圆柱形的胚体;②胚体凸入羊膜腔,浸泡于羊水中;③体蒂与卵*囊在胚体腹侧中心合并,外包羊膜,形成原始脐带;④胚发育第8周末,胚体外表可见眼、耳、鼻的原基和发育中的四肢,初具人形。

胎膜和胎盘

胎膜和胎盘:①对于胚胎具有保护、营养、呼吸、排泄等功能的附属结构;②不参与胚胎本体的形成;③有的结构具有内分泌功能;④胎儿娩出后,即与子宫分离并排出体外,总称衣胞。

一、胎膜

包括:①绒毛膜;②羊膜;③卵*囊;④尿囊;⑤脐带。

(一)绒毛膜①包在胚胎及其附属结构外面,直接与子宫蜕膜接触;②大量绒毛形成,使绒毛膜与子宫蜕膜的接触面增大;③由滋养层和胚外中胚层(位于滋养层内面)组成。

1.植完成后,滋养层分化为:①细胞滋养层(居于外侧);②合体滋养层(居于内侧)。

2.胎盘绒毛形成过程①初级绒毛干(细胞滋养层局部增殖,伸入合体滋养层内形成的绒毛状突起)→②次级绒毛干(胚发育第3周时,胚外中胚层伸入初级绒毛干内)→③三级绒毛干(胚外中胚层的间充质分化为结缔组织和血管,并与胚体内血管相通)。

3.细胞滋养层壳绒毛干末端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增殖,穿出合体滋养层,伸入底蜕膜并在其中扩展,将绒毛干固着于蜕膜上。

4.绒毛间隙①由滋养层陷窝演变而来;②充满来自子宫螺旋动脉的母体血;③绒毛浸入其中,汲取母血进行物质交换。

5.丛密绒毛膜①位于底蜕膜侧;因血供充足,生长茂密,反复分支;②与底蜕膜组成胎盘。

(二)羊膜①半透明薄膜;②围成羊膜腔,腔内充满羊水,胚胎浸泡其中;③羊膜和羊水对于胚胎具有保护作用。

羊水:①由羊膜不断分泌和吸收;②妊娠早期,无色透明;妊娠中期后,变浑浊(胎儿吞咽羊水,其消化、泌尿系统的排泄物及脱落的上皮细胞也进入羊水);③足月分娩者,约有0~1ml;④羊水过少(ml),可致羊膜与胎儿粘连;羊水过多(ml),可影响胎儿正常发育;⑤羊水含量不正常,可与某些先天性畸形有关;⑥穿刺抽取羊水,进行细胞染色体检查、DNA分析或测定羊水中某些物质的含量,可早期诊断某些先天性异常。

(三)卵*囊①位于原始消化管腹侧;②人胚卵*囊于胚发育第6周后退化;③人造血干细胞由卵*囊壁的胚外中胚层生成;④人原始生殖细胞由卵*囊的内胚层生成,而后迁移至生殖腺嵴。

(四)尿囊①由卵*囊尾侧向体蒂内伸出的一个盲管,随着胚体尾端的卷折而开口于原始消化管尾段的腹侧;②膀胱形成后,尿囊成为脐尿管(由膀胱顶部至脐内的细管);③脐尿管将闭锁,成为脐中韧带。

(五)脐带①连于胚胎脐部与胎盘间的索状结构;②外覆羊膜,于黏液性结缔组织中含有脐动脉和脐静脉;③脐动脉:两条,螺旋状走行;将胚胎血液运送至胎盘绒毛血管,在绒毛间隙内与母体血进行物质交换;④脐静脉:一条,将吸纳了丰富营养和氧的血液运送至胚胎;⑤胎儿出生时,长40-50cm,直径1.5-2cm。

脐带过短:胎儿娩出时,胎盘易过早剥离,致出血过多;脐带过长:易缠绕胎儿四肢或颈部,可致局部发育不良,甚至胎儿窒息。

二、胎盘

(一)胎盘的结构

1.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和母体的底蜕膜组成的圆盘形结构。

2.足月胎儿的胎盘①种约g,直径15-20cm;②中央厚,周边薄,平均厚约2.5cm。

3.肉眼观察

⑴胎儿面:①光滑,覆有羊膜;②脐带附于中央或稍偏位;③脐血管分支呈放射状走行;

⑵母体面:①粗糙,为剥离后的底蜕膜;②由底蜕膜构成的胎盘隔伸入胎盘(形成浅沟),分隔成胎盘小叶(15-30个)。

4.光镜观察(垂直切面)①外覆羊膜;羊膜下方位绒毛膜的结缔组织,脐血管分支走行其中;②绒毛膜发出绒毛干(40-60根),绒毛干再发出许多细小绒毛;③绒毛干末端:以细胞滋养层壳固着于底蜕膜上;④脐血管分支沿绒毛干进入绒毛,在绒毛内形成毛细血管;⑤绒毛干之间为绒毛间隙,子宫螺旋动脉与子宫静脉的分支开其中(绒毛浸泡于充盈母体血液的绒毛间隙中)。

(二)胎盘的血液循环和胎盘屏障

1.胎盘的血液循环胎盘具有母体和胎儿各自封闭的两套血液循环系统。

⑴母体:动脉血由子宫螺旋动脉流入绒毛间隙(与绒毛内毛细血管的胎儿血进行物质交换后),经子宫静脉流回母体。

⑵胎儿:静脉性质的血液经脐动脉及其分支,流入绒毛内毛细血管(与绒毛间隙内的母体血进行物质交换后,成为动脉性血),经脐静脉流回胎儿。

2.胎盘屏障(胎盘膜)

⑴胎儿血液与母体血液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位于绒毛。

⑵由绒毛表面向内依序成于:①合体滋养层;②细胞滋养层(妊娠第3个月后不完整);③滋养层基膜;④薄层绒毛结缔组织;⑤毛细血管基膜;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三)胎盘的功能

1.物质交换胎盘的主要功能(相当于成体的小肠、肺和肾的功能)。胎儿通过胎盘从母血中获得营养和O2,排出代谢产物和CO2。

2.分泌激素胎盘绒毛的合体滋养层分泌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②人绒毛膜促乳腺生长激素;③孕激素、④雌激素等,对维持妊娠具有重要作用。

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①促进母体*体的生长发育,以维持妊娠;②妊娠第2周开始分泌,第8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⑵人绒毛膜促乳腺生长激素(HCS):或称人胎盘催乳素。①促进母体乳腺生长发育;②妊娠第2个月开始分泌,第8个月达高峰,直至分娩。

⑶孕激素和雌激素:①妊娠第4个月开始分泌,以后逐渐增多;②母体卵巢*体退化后,由胎盘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继续维持妊娠。

胚胎各期外形特征和胚胎龄的推算

1.月经龄①由孕妇末次月经的第1天起,至胎儿娩出共约40周;②临床常用来推算胚胎龄,可有误差。

2.受精龄①由受精之日(一般为末次月经第1天之后的2周左右)为起推算;②由受精至胎儿娩出约38周;③临床上难以应用。

3.依据胚胎的外形特征和长度推算胚胎龄。

双胎、多胎和联胎

1.双胎又称孪生。约占新生儿的1%。

⑴双卵孪生①双胎来自两个受精卵;②占双胎的大多数;③各有自身的胎膜与胎盘;④性别相同或不同。

⑵单卵孪生①一个受精卵发育为两个胚胎;②孪生儿的遗传基因完全一样;③性别相同;④两个胎儿可以:各有羊膜腔和胎盘;各有羊膜腔,共享一个胎盘;位于一个羊膜腔内,共享一个胎盘。

2.多胎①一次娩出两个以上新生儿;②可为单卵性、多卵性或混合性;③四胎以上者多不易存活。

3.联体双胎①两个未完全分离的单卵双胎;②对称型联体双胎:分为头联体、臀联体、胸腹联体等;③不对称型联体双胎:两个胚胎一大一小;小者常发育不全,形成寄生胎或胎中胎(发育不全的小胚胎位于大胎体内)。

鳃器的发生

1.鳃器包括:①鳃弓;②鳃沟;③咽囊;④鳃膜。人胚的鳃器存在时间短暂,。

2.鳃弓①胚胎第4-5周,头部两侧间充质增生形成的6对柱状突起,左右对称、背腹走向;②参与颜面和颈的形成,分化为肌组织、软骨和骨。

3.鳃沟相连鳃弓之间的条形凹陷,共5对。

4.咽囊①由原始消化管头段(原始咽)侧壁内胚层向外膨出的囊状结构,左右各对,分别与5对鳃沟对应;②多种重要器官的发生原基。

5.鳃膜咽囊与鳃沟之间相隔的薄膜。

消化系统的发生和畸形

1.原始消化管(胚胎第3-4周)①圆柱状胚体中,卵*囊背侧部分形成的头尾向纵行管道;②头段称为前肠,尾段称为后肠,中段称为中肠。

⑴前肠分化为:①咽;②食管;③胃;④十二指肠上段;⑤肝;⑥胆;⑦胰;⑧喉以下呼吸系统。

⑵中肠分化为:十二指肠中段至横结肠右2/3部的肠管。

⑶后肠分化为:横结肠左1/3部至肛管上段的的肠管。

上述器官的黏膜上皮、腺上皮和肺泡上皮均来自胚层,结缔组织、肌组织、软骨、血管内皮细胞和外表面的间皮细胞均来自中胚层。

2.咽囊的演变

第1对咽囊:分化为咽鼓管、中耳鼓室。第1对鳃膜分化为鼓膜。第1对鳃沟形成外耳道。

第2对咽囊:分化为腭扁桃体。

第3对咽囊:①背侧部分分化为下一对甲状旁腺;②腹侧部分形成胸腺原基(其内胚层细胞分化为胸腺上皮细胞,由造血器官移来的淋巴性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胸腺细胞)。

第4对咽囊:形成上一对甲状旁腺。

第5对咽囊:形成后鳃体。后鳃体的部分细胞移入甲状腺内,分化为滤泡旁细。有谓滤泡旁细胞来自神经嵴。

原始咽的其余部分形成咽,尾端与食管相通。

3.甲状腺的发生

⑴甲状舌管:甲状腺原基。①胚胎第4周初,原始消化管头段(原始咽)底壁中线处内胚层上皮细胞增生、下陷形成的盲管;②沿颈部正中向尾端方向生长、延伸,末端向两侧膨大,形成甲状腺侧叶;③胚发育第11周时,出现甲状腺滤泡。

⑵舌盲孔:胚胎第7周,甲状舌管的上段退化消失,在其舌根起始处残留的浅凹。

4.食管和胃的发生①食管源于原始消化管头段(原始咽)尾侧的延长;②胃源于食管尾侧前肠形成的梭形膨大。

5.消化系统的畸形①甲状舌管囊肿;②消化管狭窄或闭锁;③回肠憩室;④脐瘘;⑤先天性脐疝;⑥先天性巨结肠;⑦肛门闭锁;⑧肠袢转位异常;⑨胆管闭锁;⑩环状胰等。

呼吸性系统的发生和畸形

1.喉、气管和肺的发生

⑴胚发育第4周时,原始消化管头段(原始咽)尾端底壁正中出现一纵行的喉气管沟,进而形成喉气管憩室。

⑵喉气管憩室:①长形盲囊,位于食管的腹侧;②上端发育为喉;③中段发育为气管;④末端膨大的两个分支称肺芽,是主支气管和肺的原基;⑤与食管之间的间充质隔称气管食管隔。

⑶肺芽树枝状反复分支。①胚发育第6个月时达17级左右,分别形成肺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②胚发育第7个月时,肺泡数量增多,分化出I型和II型肺泡上皮。

2.呼吸系统的畸形①喉、气管狭窄或闭锁;②气管食管瘘;③新生儿透明膜病(因II型肺泡上皮细胞未分化完善,不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致肺泡萎缩塌陷、肺泡上皮覆盖一层由血管渗出的血浆蛋白膜;多见于早产儿)。

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常见畸形

1.泌尿系统常见畸形

①多囊肾;②异位肾;③马蹄肾;④双输尿管;⑤脐尿管;⑥膀胱外翻等。

2.神经系统常见畸形

⑴神经管缺陷:胚发育第4周末时,神经沟完全闭合形成神经管。

1)神经沟的前神经孔未闭,形成无脑畸形;常伴有颅顶骨发育不全,称为露脑。

2)神经沟的后神经孔未闭,形成脊髓裂。常伴有相应节段的脊柱裂。

①脊柱裂:发生于脊柱各段,最常见于腰骶部,形成皮肤囊袋。发生程度不同(多为中度)。

②脊膜膨出:由脊柱膨出的囊袋中仅含脊膜和脑脊液。

③脊髓脊膜膨出:由脊柱膨出的囊袋中含有脊膜、脑脊液、脊髓和神经根。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因颅骨发育不全所致,多发生于枕部。

⑵脑积水:①脑脊液异常增多所致的先天性畸形;②多由脑室系统发育障碍、脑脊液生成和吸收平衡失调所致,最常为中脑导水管和室间孔狭窄或闭锁;③分为脑内脑积水(脑脊液蓄积于脑室)和脑外脑积水(脑脊液蓄积于蛛网膜下隙);④主要表现为脑、颅明显扩大,颅骨和脑组织变薄,颅缝变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胚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