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0日,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经典理论内涵与临床应用暨“浙江国医名师”学术研讨班在杭州之江饭店隆重举办,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齐聚一堂。全国名中医王坤根应邀在会上做了《认真学习经典,注重临床实践》的主题讲座,现将讲课文稿整理推送,以供大家学习、分享。
一、病历资料
名老中医查房病例汇报
基本信息:葛**女74岁浙江**市人
主诉:因“胸闷1周”于年2月28日门诊拟“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院。
现病史: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气促不适,主要以胸骨后为主,每于活动后诱发,劳累加重,持续数十分钟,休息后可缓解,伴咳嗽,偶有咳痰,无明显胸痛,无头晕头痛,无恶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黑蒙,无晕厥,医院就诊,多次查肌钙蛋白:(02-24)0.ng/ml(02-26)0.ng/ml,予抗感染、利尿、扩血管等对症支持治疗(具体不详)后患者胸闷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现快步行走时仍觉胸闷气急,头晕,全身疲乏无力,双下肢酸痛,偶有咳嗽咳痰,痰少,质稀,难以咳出,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门诊拟"急性冠脉综合征"收住入院。病来患者神清,精神软,纳差,大便干,难解,小便无殊,体重未见明显增减。
既往史:既往体质一般,有“高血压”病史20年,自述血压最高/90mmHg,服用氯沙坦钾片50mgqd降压,自诉平素血压控制可。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0余年,未予治疗;否认糖尿病、肾病等重大内科疾病;否认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否认外伤史、手术史及输血史;自诉有青霉素皮疹史,否认其他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辅助检查:
入院前辅检:(-02-24,医院)心电图:窦性心律;肌钙蛋白:0.ng/ml。(-02-26,医院)肌钙蛋白0.ng/ml。肺部CT:两侧支气管病变伴两肺散在感染灶;右肺散在小结节灶。(-02-27,医院)心超:左房增大;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颈动脉B超:双侧颈动脉硬化。
入院后辅检:-03-01血常规+CRP白细胞计数:7.8(/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46.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3.6(/L),红细胞计数:3.98(/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L),超敏C反应蛋白:1.00(mg/L)。降钙素原降钙素原:0.(ng/mL)。-03-01肾小管功能类视*醇结合蛋白:0.74(mg/L),α1-微球蛋白:17.95(mg/L),β2-微球蛋白:.5(ug/L)。凝血类凝血酶原时间:10.70(SEC),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9.00(SEC),D-二聚体:1.17(mg/LFEU)。肿瘤类(女性)CA72-4:8.8(IU/mL)。生化类(病房)钙:甘油三酯:2.35(mmol/L);尿常规蛋白质:+-,白细胞:2+,白细胞(镜检):1+(/HP),白细胞:.0(/μL)。甲状腺功能类总T3:0.37(ng/mL),总T4:4.56(ug/d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13.5(IU/mL)。肌钙蛋白、HIV+RPR(其他病人)、乙肝三系检查、糖化血红蛋白、ESR、B型利钠肽(BNP)无殊。-3-1行冠脉造影术示:1、左冠状动脉主干(LM)未见明显狭窄;2、前降支(LAD)中远段80%狭窄;左回旋支(LCX)未见明显狭窄;3、右冠状动脉(RCA)未见明显狭窄。
中医辨证分析如下:患者,老年女性,活动后胸闷气急,舌淡紫苔薄白,脉沉细。属中医胸痹范畴,舌淡紫苔薄白,脉沉细,辩为气虚血瘀。患者年老,肾气不足,则心阳不振不能鼓舞五脏之气,致血推无力,血运不畅,瘀阻心脉,是故胸闷气急。需与真心痛鉴别:后者胸痛剧,持续不解,伴肢冷汗出,口唇青紫脉细微,与本症不符。
入院诊断:中医:胸痹气虚血瘀西医:1.急性冠脉综合征2.高血压病1级高危3.肺部感染4.类风湿性关节炎
入院后治疗过程: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氯吡格雷抗凝、立普妥片调脂、潘妥洛克抑酸护胃及雾化化痰止咳等对症治疗,排除禁忌症后,于-3-1在DSA室行冠状动脉造影+IVUS+PCI术,术中见:左冠状动脉主干(LM)未见明显狭窄;前降支(LAD)中远段80%狭窄;左回旋支(LCX)未见明显狭窄;右冠状动脉(RCA)未见明显狭窄。予LAD病变处植入PROMUSElement2.5*20mm支架一枚。
二、床边四诊
望诊:形体丰腴,面目虚浮,口唇色暗,舌质淡紫,苔*略腻。
问诊:
1.动则胸闷气短,休息后缓解,病史已有两年余。
2.平素无慢性咳嗽史。入院前一周,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出现咳嗽,咳痰*粘,胸闷气急明显加重,不伴胸痛,无恶寒发热,外院抗感染治疗后咳嗽气急明显好转,但胸闷气短,动则为甚,全身疲乏无力未见缓解,转来我院。刻下:仍有咳嗽,咽痒即作,夜间为甚,少量白色粘痰,胸闷减而未除,平时大便干结,3-5天一行。
3.疲乏感明显
闻诊:无喘息
切诊:脉沉弱
三、确定诊断
该患者已行冠脉造影及肺部CT检查,结合肌钙蛋白及其它实验室检查,结合病史,西医诊断明确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肺部感染、高血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诊断方面,病案的中医诊断是胸痹,这也是目前临床上对冠心病习用的中医诊断。关于冠心病的中医诊断,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现在习用的“胸痹”一词最早见于《*帝内经》中《灵枢·本藏》篇“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指胸中痞塞不通而引起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内经》中仅此一处提及胸痹,且认为由于肺脏形态较大故水饮易内停于胸为胸痹之病因,此胸痹似指肺系疾患,与心系疾病关联不大。
汉代张仲景对“胸痹病”在病因病机、症候、治疗等做了较全面的论述。《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高度概括了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弦:“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明确提出胸痹病是胸阳不振、阴寒痰浊之邪上乘其位的本虚标实证,这一病因病机与冠心病是十分吻合的。同时,将胸痹、心痛、短气三者合为一篇论述。《内经》中卒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尤其是真心痛的描述:“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主症为心痛甚、四肢厥冷等,与冠心病心绞痛急症、心肌梗死相当契合。这一点在中医界是没有异议的。从这个层面讲,这个病案诊断胸痹没有错。但从《金匮》的十段条文分析,其胸痹的肺系症状多于心系症状,如“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喘息咳唾应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表现,胸背痛可以是心系疾病,包括冠心病,但不能排除胸膜、胸壁疾病,更不能排除如胃、食道返流等脾胃系疾病。所以中医的胸痹不完全等同于西医的冠心病。
本人倾向于冠心病于“心痹”相对应,理由是《内经·痹论》明示:“痹……在于脉血凝而不流”成为脉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痹者闭也,痞塞不通之谓,这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是十分吻合的。
现在全国冠心病协作组已将“胸痹心痛”作为统一病名,与冠心病心绞痛相对应。胸为病位,痹为病机,心痛为其症状。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用,向全国推广使用,医院病案病历检查、医院评审都会作为标准,我们理应予以支持。所以,这个病人是以胸闷为主症,冠脉造影已明确冠脉狭窄,她的诊断以胸痹心痛为妥(比胸痹更确切一些)。
同时她有另一个主症,就是咳嗽,CT明确肺部感染,故诊断为外感咳嗽(风邪恋肺)。
四、病机分析
患者形体丰腴,属痰湿体质,且动则胸闷气短已数年,提示存在胸阳不振,浊邪内蕴的病理基础。
患者年逾古稀,五脏功能趋衰,肾精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液失去肾阳之蒸化,停而为湿,湿聚成痰;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水湿内停,可导致痰浊内蕴。患者形体丰腴,苔薄腻,均为痰湿之象。脾为后天之本,《灵枢?天年》篇“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又可导致心脉失充。肝藏血不足,加之土壅又可使木郁,肝疏泄失常,气机郁滞,导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也可促成心脉痹阻。诸脏功能趋衰,使阴阳失调,气血两虚,痰浊血瘀交织,且相互影响,阻塞脉道,使脉道失柔,形成血管硬化,导致高血压,使脉道失畅,形成冠脉狭窄。成为胸痹心痛病的潜在基础。痰瘀痹阻胸阳,胸阳不展,发为胸痹心痛。
患者感受风寒外邪,郁遏胸阳,心肺同居胸中,肺失宣肃,则咳嗽咳痰,心阳为寒邪所遏,寒凝收引,加重了心脉痹阻,所以胸闷气短加剧。风寒束肺,可以化热,经抗感染治疗,热邪或未化热之邪已去,而风邪独留,且已伤津,所以咽痒咳嗽不已。
从兼证看,血虚失于濡养,气虚无力推动,故见大便偏干,3-4日一行;乏力倦怠,动则气短,脉沉弱均为气虚的表现;患者症状中虽无胸痛,但有胸闷,《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病人胸闷,唇痿舌青……为有瘀血”。同时她冠脉狭窄,支架置入,舌质淡紫均支持血瘀的存在。因此患者是一个典型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基本病机应为气虚痰浊瘀血,兼有风邪恋肺。
患者虽已安装了支架,心脉恢复通畅,但有两个问题:一是这属于外源性损伤,仍有可能导致新的瘀血产生,二是整体的气虚、血瘀、痰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须知术后必伤气,术后必留瘀。
五、治则方药
本案属复合病机,应为气虚血瘀痰浊证、风邪恋肺证。《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本案夙疾新感并存,夙疾重而新感轻,当兼顾之,以治夙疾为主,治新感为辅。应予益气化浊活血,兼以祛风润肺为治。处方如下:
*芪20g丹参15g桂枝9g瓜蒌皮仁各15g
薤白12g川芎9g降香6g竹沥半夏9g
赤芍12g麦冬12g蝉衣6g化橘红10g
茯苓15g*芩10g生晒参3g
方中生晒参、*芪益气扶正;桂枝温阳通痹;瓜蒌、薤白、半夏、化橘红、茯苓化痰散结;丹参、川芎、降香、赤芍活血化瘀;蝉衣祛风利咽;*芩清肺;麦冬润肺;瓜蒌仁润肠通腑,标本同治,主次兼顾,共奏益气化浊活血、温阳通痹、祛风润肺之功。
本方含瓜蒌薤白半夏汤、*芪桂枝五物汤、二陈汤、冠心II号、麦门冬汤等,小方叠用是我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些小方大家耳熟能详,不复一一赘述,只介绍一下冠心Ⅱ号方。冠心Ⅱ号方包括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该方是由已故著名中医临床家郭士魁先生所创,郭老毕生致力于中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研究,发展了活血化瘀、芳香温通理论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冠心Ⅱ号集理气活血、芳香温通于一方,是治疗冠心病的经典方剂。
六、几点体会
1.临床要重视四诊
四诊是一名中医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四诊才能掌握病人全部的信息资料,继而对病症作出概括性判断。
四诊中望诊为先。《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从这个病案的记录,与病人对照,如能将形态丰腴这一望诊的内容补充进去,就更加完整形象,也符合中医临证思维,“肥人多痰湿”,可以成为辨证的直接依据。
我个人体会,要了解疾病的整体过程,问诊最重要,是四诊之首。明?张景岳就以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并编写了十问歌,当然从现在看,仅此十问是远远不够的,但对启蒙初涉医事的人讲是非常重要的。问诊在四诊中的地位,《素问?征四失论篇》已有明训:“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因为病人的自觉症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治疗经过、既往史、生活史、家族史,只能通过问诊获得。对照这个病案,我通过问诊,获得了一些病案没有记录的信息,为辨证提供更充实的依据。
关于问诊,我有两点体会,一是要认真倾听患者对病情的叙述,不要轻易打断,因为只有病人自己最了解疾病的全过程,边听边归纳分析,去伪存真,提炼主症、探求病机,甚至治则主方;二是如实记录,不宜用抽象性的中医术语去替代病人主诉,要求达到阅读病案记录能精确形象地再现患者的病情。
2.气虚痰浊血瘀是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
这是一个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置入术后、高血压的患者。现在这样的病人越来越多了。据国家卫计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网络中报数据,年全国介入治疗病例在快速增长,大陆总例数例。10年肥胖、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明显升高。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据年的统计结果,我国高血压病人已达2.7亿。因此,研究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本案又非常具有代表性。
我体会,冠心病心绞痛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本虚指年迈体弱,五脏功能趋衰,气血阴阳不足;标实指痰浊、血瘀、气滞、寒凝。其中心气不足、痰浊内蕴、血滞血瘀贯穿胸痹心痛发生、发展全过程,是基本病机,寒凝、气滞、劳累大多以诱发因素出现。值得警惕的是冠心病心绞痛并非年迈体弱者的专利,已经越来越年轻化,这些人大都创业艰辛,工作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过食肥甘;脑动身静,劳逸失度;超重肥胖,多属痰湿之体。由此可见痰浊在胸痹心痛中的重要性。
基于这一认识,我诊治这类病人的治则是益气化痰散瘀,标本兼顾,痰瘀同治。基本方是:生*芪、丹参、桂枝、瓜蒌、薤白、半夏、砂仁、降香。凡是有气虚痰浊血瘀病机的心血管疾病,我都会按照这一基本方加减进行调治。支架置入后,由于病人的基本病机没有得到改善,所以亦按照这一治则处理。
这张基本方里有两张小方,一个是痰浊痹阻心脉的不二方——瓜蒌薤白半夏汤,还有一个是丹参饮(檀香改为降香)。方中*芪、丹参、桂枝是我治疗冠心病的常用的角药。*芪味甘,微温,补气固表、利水退肿;丹参味苦,微寒,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桂枝味辛、甘,温,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三药相伍,重在温通心阳,正合胸痹阳微阴弦的基本病机,既可补虚,又可通阳散寒祛瘀。
这张基本方中的每一味药都经过推敲,以*芪为例:
1、*芪味甘,微温,《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名医别录》“逐五脏间恶血”,张元素言其可“活血生血”,《本草逢原》言“*芪能补五脏诸虚”。我认为它能补五脏之气,又能活血利水,一举三得,所以为基本方之君药。
2、关于剂量问题,《金匮》用*芪分三个层次:一是*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防己*芪汤中,*芪用5两治疗水气、*汗、浮肿;二是*芪桂枝五物汤、防己茯苓汤、乌头汤中,*芪用3两治疗风痹、身体不仁的血痹;三是*芪建中汤中,*芪用1两半治疗虚劳不足。关于剂量的折算,有的专家考证,张仲景时候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6克,有的专家研究,张仲景时候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3克,这样算来5两相当于75-80克,三两相当于45-50克,1.5两相当于20-30克。
中医方剂学是按1两=3g:柴胡半斤/24克半夏半升/9克人参三两/9克炙甘草三两/9克*芩三两/9克生姜三两/9克大红枣十二枚
后世用*芪的剂量基本上是遵照仲景的剂量。如李东垣的当归补血汤中*芪一两当归二钱,用治血虚发热,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芪四两当归二钱,用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而俞根初用小柴胡汤剂量:柴胡一钱半夏一钱人参八分炙甘草六分*芩一钱生姜八分大红枣二枚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现在冠心病心绞痛或支架置入后调理,我按虚劳证的剂量一般用30g,老年人的剂量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
3、生用炙用目前临床基本都按照生用走表,炙用走中的原则使用*芪,还有一些医家生炙并用。但《金匮》中没有一张是炙用的,包括*芪建中汤。《千金方》中用*芪的处方很多,也没有一张是用炙*芪的。*芪炙用从文献看来起于宋代,如*芪六一汤,用的是炙*芪,其后还有“蜜炙走中焦,水炙走上焦”之说,但这一认识并未得到统一,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就主要用生*芪。炙用和生用,在作用机制上是否有差别,我没有查阅文献,遵循经典的原则,我都是生用,也可以收到如期的疗效。
3.经典是基础,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源头活水
(1)经典学习要注重内涵拓展和延伸
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的,以胸痹心痛为例,金匮要略指出病机是阳微阴弦,其阴弦,在《金匮》中以寒凝、痰浊、气滞为主,血瘀还没有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用活血化瘀之桃仁治疗卒心痛首见于葛洪之《肘后方》,到明清才越来越重视血瘀在胸痹心痛中的病机里的地位。因此我们对中医经典的认识也应有一个内涵的拓展和延伸的思维,即立足现代临床,去学习研究理解经典,赋予经典时代的气息。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应该充分利用。最近我就碰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病例。
今年3月19日有位85岁的女性患者来我处就诊,素有咳嗽病史,一个月前出现咳嗽气急多痰,近半月来加剧,夜间为甚,不能平卧,下肢浮肿。这与《金匮》痰饮篇中“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非常吻合。但进一步的胸部CT检查提示前上纵隔肿物,大小约76×44×70mm,其内见多发钙化影,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气管明显受压推移左侧甲状腺密度不均匀,纵隔内多发淋巴结,考虑右侧甲状腺来源恶性肿瘤可能。
从症状直观辨证,患者应属痰饮中的支饮病,但在现代辅助检查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就不能局限于此,应借助现代医疗手段。本案CT提示肿瘤,从一个侧面提示患者的病情由饮聚为痰,由痰凝为积,由积变为*的病机发展转变过程,这是否是对痰饮内涵认识的一种拓展呢?同时CT结果使我们可以有效判断患者的预后,规避医疗风险。如果患者最终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中医治疗,那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辨证施治的指导思想,用木防己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十枣汤、小青龙汤为基础方来进行治疗。
(2)学习经典,常温常新
熟读经典非常重要,在临床中体悟品味、加深认识和理解尤为重要。就这个案例,我个人的收获是对寒邪诱发胸痹心痛的理解。寒邪是“阴弦”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前只是将寒邪作为独立的致病因素或诱发因素,对外感在胸痹心痛发病中的影响认识肤浅。这一病案是风寒合邪,以外感的形式侵犯人体,其中的寒邪阻遏胸阳,诱发加重了胸痹心痛。提示我不能机械刻板地看待寒邪。所以对经典的认识,应在临床实践中求索,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3)立足经典,博采众长
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要立足经典,又要博采众长。我借用一件事来表达我的观点。
陈可冀院士曾为岳美中治疗老年病的经验写过一本书,其中对岳老用于老年病的常用方进行过统计,常用方首,出自三十多位医家,涉及到各个年代,同时还有自制方。其中:17张来自《金匮》、13张来自《伤寒》,经方占20.13%。1张来自《小品方》、6张来自《备急千金要方》、16张来自《太平惠民和济局方》、2张来自钱乙《小儿药证直口诀》、1张来自刘完素《宣明论方》、7张来自李东垣、6张来自朱丹溪、11张来自《温病条辨》,还有6张自制经验方。
岳老既立足经典,又不局限于经典,终于成为一代名医。我们在实践中既要不断地学习经典,体悟经典,立足经典,同时还要博采众长,注重实践,传承创新。
来源: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浙江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