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与研究进展》
第3章神经血管疾病常用介入诊疗技术
3.6微弹簧圈栓塞技术
3.6.3弹簧圈栓塞技术
3.6.3.1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技术
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技术
(1)微导管稳定置放于动脉瘤腔理想位置后,即可根据动脉瘤大小选择弹簧圈填塞。一般第一个弹簧圈应选择3D弹簧圈,其直径等于或稍大于动脉瘤体直径。在动脉瘤腔成篮后,动脉瘤形态重塑,呈球形或椭圆形,体/颈比增加。
(2)将选择的弹簧圈从包装盒中取出,保持其无菌状态。然后,将弹簧圈输送系统引入微导管近端端口连接的Y阀并排空输送系统气体后,与微导管近端端口对接,向前推进弹簧圈推送杆,直至弹簧圈全部和推送杆部分进入微导管,之后退出塑料输送套管,适当旋紧微导管Y阀阀门,防止回血和气泡进入。部分弹簧圈需在体外排空预装弹簧圈和推送杆的塑料输送套管气体,然后经微导管近端端口连接的Y阀将已预装弹簧圈和推送杆的塑料输送套管引入微导管近端端口。
(3)向前推送弹簧圈推送杆,注意透视下观察弹簧圈头端位置。一旦弹簧圈头端靠近微导管近端标记,则应缓慢向前推进推送杆。有些弹簧圈推送杆近端有标记,当弹簧圈推送杆近端标记靠近微导管Y阀阀门时,提示弹簧圈头端靠近微导管近端标记,此时,应透视下缓慢向前推进推送杆。
(4)弹簧圈出微导管,随着推送杆缓慢推进,弹簧圈即在动脉瘤腔内自然盘绕。当推送杆远端标记与微导管头端近端标记交叉呈横置T形时,表明弹簧圈已完全进入动脉瘤腔。
(5)在弹簧圈解脱之前,应行导引导管造影检查弹簧圈位置、动脉瘤腔填塞情况、载瘤动脉内是否有血栓、是否有血管穿孔造影剂外渗、毗邻血管血流是否受影响以及是否有远端血管缺损。若弹簧圈位置理想,颅内血管无异常,即可解脱弹簧圈。
(6)弹簧圈解脱之后,在透视监视下,缓慢后撤推送杆,确保弹簧圈成功解脱而未将弹簧圈带出动脉瘤腔。
(7)若需继续填塞成篮弹簧圈,应注意避免后续填塞的弹簧圈任何部分填塞在先成篮的弹簧圈与动脉瘤底之间。对于大动脉瘤,可填塞数枚3D弹簧圈,但之后每一枚弹簧圈均应小于前一枚。
(8)多枚弹簧圈释放之后,弹簧圈重叠致密,在透视下,很难分辨后续填塞的弹簧圈位置及动态分布。此时,应做空白路图,然后,在透视下观察弹簧圈分布,瘤腔内正在释放的弹簧圈呈黑色。
(9)一枚或多枚3D成篮弹簧圈释放之后,则开始用充填圈填塞,最后用修整圈填塞残留的瘤颈或瘤内空隙。
(10)最后,导引导管撤退至颈总动脉或椎动脉近端,前后位和侧位血管造影检查是否有血管夹层。
更多精彩内容:
闭塞球囊组装与排气
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与闭塞
椎体骨质疏松与压缩性骨折
肾恶性肿瘤(肾癌与肾盂癌)
肾大出血(尿血、肾周血肿)
支气管残端瘘(支气管胸膜瘘)
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良性气管和(或)主支气管狭窄
椎管和脊髓血管畸形及血管性肿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