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愚
精针善药的传统医学专家李仲愚
钟枢才 刘全让 整理
编者按 李仲愚,四川彭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李氏
幼学经史子集,攻习儒术,稍长涉足岐*,研究医术。30代即悬壶故
里,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常用多种传统医疗方法,治疗疾病,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精于方脉,善用针灸,尤擅长用祖传绝技杵针、指针、气功,
内外合治,针药配合治疗奇难怪症。“李仲愚杵针疗法研究”获四川省
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气功灵源发微》、《杵针治疗学》等专著,并有多
篇论文发表。因其在临床科研工作贡献突出,1990年荣获四川省自然
科学界精神文明标兵称号,1991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享受*府特殊津贴。
本文介绍李氏家传绝招杵针疗法,辨证施功,内外合治,独创奇穴,以及在临证针药并用,
善用古方的医疗经验。医案评析分别收录李氏运用透针治面瘫,以及治愈*疸、脱疽、“烟雾
病”等奇难杂病。医论医话中重点反应李氏对医易相关的研究,可知他学术源于周易,广收历
代各家的经验,继承家传绝技在针药、气功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精读全文,定会收益非浅。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 充
李氏1920年2月21日生于四川省彭县九尺乡仁凤里。彭县古称彭州,属蜀中天府,人杰
地灵,名医辈出,尤以晚清中西医汇通医家唐容川先生,名扬神州。李氏祖辈业医习儒十五代,
对其熏陶甚深。李氏先祖父春庭公喜儒、佛、老、庄之学,其性尤善悠静,受其表兄海慧禅师的
影响,皈依佛祖,成为当地威望很高的居士。李氏受春庭公谆谆教诲,深受其习染。5岁时入
当地私塾就读,攻儒术,先后从师于当地名儒唐寿山先生、秦小詹先生及盛名蜀中的经学家秦
育贤先生。因李勤奋好学,聪颖伶俐,博学好问,深得诸师喜爱,众口称赞,为今后李氏有广博
的儒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氏13岁时初入医门,即拜堂叔、晚清秀才李培生先生研读岐*。先生亲授《内经》、《难
第三卷115
####
经》及《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等经典医籍,并要求熟读《珍珠囊药性赋》、《神农本草经》等
医药著作。在李氏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培生先生授其奥妙,深得真传。后又从师姑父,天彭名
医刘国南先生及刘锐仁先生研读历代名医专著,诸如金元张、刘、朱、李四大家,明代张景岳的
《类经》、杨继州的《针灸大成》及清叶、吴、王、薛温病四大家等名著均深研熟读,并开始随师临
床应诊。时有师外出之际,病人求诊,李氏即独自应诊,因医理功底敦厚,又常得诸师临诊奥
妙,故独诊者其效甚佳,后叩门请诊者渐多。当地一富绅,患吐血病,兼咳嗽不止,病情危笃,已
请本州及邻县名医诊治,其效不显,时有推荐李氏诊治者,病员家人见李氏而疑年少,难有妙
术,出于侥幸,且请诊之。李氏诊治之,病员虽吐血多日,但面色红润明亮,吐血色紫有块,且脉
滑有力。前医多以凉血止血治之,或虑其吐血多日,恐伤正气,且以补气摄血为治,均未见其
效。李氏拟方:葶苈子10克、五味子10克、生大*10克,病家视其药方奇特,勉强试之,一剂
血止,守方三剂,吐血咳嗽皆止,后用调理之品调理,其病告愈。当时有医者不明李氏何以对症
见效?李氏曰:冲脉为血海,隶于阳明,今出血病位虽然在胃,其因乃为冲脉之气不降,上逆犯
胃,阳明胃经受损,故而吐血,母病及子而见咳嗽。本方用葶苈子、五味子、生大*皆有降冲泻
胃敛肺气之功,冲脉之气得降,胃气安和则出血得止,肺气平则咳亦愈,病家因此赞誉李氏为
“童医”。
李氏17岁时即悬壶于该县医馆。其间,凡有一技之长的医药者,皆以师礼相待。在深研
儒、释、道、医诸家理论之中,皆扬其长而弃其短。在药物治病的同时,尤善用针灸治病,最喜用
长针疗瘫起痹,故当地有“李长针”之称。
李氏19岁(1939年)时获四川省国民*府注册的中医师资格。次年,经刘锐仁先生举荐入
成都国医学院学习深造。李氏结合临床实践探索伤寒学术理论,认为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错
简传讹之处在所难免。如《伤寒论》中63条麻杏石甘汤证,原文“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但验之
于临床,多见汗出而喘,身大热者才是麻杏石甘汤适应证。又如厥阴病提纲(326条),及其用
药都非乌梅丸之证,乌梅丸(338条)临床上用于胆道蛔虫症最宜,而厥热胜复之寒厥和热厥则
应以四逆汤或白虎汤、承气汤之类以回阳救逆或清气通腑,才是对症。李氏注重临床实践与理
论相结合,不被古人错简束缚,宗师古而不泥古的原则,深得同仁钦佩。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成都地区流行霍乱,李氏故乡及邻县乡村瘟疫惨重,病者沿门阖
户,死者甚多。李氏根据霍乱发病特点,分为阴霍乱、阳霍乱及阴阳相兼三种证型(又叫热霍
乱、寒霍乱及寒热相兼霍乱三种证型),分别以理苓汤或附子理中汤治疗阴霍乱;四苓汤加扁
豆、木瓜、石膏治疗阳霍乱;胃苓汤或太乙神术散治疗阴阳相兼霍乱。凡霍乱泻下暴注不止或
有阴竭阳脱之征者,配以灸法以回阳固脱,生津止泻。方法是以食盐末填满肚脐(神阙穴)上以
艾炷灸五至七壮。每壮艾炷将要燃尽时覆以小杯于上,使热力内透。或以药艾条悬灸半小时。
也可用肉桂、公丁香、吴萸、胡椒、干姜、附子、冰片等共研为末,少许填于脐中,上盖以食盐灸
之。用此法治愈救活者甚多,并印贴药方证候,广为散发,时医或病者获方而得活救人,李氏医
誉远近邻县。
1950年,四川彭县解放,李氏任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积极组织个
体中医联合办诊所,开展中医诊疗活动。1952年,先后调温江地区医生进修班学习西医。此
医院一西医医师的儿子罹患麻疹合并肺炎,麻疹出不透而内闭隐伏,症见呼吸困
难,神志不清,六脉沉细,体温骤降,西医西药抢救无效,遂请李氏以中医中药诊治,以存一线希
第三卷116
####
望。李氏诊断为麻*被寒邪遏郁,阳虚邪陷,麻*不能外达之症,以仲景方麻*附子细辛汤二
剂则疹透红润,满布皮肤,神志清楚,呼吸也恢复均匀,后以甘平清润之剂调理而愈。李氏认为
“无论麻疹,猩红热,风疹等发疹性疾病,均应以透疹解*为治,务使*邪外透,疹子出透为顺”。
又曰:“麻本火候,非壮热不出”。该病儿体温骤降,又见疹点不出,呼吸困难,神志不清,六脉沉
细,是为逆证,多是危候,非助阳透疹不可。李氏辨证之准确,用药之灵活,深为西医佩服。
1956年春,李氏奉调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成都中医学院前身),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和临床
工作。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李氏虽身受其害,仍坚持临床应诊不暇。诊余还潜心研究《周
易》及各家医论,并先后到海南、西昌、甘孜等地抢救病人,科学研究,临床应诊。
1968年,四川省甘孜州某病人因患脑血管病变(中风),并发顽固性呃逆(膈肌痉挛),经当
医院会诊治疗一月,呃逆仍然不止,乃至汤水不入,特邀李氏会诊,诊断为中气虚
弱,阴寒动膈,施以针刺治疗,取膈点(李氏奇穴之一,在第七胸椎棘突旁开5分处,即膈俞穴内
1寸处),行补法手法,并配合温灸针柄,10分钟后呃逆减轻,半小时后呃逆止。后以温中散寒,
补虚和胃,降逆止呃之品善其后,可见李氏针灸手法之妙。
1968年,医院因一妇女作计划生育结扎手术后患破伤风,并发脓*血症,高
热不退,抽搐不止,汗出,舌红少津,神识昏迷,脉洪大,自主呼吸停止,全靠人工呼吸机维持呼
吸。经当地及省内中西医会诊治疗半月,仍无转机,速邀李氏会诊。李氏认为,病人高热不退,
汗出,神识不清,脉洪大等证仍为阳明经证,兼舌红少津,而病已半月,乃为气阴亏损之象,拟人
参白虎汤煎汤鼻饲喂之,一剂后高热渐退,抽搐减轻,三剂后体温降至正常,抽搐停止,病员已
能呻吟而出现了自主呼吸,撤除人工呼吸机。后用益气养阴,清热解*,配合西医药的支持疗
法治疗。病人因卧床抢救时间长,出现了严重的褥疮,转入我院,用李氏祖传“鼓和丹”外治而
愈。
1978年与1979年,李氏因公出差,先后两次遇车祸,幸免于难,造成严重的脑外伤后遗症
继发糖尿病,感染肺结核,住院治疗壹年,病情好转,但时有昏倒、抽搐发生,因早年深得海慧禅
师的内养功法,遂练气功半年,身体逐渐康复,至今已过古稀之年,仍然坚持临床应诊、会诊、科
研、出国讲学、带徒等繁忙工作。
1978年,李氏在从事针灸临床多年的经验中,总结前人理论及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内
经》、《难经》、《针灸甲乙经》、《易经》等经典理论,提出自己对宇宙与人体的关系,人体脏腑、经
络、腧穴等有机联系的认识,发表了《从至阴穴转胞胎谈起,对人体经络及俞穴之体会》,博采所
知,发扬古义,用辩证的观点,结合中医传统的经典理论,进一步阐明了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息
息相关的整体,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经络腧穴有机地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这就
是中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1981年,李氏在多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些老弱妇孺病应该用针灸治疗,因畏针而
失去了治疗的机会。李氏将自己祖传的指针疗法,应用于临床。该疗法是以指代针,病人不觉
痛苦,但指针疗法非要有一定的气功功夫和指力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李氏自练 字气功,功
底敦厚,指力能直达腧穴深部,李氏在这方面确实已进入高深的境界。指针疗法对头部及五官
疾病效果较好,如头痛、眼疾、耳鸣耳聋等。李氏赴北京给中央首长治病时,多用指针疗法,效
果颇佳。卫生部批准了医院成立针灸指针研究室,以推广李氏的指针疗法。
第三卷117
####
李氏于1983年3月7日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写了一封信,反映了中医队伍
后继乏人的问题。他在信中所说中医人员比50年代中期下降的六个原因。彭真委员长看了
信后,当即批示给卫生部崔月犁部长,继而卫生部将信和批示发至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彭真委
员长的批示指出:“李仲愚大夫是一位有真才实学,年逾花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传统医学
专家。他反映的情况,不是个别的,值得注意,可供你们考虑,发展现代医学和传统医药问题时
的参考。”李氏的信,促进了四川及全国各省市振兴中医工作会议的召开;促成卫生部拨款支持
全国部医院的建设。
在振兴中医事业的大好形势下,李氏不顾年过花甲,身患慢性疾病的情况下,为使自己五
十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不致失传,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为病员解除痛苦,在卫生部的关怀下,
在医院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李氏亲自组建了针灸指针研究室,承担了国家和
省级多项中医药科研课题,开展了对李氏诊治经验的整理和临床研究。1986年,国家“七五”
重点攻关科研项目“李仲愚杵针疗法的研究”中标,这是李氏家族14代的治病绝招,无私地奉
献出来,并由李氏口述讲解,亲自操作示范,指导临床研究。1989年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
等奖。
在全国掀起气功热的时候,社会上混杂一些不懂医学,不懂气功理论的气功贩子,他们迎
合了人们治病的迫切心情,开展什么带功报告等敛财害人的不正之风。李氏针对这些现象,把
自己习练多年的秘而不传的 字气功贡献出来,被列为四川省重点科研项目,开展了对气功理
论和临床的研究。开办各种不同疾病患者的气功学习班,由李氏亲自讲述,教练。在成都*区
总医院、四川省老年保健大学、成都市气功康复学校等单位推广应用,均取得显著效果。并于
1990年3月通过了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组织的专家鉴定。1991年针灸指针研究室还申报了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科研项目“李仲愚穴位药贴疗法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以及治疗耳鸣耳聋的
“启聋片”的临床观察。李氏临床经验相当丰富,对一些奇难杂证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显著的
疗效。如对癫、狂、痛、中风后遗症、痴呆(脑萎缩、小儿脑发育不全等),将逐步用现代先进的科
学手段,全面整理,深入研究,推广应用。
李氏工作兢兢业业,生活俭朴,不为名利,行医几十年如一日,医德高尚,不分贵贱,对病人
和蔼可亲,把病人当亲人。对经济困难的病人还解囊相助,上门诊病,帮助购买药品。对特殊
的危重疑难病人,施用多种治疗措施,综合治疗。经常放弃休息时间为病人煎药,作药丸、药
贴、药膏等,使病人能得到及时治疗。对一些路途较远的病人,不能来诊者,或书信求医者,都
一一回信,寄上药方,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医疗问题,从无怨言,一心为病人,急病人之所急,痛
病人之所痛。1990年荣获四川省自然科学界精神文明标兵的光荣称号。
李氏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自我炫耀,态度谦恭,实事求是,不固步自封,无门
户之见。在繁忙的诊务和科研工作之外,还孤灯寒夜,秉笔疾书,总结经验,出版专著,传授知
识,毫不保守。现已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有《气功灵源发微》、《杵针治疗学》等专著,并有多
篇论文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199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授予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称号,获享受
*府津贴的荣誉。
第三卷118
####
学术精华
一、家传绝招 杵针疗法
杵针疗法是李氏祖传14代的绝招,又是经李氏50多年精深研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疗
法。其特点是针具不刺入皮肤肌肉之内,无疼痛之苦,无感染之虑,兼针刺与按摩之长,老弱妇
孺易于接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物理疗法,临床上对多种急、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均能收到
满意的效果。杵针工具可用铜制、玉石制、硬质木质、牛角制等。一套杵针工具共有四件,因临
床时操作的手法和作用不同而名称各异,它们分别是七曜混元杵、五星三台杵、金刚杵、奎星
笔。杵针治疗疾病选穴除针灸治病的常用腧穴外,还有其杵针疗法的特殊穴位,如八阵穴、河
车路、八廓穴等。杵针疗法的常用手法有:点叩法、升降法、开阖法、运转法、分理法等五种。
杵针疗法为历代医经所未载,《道藏》典籍亦未见记述,为丹道家养生导引之辅助工具。在
秘传过程中,只口传其方法,无文字记载。然而学术思想源于羲*古易,其辨证、立法、取穴、布
阵多寓有《周易》、《阴符》理、气、象、数之意,和祖国医学理论水乳相融。该疗法列入国家“七
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1990年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并获得了198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
术进步二等奖及四川省中医药科学进步二等奖。
方剂举例
通痹方
组成:神道八阵、膻中八阵、河车路:从大椎命至门段,内关、通里。
功能:通经活络,行气止痛,通阳化瘀。
主治:胸痹、心痛。
手法:杵针点叩、升降、开阖、运转、分理。实证、热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兼夹证用平
补平泻法,寒证加灸法。
方解: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出
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心痛病证。本病的发生多因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弱
等因素引起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心阳,阻痹心脉;或老年体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以致
心脏气血亏虚,心脉失常而发为心痛;或心肾阳虚,心脉失于温煦而作痛;或因寒湿内侵,痰瘀
阻滞,心脉痹阻,发生心痛。本证多为邪犯少阴,心脏脉络阻滞为患,故治以通经活络,行气止
痛,通阳化瘀。本方选取神道八阵以通经活络,行气止痛;膻中八阵为心前区取穴,有直接理气
止痛,通经化瘀的作用;河车路,从大椎至命门段,化瘀止痛;通里是手少阴心经的“经穴”,内关
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取此两穴有宽胸利膈,理气止痛,活
血通络的作用。
加减运用:气滞加行间以行气通络;痰浊阻痹者加丰隆、太渊以调气化痰;瘀血阻滞者加血
海、膈俞以祛瘀通络;寒凝者加然谷、命门八阵以温经散寒;阴血不足加足三里、三阴交以益阴
血而养心神。如见厥脱先兆者可加神阙(灸)、关元八阵、乳根、百会八阵、食窦等穴以急救之。
第三卷119
####
研究资料摘要:83例心血管疾病,李氏杵针与针刺疗法治疗随机分组自身交叉单盲对照
的ST1即时效应观察,对两种疗法治疗前后和治疗后30分钟的自觉症状和左心收缩功能
(ST1)结果作对比,两组病例的自觉症状,经Ridit分析,无论治疗后即刻,或治疗后30分钟,均
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杵针组,前、即刻U
1
=6.15,后30分钟U
2
=6.93;针刺组U
1
=4.89,U
2
=
5.78),两组间明显差异,两组病人的血压、脉搏治疗前后30分钟无明显变化;ST1结果:PEP/
LVET经两组疗法无论治前、即刻、治后30分钟,均有明显改善,但QS
2
I改善无明显差异。41
例高血压病人的P/L值两种疗法治疗后即刻、治疗后30分钟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冠心病
21例,经两种疗法治疗即时和治后30分钟,PEP、P/L值有改善,(P<001及P<005)。按中
医辨证分型统计,实热型(32例)和虚实夹杂型(29例),两种疗法治疗后,均有改善,且两组无
明显差异,但虚寒型(21例)两组疗法改善均不明显。著者认为:李氏杵针疗法和针刺疗法,均
对心血管疾病的ST1具有立即改善效应,且两者无差异,而杵针疗法为无创性,不易引起交叉
感染,易于推广,是对中医治疗学和针灸学的补充和发展。
二、辨证施功 天人合一
字气功,是李氏受教于海慧禅师,又经李氏50多年的深研博求,总结发展起来的集佛
教、道教、医学之精华,求同存异,自成体系的一种气功疗法。本功法分静功和动功两大类,分
别用于不同体质、不同病证、不同性格的人练习。 字气功的特点是以 字作为练功的种子,
以呼吸和真言作为火候,以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原则,以气血运行的通道为基础,根据各种疾病
的症状表现不同,个体体质的差异,性格喜静与喜动之别,分别辨证施以不同的采气方法。如
体质壮实,性格开朗喜动的病人可以多练 字气功中的净明动功十式;体质虚弱,性格内向喜
静的病人可以多练静功。若为上焦、头面部的疾病,多采用上部(天)的泥丸(百会)灌注法;中
焦病证可采用中部(人)的脐轮(肚脐)灌注法;下焦病证可采用下部(地)的涌泉(脚心)灌注法。
长久练习 字气功,就能达到攒簇五行、和合四相,以致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境界,
有病可以治病,无病可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功法举例
养心安神功法:
功法组成:1.静养功:泥丸(百会)灌注法。2.净明动功:海底捞明月。
功法功能:补养心脾、益气安神。
主治:不寐(失眠)、健忘。
练功法:每晚睡前练静养功中的泥丸灌注法半小时,练到一定的时间后可以逐渐增到1小
时,甚至更长。早晨起床后及午休后可练动功中的海底捞明月7~14遍。若时间充足,还可增
加动功中的其它功法练习。
功理:不寐的原因很多,如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或因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
扰动;或因心胆气虚,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但总是与心脾肝肾及
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调。血之来源,由水谷之精微所化,上奉于
心,则心得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
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则神志安宁。若暴怒、思虑、忧郁、劳倦等伤及诸脏,精血内
第三卷120
####
耗,彼此影响,每多形成顽固性不寐,故不寐之证,虚者尤多,而实者少矣。本证的治疗当以补
虚为主,调节阴阳为原则,重在补养心脾,益气安神。病人在睡前选练 字气功的静养功,而采
用泥丸(百会)灌注的采气法,先以静养息虑,排除一切杂念,意守阴窍穴,然后开始采气法。这
样能排除杂念,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避免情绪激动,使心神安定,且能培补元精、元气、元
神。肾精充盈,能上承于心,心气旺盛,则能下交于肾,心肾交通,神志安宁,自能入睡;心神安
定,情志怡悦,肝气条达,脾气健旺,生化之源充足,精血充沛,心神得养,则不寐、健忘可望消
失。晨起练习 字气功中的动功海底捞明月,以活动筋骨,流畅气血,吐故纳新,增强脏腑功能
的活力。 字气功的静功与动功结合练习,有病可以治病,无病则可以增强体质,增强活力,减
缓衰老,延年益寿。
研究资料摘要:李仲愚 字气功抗衰老的临床研究:本文报告了练习李仲愚 字气功3个
月与没有练任何气功、只在疗养院作一般疗养的病人作对比观察。结果表明:①对一般衰老症
状(精神、体力、食欲、食量、睡眠、脱发、白发、夜尿、大便等十四项症状)的对比观察,练 字气
功组练功3个月后除白发无明显改善外,其余十三项症状与练功前均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未
练任何气功,只作一般疗养3个月后,仅精神、食量、脱发及咳嗽四项症状有显著差异,而且从
各项总分来看,两组差异十分显著。说明练习李仲愚 字气功3个月后,改善衰老症候群较对
照组显著。②气功组与对照组对七项(心理衰老、瞬时记忆、握力、近视力、脉搏、舒张压、收缩
压)检查对比观察,结果表明:练习李仲愚 字气功三个月后心理衰老记分、瞬时记忆、握力等
三项有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近视力、血压、脉搏两组差异均不显著。③ 字气功
组与对照组六项(Hb、WBC、血糖、糖化血清蛋白、SOD、血过氧化脂质)化验检查对比结果表明:
练李仲愚 字气功前和练功3个月后的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血清
过氧化脂质练 字气功组有明显下降,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从这两项较公认的客观衰老指标,
说明练李仲愚 字气功三个月即体现出其抗衰老作用。
李氏 字气功,虽属佛家密法,而与道家丹法和医家养生导引相吻合。此功法易学、易练,
收效快,不会出偏差。据李氏多年经验,对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硬化症,心肺功能减退,咳嗽,以
及肝、脾、胰、胃、肠道疾病,瘫痪、痿软、月经不调、营养障碍、未老先衰、须发早白,视力、听力减
退等都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有些危重病人,如恶性肿瘤,晚期肝硬化,常可获得减轻痛
苦,延长生命的效果。
李氏 字气功之所以异于其它功法,全在于它以 字搏聚心力,又以心力结晶之 字作为
精、气、神上药三品之种子;此种子具有巨大威力,能分、能合、能聚、能散,能一中含多,能多中
寓一,能隐、能显,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在人体则浸透三焦、脏腑、卫、气、营、血、十
二经脉、奇经八脉、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使人体子午、卯酉流注井然不乱,以锻炼之功,增进生
命之力,对生命赋予之兴奋、适应、免疫、遗传、新陈代谢、思维、记忆、知觉、运动等具有维护和
调节作用,使人体获得一个阴平阳秘的健康内在环境,如此,则精神内守,*魄不散,恼怒不起,
真气内守,病安从来?再加上练本功法时运用灌注、运行、火候、调养等调身、调心、调息方法,
为一般丹经道书所未见,故能效如桴鼓,驻颜延寿。
第三卷121
####
三、重视外治 提高疗效
李氏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对一些慢性疾病,疑难怪症多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以提高临
床疗效。李氏常用的外治方法是在内服药物的基础上配以药物外治。根据临床上不同的病症
分别配合外敷、外洗、外贴等方法治疗。
(一)外敷法
李氏对一般外科疾病,如疮痈、肿瘤、跌仆损伤、局部疼痛等病证,都可以在内服药物的基
础上,配合外敷药物,能收到显著的疗效。
1.清热解*外敷方:银花藤、连翘、野菊花、蒲公英、矮桐叶、紫花地丁、*芩、*连、*柏、栀
子、大*、硼砂、白矾、芒硝、冰片等量,共研为细末,用蜂蜜调敷患处。本方适用于外科的疮痈
疔疖以及无名肿*初起之症。《医宗金鉴》说:“痈疽原为火*生。”该方即有清热泻火,解*消
肿之功。
2.解*消肿外敷方:川乌、南星、草乌、姜*、半夏、生*、栀子、白芨、白芷、蒲公英、硼砂、芒
硝、冰片等量共研为细末,蜜调或米醋调敷于患处。有促进肿块消散之作用。
3.活血化瘀外敷方:川乌、南星、草乌、姜*、半夏、大*、栀子、三七、血竭、苍术、*柏、川
芎、桃仁、红花、血通、香通、淮通、木通等量,共研为细末,蜜调敷于患处。本方适应于跌仆损
伤,扭挫闪跌等病证,有行气活血,化瘀消肿,通经止痛作用。
典型病例
段某,男,53岁,都江堰市宁江机床厂,门诊号0127018,1993年12月10日初诊:右下肢膝
关节上内侧5cm处黑色素瘤,于1991年7月作切除手术后进行化疗一个疗程,2月前背部肩胛
处又出现三个*豆大黑色素瘤,在川医作切除手术,仍进行了化疗治疗。现在症:右下肢股内
侧及背部手术处痛,右下肢酸痛无力,行动不便。照片检查:右股骨下段内侧有骨破坏改变,为
黑色素瘤之骨转移现象。并伴见四肢倦怠,精神不振,头部昏眩,背、肩、颈部酸痛,时有口渴,
睡眠不好,饮食一般,二便调,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诊断为气阴亏虚,热*郁滞。治以益气养
阴,清热解*,内服以生脉散合六味地*丸、五味消*饮加减治疗,配合外治法,即以清热解*、
消肿散结外敷方研为粉末,蜜糖调敷患处。处方:川乌、南星、草乌、姜*、半夏、生*、栀子、白
芨、蒲公英、硼砂、冰片(少许)、山慈菇、连翘、夏枯草、白矾共碾为细末,调敷于痛处、患处。经
内服、外治3个月余,1994年4月14日照片复查,与1月20日照片对比,右股骨下段内侧骨破
坏区周界模糊已改善,可见纹理贯通,为黑色素瘤之骨转移已得到控制,并有恢复现象。
(二)外洗疗法
李氏常用中药外洗疗法治疗风湿痹痛,历节风(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瘙痒(风疹、荨麻疹
等)等疾病,疗效显著。常用的外洗方有:
1.祛风通络、除湿止痛外洗方:川乌、南星、草乌、半夏、防风、秦艽、松节、土茯苓、苍术、*
柏、当归、川芎、羌活、防己等量煎水外洗,或将煎好的药液入浴缸中,患者在浴缸中浸泡,每日
1次。本方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止痛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骨
第三卷122
####
质增生症等。
2.祛风解*、杀虫止痒洗方:荆芥、薄荷、白芷、防风、紫草、银花、连翘、蝉衣、苦参、川楝子、
蛇床子、地肤子、大青叶、白矾、硼砂、陈艾、花椒、芒硝、大*、苍术、*柏等量煎水外洗全身或患
处。本方有祛风除湿、清热解*、凉血透疹、杀虫止痒作用,适用于全身性发疹性瘙痒症,妇人
阴痒等。
典型病例
徐某某,女,75岁,成都市上方池街25号,门诊号0154415,1994年2月21日初诊:尿血、阴
痒。一月前无明显诱因而发现“肉眼血尿”,尿频、尿急不明显,但有时尿痛。伴见外阴红肿瘙
痒,并有渗出液,舌质红,口渴,苔*,心烦,脉细数。诊断为下焦湿热,瘀热伤络。内服八正散
合五味解*饮加减。外洗方:生*、胆草、苦参、*柏、苍术、硼砂、芒硝、陈艾、花椒、银花、连翘、
荆芥、薄荷、蝉衣、蛇床子各等份,煎水外洗外阴部。经内服、外洗1周后尿血得到明显控制,2
月28日尿液化验检查白血球(高倍)少许,外阴红肿消退,瘙痒减轻,渗出液减少。继续遵上方
法治疗。
(三)外贴疗法
李氏临床上很重视外治法中的外贴疗法,尤其是传统的膏药药贴。李氏传统的黑膏药根
据适用范围的不同,其方药组成也不同,一般分以下几类:
1.万应贴止痛膏:李氏万应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项目,现正在研究之中。采用
李氏经验秘方炼成黑膏药,贴于一定的穴位上或直接贴于疼处,有祛风除湿,散寒通经,行气活
络,消瘀止痛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痛症,骨关节疾病,骨质增生病,肿瘤疼痛,跌仆损伤疼痛
等病症。
2.降压药贴膏:大*、姜*、蝉衣、桃仁、红花、僵蚕、吴萸、胡*连、草决明、青葙子、菊花、钩
藤各等份,炼成黑膏药,贴于涌泉、太冲、至阳、阳陵泉、肝俞、胆俞、内关等穴位上,有清热平肝、
风潜阳,镇逆降压作用,适用于高血压病。
3.平喘止咳膏:麻*、杏仁、桂枝、细辛、五味、干姜、半夏、生石膏、土茯苓、苏子、莱菔子、白
芥子、厚朴、白芍各等量,炼成黑膏药,贴于定喘穴、肺俞、膏肓俞、大椎、中府、膻中等穴,有宣肺
平喘,降气止咳,宽胸利膈等作用,适用于急慢性喘咳(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过敏性支气
管哮喘等)病证。
4.软坚化积膏:桃仁、红花、荔枝核、橘核、三棱、莪术、木香、赤芍、丹皮、血竭、当归、川芎、
大*、乳香、没药各等份,炼成黑膏药,直接贴于肿瘤包块上面或有关的穴位上,有行气活血,软
坚化积作用。适用于肿瘤、囊肿、无名肿块等病症。
李氏多年的临床经验,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将中药制成黑膏药,其基本原则是:将制膏贴的
生中药用香油或菜油浸泡1~2周,使油充分浸透生药。用文武火煎熬,煎至中药焦*为度,滤
去药渣,药油又用文武火煎熬至冒青烟(油温约300℃~320℃左右),将广丹少量慢慢加入油
内,注意一定不能让油和广丹漫出锅外,使油与广丹充分化合分解,按一定的比例将广丹加完
后,再用文火煎熬15~30分钟。熄火让油自然冷却,至油温60℃左右即可摊用。可用牛皮
纸、桑皮纸或布料摊涂都可以,用时在火上将黑膏药温化即可,贴于相应的穴位上。
第三卷123
####
(四)外擦药酒疗法
李氏善用药物浸泡白酒,制成药酒涂擦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上。处方:海马、碎蛇、三七、广
木香、川乌、南星、半夏、草乌、桃仁、红花、山甲、蜈蚣、当归、川芎、血通、赤芍、苏木、三棱、莪术
等,用白酒浸泡1~2周即可应用。本药酒只能外用,切忌入口。用棉花蘸药酒外擦患处,一日
数次,或用棉花浸透药酒,摊于病变部位上,用艾条悬灸也可。本药酒有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消肿定痛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跌仆损伤,扭挫闪跌,骨质增生,骨伤疼痛,包块肿瘤等病证。
病案举例
罗某,女,4岁,四川省林业科研院,门诊号:0033656,1993年9月13日初诊:6月23日突然
发生双下肢无力,伴二便失禁,入川医住院检查,腰T5-6以下急性脊髓炎,T5以下痛觉消失,
肌力丧失。现在症:腰以下及双下肢萎弱无力,肌肉轻度萎缩,痛觉消失,二便失禁,饮食一般,
神志清楚,舌淡苔白,脉细弱。李氏诊断为萎证,属肝肾亏损,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所致。治以
补益肝肾,内服中药补益肝肾之品,外用药酒涂擦病变部位,或用棉花浸泡药酒,摊于病变部
位,再用艾条悬灸之。药酒方:海龙、碎蛇、三七、广木香、川乌、南星、半夏、草乌、桃仁、红花、山
甲、蜈蚣、当归、川芎、血通、苏木、三棱、莪术、血竭各等分,用白酒浸泡1~2周即可应用。有活
血化瘀,疏通经络作用。本药酒不能口服。
四、奇难怪症 内外合治
药性有寒热温凉平,而具升降浮沉;药味有甘辛咸苦酸淡,“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
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用“*药攻邪”(《素问·脏气法时论》)。历代医
学专家对药物的临床应用都重视其气、味、归经和药物配伍。“用药如用兵”,在以理统法,依法
制方,辨证遣药的辨证用药体现治法的原则下,提出了法无定法,随证而辨(变),方无定药,以
药立方而法以统药。《内经》:“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李氏对疑难病证的治疗上具有独到的治疗特色和用药特色。
(一)血证宜化瘀止血
血证之论肇于《内经》,发展于《金匮》,成熟于晚清唐宗海氏之《血证论》。血证的范围,涉
及广泛,李氏在血证的论治上,提出“血证多瘀”,主张“凡血证直消瘀”,倡导“止血消瘀疗血
证”。对上消化道出血,李氏提出温中止血消瘀法,药用温中止血方(生晒参10~20克,土炒白
术15克,炒蒲*15克,炮姜炭、茜草各30克,甘草5克,罂粟壳3克)治疗中气亏虚,统摄无权
之呕血、便血。其中又有平冲止血消瘀法治疗冲脉上逆,阳明络伤之血证;对阳明积热络伤者,
则有“栀子金花汤”以泻火消瘀止血;血瘀而呕吐便血者,则立化瘀止血法以加味“失笑散”而于
临床治标之急。运用李氏化瘀止血法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30余例,参照全国中医血证诊
断治疗标准,其中25例系中度和重度出血者,属消化性溃疡28例,2例为出血性胃炎,平均出
血天数4.5天(以大便潜血阴转作疗效判断)。对极重度和重度出血患者除抢救治疗以必要的
输血外,并配合输液补充血容量等支持治疗。临床均有效,治愈率>96%,显示了止血消瘀治
疗血证的可喜前景。如陈某,女,88岁,住院号667212,1991年8月6日因便血3天多,经急
第三卷124
####
诊西药止血,补充血容量等治疗无好转,确诊为“胃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疑有消化道恶病变
收入住院。证见便血如漆,腹痛脘痞,呕恶纳呆,舌质紫黯,苔厚腻,脉弦数,查大便隐血(++
++),Hb75g/L,证属血瘀络伤,遂用加味失笑散方治疗。两天后大便隐血转阴,脘腹胀痞及
呕恶缓解,随证调以益气和胃之品而善后,五天后痊愈出院。
对血证属络血、肌衄、紫癜、斑疹等,临床辨证则有血分瘀热,热迫血行,*热内结和在肺在
胃在肠,虚实不同之证候特点和病机,因而在止血消瘀大法之中,分而寓有泻火、解*、清肺、泻
胃、清肠、凉血、益气等不同的治法和用药特色。病在上焦,在肌表、肺卫者以咯血、鼻衄、发疹
为常见之血证,则资以藕节、茅根、仙鹤草、侧柏叶、紫草、丹皮之属;病在中焦,在脾胃、肠道者,
以呕血、便血、肌衄、紫癜、发斑等为常见的血证,则以大*、赤芍、藕节、蒲*、茜草、丹皮之属;
病在下焦肝肾、膀胱、小肠者以便血、崩中下血、尿血、血淋等为常见之血证,则益以蒲*、茜草、
桃仁、地榆、茅根之属。又诸血证予炮姜炭、血余炭、蒲*炭之属,意在收敛止血,消瘀宁血。
中风(急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病变的危重证候,无论中脏腑、中经络,乃中风病变程度的归
类划分。盖今之出血性中风,为脑窍之络伤血溢,变生瘀血,阻碍元气上达于髓海;或缺血性中
风,为脑窍之络脉瘀塞,阻碍气血运行达于脑。所谓“血菀于上”(《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就确
立了中风的病变位在脑,病因虽有风、火、痰、瘀、虚诸因,实以痰瘀为其主要。故中风者多属血
证。治宜豁痰止血,化瘀通窍以急治其标,李氏常用自拟三七贝母汤(生三七粉10克、川贝粉
10克、藕节30克、白茅根30克)。本方以三七、贝母豁痰止血,化瘀散结以通窍,合藕节、茅根
以止血消瘀,且茅根还具有利尿泻浊之功,有促进脑水肿改善之作用。我们运用本方配合李氏
传授的头针奇穴“北辰穴”治疗不同原因所致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显著。如蒋某,女,67
岁,因突发右侧肢体偏瘫,口角左歪伴意识模糊,二便失禁5天多,于1992年7月29日入院,
CT示:“腔隙性脑梗塞”,查右上肢肌力Ⅲ~Ⅳ度,下肢肌力Ⅱ~Ⅳ度,中医诊断:中风(中脏腑,
急性期),治以三七贝母汤,同时配合针刺北辰穴治疗,两周后神志转正常,二便自调,瘫痪肌力
恢复至Ⅴ度,于1992年8月24日痊愈出院。
通淋止血法,临床上辨证属“热在下焦者,则尿血”的血淋或尿血者,以湿热(或夹*)损伤
尿路血络者为最常见,如尿路感染,急性肾炎,以及不明原因的尿血、石淋(尿路结石)等,有肉
眼或显微镜检血尿(尿血),证属血淋范围,治宜清热利湿以通淋,凉血消瘀以止血。通淋常用
八正散,程氏萆分清饮,小蓟饮子等随证加减,对尿血(或血尿)不止者,每加茅根、琥珀、赤
芍、桃仁、生蒲*以通淋止血,佐五味消*饮以清热解*而泻浊,或加前仁、木通利尿(利湿)而
不伤阴。我们应用通淋止血法而拟定的金蒲汤(药用金钱草、蒲公英、蒲*等)以治疗不同病因
所致的血尿(尿血)患者,包括各种不同证型的尿路感染、急性肾炎(小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或
兼有红细胞者)及尿路损伤性感染出血(导尿后尿路感染损伤),均有较佳疗效。如陈某,女,18
岁,因尿血、颜面及双下肢浮肿,腰酸胀7天,于1993年4月15日入院。查尿常规RBC(+~+
+),蛋白(+),眼睑浮肿,双下肢膝以下凹陷性水肿,中医诊断为风水,西医诊断为急性肾炎。
用金蒲汤合五皮饮以通淋止血,利尿消肿,一周后水肿消退,续守金蒲汤合以通瘀解*之品,两
周后尿常规检查正常,诸证消除出院,并继续守方巩固治疗两周,至今随访无恙。
血证之治以药物论治者上至《内经》,下迄近代,目前血证中消化性溃疡引起呕血、便血已
获得了可靠有效的疗法。李氏以针灸理论为指导,擅长用大艾灸法治疗胃肠及痔漏下血、妇人
崩漏不止等血证。达到“守经隧”、“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以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常
第三卷125
####
选穴位有百会、肝俞、脾肾、膈俞、肾俞、隐白、大敦、血海等穴,达到了温通血脉,消瘀以止血的
目的。
(二)搐鼻外治,通关开窍
运用外治疗法治疗痰火、邪热、气郁厥逆等蒙闭心包,心神闭郁而出现的神志障碍病证是
中医急症外治的抢救疗法之一。李氏除常用针法、灸法、砭法等以启闭开窍外,自拟行*散方,
药用朱砂、雄*、硼砂、麝香、白矾、冰片等研为极细粉末,贮于瓶内闭塞存性,外用点眼或搐鼻。
本方朱砂、雄*有解*辟秽之效,麝香、冰片芳香辟秽开窍,硼砂、白矾以豁痰醒脑。如骆某,
男,90岁,因脑萎缩,脑血管性痴呆,于1991年10月15日住院治疗期间,突发神昏,意识朦胧,
不能进食,静脉通道难于建立。查面色潮红,喉间时有痰鸣,目闭、口禁,气息尚均匀,脉滑数,
诊断为痰浊蒙闭心窍,用行*散先搐鼻以开窍启闭,当日神志转清,晚餐即可进食,次日神志清
晰,语言恢复如前,继续支持治疗,合以益气调元之品以善其后。
(三)化腐生肌,以疗褥疮
衰竭病人长期卧床引起局部组织(皮肤、肌肉)压迫性坏死的严重并发症,由于发生的部位
在骶、腰脊或臀部等气血运行濡养不足的皮肤、腠理,因而病程缠绵,溃烂不易愈合。李氏认为
本症为中医外科疮疡范围,多系气血不荣,经脉受压闭阻。如证见溃烂皮肉疮色不红不肿,乌
色或灰色如腐,浑陷下塌者多属阴证;如皮肉溃烂红肿,脓溢*浊属阳症,均可用李氏“鼓和丹”
以外用治之。药用:广丹、轻粉、血竭、朱砂、冰片、干姜、肉桂、胡椒、煅石膏共研极细粉末备用。
用时须疮面先以常规消*,并将腐皮坏肉剪刮掉,使创面露出新肉,然后在创口上撒上鼓和丹。
若褥疮尚未破皮肉烂,可用鼓和丹调香油外涂擦于患处。对于阴证疮疡,则宜配合大艾悬灸溃
烂边缘皮腠,以促进局部气血畅旺,新肉速生。如肖某,女,30岁,因患破伤风、脓*血症后,并
发尾骶Ⅲ度大面积褥疮,有多量*色脓性分泌物,形成囊腔状,加之患者已大肉脱削,全身衰
竭,证属虚实相兼之危候,即以鼓和丹为主外治褥疮,并配合支持疗法,历经80余天褥疮治愈
出院。鼓和丹有鼓动阳气,调和气血的作用。该药对五脏亏虚,阴寒凝滞,气血失荣所致的一
切阴症疮疡,有补益气血,和调阴阳,解*化腐,去脓生肌等作用。
(四)峻剂快利,攻逐水饮
夫饮邪之为病有四,而痰饮停结于胸胁者为悬饮。《金匮》在痰饮分型和论治上确立了温
化、通下、峻逐、宣散、通利等治法。对胸水的论治,多属悬饮范畴,如发病急,兼有胸痛,胸胀
甚,喘满气急,安卧难平,或有胸胁胀满,乃水饮痰浊积聚于胸中,宜“逐水而水自大小便去,水
去则肺宁”,胸胁胀满、喘咳诸证可愈。宗仲景法以十枣汤或大陷胸汤加减变化治之。体实者
可用甘遂大枣汤,即甘遂1~3克、甘草10~15克、大枣20~30克,煎汤日服一剂,服后得大利
下即止,并以独参汤固护元气。临床观察甘遂得甘草之甘缓则攻逐水饮之效存而竣烈伤正之
弊得制。攻邪切忌伤正,李氏则有攻一补九,攻二补八……攻补各半等攻补兼施之治法。即用
攻逐水饮之剂一日,而调补正气之剂九日,一则以待正气恢复,利于药力而攻邪;二则邪势渐退
则正气得安。如治侯某,男,53岁,因右胸疼痛伴咳嗽、气紧,于1991年9月13日以“右胸腔
积液”收入住院,经多次胸穿抽取胸水为“血性胸水”,并经抗感染、支持、对症等治疗,胸水仍有
第三卷126
####
增无减,患者胸痛,胀满加重。李氏处方甘遂甘草汤,服一剂即腹泻便溏,二剂即泻下水样粘浊
液,自感胸闷气紧减轻,停服上方,以健脾、泻肺、化饮、利尿之剂以调之,其间以西药抗感染,支
持治疗,胸水减少,部分形成包裹性小体积液平灶,后经病理确诊为胸腔及胸膜转移性癌,胸水
经泻下逐水治疗后趋于稳定。对于腹水,属中医臌胀范围,李氏常用自拟“红宝丸”治疗。处
方:大*、甘遂、三七、血通、丑牛等煎水,使药水汁全煮浸入大枣中,烘干大枣,取食大枣。凡元
气不足,肾气或脾气亏虚者,加入人参入原药汁中煮取大枣,故取名为“红宝丸”。该方仿十枣
汤之药意而增加活血、行气、化痰之品,以大枣为佐辅药料,取食药枣法以坚者缓削,对肝硬化
腹水疗效显著。
噎膈是吞咽严重障碍的消化道疾病,现代医学食道癌多见本证,目前对其中上段的非手术
治疗疗效较差,且放、化疗之副反应往往令患者难以坚持相应的疗程治疗。传统中医多立足于
养阴润燥,启膈通幽或活血化瘀、行气降逆诸治法中。李氏认为本病多为痰、气、血凝滞互结于
食道,既阻碍气血的运行,又致食道经脉闭阻,使食道阻隔不通,不能传化水饮食物。李氏在辨
证遣药之中,配服“巴霜丸”,即以巴豆一粒,用帛纸或*草纸数层包裹生巴豆仁,捣烂去尽油
汁,即为巴豆霜,以枣泥或龙眼肉包之为丸调服。本品虽辛热有大*,但取丸剂缓其辛烈之性
而存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之功效。对于食道癌中、晚期,食道梗阻障碍严重者,
用之多有急则治其标之功。
(五)豁痰开窍,镇痫熄风
祖国医学之痫证属现代医学之癫痫。原发性癫痫多发生于小儿,继发性癫痫多为中风、脑
外伤等疾之后遗症。李氏积多年治痫经验,认为痫证之发生其病机多由积痰夹癫,厥阴内风所
致。本病发作之时突然昏仆,神识恍惚,口吐白沫,两眼直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
人,仅感倦怠乏力,头昏,记忆减退等。李氏用自拟镇痫丹以豁痰开窍,熄风镇痫。处方:半夏、
制南星、钩藤、琥珀、丹参、桃仁、红花、硼砂、郁金、白矾、礞石、朱砂、冰片、麝香等共碾细备用。
成人每服1.5~3克,日3次,儿童酌情减量。如陈某,男,5岁。因3岁后反复发作癫痫,初时
一年仅数次发作,近年来发作次数增多,前二月,每月发作4~5次,每次持续时间3~5分钟。
查脑电图为“中度异常”,即服镇痫丹,每次服1克,每日3次。初服时2月内仅发作一次,至半
年后,未见发作。复查脑电图示“轻度异常”,继续治疗,至今随访无异常。该方中有桃仁、红
花、丹参之类,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宁神的作用,对外伤性继发癫痫也有疗效。
(六)漆叶童贞,治痿起瘫
痿证乃大肉脱削,筋骨痿软,古有五痿之论,为临床之难治病证,属于运动神经之病变。李
氏从历代医家治痿方药的大论中,立化瘀解*,通利血脉,调和脏腑之法治疗痿证。药用漆叶、
土漆、琥珀、朱砂等药经特殊炮制,做成*豆大小之蜜丸,命为“童贞丹”,是方从华佗漆叶青粘
散变化而成。临床主要用于运动神经之病变引起之痿证,有缓解病情进展,改善肌肉萎缩的作
用。如罗某,女,46岁,因四肢肌肉萎缩,渐至吞咽无力,西医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证属
晚期,预期生存6~12月,家属寄一线希望以治疗,延缓生命,即服童贞丹,半年后颜面竟转为
光泽,诸症得到控制,坚持治疗,病员生存近5年。
第三卷127
####
五、独创奇穴 疗效堪夸
奇穴在临床治病的疗效和作用,以及特殊的取穴、定穴方法,历代针灸学家极为重视。奇
穴补充了十四经腧穴的不足,丰富了针灸治疗学的范围。李氏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集诸
师之长,而扬奇穴经验于针灸学术界,独具其治疗特色。李氏认为自古以来的针灸学家都发现
和提出了经外奇穴,从“华佗挟脊穴”、孙思邈的“阿是穴”乃至当今的“头针定穴”、“耳穴”等都
从不同的临床角度来定取,如以定位取穴、功效取穴、主治取穴等。《针灸大成》说:“奇穴者,则
又旁通于正穴之外,以随时疗症者也。”因而作为奇穴既可反映经络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又在腧
穴对经络脏腑气血的调节作用上发挥特殊的效应。所以李氏提出了“经外奇穴是在人体经络
轨道网络上的腧穴”的论点,如果说是经典外的穴位是可以的,因为经典收集的穴位限于当时
的发现,可能有的穴位未收入经典。如果说经外奇穴是经络以外的腧穴,那就欠妥了,经络网
络于全身,是人体精气神运行的轨道,穴位是经络之气输转汇聚之处,离开经络则无穴位存在,
穴位是经络现象的基础,故凡穴位都是在经络之中,不在经就在络,不在此经就在彼经。以易
学思想同中医学、针灸学的传统相结合,形成了以临床验证实效的李氏奇穴,这是李氏倡导的
“医道朔源,取效临床,证之实验,古今汇通”的学术思想。李氏独创的奇穴有:北辰穴、八荒穴、
八阵穴、河车路、十*祟穴等,其取穴独特,针法操作各具特色,治疗奇难杂证有奇效。
(一)北辰、八荒、医易相通
北辰穴是李氏以易学天人相合相应于太极一气流行的经络学说为指导,以二十八宿朝拱
北斗而寓寄于人体之北辰(二十八)奇穴,其穴位居于头,络属脑髓,寄寓元神,具有调节脏腑经
络、气血阴阳的作用。北辰穴分为四组(段)穴,每组七穴,随辨证辨病而取穴,以捻转和提插行
针相结合的复式针刺手法。进针则以针刺方向朝百会穴进行为针法特色。北辰穴主治中风瘫
痪,口眼斜,语言謇涩,手足痿软等病证。我们运用李氏北辰穴治疗不同证型的中风后遗症
数百例,并对102例进行北辰穴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按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诊断,疗效判
定标准,结果治愈,显效率达55%,总有效率为95%;并对中风所致的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和肢
体功能障碍三大症状指标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经统计学处理,Ridit分析结果提示差别有
极显著意义(P均<0.01)。典型病例:万某,男,38岁,住院号71313,入院时间1992年7月1
日,因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发右脑大出血,左侧肢体偏瘫,语言严重障碍伴吞咽困难入院,被动卧
位。中医诊断为中风、中脏腑;西医诊断为脑出血(恢复期)多发性大动脉炎。以针刺北辰穴为
主,配合相应体针辅穴及李氏乌附星香汤合桃仁四物汤随证化裁治疗,半月后下肢肌力提高
到Ⅱ
多,可以坐位活动,语謇有好转。针刺治疗一月后,左下肢肌力提高到Ⅲ
多,可下床扶助
行走。巩固治疗2个月后,已能独自行走,吞咽障碍消失,语言障碍明显改善,临床好转出院。
八荒穴是李氏常用的头部奇穴。八荒穴是以易学八卦原理,以八卦相应的乾、坤、坎、离、
震、巽、艮、兑八方而定位在头部的奇穴。其取穴以百会穴为中宫而形成相应的内、中、外八荒,
统称八荒穴。八荒穴属络于脑,本“脑为元神之府”,而有调节十二经及脏腑的“阴阳平衡”的作
用。李氏谓“凡阴阳之气,其消长盈虚,皆有始气,中气,及终气,故八荒奇穴又分别有内、中、外
之八荒。”八荒穴主治偏正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痴呆等病证。现代医学之血管神经性、外伤
第三卷128
####
性及脑动脉硬化病所致之头痛、眩晕、血管性痴呆、神经衰弱性失眠、焦虑证等,可独取八荒穴
辨虚实而施补泻。其针刺方向均朝中宫百会穴方向进针,为其针法特色。如唐某,男,76岁,
因脑萎缩、脑动脉硬化症,兼有慢性阻塞性肺病,于1992年10月住院以来,长期伴有失眠,四
肢震颤,甚至抖动,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进餐和行走,脑CT照片示全脑萎缩,曾服用安定,及
补充钙剂等治疗及其他西药治疗仍通夜失眠,四肢震颤无减轻。中医辨证诊断为失眠、震颤,
属肝肾亏虚,心神失养,用八荒穴,行补法手法每日取一组穴,配合四关穴或内关、阳陵泉等。
针后当日晚即可入睡1~2小时,3天后四肢震颤开始减轻,半月后可每晚入睡2~3小时,一般
震颤有终止之时,已不影响日常生活和行走。该病员之震颤和失眠时有反复发作之际,仍主以
八荒穴为主治疗,屡获良效,至今仍在随访治疗中。
(二)*祟穴、河车路
十*祟穴李氏常用于治疗精神、情志因素所致的疾病,如郁证、失眠、癔病、癫证等,即现代
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癔病、抑郁性精神病以及气功偏差等病证。其病因多由内
伤七情、五志失常,导致脏腑经脉气机逆乱。《内经》谓:“百病皆生于气也。”一有怫郁,百病生
焉。治当疏达条畅,调和气机为大法。令气机通畅,出入有常,则气血调和,百病不生。李氏十
*祟穴不同于古籍记载的“十三*穴”等,但自古以来针灸临床学家,对奇穴*穴治疗七情所致
的精神及神经性病变有其特殊的治疗作用。诸如治“百邪癫狂所为病”(《备急千金要方》)、治
“*魅狐惑,恍惚振噤”等(《医学入门》)均从不同的取穴、治疗和临床应用作了客观的评价。
李氏十*崇穴的命名与定位:十*祟穴大都与手足经脉井穴所处的经络循行部相关,为脏
腑、经脉之气注输之处。其穴经名与穴位列表如下:
十*祟穴名与定位
*祟穴名
定位
相应经穴穴名
一* 眼
拇指挠侧爪甲角旁约0.1寸处
少商、*眼
二* 鼻
食指挠侧爪甲角旁约0.1寸处
商阳
三* 心
中指挠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中冲
四* 耳
第四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关冲
五* 听
小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少泽
六* 哭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 隐白、*眼、*哭
七* 口
第二趾外侧爪甲角旁约0.1寸处 厉兑
八* 意
脚中趾端外侧去爪甲角旁约0.1寸处
九* 胆
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 足窍阴
十* 头
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 至阴
李氏谓:“凡癫、狂、痫、郁、惊、厥、*痊(歇斯底里症),属实者,脉多数实,属虚者脉多细微。
迟者为寒,数者为热。脉数而实者,针之砭之,夺之泻之;脉数而虚者,以针补之;脉迟而实者,
以灸泻之;脉迟而虚者,以灸补之。”十*祟穴的针灸手法操作为炷灸法和针砭法。凡临床见证
为虚寒者多用炷灸法;证属实热者多用针砭法。
炷灸法:取米粒大小艾炷,着肤灸于*祟上,欲助其温补者,毋吹其火,待火燃至病人不能
忍受灼痛时,按其艾炷,使火力内透,其气内聚,毋令灼伤肤腠,如是者为一壮,可连续灸3壮。
第三卷129
####
欲开郁宣泄,引邪外出者,疾吹其火,待艾炷燃至近皮肤,扫去艾炷,使火力炽烈,热灼肤表,如
是者一壮,亦可连灸3壮。针砭法:针者针刺也,砭者砭其血。二者皆取其对症之穴,针有补阴
泻热之效,砭有宣闭解*之功,二者皆能开其瘀阻,通其经隧,伐毛洗髓而起沉疴。用砭法者,
以三棱针刺于穴位上,放绿豆大小血滴为度。用针法者,其十*崇穴之肌肤微薄,用五分毫针
刺入穴位2~3分即可,欲补者,则以轻而快之法弹其针柄;欲泻者,则以重而慢之手法弹其针
柄,每隔3~5分钟弹针一次,三遍后出针。临床上用十*崇穴一般每次取一对穴作一组穴,如
取*眼则双*眼同取,余穴仿此。
李氏多年临床经验,应用*祟穴对疮疡和阴癫症有明显效果,无论取手足之*祟穴,均须
将艾炷置放于爪甲和肌肤之中,艾灸时一定要四处着火,方能生效。
典型病例:袁某某,女,48岁,商业职工,住院号69247,因失眠、头晕、头痛1年余,加重伴
见头面浮肿,心悸2月多,于1992年1月15日入院。医院多次就诊,服用抗焦虑药、
镇静安眠剂,及对症支持治疗,并配合针灸及中药等方法治疗,均未见效果。头晕头痛头昏加
重,记忆、思维轻度减退,颜面浮肿,默默不欲饮食,情绪消沉,诸药寡效,苦不欲生,一年来家人
停职陪同就医。甲状腺功能检查示“甲低”。诊断:神经官能症、焦虑证、更年期综合征。甲低。
中医诊为郁证。治疗:解郁、疏肝、理气。用*祟穴,每日取一组穴,交替艾炷灸,当日灸后自感
心情舒畅,连续一周后诸症大减,后配以解郁理气之中药随证化裁,巩固治疗,于1992年3月9
日出院,至今仍工作生活如常,随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
河车路:河车路是根据人体气血是通过经络的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不停地升降运动
的理论,李氏经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奇穴运用经验。人体河车路可分为头部河车路、腰背部
河车路。
头部河车路有7条,中间1条从前面的印堂到后面的大椎穴为督脉经;第2条为目内眦至
相对应的大椎穴旁;第3条为瞳仁正中至相对应的大椎穴旁;第4条为目外眦至相对应的大椎
穴旁。其中印堂至大椎正中线为单线,其余3条左右对称为双线,共6条,加上正中1条,共7
条。该段河车路主治:中风瘫痪、肢体痿软、痉挛、抽风、头风、失眠、眩晕、癫痫、狂症、目疾耳
病、鼻病。
腰背部河车路有7条,中间1条从大椎穴至长强穴为督脉经;第2条从大椎穴旁开5分至
长强穴旁开5分;第3条从大椎穴旁开1寸5分至长强穴旁开1寸5分;第4条从大椎穴旁开
3寸至长强穴旁开3寸。其中中间1条为单线外,其余3条左右对称为双线,共6条,加上中间
1条为7条。该段河车路主治:心、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疾病。如咳嗽,喘息,感冒,温病初
期,疟疾,胸闷,胸痛,心悸,怔忡,健忘,心痛,胃脘痛,胁肋痛,腹胀,腹泻,痢疾,呃逆,呕吐,嗳
气,便秘,尿频,尿急,尿痛,血尿,遗尿,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遗精,阳痿以及下肢
萎软,瘫痪等病症。
胸腹部河车路为河车前线,该线从任脉的天突穴直下,经过胸、上腹、下腹到会阴,与督脉
经相交,为河车路前正中线。从任脉经的天突穴分别旁开5分、1寸5分、3寸的三条线,下至
中极穴旁开5分、1寸5分、3寸,左右对称双线,共6条,加中间单线1条,共7条。主治:食道、
心肺、胸膈、脾胃、肝胆、肾及大小肠、膀胱、盆腔、子宫等脏器疾病。
河车路一般用李氏独特的杵针治疗,以点叩、升降、开阖、运转、分理等手法治疗。
第三卷130
####
临证特色
一、辨证治聋 治病求本
耳鸣耳聋是耳窍的常见病,二者在临床上常相互兼见。耳鸣日久,渐至耳聋;耳聋之初常
兼耳鸣。随着现代工业化的日趋发展,也随着世界人口越来越老龄化,临床老年性耳聋,神经
性耳鸣、耳聋,及其它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这些病症,多数被现代医学认为属顽症、
难治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奇难病证范围。李氏在辨证治聋上独具辨证和治疗特色。
(一)治聋须明病机,熟谙脏腑经络
李氏在《内经》、《难经》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易经》学术思想,提出从整体观念辨识耳鸣耳
聋的病机学说。耳窍与五脏经脉相连,耳受五脏精气之濡养,得气血之滋养而能闻。五脏对耳
职司听觉的功能有别:即肾主听音,此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也。心主辨
音,语言的辨识功能与心寄窍于耳相关,所谓“南方赤气,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肺主感音,凡
诸音入耳,赖肝气之疏发才能传递也,少阳之脉络于耳,厥阴肝与少阳胆表里相连络也。脾主
贮音,凡声音与语言贮存者皆与脾有关。
耳窍内与脏腑相通,外与六经相连,为宗筋之所聚,所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
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凡十二经脉大都络属
汇聚于耳,耳主闻、辨、感及贮音的正常生理功能须赖十二经脉之气的灌注和经脉运行气血而
得到温煦濡养。足太阳之脉至耳上角与足少阴互为表里。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络耳
之穴有听宫。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足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络耳之穴位有听会、
完骨。手少阳之脉系耳后,出耳上角,其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其络耳之穴位有翳风、耳门等。
手太阴肺属卫与手阳明经互为表里,手阳明之脉别者入耳合于宗筋。手少阴之脉,出耳后合少
阳完骨之下;少阴之脉属肾,通于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凡手足六经表里相通,共同对耳的生
理功能起到整体的调节作用。李氏对耳鸣耳聋的治疗,必先辨其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及其病
机。
(二)重在审因辨证,明辨寒热虚实
“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李氏强调对耳鸣、耳聋要审察病因,明确病位,确定寒热虚实,务须
“辨证必求于本”。凡因外感六淫者为实证居多,其中感受风热者为多,其病多在太阳、少阳、太
阴;内伤精、气、血亏损为虚,其病多在太阴、少阴。因于七情气郁恚怒者病多在少阳、厥阴为
实。忧思恐劳,病在心肾为多,其病为虚。暴鸣、暴聋者多属实证。久鸣、久聋者多属虚证。青
壮年病聋多属实证,老年人病聋多属虚证。凡耳内兼痒者多风,兼痛者多火多热,流出脓液者
多为火*。其中又有虚实互见者。凡辨外感耳鸣耳聋多以六经辨证为纲;辨杂病耳鸣耳聋者
多以脏腑气血辨证为主。凡因跌仆损伤,药物中*,暴震噪扰等者,多为气滞瘀阻,痰浊阻窍为
第三卷131
####
患。外感者多从三阳经辨证,治疗多以祛邪为主;内伤者多以三阴经辨证,治疗多以补益脏腑,
调理气血为主。
(三)经穴治聋,圆机活法
李氏强调,辨证求本,必符其实,临证之要,圆机活法,并积多年治聋经验,独创指针经穴治
聋。
1.指针疗法:李氏指针疗法是针对部分老弱妇孺患者,因不耐受或有畏于针刺而独创的无
创性指针外治疗法。该法是以指代针,施术于一定的穴位,以通其经络,调其气血,达到补虚泻
实、调理阴阳、通窍复聪的作用。李氏指针疗法的手法有:开阖法:医者用拇指少商侧(或食指
指腹),按在患者一定的腧穴上,一下一放的指针行指手法。升降法:医生用拇指指腹,按在患
者的一定腧穴上,一上一下的行指手法,上推为升,下退为降。运转法:医者用拇指指腹,按在
患者的一定腧穴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太极运转指针行指手法。点叩法:医者用一只或双
手的一个或五指指腹,在患者一定的腧穴上,或经络循行部位,或脏腑分野部位、天应穴等处施
行点叩指针行指手法,以叩至皮肤潮红,局部皮肤充血为度。分理法:医者用两手拇指指腹,在
患者一定的腧穴上或经络循行部位上左右分推为分,上下推退为理的指针行指手法,分理至皮
肤潮红为度。指针手法一般以轻快的手法为补法,重而慢的手法为泻法。
指针治聋,其辨证取穴是在针灸经穴的理论指导下确定的,以近取为主,配合远端的循经
取穴法。近取如翳风、完骨、听宫、听会、耳门等,远端循经取穴如外关、中渚、足三里、阳陵泉、
太溪等。常配以李氏的独特穴位,如:百会八阵穴、风府八阵穴、头部河车路、耳八廓穴等。
典型病例:余某,男,40岁,干部,住院号:58220,1989年9月7日入院。因双耳听力下降伴
耳鸣10年多,加重1年多。查:左耳语言频率在33~75db,右耳61~72db,声阻抗检查疑“右听
骨链中断”,伴见耳鸣,头晕,时有失眠,辨音极差,对电视、会话声频一般不能分辨。院外曾经
用扩血管,高压氧,代谢促进剂ATP等治疗无效,诊断为“左耳神经性聋,右耳传导性耳聋”。
兼有口苦,耳内发痒,舌质红少苔,脉细弦。辨证为肝肾阴虚为本,夹少阳风热为标。属虚实兼
夹之证。用李氏指针疗法治疗,每日一次,用平补平泻法治疗月余,耳鸣止,头晕减轻,睡眠改
善。其间佐以补益肝肾兼清泄少阳之中药配合治疗。10月9日复查电测听:左耳提高10db,
右耳提高10db,会话和收听电视一般可辨别,感音、听音提高,再巩固治疗,于10月21日耳聋
好转出院。
2.针刺治聋,补泻既济:运用经穴理论指导针刺治聋,首先要在正确的辨病、辨证基础上,
予以正确选穴配穴,正确地运用针刺手法。治病之要,首在补泻,补者扶其正,随其虚者补之;
泻者伐其邪,随其实而泻之。李氏在总结前人针刺补泻的基础上,以元气流行和五行生克乘侮
的对待关系提出了迎随取穴补泻法。此外,李氏还十分重视俞穴、原穴、络穴、募穴、八脉交会
穴、八会穴等特定穴位在治疗耳鸣耳聋的作用。
典型病例:曹某某,男,21岁,工人,住院号:50418,1987年2月29日入院。因双耳鸣耳聋
15年多,耳鸣加重6月多入院。患者于6岁左右在家时发现双耳严重失听,伴耳鸣。既往有链
霉素注射史,医院诊断为药物中*性耳聋,经治疗无效。近几年耳鸣加重,半年来难以
忍受,口齿欠清。电测听示听力损失在90db至95db,耳鸣为持续性,伴见失眠,头昏,舌红、脉
细数。中医辨证为阴虚火旺,水不涵木,瘀血阻窍。取太冲、肾俞、临泣、太溪平补平泻手法。
第三卷132
####
配以局部取穴翳风、听宫、听会、耳门等穴,交替取穴应用,或取肝俞、胆俞、肺俞、三阴交用泻
法,并用艾条悬灸耳八廓、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经两月多的针灸治疗,耳鸣明显减轻,仅静
息注意时偶尔出现,头晕止,可入睡,听力有提高,电测听检查双耳提高8~10db,在安静环境
下可分辨部分语言,继续治疗,于5月13日好转出院。
3.灸法疗聋,温通发散:“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李氏善用大艾灸法和大艾温针灸法治疗
耳聋耳鸣。艾灸有温阳散寒,培补元气的作用,又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通窍之功,尤宜于耳鸣
耳聋属中气亏虚,肝肾不足,耳窍瘀阻者,如老年性耳聋以及其它神经性耳鸣耳聋之久治不愈
者。李氏还常用艾灸法治疗耳(急、慢性中耳炎)耳内流出脓液或*水,兼有耳内疼痛者,选
患侧翳风、耳门针刺留针艾条悬灸。若是慢性者,只于翳风、听宫、耳门、听会、耳八廓等穴艾条
悬灸亦能收到良好效果。李氏运用灸法治疗耳鸣耳聋特别注意穴位的选取,融局部取穴、循经
取穴、辨证取穴、对症取穴于一体,交替选取,坚持治疗,方获实效。
典型病例:王某某,女,71岁,退休教师。门诊病人,因右耳聋、耳鸣,伴右耳疼痛3个月,
1992年7月8日就诊。医院诊断为“右卡他性中耳炎,感觉神经性聋”,经局部封闭,穿
刺等多种方法治疗2月余,均未见效果。因病员不愿再作手术,遂来院中药针灸治疗。其症:
右耳鸣难忍,耳内胀痛牵扯耳廊周围及头颞部胀痛、麻木,听力下降,时有少许*色液体从耳内
流出,舌红、苔白,脉弦滑重按乏力。辨证属肝肾不足为本,少阳风热(化火)为标,耳窍闭阻。
以急则治标之原则,用针刺留针加灸法治疗。选穴:翳风、耳门、听宫、听会、完骨及外关、中渚、
临泣、阳陵泉、大椎等穴,交替选取,治疗3周后,耳痛流液体、头胀、耳鸣减轻,治疗5周后耳
痛、耳鸣、头痛消失,耳内已无液体渗出,听力提高,后以李氏启聋片调理,随访半年无恙。
4.药物治聋,辨证遣方:“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李氏总结多年治聋
经验及继承前贤疗聋经验,合五脏主耳听觉的生理作用,提出外邪宜泻,内虚宜补;三阳宜泻,
三阴宜补的原则。凡耳鸣、耳聋因于六淫外感者,病在表(太阳),在上焦,在肺卫者,法宜轻透
宣表,药以轻清辛散或微辛微温宣散之品,如荆芥、薄荷、蔓荆、防风、升麻、牛蒡、银花、菊花等。
风热者以银翘散、桑菊饮加减治之;因于风寒者以荆防败*散加减。病在中焦,属太阴者以甘
温升阳之参、芪、术、桂、柴胡、升麻之类,方如益气聪明汤、保元汤加减。病在阳明郁热者,宜辛
开苦降之法以清泄郁热,方如栀子金花汤加柴胡、葛根之类。病在少阳者宜疏达之,兼以清泄
少阳之热,方如龙胆泻肝汤之类。凡内伤虚证耳鸣耳聋,病在少阴心肾者,虚乃血失濡养,实乃
瘀血阻窍。治宜养血活血,化瘀通窍。方如参芪四物汤、桃仁八珍汤。病在肝肾者,多为精血
不足,耳失濡养所致,多以六味地*汤、参茸五子衍宗丸等以益精充耳。李氏认为:耳为清灵之
窍,位居于头部,故用药多佐以质轻、气薄、味辛,且具有升散之升麻、葛根、荆芥、薄荷、白芷、蔓
荆等。开通肺窍者佐以苍耳、辛荑调以辛通宣散为使,如菖蒲、广木香、葱白、生姜之类。
5.寓补于通启聋片,补肾活血治耳聋:启聋片是李氏针对老年性耳鸣耳聋,以及其他现代
医学诊断后确认的难治性耳鸣耳聋,如神经性耳聋、混合性耳聋等,中医辨证多属肝肾不足,气
虚血瘀,耳窍闭阻者。我们于1992年运用李氏启聋片临床观察3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一
般资料:本组门诊病例27例,住院病例3例。女性13例,男性17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
73岁。其中20~40岁5例;41~50岁9例;51~60岁8例。以中老年患者偏多,占83%。病
程6个月以上者9例;6个月至1年者5例;3年以上者13例。最短2个月,最长20年。左耳
7例;右耳7例;双耳16例。病因:突聋、神经性耳聋18例;老年性耳聋8例;药物中*性耳聋
第三卷133
####
1例;中耳炎及其他原因致聋者3例。其中耳鸣严重者26例;一般耳鸣4例。治疗方法:服用
启聋片。药用红参、枸杞、红花、葛根等组成。制成1∶1流浸膏片,每片含量0.5克,每日早、
中、晚餐前空腹6片,3个月一疗程,一般1~2疗程即可见效。
疗效观察:30例耳鸣治疗结果,治愈:耳鸣基本消失,伴随头晕,心烦,失眠等症状消失者7
例;好转:耳鸣由持续、难忍变为间断或偶尔出现者20例;无效:耳鸣无明显好转3例。有效率
为80%。耳聋治疗结果:30例耳聋患者,听力都有提高,语言分辨力增强者23例,好转率为
76%,其中10例治疗前后电测听对照,参照PTA与PFTA及国内中、西医耳鼻喉科学有关耳聋
诊断和疗效评定方法,其中治疗前后提高平均听阈差值或某特殊频率相对数提高>15db为显
效3例;听力提高>10~14db为有效3例;听力提高<10db为无效4例。30例服启聋片最短
者1月,最长者5~6月。
典型病例:姚某某,男,50岁,门诊号:1099592,因左耳鸣、耳聋7月。某医院曾用扩血管
剂,高压氧治疗无效,1993年3月15日就诊。证见左耳失听,耳鸣如潮且呈连续性,伴见头晕、
心烦,影响睡眠,舌红苔白脉细数,听力检查平均听阈值>80db,诊断为“左耳神经性聋(重
度)”,服启聋片2月,耳鸣基本消失,头晕、心烦亦随之消失,失眠改善,听力提高,辨音改善,复
查电测听平均听阈提高17db,临床耳聋好转,耳鸣痊愈。
体会:耳鸣耳聋一症,凡因外感、在经、暴聋者易治,凡七情劳损、久聋、在脏者难治。本组
报导运用启聋片治疗的耳鸣耳聋患者具有病程长,病久在脏而无外感症状,该病目前国内外尚
未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启聋片治疗耳聋体现了“安肾、调气、通窍”
的原则。以补肾为本,从精、气、血论治,有攻(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碍邪之功效。实为治
疗耳鸣、耳聋的有效方药。
二、经穴疗法 针灸并用
李氏注重经穴疗法在针灸治疗上的重要作用,在潜研历代针灸学家的学术成就上,倡导
“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的经穴疗法”。在理论上指出:经络是脏腑的枝叶,脏腑是经络的根本,脏
腑舍于经络之中,经络寓于脏腑之内,互为依存,故外而五官九窍,内而五脏六腑,膏肓膜原,或
四肢百骸及全身性疾患等,皆可以取经穴治之。“无经络则脏腑神机化灭,无脏腑则经络气立
孤危。”足见脏腑与经络之互相依存的重要关系。
(一)经穴疗法治疗血证
此法缘于“血会膈俞,肝藏血,脾统血,肾纳血”之理论。血者,阴也,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
奉心而赤者也。血归藏于肝,统摄于脾,纳贮于肾。李氏治疗消化道大出血、崩漏出血不止等
阴竭阳脱之危候,常以重灸百会、涌泉以回阳固脱,益气救逆,再分别配以膈俞、肝俞、脾俞、肾
俞、命门、中极、关元等穴以治其本。李氏对虚寒性出血,常以大艾条法治疗,其法是用2~3根
艾条为一束点燃即为大艾灸,于经穴上悬灸,重灸持续15分钟以上,至经穴皮肤潮红为度,务
使药热内达深透,其效有三:温灸腧穴调节经气以行血而止血一也;温阳(气)以摄阴(血),使阳
(气)潜而阴(血)敛,血循脉道而血自止二也;温通血脉以消瘀止血三也。本法证之临床,颇有
良效。如治周某,女性,41岁,因患“宫血”大出血不止而住院,经输血、止血,及支持补充血容
第三卷134
####
量等治法,仍出血或崩或漏不止,患者面色白光白无华,汗出气短而神少虚弱,脉芤细而数。即于
当日上午予针膈俞、肾俞行补法,并用大艾悬灸关元,至半夜即见血止,病者面渐红润,脉转和
缓,汗出亦止,守法调治一周,合以中药益气摄血之品而收功。此用经穴温灸可令阳气回复而
阴血摄敛,冲任平调则血归经入海也。
(二)注重特定穴的选用
凡疾病之发,有发于阴,有发于阳,有病在脏在腑,在气在血,在筋在骨等的不同,分别选用
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五输穴、原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等特定穴治疗。这些特
定穴具有调节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而且该脏腑有病常会在相关的特定穴有压痛感。故此特
定经穴既可作为疾病的诊断依据,又可作用于疾病治疗的经穴。如血液病可选膈俞治疗,髓的
病选绝骨治疗,筋的病选阳陵泉治疗。腑病取中脘,脏病取章门,心胸胃的病证取内关、公孙治
疗等等。
(三)注重经穴配伍的补泻作用
凡人体经络脏腑皆一气流注,经气在人体是不可分割的,因而经穴的配伍对机体有整体调
节和局部调整相结合的协同气化作用,表现为补泻的不同功效。所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从
而建立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
五输穴配五脏、五行的关系而应用,这是根据《难经·六十四难》提出五输穴配以阴阳五行,
阳刚阴柔,阴阳相合,刚柔相济,阴阳互相克制的关系。凡阳经井穴属金,阴经井穴属木,阳经
按金水木火土次序排列,阴经按木火土金水次序排列。阴阳经五输穴配五行的母子关系,阴经
井穴属阴干乙木,阳经井穴属阳干庚金,以阳合阴,以刚济柔,故庚者乙之刚,乙者庚之柔,其他
各经仿此类推。其补泻方法有:
1.本经本穴补泻法:如肺经虚证用补法,补经渠穴;肺经实证用泻法,泻经渠穴。因肺属
金,经渠穴也属金,故称本经本穴补泻法。
2.本经补母泻子法:如肝经实证,表现头痛、目眩、目赤、肝阳上逆,实者泻其子,肝属木,木
生火,取本经火穴行间泻之。肝经虚证,表现头昏,面色萎*,肢软,肝血虚,虚者补其母,肝属
木,水生木,取本经水穴曲泉补之。
3.表里经补母泻子法:如肺实证,表现喘咳、胸满、气粗。实者泻其子,取大肠经的水穴二
间泻之。肺虚证表现喘咳、汗多、短气,虚者补其母,取大肠经土穴曲池补之。
4.母子经补母泻子法:如肺实证,取肾经水穴阴谷泻之,因肺属金,金生水,水配肾经之故。
肺虚者,取脾经土穴太白补之,因肺属金,土生金,土配脾经之故。
三、用药精练 重在辨证
李氏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他在临床上主张在辨证准确的
前提下,用药要精练。“用药如用兵”,“药不在多而在精”。李氏在对症选药上主张不拘泥于古
人,认为墨守成方总有一定的局限性,“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因此,李氏在临床上,善师古方
之法,而组合化裁为新方,但又不失古方之意,又能根据临床需要变通。例如主治痹证、面瘫、
第三卷135
####
面痛、面风、中风后遗症的乌附星香汤;治疗风湿热及风湿性心脏病的三痹饮;治疗各种淋证
(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等)的通淋散;治疗耳鸣耳聋的启聋片;治疗癫痫的镇癫片等。
方剂举例
乌附星香汤
组成:制川乌10克,制白附子10克,制南星10克,木香10克。
功能: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主治:面瘫、面痛、面风、中风偏瘫、痹证等。
用法:水煎服,1日3次,饭后服。制川乌、制白附子、制南星应先煎1小时,等药液不麻口
后再加其它药物煎10~15分钟即可。
方解:乌附星香汤是李氏在《和剂局方》三生饮方中将生川乌、生南星、生白附子改为制用,
不仅在方药的使用较原方安全,不会造成中*的危险,还使方剂的主治范围扩大,不只限于原
方的治卒中昏不知人的痰气厥证。李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或风中于
经的面瘫、面风、风痛或中风后遗症经络阻痹等证。这可见李氏在临床上选方用药之精当,“师
古而不泥于古”、“本古方之意而自组新方”以扩大治疗范围。
面瘫、面风、面痛、痹证、中风后遗症等疾病,其病因病机都是感受于风、寒、湿邪,或因风痰
之邪壅滞经脉,经脉不通,气血阻滞而发病。如《张氏医通》中说:“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
触之即痛,此是阳明经脉受风*,……血凝而不行。”《素问·痹论》中也说:“诸阳为风寒所客则
筋急,故口噤不开也。”本方中制川乌、制南星、制白附子都是辛温之品,有祛风通络,散寒止痛,
燥湿化痰作用;木香以助理气通络,四药配合,相得益彰,并可以此方作基础,随证加减。
加减运用:血虚者加当归、川芎、生地、白芍等四物汤以养血祛风;有瘀血阻滞者加桃仁、红
花、赤芍、丹皮等以活血化瘀;筋脉痉挛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蝉衣、蜈蚣等以熄风止痉;有热者
加银花、连翘、*芩、*连、栀子、大青叶等以清热;有气虚者加人参、*芪、白术等以益气;头昏
眩晕者加钩藤、桑叶、菊花、草决明、夏枯草、青葙子清利头目;大便秘结者加酒*、火麻仁、郁李
仁、肉苁蓉、蜂蜜等以润肠通便。李氏认为根据临床辨证所加减之药,应用时只选其中2~3味
即可,不必全部选用。
四、善用古方 灵活变通
李氏善用古方,尤其是《伤寒》、《金匮》方,并很注意这些古方中的有*药物的应用,在临床
上应用灵活,但又不泥于古方。李氏曰:“运用古方,要根据病情需要,取其古方之法,灵活变
通。”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的甘遂半夏汤,仲景曰:“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
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此方由甘遂、半夏、芍药、甘
草、白蜜组成,为治疗留饮在心下(胃脘),症见心下痞坚胀满之症,应用该方攻破利导,下而去
之。方中甘遂攻逐水饮,半夏散结化痰,芍药、甘草、白蜜酸收甘缓以安中。甘草与甘遂相反而
同用者,仲景以取其相反相成,俾激发留饮得以尽去。李氏运用该方治疗脑部积液并发癫痫
者,疗效显著。李氏认为痰饮、积液皆为人体津液运化障碍所致,虽然部位不同,却可用除痰逐
饮之法治之,这就是李氏“取古方之法,灵活变通”之意。
病案举例
第三卷136
####
曾某某,男,59岁,成都航空工业学校,门诊号:0199602,1993年3月15日就诊。病员半年
前常有头昏头痛,未予治疗。3个月前突然发生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时有抽搐,口中冒出白
沫,约有5分钟,病人苏醒后精神疲惫,四肢倦怠,头昏头痛,医院作CT检查,为右颞叶
硬膜下积液,厚约6mm。颈椎CT检查,3~5椎骨质增生,并用大仑丁0.1克每日早晚各服一
次,控制其癫痫的发作。但仍然每周有2~3次癫痫发作,每次3~5分钟左右,并伴见有头昏
头痛,呕恶,失眠,记忆减退,二便调,饮食尚可,舌质红,苔白,脉沉。诊断为癫痫,风痰上逆所
致。诊后李氏认为病人体质比较壮实,病程较短,病情较重,可先攻逐之,用《金匮要略》中的甘
遂半夏汤治疗。处方:甘遂3克(另包煎服),法夏2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每两日服一剂。
3月22日二诊:服药后病人稍感脘腹不舒,时有腹痛,每日腹泻稀水2~5次,未见呕吐,现
已服完3剂,病人自觉头昏头痛减轻,服药后未见癫痫发生,但仍时有呕恶,失眠,舌质红,舌苔
薄白,脉沉。经云:“大*治病,衰其大半而止。”今用甘遂半夏汤既已中病,故改用:茺蔚子、车
前子、白芥子、苡仁、茯苓、萆、茵陈、法夏、枳实、甘草等化痰利湿之品,图以缓治,每日1次,
连服1周。
3月29日三诊:未发过癫痫,头昏头痛减轻,睡眠好,二便调,饮食好,舌苔薄白,脉沉。李
氏曰:“病人体壮,积水未尽,仍可攻逐之。”再以甘遂半夏汤攻逐其头部的积液,使其积液从二
便泻下,积液去则癫痫自愈。
以后复诊,李氏嘱其皆以攻利之法交替服用,以甘遂半夏汤攻逐其积液,用二陈汤化痰利
湿以缓利其积液,恢复正气。病人自觉效果良好,自服甘遂半夏汤后,癫痫未发,精神好,睡眠、
饮食、二便均正常。
李氏认为甘遂半夏汤乃治疗痰饮的有效方剂,该方性烈攻逐,见效迅速,非病急而体壮者
不可用。仲景用以治疗心下(胃脘)部位的痰饮病证,李氏常用该方治疗其它部位的痰饮积聚
所引起的诸般怪症,其效甚佳。可见李氏在临床上运用古方之经验颇为丰富,因其深谙中医理
论之奥妙,才能不泥于古人之方而灵活变通。
名案评析
一、透针疗法治疗面瘫案
高某某,男,30岁,四川省人民*府干部,门诊号0115368。1993年5月3日初诊。
患者于两天前突然感到右侧面部肌肤麻木不适,口角流涎,食停颊部,因工作忙延至今日
才来就诊。
诊查:右侧额纹消失,不能作蹙额、皱眉、鼓颊动作。右眼不能闭合,时有流泪,右侧鼻唇沟
变浅,口角歪向左侧,右侧口角向下歪斜,时感头痛,二便自调,饮食一般,舌苔薄白,脉缓。
辨证:面瘫(周围性右侧面神经麻痹),因络脉空虚,感受风邪,乘虚侵袭阳明脉络、少阳经
脉,以致经气阻滞,络脉不通,肌肉弛缓而发病。
治法:祛风、活血、通络、疗瘫。
第三卷137
####
处方:取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阳白透鱼腰、地仓透大迎、颊车透地仓。
每日1次,针刺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连续作6次为一疗程,嘱病人戴上口罩,以免复感
风寒之邪。
本方重在病变部位取穴,配合循经远端取穴,如合谷、足三里等穴。面部乃阳明经循行部
位,故取阳白、地仓、颊车三穴,分别透刺鱼腰、大迎、地仓,实际上起到三穴应六穴的针感。再
加上手足阳明经的远端取穴,合谷与足三里,目的在于疏通面部阳明经络脉,以祛风散寒,调和
气血,濡养温煦,疗瘫起痹,则面瘫可愈。
5月10日二诊:针刺6次后,头已不痛,右侧面部肌肤麻木消失,口角已不流涎,但食物时
有停滞于右侧颊部的感觉。右眼已能闭合,口角微向左侧歪斜,说话、大笑时明显。为加强疗
效,在初诊时的取穴上再加颧透迎香,每日一次,再针6次,手法同上。
5月16日三诊:面部瘫痪症状已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嘱其再针一疗程(6次),隔日1
次,选穴、手法同上。
〔评析〕李氏认为,使用透穴疗法可以加强局部的针感幅度,减少进针针数,减轻病人痛苦,
对畏针病人更为适宜。常用的透穴有四肢部位的昆仑透太溪,绝骨透三阴交,阳陵泉透阴陵
泉,合谷透后溪,外关透内关;后溪透劳宫等,头面部的阳白透鱼腰,颊车透地仓,颧透迎香,
颊车透大迎等,以及李氏的特殊穴位北辰穴的鱼贯透穴法等等都是李氏临床上常用的透穴方
法。
本案患者为面瘫,针灸对本病治疗疗效显著。李氏采用透穴疗法,并配合李氏的验方,乌
附星香汤内服、外熏、外洗等综合治疗方法,一般一个疗程(6次)后即可见效,2~4周后则可痊
愈,比单纯采用一种治疗方法治疗,时间缩短,疗效迅速。
二、从痰论治“烟雾病”案
崔某,女,8岁,成都市古楼南街70号,门诊号:0127625。
头痛间隙发作3月,以头顶痛闷胀不适为主,一个月发作数次,每次约持续5~10分钟,未
作特殊治疗而经休息后可缓解。医院作核磁共振检查,提示为“脑实质病变,烟雾
病”,为血管先天畸形所致。病儿体检、智力发育均正常,饮食一般,二便调,舌苔白,脉细弦。
辨证:头痛,痰浊阻滞,肝风内动。
治法:理气涤痰,熄风镇静。
方药:温胆汤加减:法夏10克、胆星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
丹参10克、钩藤10克、琥珀10克、蝉衣10克、僵蚕10克、甘草3克,连服10剂。
复诊:服上方10剂后头痛发作明显减少,痛势减轻,自服药至今只发作1次,持续3分钟
左右,精神好,饮食好,二便调,舌苔白,脉细缓。前方既已对症,疗效显著,遵此法则按上方加
减,配粉剂,常服以缓治之。
处方:法夏60克、胆星60克、陈皮60克、茯苓60克、枳实60克、竹茹60克、丹参60克、钩
藤60克、琥珀60克、蝉衣60克、僵蚕60克、甘草30克、姜*60克、川贝60克、硼砂60克、竹*
60克,共碾为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服5克,白开水冲服。
三诊:上方药末,连服2个月,头痛未发过,只是在过度疲倦时,稍有头闷不适,但为时尚
第三卷138
####
短,约1~2分钟即停止。病儿精神好,面色红润,饮食好,二便调,睡眠好,舌苔白,脉缓。方药
对症,疗效显著。但该病为先天血管畸形所致,非短时能改变者,故需再服上方药末以巩固疗
效。
处方:同上,再服两月。
〔评析〕本案头痛是由脑实质病变所致,即先天性的血管畸形为其病因,轻者为头痛,严重
者还会出现癫痫。中医认为该病为痰浊阻滞,肝风内动。治疗以理气涤痰,熄风镇静为主。选
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初以汤药控制其症状的发作,继之以散剂巩固疗效。该病为难治之疾,要
改变先天血管的畸形,是相当困难的,但病儿年幼,还有改变之希望,疗程要长,坚持治疗,故以
散剂缓缓治疗。
三、寒湿瘀阻、阴证*疸案
李某,男,88岁,住院号:064295。1990年12月20日初诊。
主诉:右上腹疼痛伴身*、目*、小便*1月多。1月多前突发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伴恶
心、呕吐,医院经抗感染等治疗,体温趋近正常,仍右上腹疼痛、恶心或有呕吐,并发巩
膜发*,呈进行性加重。B超示:“左右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疑下段梗阻”。4年前曾作
“胆囊切除术”。因患者持续*疸不退,已不思饮食半月余,大肉已脱,疑有恶性病变,动员家属
作善后准备,因寄一线希望转住我院治疗。其证目*、身肤*而晦暗,小便*浊,倦卧病床,声
息低微,右胁胀痛,按之增剧,或有呕恶,不思饮食,更厌闻油腻,腹满胀,大便已数日未解,小便
*浊,舌紫黯,苔白腻中*,脉细滑数。此证属寒湿内困于脾胃,胆液瘀阻,致脾失健运,胃失和
降,胆液失于疏泄而外迫于肌肤而病*疸,又缘年近九旬,病久正虚,法当温寒利湿、化瘀退*,
寓补于通,补虚泻实也。方用茵陈术附汤加减:茵陈30克、栀子12克、制附片20克、猪苓15
克、泽泻15克、*参30克、厚朴15克、苍术10克、白芍15克、鸡内金20克、芒硝10克、甘草5
克、法夏10克,浓煎少量频服,日1剂。
12月23日,恶心、呕吐已止,右上腹疼痛减缓,*疸未加重,能进少许流汁及清淡之饮食,
精神稍振,唯大便尚未下,时有腹满,舌质同前,苔中见*,脉见缓和。守原方加酒*5克。
12月30日,服上方两剂后大便已解,多夹腐秽浊沫,小便增多,腹痛大减,思饮食有饥饿
感,*疸已见减退,无恶寒发热,苔仍白腻,脉沉而滑。去硝*,加藿香15克,每日1剂。
1月5日,皮肤*染已退,巩膜*染消退,饮食渐已恢复,已停输液等支持疗法。舌苔已转
白滑,胁胀、脘痞已消,大便色*成形,能起床而坐,饮食仍以低脂半流饮食为主,守上方加鸡内
金至30克,增山楂、二芽各15克,去半夏。每日1剂。
至1月14日饮食完全恢复正常,精神神色已振;1月17日可进脂餐饮食。复查肝功能已
正常,*疸指数正常,B超示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未见扩张。并继续守法守方巩固治疗于1月29
日痊愈出院,半年后随访病员体健如常。
〔评析〕*疸病因复杂,病变则有寒热虚实之别。其治则虽有温清之别,然通利小便,利湿
退*为治*疸之枢要。李氏对*疸的辨证强调首明寒热以定病因,再辨虚实以定病性,次明脏
腑以定病位。本例*疸案,属寒湿困脾胃、土壅而木郁使胆腑失于疏泄,然老年病久多虚多夹
瘀,因此寓补于通下之中加*参以扶正固中,又因有中满呕逆之证故弃白术之甘壅改用苍术之
第三卷139
####
苦温以强化湿之功。初虑久病虽腑气不通而用咸寒之芒硝以希泻腑,但腑实不通,二诊竟合以
酒*以通腑气行瘀滞,而浊泻清升。因寒湿未尽,始终以温寒化湿、退*利尿以攻补兼施,守方
守法月余,终使中焦升降之机复,肝胆疏泄之枢运,湿去*退,阴翳之气去,阳复而正安。尝谓
“寒湿之治亦如湿热之治,虽如抽蕉剥茧,当于有者求之,以求其属也。”
四、寒凝湿滞、气血瘀阻脱疽案
兰某,男,45岁,门诊病历号:83237。1991年10月5日初诊。
主诉:右脚第二趾及左脚第二趾疼痛伴皮色变紫黯,溃烂一月。一月前右脚第二趾疼痛,
皮肤变紫黯,渐变为紫黑色,皮肤溃烂,继则左脚第二趾疼痛,皮色渐紫黯,轻度皮肤溃烂,于某
医院确诊为“双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拟切除趾节。病员畏于手术,特寄望中医药治
疗。查:双下肢第二趾紫黯,部分皮色已变黑,有表皮溃烂之皮损,以右侧为严重,疼痛明显,局
部触痛剧,扪之发凉。其余趾端有局部欠温,间歇性烧灼疼痛感,局部皮肤微紫黯。舌偏红有
瘀点,苔白腻,脉沉涩。二便调,纳食尚可。中医诊断“脱疽”,辨证属寒湿凝滞,气血瘀阻,此乃
阴寒湿浊之邪下迫,闭阻络脉,寒凝而血泣,阳气难达于肢末,致气血失濡煦于足,酿生脱疽
之变。治宜温散寒湿,活血化瘀,通脉复元。拟用四逆桃红四物汤合阳和汤化裁:制附片30
克、肉桂5克、干姜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归尾10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生地20克、
麻*10克、白芥子10克、鹿角胶20克(烊化冲服)、银花藤30克。煎服,日1剂。外配以外洗
方以煎水薰洗浸渍双脚趾,药用川乌、草乌、南星、半夏各10克,硼砂30克,细辛、萆各10
克,生大*、姜*各10克,薄荷、荆芥各10克。外用薰洗每日1次,每剂可连用2~4次。
加减法:局部疼痛剧加乳香没药各5~10克以活血定痛;皮损溃烂渗出物多加土苓、薏仁
以除湿渗浊;肤冷盛者加桂枝、木通以温经通脉。
守上法内外合治于1991年12月16日双下肢中趾已基本不疼痛,局部皮肤恢复正常色
泽,皮肤溃烂处已结痂,局部痛觉触觉开始恢复。继续守方守法于1992年3月23日双足趾
结痂全脱落,行走触按局部不痛,全部皮损恢复正常色泽,皮温恢复,可扪及血管搏动。后调以
桃仁八珍汤合阳和汤化裁而善后。至今随访无恙。
〔评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中医学“脱疽”范畴,常因治疗少效而有骨节坏死脱落致残的
严重后果。本例患者已近趾坏死脱落之变。李氏紧扣其寒凝湿阻,瘀滞闭阻经脉之病机,以
温(阳)通(脉)活(血)散(寒)为用药之轨范。宗内治之理合外治之机,相得益彰,病证未变其法
不变,药合于法,历治半年余而愈。其用药以四逆汤温补元阳以助阳和汤温通之功,合桃红四
物汤以通脉活血助气血之畅运。寒与瘀合,经脉泣而闭塞致肌肤失荣变生溃烂,此寒瘀化*成
腐,故治以解*除湿之土苓、银花藤之属,合半夏、南星、大*、姜*外治有泻浊化腐、解*活血
之功。结者散之、寒者温之,二乌温散寒邪,外用久治而避“大*”之忌。此内外合治,善用“大
*”之中药治病是李氏常用以治疗奇病的独到经验之一。
第三卷140
####
医论医话
一、医易合璧 发扬古易
易理这门学问,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殷商时代把“易”称为“连
山”,夏时则名“归藏”,周时叫“周易”。《周·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
归藏,三曰周易。”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无资料可查。
(一)易理乃言宇宙间阴阳的消长
何谓易理?《易传·系辞》说:“生生之谓易。”乃是说宇宙间的阴阳消长与万物的新陈代谢,
都在不断地发展,变易,生生不已。笔者认为宇宙间只存在着“生”,不存在着“死”,正是由于有
了“生”,从而发生变异,推动了事物的向前发展。
易的本义有三:交易、变易、不易。两种以上的事和理互相交融而起着变化者称之为“交
易”。如阴交于阳,阳交于阴;表交于里,里交于表;上交于下,下交于上;外交于内,内交于外;
寒交于热,热交于寒等各种错综复杂的事物,因其交易而生变化。“变易”就是指事物相交时,
它们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如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不易”则是指宇宙间
的各种千变万化,归根到底物质是不灭的。虽然物质有交易、变易,但始终不会灭绝的,故称
“不易”。易理是普遍存在于宇宙间,无时无处都不能没有“易”。何谓宇宙?《老子》曰:“天地
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就是空间,宙就是时间。无论时间和空间都有“易”的存在。空间
和时间是无限的,整个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无限寓于有限之中,无限通过有限而存在。对空间
的无限性和有限性认识,就其规律变化,古人提出了“太极”。太极就是“混然元气”,太极混然
元气运行,形成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阴气可转化为阳气,阳气可转化为阴气。
互相转化就是“易”。阴气发动为阳气,阳气凝敛为阴气。如《易传·系辞》云:“一阴一阳谓之
道。”一切事物都一分为二,由于阴阳变化的不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以
致产生了事物的许许多多差异。如混然元气流行,有阳必有阴,有表必有里,有上必有下,有内
必有外等。故曰“流行者气”。阴阳二气的流行,有阴多阳少,阳多阴少,阴阳平衡和不平衡,阴
阳互相对立起来,则有二阴、二阳、三阴、三阳等等,由于有了差异就产生了“数”,故谓“对待者
数”。混然元气运行,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称之为法则。
自然法则是有条件的,如因果关系(因为起因,果为结果),因缘关系(因为起因,缘则是沿着或
顺着一种法则发展)等。因果是无穷的,阴为阳之果,阳为阴之果。只要太极元气一气发动,则
能产生阴阳对峙。阴阳变化运动是永恒的,阴阳变化是遵循一定法则的,故曰:“主宰者理。”自
然法则是有条件的,人们要适应自然,应以天道为法,从而可以自强不息,此即《易传·乾第一》
云:“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卷141
####
(二)中医学的发展受易理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医学是建立在高深的哲理之上,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是一个整体。《易传·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太极乃为天地未分时辰的混沌元气,两仪则指天地,先太极混然一气运行,后生阴阳,
阴阳即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生四象的含义有二:以阴阳分老少,则有少阳、老阳;少阴、老
阴。在自然界,四象代表了春夏秋冬四时。少阳为春,老阳为夏,少阴为秋,老阴为冬。两仪生
四象,指的是天地生四时。四象生八卦,八卦是用“—”(代表阳爻)与“——”(代表阴爻),按照
三个爻为一组排列,即2
3
=8,就得出八个不同情况的排列组合形式,此八种形式就称为“八卦
成列”。八卦在《周礼》中称为“经卦”。(图1)
图1 八卦成列图
两组卦相重则得8
2
=64卦(别卦)。如果将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多少加以区别,用八卦表
示(图2)。从冬至开始,冬至日在十一月(阴历),冬至一阳生,其卦象为
,名“复”;十二月
为二阳,卦象为
,名“临”;正月属三阳,卦象为
,名“泰”;二月为四阳,卦象为
,名
“壮”;三月属五阳,卦象为
,名“”;四月属六阳,卦象为
,名“乾”。夏至日在五月,五
月夏至一阴生,属一阴,卦象为
,名“”;六月为二阴,卦象为
,名“”;七月为三阴,卦
象为
,名“否”;八月为四阴,卦象为
,名“观”;九月为五阴,卦象为
,名“剥”;十月为
六阴,卦象为
,名“坤”。(图2)
若用十二地支配属十二月,则其命名为:子属十一月,丑属十二月,寅属正月,卯属二月,辰
属三月,巳属四月,午属五月,未属六月,申属七月,酉属八月,戌属九月,亥属十月。此外,十二
地支也可作为一天之内,十二时辰的代表符号。见下表: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时间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关于太极混然元气的运行规律,古人结合五行学说提出了“五运”的说法,用水、火、木、金、
第三卷142
####
图2 一年十二月阴阳多少图
土五行的运行来说明,一年五个季节的基本性能(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配合十天干阐
述一年内气候变化的特点,就是运气学说的“天干取运”;用于医学方面则以十天干结合五行,
按人体脏腑属性加以归类,如甲乙化木,甲属胆,乙属肝;丙丁化火,丙属小肠和三焦,丁属心和
心包络;戊己化土,戊土为胃,己土属脾;庚辛化金,庚属大肠,辛属肺;壬癸化水,壬属膀胱,癸
属肾。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与自然密切相关,外界气候的温热寒凉和朝夕光热的强弱,对人体
经脉流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治病用药或针灸治疗,也必须观察日月星辰,四时八节之时
序,并根据气候不同,来施以治疗。子午流注针法就是依据“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
半为冬”的周期变化,结合人体的阴阳表里,营卫气血,在昼夜的环流中,抓住一定时期和被影
响的脏腑、经络,所开穴位去论治。子午流注关于三焦与心包的分属,又有“三焦壬中寄,包络
寅癸方”之说。如果五行分属五方,结合五脏的所属,肝居于左属东方;肺居于右属西方;上为
心火属南方;下为肾水属北方,脾居中土而旺于四时。中医讲的正是太极混然元气运行,重于
气化,不是对人体脏腑解剖的位置而言,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在易理哲学思想的指
导下,探讨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与西医认识人体脏腑组织、生理功
能截然不同。中医学多使用八经卦,社会科学多运用六十四别卦。
(三)先天八卦讲的是“体”,后天八卦讲的是“用”
八卦和六十四卦,是从阴阳概念发展而来。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据《史记·日者列传》曰:
“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三百八十四爻是指六十四卦而言,先天八
卦(见图3)从何而来?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
道生一,为混然元气。万物的生成始于混然元气的一气运行,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阴极生
阳,阳极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其根,互相转化而成“变化”。化为变之渐,渐为化之极。阳气运变
为阴,阴气运转为阳。阴阳互根是为两仪,故言“一生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再分成四
象,四象又再分为阴阳而成八卦。先天八卦是古人对自然环境和宇宙的认识;上是天,下是地,
人居于天地之中,故称“天地定位”。从中国地理而言,我国西北多山,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居
第三卷143
####
图3 先天八卦
于西北,东南多湖泊沼泽,故西北以艮山象之,东南取兑泽代之,称为“山泽通气”。太阳升于东
方,用离火象之,月光升于西方,以坎水代之,称为“水火不相射”。震代表雷,象征雷声震动,阳
气震发。从震的卦象来看,一阳动于二阴之下,下为北方属阴位,阴极生阳,东北方则属一阳发
动之时,由于阳气振动,万物都因其振动而发芽、成长,许多冬眠动物都出来活动了,天上出现
了雷声,动极生风,于是用震居于东北,与其相对的西南方,以巽代之,而称之为“雷风相搏”,
“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乃言天、地、水、火、山、泽、雷、风交错于宇宙之中,互相
联系而不可分割。从震卦逆而上升至乾卦位时,为阴气逐渐消退而阳气渐旺,阳生盛极而生
阴;从巽卦到坤卦位时,为阳气渐消阴气渐长,以至阴极生阳。从顺序而言,由上而下,五六七
八为顺数,自下而上,四三二一为逆数,故言“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正是由于地球上,宇宙中
存在着这八种物质,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产生了万物,则出现了植物和动物、人类等。故此,先
天八卦是讲的自然界的“体”。
后天八卦(见图4),则言其“用”,它的卦位顺序和代表如下表:
卦位西北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南
卦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卦象
五行所属金水土木木土土金
后天卦位代表了四季气机的运行,都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和生克制化,《易传》曰:“帝出
乎震,齐乎巽,相见于离,致役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后天八卦常用以说明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万物的
发生、成长、结果、成熟、死亡、更新等宇宙间的生长化收藏,都是气机的运行变化所致。
《内经》云:“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此乃言我国地势的特点,西北地势高,空气稀薄,天
气不足,所以说“天不足西北”。东南方地势偏低,多湖泊河流,故叫做“地不满东南”。
从后天卦位来看,一是言四季的变化,二是言五行之精微。震木属春,巽木属春夏之交,离
火象征夏季,坤为夏秋之交,兑金属秋,乾金为秋冬之交,坎水为冬,艮土为冬春之交。此言四
第三卷144
####
图4 后天八卦
时气候的变化。若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进行分析,寓有五行相生之意。震巽(木)生→(火)(离
火)生→土(坤)生→兑乾(金)生→水(坎水)。树木生长在山上,又要水的滋养才能成长。坤土
与艮土介于震(木)、巽(木)、离(火)、乾(金)、坎(水)之间,则是说自然界中的水发源于山脉之
中,山上有山泉,泉水下流汇成江河,流向大海,大海永远填不满,江河永远流不尽。海水通过
蒸发,经太极混然一气行至西北方,西北方阴气盛,水可凝而成冰雪,冰雪经过阳光照射,化成
水,如此往复循环不已。西北地势高,用“金”来象征,矿石是由山里挖出来的,艮土、坤土为界,
说明了山里有矿石,山下有泉水。东方属木、属阳,象征木能生火。结合人体脏腑所属,震木代
表肝,坎水代表肾,离火属心,兑金属肺,艮土、坤土代表脾胃介于四脏之间,古人以五代表土,
脾居于中,寓有土旺于四时而居于中。中医左肝右肺,说的是气化关系,肝气疏泄升发上行,肺
气肃降下行可弥散至很细微的组织里,不是讲脏腑的组织结构解剖部位。总言之,先天八卦是
言在天成象,在地成行(形)的道理;后天八卦则是用以阐述太极混然元气在大自然中化生五行
之气流行的规律。八卦之中,乾坤两卦较为重要。乾坤象征天地,代表父母。万物生长于天地
之间,且为天地所派生。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地,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变化之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医生的辨证论治要合机体消长之机。太极一
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阳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以体而言为天地,以
用而言为乾坤,以道而言为阴阳。
从卦爻组成来看八卦之间的关系,乾由三阳爻( )组成,坤由三阴爻( )组成。《易传·说
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 )一索而得易,故谓之长男;巽( )一索而
得女,故谓之长女。坎( )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 )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 )
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 )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见后表)。此外,震、坎、艮三卦皆
由一阳爻与两阴爻组成,其爻画数皆为五,属奇数,为阳,亦为阳卦;巽、离、兑三卦,皆由一阴爻
与两阳爻组成,其爻画数为四,属偶数,为阴,亦为阴卦,故有阳卦多阴,阴爻多阳,阴以阳卦为
主,阳以阴卦为主。阴阳对立而互根,此即为乾坤生六子,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之意也。
第三卷145
####
坤母乾父
兑离巽艮坎震
为为为为为为
少中长少中长
女女女男男男
得得得得得得
坤坤坤乾乾乾
之之之之之之
上中初上中初
爻爻爻爻爻爻
(四)“河图”书表天地交,“洛书”图示日月交
“河图”的组成在张景岳著《类经附翼·医易》中有:“伏羲氏五天下,龙马负图之河。其数一
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洛书”的组成则是:“大禹治水,神龟负图
之洛,文刊于背。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
河图之数共五十五,天数(1.3.5.7.9)二十五,地数(2.4.6.8.10)三十。此即《易传·系辞》
所说:“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神也。”“河图”谈的是天地相交,生成金木
水火土五气运行规律。如“河图”(见图5)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北后方位属水,古人以
单数为阳,偶数为阴。“天数一”,一为单数为阳,属天,故称天数一,天一生水,六从何来,乃是
图5 河 图
天一加上中间“五”。其数之和为六。象征冬至时,阳与阴比为一比六。“地二生水,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天地相交,太极混然元气运行,产生了阴阳消长不
同变化,用数字结合五行加以阐述。东方属震木,属春,春天有三分阳气,阴气还有八分;夏天
位居南,有七分阳气和二分阴气之比等等。阴气与阳气在一年有不同变化。这是相对的。正
如《易传·序补》中所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又如《内经》也谈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
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
第三卷146
####
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此乃是五方结合五行,分属五味、
五脏,言其天地交。
“洛书”所取之数1.2.3.4.5.6.7.8.9,各数总和为四十五。“洛书”组成之图,相对(上中
下、左中右,以对角三个数)的三个数之和为十五(图6)。
“洛书”以阳数居四正,代表太阳的阳热程度,阴数居于四隅,象征月亮的光率及盈亏。通
过一个月之内,月亮圆缺变化,月象的观察,月升于西南方,西南方代表新月,东南方为上弦,东
北方为满月(望),满月以后,月就缺了。阳数代表太阳(日),一日之内,太阳从东方升起,到了
正南天顶时阳气最旺盛,有九阳之数,比早上卯时的温度可以增高三倍,继之阳气逐渐减弱,因
此,“洛书”图表示的是太阳、月亮的变化,阴气和阳气的气机运行。
图6 洛 书
(五)经络是人体生命力的表现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虽然阴阳
学说已在《内经》中有所论述,然而其变化与《易经》有一定关系。张景岳说:“虽阴阳已备于内
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类经附翼·医
易义》)。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则含有事物的“初”(发生)“中”(发展)“终”
(终止)几个阶段过程,结合阴阳、脏腑、经络区分如下:
太极
阴
初———一阴(厥阴)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 经
中———二阴(少阴)
手少阴心 经
足少阴肾 经
终———三阴(太阴)
手太阴肺 经
足太阴脾 经
阳
初———一阳(少阳)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 经
中———二阳(阳明)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 经
终———三阳(太阳)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第三卷147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为太极混然元气生阴阳,阴阳分三阴三阳。
经络是生命力的表现,经络有大有小,大的经络,大而无外,小的经络,小而无内。如整个
太虚空中是无量无边,乃是一气运行的大经络。对于宇宙世界而言,地球的运行可以认为是小
经络的运行。人作为一个小经络单位,处于这个地球大经络运行之中而生成。地球大气运行
有一定规律,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经络运行,也要与大自然的经络运行相一致。这就是中医的
“天人合一”观点。从人体而言,经络循行有一定规律,如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
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相交于手三阴经,从而形成了手足三阴三阳,
十二经脉的运行。在自然界,地球一年的一气流行规律是: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之气,象征春天
来临,震卦居东,万物震动,阳气上升,动而生风,万物回春。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之气,离卦居
南,夏日天气温暖,万物皆荣。三之气,为少阳相火之气,此时为炎热盛暑之季。四之气,为太
阴湿土之气,夏秋之交雨季来临。五之气为阳明燥金之气,天气转凉,阳气减弱,蒸发水份减
少,天气干燥,秋天来临。终之气,为太阳寒水之气,天气变冷,霜冻冷雪,冬天来临。自然界的
变化对人体脏腑经络有一定的影响,人体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如孟子说:“居移气,养移
体。”
(六)学习《易经》,就要了解太极一气流行和阴阳变化之理
太极混然元气一气流行的表现为经络运行,经络运行具有一定的规律,而且是周而复始均
匀地重复进行,这就是说时间是紧紧地与经络运行、物质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把地球自转
一周为一天的标准,规定子夜零点作为一天的起算时间,用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
戌、亥代表一天的十二时辰。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从新月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再出现新月为
一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一年十二个月亦可用十二地支符号代表之。时间的长短,
可以说是慢慢地积累起来的。如老子说:“合抱之木起于毫厘,九重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太极混然元气运行既指其大,也言其小,时间亦是如此。在我国古代的计时,三千年
前就发明了用水滴漏的计算方法,将一天分为一百刻,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从大的来说,五天
为一候,三候为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一年十二个月就有七十二候,二十四个节气。从人身而
言,卫气营血的运行,每一个时辰所相应的脏腑得气的时间,也有一定的规律变化,气血的盛
衰,经气的旺盛是不一样的。经气运行的规律是寅时从肺起下传大肠→胃→脾→心→小肠→
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到肝以后再转输到肺,如此周而复始的运行。这就是太极混
然元气,一气运行在人身之体现。学习《易经》就是要了解太极混然元气,一气运行之理。《易
经》的范畴,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六十四卦多用于社会科学,八卦多用于阐述自然科学。
八卦与六十四卦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古人云:“易内乃身心性命之学,外为齐家治国平天
下之学。”医生用的是“易之内”,也就是身心之易,易之交易、变易、不易。
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在人体也是一样。医者明此,能为我们提供对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经络有阴经和阳经之分,脏腑有表里联属关系,人体组织结构有内有外,
有上有下等都是相对的,互为联系。我们不要只看到一面,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伤
寒家讲六经,温病家讲卫气营血和三焦,各言其方,立论有偏,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六经、三
焦、卫气营血都是不可分割的,三焦属于六经之中,六经循行于三焦之内,卫气营血营周于三焦
六经之中,三焦、六经、脏腑又得濡养于卫气营血之内。张景岳说:“脏腑是经络的根本,经络是
第三卷148
####
脏腑的枝叶。”经络脏腑、气血阴阳的运行互相交易变化,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
(七)医易结合,相得益彰
人本是由脏腑经络、卫气营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内经》有:“心者主血,肺者主气,血
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血。”卫气营血离不开脏腑,并靠心肺推动,相随上下,经中焦脾
胃,下焦肝肾,向上向下至脏腑的最基本组织,都是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即此为《医传》之“生
生之谓易”,生生不已,是变化之理在人身之反映,此种运行变化现象归纳为六经。人与自然密
切相关,自然界有六气,人身亦有六气,病情变化可随人体形质(脏腑身体组织)、神(精神面
貌)、气(功能活动)的不同而异。如两患者同为感冒,阳虚者病从寒化,阴虚者病从热化。《内
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见少阴;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少阳之上,火气主之,
中见厥阴;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中见阳明;少阴之上,热气主之,中见太阳;厥阴之上,风气主
之,中见少阳。”(《素问·六微旨大论》)太阳病的特点是恶寒,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就是说太阳
病必有恶寒的主症。太阳病失治可传至少阳,成为太阳少阳两感症。到少阳则化火,有寒热往
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耳聋等症,但并非每一经均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到阳明则化
燥,出现高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等症。腑病则有大便干燥,手足然汗出,舌苔*燥而
干,甚至焦黑干燥起裂纹芒刺,甚则出现谵语、狂躁。若病传入或直中三阴,阳虚者,病传太阴
则从湿化,而见脘腹胀满,小便不利,舌苔厚腻等症。传至少阴心肾,若伤阴则有小便不利,失
眠、烦躁等症,病多从热化。到厥阴则病多从风化,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如抽搐、惊厥,角弓反
张,神志昏愦,不省人事等症。虽然同属一个致病因素,由于病人形质神气不同,病邪就乘其虚
而入,其病症就有不同之变易。治病辨证时,必须注意到脏腑经络之间的阴阳变易关系。如治
太阳病时,要考虑到与少阴之间互为表里。若患者体弱阳虚,用法不当或过重,汗出太过则伤
及太阴之阳,严重者出现四逆汤证(制附片、干姜、甘草),轻者则出现桂枝汤证(桂枝、白芍、甘
草、大枣、生姜)。病在下者可见真武汤证(制附片、白芍、白术、茯苓、生姜),阴虚者,则伤及心
之阴,而见心烦不寐之*连阿胶汤或*连阿胶鸡子*汤证,伤及心阳变易为心悸等证。所以辨
证论治时,一定要考虑到阴阳、表里、卫气营血、气分、血分等有阴阳交易,切勿孤立地去对待和
认识问题。
此外,治疗方面则有: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者取之上;病在中者傍取之,病在傍者中取之;
病在外取之内,病在内取之外;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等等。其目的就
是抓住阴阳的变易、交易、不易,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阴平阳秘,象征病情治愈
好转。中医中药治病,一般不是针对致病因素,而是强调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强调人体正
气抵御外邪的能力。
中医认识疾病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调查和收集病情资料,再进行分析、综合、归
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如以病位、病因、病性进行归纳。辨病位就是看其所中
何经、何腑、何脏?是浅在卫分、气分,还是深入营分、血分。从六经辨证而言,在太阳、阳明、少
阳,或是传入太阴、少阴、厥阴。从脏腑来分,有在肺,在脾,在胃,在心,在肝,在胆,在肾,在膀
胱,在大肠,在小肠等的不同。从三焦辨证,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分。从病因来看,有内因(喜、
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不内外因(物理、化学以及跌仆损
伤、虫兽伤)的不同。其病情有虚实寒热之别。这样就出现了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
第三卷149
####
纲的错综变化又形成了十六目:表寒、表热、表虚、表实、里寒、里热、里虚、里实、表里俱寒、表里
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如果从脏腑病症来看,
又有肝风心火,脾湿胃寒,肠燥脾湿,肺寒肺燥,胆火,肾热等的不同,这些病证是错综复杂的,
表现为易之交易,变易,发生转化。又如伤于湿者,湿蕴日久可以化热,热可灼伤津液而化燥。
内湿化燥,以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等,都是病证
的阴阳寒热虚实的阴阳交易、变易。
治法方面还有“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热证用寒凉药物治疗为正治,反治是热证用温热药
治疗。“微者逆之”,用热药治疗寒证,“甚者从之”,治寒证于大队热药中加一点寒凉药物。病
证有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用药遣方也应变易而不同。医方之变易,不外乎取其阴与阳的消长
变化和阴阳的互根。如《伤寒论》有397法,113方,其法不外乎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
法。113方乃是八法互相交易而起变化,达到治疗的作用。如麻*汤则是汗(麻*)法与温(桂
枝)法、和(甘草)、杏仁降肺气相交易所组成之方。麻杏石甘汤证,《伤寒论》原文“汗出而喘,无
大热者”,则用此方治之。但是李氏从临床实践体会到该方用于“有大热,无汗而喘”者多获良
效。用古方要理论结合实际,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这是我们应持的学习态度。笔者常以麻杏
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菊花等清热解*药物配合治疗麻疹合并肺部感染(肺炎喘嗽);以该方加
大青叶、夏枯草、板蓝根治疗病*感染等,用于临床均取得满意效果,此为取其汗法加其它药物
“交易”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又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则是和法加下法,柴胡白虎汤则是和法加
清法,逍遥散则是和法与补血健脾法,藿香正气散、六和汤、五泻心汤、乌梅丸等均为补泻兼施,
寒热并用。治法相交叉则为“易”。总而言之,对于疾病的治疗要抓住阴阳消长和互根,以易理
为指导,结合天人合一,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明代张景岳《类经附
翼·医易义》曰:“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
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医有内经,何借
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
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
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
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因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又说:“神莫
神于易,易莫易于医,欲该医易,理只阴阳。故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数,出于一
偶一奇;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方圆也,动静也,奇偶也,阖
辟也,总不出于一与二也。”又曰:“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
尊生之心鉴。故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俗,系辞焉以尽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
尽神,虽不言医而义尽其中矣。故天地之变化,观易可见;人之情状,于象可验;病之阴阳,有法
可按。”又曰:“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如斯而已也,抑孰
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医,必谓易理深玄,渺茫难用
也,又何异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饥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错过此生。然则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无
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医之与易,宁有二哉?然而用易者
所用在变,用医者所用在宜。宜中有变,变中有宜,宜即变也。”强调医易相通的理论,在明代张
景岳大医学家的阐述甚详,实为后世学习医学与易学的基础。
第三卷150
####
二、针灸核心,经穴疗法
针灸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核心,以针刺和艾灸为手段,遵循辨证
施治的规律,对疾病进行预防和防治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经络上的一定腧穴进行适当的刺
激,从而起到激发经气,鼓舞正气,疏通经络,祛除邪气,调理各脏腑组织器官、气血、阴阳的偏
盛偏衰,恢复其正常的功能状态,使疾病得以痊愈。李氏对经络和腧穴在针灸疗法中的作用更
加重视,视为核心。
(一)经络概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气血运行,周流出入,
形成了子午流注,换言之子午流注为经络的代名词。由于经络在循行过程中呈现阳生阴极,阳
极阴生的作用,故起到“决生死”的作用。为什么称为“子午流注”而不称“卯酉流注”呢?其实
要称“卯酉流注”、“丑未流注”、“寅申流注”等都是可以的,这是由于“经气”的“盈、虚、消、长”而
形成的“对待”。
“盈”是“满”的意思,“虚”是“空”的意思,“长”是“加”的意思,“消”是“减”的意思。人体精、
气、神的运转有其一定的时间,满时为盈,空时为虚,正如月之圆缺一样,圆时为盈,缺时为晦,
上弦为长,下弦为消,在盈、虚、消、长中产生了“数”,“数”是相差的意思,即阴阳消长,阴多阳
少,阳多阴少的差异。
自然界有五运六气(简称运气),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禀受五运六气而生成。五运六气的
运行而产生了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以及五行(金、
木、水、火、土)等,人体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活动与自然界五行的相互关系即产生了经络。因
此,经络是人体五脏六腑精气运行的通道,联络人体的网络。
(二)经络的治疗范围
《灵枢》中说:“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在临床上,根据《灵枢》精神,应重视患者
体表的某些部位所出现的体征和症状,由此可明确地辨证为何经、何脏腑的病变,为针灸治疗
提供可靠依据。现将十二经的主治范围列表如下,以作为辨证的依据。
手经
手太阴肺经:主治呼吸系统疾病。
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
手少阳三焦经:主治脏腑器官及淋巴系统疾病。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卷151
####
足经
足太阴脾经:主治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妇人经、带、胎、产等疾病。
足少阴肾经:主治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以及脑、髓等疾病。
足厥阴肝经:主治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疾病。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脏腑器官等疾病。
足少阳胆经:主治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淋巴系统疾病。
足阳明胃经:主治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疾病。
督脉经:主治阳经的疾病。
任脉经:主治阴经的病证。
在临床上,只要掌握经络的主治范围,对经穴的主治病症就能从经络的主治范围中去推
测。
(三)经穴的治疗作用
经穴即腧穴,是脏腑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部位。明代医学家
张介宾说:“经络是脏腑的枝叶,脏腑是经络的根本。”这种譬喻是非常中肯的。枝叶无根本就
会凋落,根本无枝叶就会腐朽,根本吸取地气,滋养枝叶;枝叶吸取天气,培补根本。经络与脏
腑的关系也是如此,经络寓于脏腑之内,脏腑含于经络之中,互为依存,故外而五官九窍,四肢
百骸,内而五脏六腑,全身疾病都可通过经络的联系表现于体表或五官九窍,或体表一定的经
穴上。针灸通过对经穴的刺激就能达到调节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李氏在长期针灸临床工
作实践中,总结了经穴的治疗作用归纳如下:
1发散表邪(解表)
一切热性疾病的前驱期,都出现有表症,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发疹、面部浮肿、皮肤发
痒等都属表证。临床上可取大椎、陶道、风池、风府、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后溪、申脉、足临
泣等穴而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每次可选2~3穴,表热用针,表寒用灸,表虚用补,表实用泻。
如疟疾取大椎、外关、陶道、后溪,感冒、乙型脑炎、脑脊髓膜炎取风池、风府、大椎、曲池等,都能
起到发散解表的作用。
2消炎抗菌
刺激经穴能起到消炎抗菌的作用,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经穴能调节机体,使之能达到阴
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同时能使病邪(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原虫等)在人体中失去生
存、活跃的条件而致消失。因此,刺激经穴有消炎抗菌的作用是十分科学的。如人体内脏的炎
症疾病:如肺炎、肾炎、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胃炎、肠炎、痢疾、尿路感染等等,常可选取受病脏
腑的俞穴、募穴、原穴、络穴、郄穴、五输穴等治疗。一切病*、疮疡在未溃脓时,刺激经穴可使
之消散;已溃脓时,可使之加速愈合。常遇冷脓包(骨结核、骨髓炎之类)病证,经常采用刺激经
穴的方法而治愈。如急性腮腺炎选颊车、翳风、外关、足临泣等刺而用泻法,能取得满意效果。
慢性炎症患者,疗效虽缓,但只要坚持治疗,疗效仍然是满意的。
3透疹止痒
刺激经穴可起到清血和营,透疹解*,止痒的作用。最常见的过敏性荨麻疹,可取大椎、曲
池、劳宫、足三里、血海、神阙(灸)等穴,每次选2~3穴,急性者用针,慢性者用灸或温针,常获
良效。其它如麻疹、猩红热、脑脊髓膜炎等所出现的斑疹,经针刺经穴后亦可很快消失,疾病向
第三卷152
####
痊愈方向好转。
4疗瘫起痹
疗瘫起痹更是经穴治疗的特点。脑血管意外疾患(脑溢血、脑血栓、脑栓塞、脑血管痉挛)、
脊髓灰质炎及周围性神经疾患,面神经麻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肌肉疾病
等,出现的半身不遂、面瘫、截瘫、关节肿胀疼痛、肌肉疼痛等,都可以用经穴治疗,效果非常满
意。李氏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别选用相关的经穴治疗,如病变在颜面者,取上关、下关、颧、
大迎、颊车、头维、阳白、地仓、迎香、人中、承浆、睛明等穴效果为佳。患于四肢者,上肢以巨骨、
肩、肩、会、曲池、肘、少海、外关、后溪、合谷、内关、尺泽等穴为佳;下肢取环跳、阳陵
泉、风市、足三里、髀关、伏兔、阴陵泉、绝骨、血海、梁丘、解溪、中封、商丘、申脉、照海等穴为优。
病在四肢者,可同时加用督脉经经穴和夹脊穴,如大椎、陶道、神道、身柱、灵台、至阳以及大椎
穴到至阳穴这一段的夹脊穴(即每一椎棘突下旁开五分处),对恢复上肢瘫痪疗效较显。至阳、
筋缩、中枢、脊中、命门以及至阳到命门这一段的夹脊穴,对腹肌和肠道及腰部的瘫痪多有帮
助。命门、腰阳关、腰俞以及命门到腰俞的夹脊穴,对下肢瘫痪、麻痹和疼痛都有显著的疗效。
脑血管意外所致的肢体、颜面瘫痪、口眼歪斜等,可加头部的穴位,如百会、四神聪、头维、上星、
通天、前顶、后顶、风池、风府等穴,其疗效更加显著。
5兴奋强心
临床上若遇见大吐、大泻、大汗亡阳、心力衰竭等急症,用经穴治疗,能回阳返本,强心固
脱,显效迅速。解放前,抗日战争胜利时,我国因霍乱流行,出现很多四肢厥冷,面色晦暗如尘
蒙,肤如紫靛,腹部凹陷,脉伏,形如骷髅,奄奄一息的危重霍乱病人。李氏以肉桂、胡椒、公丁
香、吴萸、干姜、附子各等分为末,用少许填入脐中,上盖以炒干的食盐,盐上再盖一层姜片,然
后在姜片上放艾柱灸治,每次七至四十九壮,常能起死回生,使吐泻停止。如心衰明显者,再加
食窦穴、虚里穴艾条悬灸,常能使心力恢复。虚里穴是胃经的大络,在左乳下脉动处,虚里穴
无脉者死,应急灸之。以上方法普遍适应于阴寒证出现的心衰亡阳症状。如系热性病出现心
、肺及周围循环衰竭时,李氏经验用内关、心俞或膻中、虚里,浅刺3分,行补法,有兴奋强心作
用。
6镇静安神
心悸、怔忡、失眠、烦躁、情绪易于激动,癫、狂、痫症发作,以及癔病哭笑无常等病证,都可
用经穴治疗以镇静安神(养心安神),其效显著。
常用的镇静安神穴位有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大陵、神门、间使、厥阴俞、心俞、百
会、神庭、印堂、手*眼、足*眼等穴,每次选2~3穴,寒证用灸法,热证用针法,虚证用补法,实
证用泻法。其中*眼穴对癔病和阴癫证有明显效果。手*眼穴为两少商穴,足*眼穴为两隐
白穴。无论取手、足*眼穴,必须将艾炷放在爪甲和肌肤之中间,燃烧时要四处作火,方可生
效。
7熄风解痉
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如破伤风、脑炎、脑脊髓膜炎、痛证、癔病和其它脑血管疾病,都能引起
抽风、搐搦。此外,感受风寒刺激引起指端及腓肠肌痉挛,精神过劳,再感风寒之邪,引起面肌
痉挛,饮食寒热不调常会出现膈肌痉挛(呃逆)、胃肠痉挛(脘腹疼痛)。在临床实践中,常以大
椎、身柱、陶道、筋缩、命门、长强、申脉、后溪等穴,对全身性痉挛有效,如破伤风、痛证、癔病引
第三卷153
####
起的抽搐,均可选上述穴位以熄风解痉。脑炎、脑膜炎可选百会、头维、太阳、攒竹、十宣、十二
井穴,皆可用砭疗法,有清热熄风解痉作用。腓肠肌痉挛可取承山、飞扬、丰隆等穴。手指痉挛
可取后溪、中渚、合谷等穴。足趾痉挛可取申脉、足临泣、陷谷、太冲、公孙、涌泉等穴。面肌痉
挛取风池、风府、睛明、太阳、颊车、下关、大迎、颧等穴。手臂颤抖取孔最、郄门、少海等穴。
下肢颤抖取风市、血海、阳陵泉。
8镇痛
疼痛的原因很多,在人体各部位都可以出现。五脏六腑的疼痛,可取受病脏腑的俞穴(脏
腑在背部膀胱经上的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络穴治疗。肢体、头面、五官部位的疼痛,可在病
变部位和相邻部位取穴,也可循经取穴。此外,许多疾病的病变部位,并不出现疼痛,但每每在
相应俞、募、郄、原、络、井、荥、输、经、合穴或本经其它经穴上出现压痛点或压痛感。在这些压
痛点上施以针灸治疗或以按摩、薄贴、角、砭等法,都可使疼痛缓解,疾病随之好转,这些压痛点
还可以帮助对疾病的诊断。如阑尾穴压痛可以诊断阑尾炎(肠痈),又可在此穴治疗阑尾炎。
9止血
有些疾病,常有出血症状,如肺痨、胃肠溃疡、痔疾、尿路感染、鼻衄、齿衄、肌衄,以及妇人
崩漏等。治疗此类疾病,常以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为主穴,再配以患病部位有关穴位治疗均
能获得满意效果。为什么要以这些经穴为主呢?血会膈俞,肝藏血,脾统血,肾纳血,选这些俞
穴治疗,对出血症状均有改善作用。配以局部取穴,疗效显著。如鼻衄配以上星、印堂;齿衄配
以大迎、颊车、承浆或地仓;痔疮出血配以承山、郄门;尿血及妇人崩漏配以中极、关元;胃肠道
出血配以命门;肌衄(皮下出血)配以血海、三阴交。至于外伤性出血,一般应以外科处理。
10清肠通便
清肠是指清除肠道炎症,通便则是调整大肠传导功能,使之恢复正常。肠炎、痢疾等疾病,
可取天枢、归来、关元、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内庭等穴,既能清肠通便,又能清
肠止泻。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等炎症,常引起小便淋漓、涩痛等症状,常取肾俞、三焦俞、膀胱
俞、中极、水道、太溪、阴陵泉等穴以清肠通利,多获显效。
11温中止泻
急性腹泻、痢疾等疾病治疗或调养不当,则可转为慢性腹泻或滑泻不止。常选关元、气海、
神阙、中极、天枢、水道、脾俞、肾俞、命门、次、长强、大肠俞、三焦俞、膀胱俞等穴,施以重灸,
可起到温中止泻作用。在临证治疗时可选2~4穴交替取穴治疗,一般6次即可见效。
12消症散结,疗瘿消瘰
肝、脾肿大,内脏或各部位的炎性包块,以及瘿、瘤、瘰疬等,经穴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尤以
炎性肿块、疮疡、痈肿和瘰疬(淋巴结核)、痰核(囊肿)最为有效。一般以俞、募取穴法的循经取
穴法为主,再配合病位治疗。常用神灯照、隔药大艾灸,再配合针刺与薄贴,治疗一些大大小小
的包块,常获良效。
13降逆止呕
呕吐这一症状,临床上经常见到。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用针灸疗法刺激经穴能和胃降
逆,达到止呕的目的。除肿瘤、肠梗阻外,不论哪种呕吐都可选择膻中、巨阙、上脘、中脘、不容、
承满、阴郄、梁门、膈俞、胃俞、内关、公孙等穴,每次选2~3穴,根据病情或针或灸,能收到满意
效果。
第三卷154
####
14健脾和胃
中医所论脾胃,实际上是指整个消化系统。胃主受纳,脾主消化。而脾胃还必须依赖命门
真火的熏蒸和肝木的疏泄,才能完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胃强则受纳旺盛,食
欲就会亢进,但脾弱或肝的疏泄失职,或命门之火不能熏蒸,则消化食物或吸收营养的功能不
良,出现腹泻。吃得愈多,泻得愈多,造成营养障碍。如果脾强,肝的疏泄过旺,而胃的受纳不
佳,又会出现饿得很快,但食欲又差的症状。使用经穴治疗其健脾和胃效果比药物为佳。临床
上有很多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肝炎、胃炎、胆囊炎、胰腺炎、肠炎等,当转为慢性时,经穴治疗常
比药物治疗效果好。临床上可选中脘、章门、期门、日月、食窦、不容、承满、梁门、天枢、神阙、肝
俞、胆俞、膈俞、肾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枢、脊中、公孙、照海、内关、足三里、内庭、太白等
穴,任选2~3穴,视其疾病的虚实寒热,以确定针泻或灸补之法。
15镇咳祛痰
《内经》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是肺中炎性分泌物,咳嗽又是肺部防御疾病
的本能。一般镇咳药用得不当,便会使痰液咳不出来,痰液滞留肺部时对病症更加不利。使用
经穴治疗镇咳祛痰就没有这种副作用。咳嗽与痰涎虽然在病因上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在病性
上有寒热之别,在病势上有虚实之不同,但选用经穴治疗大体上是一致的,只是针与灸的治疗
方法和补与泻的手法操作不同而已。一般选大椎、风门、肺俞、身柱、中府、天突、璇玑、华盖、膻
中、乳根以及本经五俞穴中的经穴(经渠)都有镇咳的作用。中脘、丰隆、脾俞、胃俞等则有祛痰
作用。临床时任选2~3穴即可,热病用针,寒证用灸,虚证用补,实证用泻,或根据病情酌用拔
火罐亦可。
16调经活血
气血不和,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症,月经不调常见的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衍期、
月经闭止以及崩漏等。临床上常选中极、关元、归来、气海、太冲、三阴交、合谷、血海、命门、膈
俞、肝俞、脾俞、肾俞、八等穴,每次选穴2~3穴,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分别施以针刺或艾
灸,运用补或泻的手法。在具体治疗时还可配合相应的俞、募、原、络等经穴治疗,具有调经和
血、固崩止漏的作用。
17固胎保产
肝、脾、肾三脏不调,或正气亏损,以及七情横逆,常可导致滞产或流产。李氏治疗习惯性
流产取百会、命门、肝俞、脾俞、肾俞、脊中等穴,每次选2~3穴,从怀孕后起,每周悬灸2~3
次,可以避免流产。至于难产、滞产、胎位不正,则以灸至阴穴治疗,疗效可靠。合谷、三阴交也
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18活血化瘀
经穴的活血化瘀作用,临床运用相当广泛。脑血管意外病变,如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
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实证者,取百会、头维、攒竹、丝竹空等穴砭血;虚证者取关元、气海、
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灸之。经抢救治疗,急性危险期过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
謇涩等,分别选用风池、风府、哑门、百会、太阳、神庭、上星、肩、曲池、肘、合谷、环跳、风市、
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血海、曲泉、三阴交、绝骨、阳辅、解溪、丘墟、昆仑、太溪等穴,每次选2
~3穴,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常可使瘫痪、口眼歪斜、语言謇涩等得到明显的恢复。
胸痹(冠心病)则常取膻中、乳根、食窦、虚里、心俞、神道、厥阴俞、内关、间使、郄门、阴郄、照海、
第三卷155
####
公孙、足三里、丰隆等穴。有活血化瘀,养心安神作用。常可改善心悸、胸闷、胸痛、脉结、代、促
等症状。
19利水消肿
肝脏病、心脏病、肾脏病以及营养不良等症,常可出现水肿,其中以肝脏病门脉障碍所致的
腹水较为难治。肝脏病水肿常取肝俞、期门、章门、水分、痞根、三焦俞、神阙、曲泉、阴陵泉、水
道等;心脏病所致水肿常取膻中、巨阙、虚里、食窦、水分、气海、关元、神道、心俞等穴;肾脏病所
致水肿常取肾俞、三焦俞、膀胱俞、气海俞、关元俞、水分、水道、中极、太溪、阴谷等穴,每次选用
2~3穴,随虚、实、寒、热确定针、灸、补、泻之法,常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20强身健体
经穴(包括经脉)有强身保健作用,内养家非常重视经穴的作用。炼胎息的人常能使任、督
二脉实现河车运转,八脉周流。修藏密法者常能运转三脉五脏。此外在每逢大的节气(如春
分、秋分、冬至、夏至)在自身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施灸,确能使人目明耳聪,身
体轻健、祛病延年。
(罗永芬 编)
第三卷156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