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胸膜瘘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CT三维重建辅助下的食管巨大先天性囊肿双
TUhjnbcbe - 2021/2/19 3:53:00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家住南京的王女士(化名)前不久单位组织体检,结果发现双肺多发的小结节,幸运地是,结节都考虑为良性,接受定期复查即可。但王女士并未放下心来,因为除了肺结节外,体检报告的胸部CT一栏同时还描述了这么一句:食管下段肿物,建议进一步检查。

CT显示肿块截面约3.4*2.8cm,上下径则达到7.3cm。

为了进一步明确肿物的性质,焦虑不安的王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医院消化内镜科寻求进一步诊治。通过增强CT可于食管T8-T9水平见一巨大肿块,胃镜下食管下段见一凸向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几乎占据管腔一半。后续的超声胃镜提示肿物呈无回声改变,符合囊肿表现。虽然食管囊肿并不少见,但像王女士这样体积较大的实属罕见,因此建议王女士接受手术切除。

食管距门齿31-35cm见一巨大黏膜下隆起性病变(EUS提示囊肿可能,截面大小3.6*2.0cm)

听取了我科医生的建议后,王女士了解到我科范志宁主任内镜下切除技术精湛,于是来到范主任的门诊寻求内镜下切除。在充分了解并评估王女士的病情后,范志宁主任医师与于莲珍主任医师、王雁副主任医师讨论后认为肿瘤的体积过大,专门对之前的CT进行三维重建后发现肿瘤与降主动脉、下肺静脉关系密切,因此单纯通过内镜切除无论是难度还是风险都非常大,同时还存在肿瘤不完全切除可能。从患者的安全角度出发,通过胸腔镜、内镜联合手术可能更加合适。在与胸外科甄福喜主任团队进行沟通后,科室专家团队为王女士制定了详细完备的双镜联合手术方案。

CT三维重建(肿瘤-*色)

术中,胸外科甄福喜主任、卢荣鑫医生于胸腔镜可见肿瘤毗邻心包与下肺静脉,进一步游离下肺韧带、打开纵膈胸膜,游离部分下段食管后见肿瘤位于肌层,纵行切开黏膜表面肌层进行分离,但由于瘤体较大,与肌层及黏膜下层粘连密切,分离难度较大,且囊肿质地较韧,胸腔镜操作中易伤及囊壁造成囊液播散。由于术前已考虑到这一情况,范志宁主任决定利用隧道内镜技术,即内镜下在肿瘤口侧约5cm切开一纵行切口,于黏膜下分离出一隧道直至将瘤体显露,借此将肿瘤充分与黏膜层分离。后续由胸外科医师继续在胸腔镜下钝性分离,操作难度明显降低,并且由于内镜的引导作用,有效地预防了操作对黏膜的损伤,成功剥除瘤体。之后肌层切口在胸腔镜间断缝合,而内镜下仔细检查黏膜完整性后,使用钛夹缝合隧道入口。患者术后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与胃管各一根,经过一段时间的肠外营养后顺利恢复口服进食,并在术后第8天出院,目前恢复良好。术后病理证实肿瘤为食管支气管来源囊肿。

胸腔镜、隧道内镜双镜手术过程

手术团队

切除瘤体

患者感谢锦旗

食管支气管源性囊肿是一类少见的发育畸形,虽然多为良性,但有报道其具备一定恶变潜能,且囊肿较大者可引起包括感染、咯血、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对于合并症状或体积较大者,建议手术切除以缓解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传统的切除方式包括开胸与胸腔镜手术,近年来随着内镜器械技术的发展,亦有报道采用内镜下切除治疗,更加微创,但一般建议用于<35mm者,因为肿瘤过大者,完全切除难度与并发症风险明显增加。像王女士这样大的囊肿,即使采取胸腔镜手术也存在不小难度,并且术中需要尤为注意保障食管黏膜的完整性。通过联合应用内镜下隧道技术,有效地保障了这一点,这也是王女士术后得以快速平稳康复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已成为医疗发展的主流趋势,尤其是在消化病领域,消化内镜与胸/腹腔镜已然成为治疗消化道良、恶性肿瘤的重要工具,相比传统开放手术更加微创,且安全、有效。然而仍有少部分复杂病变,单纯使用某一微创技术治疗尚较困难,不仅手术时间大大延长,而且并发症的发生并不鲜见,对于医患双方而言都并非“微创”。通过消化内镜与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或许可有效地克服单一技术的局限性,降低手术难度与时间,使患者与手术医师有效地治疗患者,有望成为未来微创治疗的新趋势。在范志宁主任的带领下,消化内镜科联合相关外科科室目前已常规开展此类技术,现已成功完成7例包括食管平滑肌瘤、囊肿在内巨大肿瘤的双镜联合切除术,其中最大瘤体长达13cm,最早的一例患者现已随访3年多,迄今为止未见复发或不适。相关经验已发表于内镜权威SCI期刊DigestiveEndoscopy,表明此类技术的潜在价值已受到国际同行的初步认可,相信随着我们对该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可以更大程度地使消化道疑难疾病患者从中受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CT三维重建辅助下的食管巨大先天性囊肿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