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了“共识”中的部分内容,对RFA治疗肝血管瘤引发的并发症及其防治做一简要介绍。
按照Clavien-Dindo分级标准,并发症共分5级。Ⅰ级并发症:不需要药物、内镜、放射介入或外科治疗,但可使用常规药物(如止吐、降温、止痛、利尿、补充电解质等)、物理疗法和床旁处理感染切口。Ⅱ级并发症:需要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输血和营养支持等治疗。Ⅲ级并发症:需要内镜、放射介入或外科治疗。Ⅲa级:不需要全身麻醉,Ⅲb级:需要全身麻醉。Ⅳ级并发症: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安全、需要ICU治疗。Ⅳa级:一个器官功能衰竭(包括透析),Ⅳb级:多器官功能衰竭。Ⅴ级并发症:临床死亡。后缀d:如果患者在出院时出现并发症,需在并发症等级后加后缀d;表明患者需要继续随访,全面评估并发症。
1.肝血管瘤出血1.1穿刺点出血
由于肝血管瘤血供丰富,压力较大,穿刺点容易出血。而且,当出血持续和多量时,热量丢失严重,不容易积聚,温度难以继续上升,出血也就难以通过组织消融、固缩得到控制,形成“僵局”,这一特点与肝癌RFA时的出血有明显的不同。
防治措施:经正常肝组织穿刺瘤体,可有效预防穿刺点出血的发生。当在腹腔镜路径或开腹路径下直接穿刺瘤体时,宜采取首针浅穿刺、低功率、渐深式消融策略,以减少出血。
1.2瘤体爆裂出血
对处于学习曲线起步阶段的团队而言,肝血管瘤RFA治疗过程中常会遇到瘤体爆裂大出血。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部分瘤体突出于肝实质外,失去了正常肝组织的“保护”,外部压力较低,首次穿刺点未经过正常肝组织,成为整个瘤体的最薄弱处;当RFA功率较大,瘤内温度及压力快速升高时,积聚的热量及压力容易由此处释放造成爆裂。另外,部分瘤体中纤维组织较少,血液含量相对较多,RFA过程中汽化明显,也是容易发生爆裂的原因之一。在经皮路径RFA过程中,不易早期发现瘤体爆裂出血,而延误诊治;而腹腔镜路径下则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术中出血,不易造成严重后果。
如果发生较大量的出血,应纵向或横向压迫出血点,并在出血点周围进行多点消融,以达到止血目的。若出血量较多且难以控制,应果断中转开腹,手术止血。
2.重要脏器穿刺伤肝脏周围毗邻的脏器主要包括:胆囊、胃肠道、右肾、膈肌、右肺、心脏等。位于肝脏脏面的肝血管瘤,常呈外生性生长,紧邻胆囊和胃肠道,甚至形成粘连。采用带有子针的伞形消融电极时,释放子针很容易造成邻近脏器的穿刺伤,形成胆漏、胃肠道漏,继发腹膜炎、腹腔感染,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甚至会发展成为感染中*性休克,危及生命。医院RFA治疗团队曾在腹腔镜路径RFA治疗一例肝左叶肝血管瘤,术后发生食管下段瘘。直针设计的冷循环式消融电极,则可最大程度地避免毗邻脏器的穿刺损伤。
3.脏器热损伤3.1胸膜和膈肌热损伤
经皮穿刺路径RFA治疗膈下肝血管瘤容易发生胸膜和膈肌热损伤并发症。胸壁内面胸膜受到热刺激,术后可引起局部疼痛,疼痛还会放射到肩背部;如疼痛严重难以忍受,需给予镇痛治疗。膈肌和膈上胸膜热损伤会产生反应性胸腔积液,积液量少时无明显症状,可自行吸收;积液量大时伴有胸闷、憋气、胸痛等症状,需要穿刺引流。从理论上讲,相对于肝恶性肿瘤,膈下肝血管瘤体积更大,与膈肌接触面积更大,经皮穿刺路径RFA治疗膈下肝血管瘤比治疗膈下肝恶性肿瘤的难度更大、风险更高。腹腔镜路径下,建立人工气腹会使膈肌抬高,增大操作空间,可有效避免胸膜和膈肌热损伤。因此,腹腔镜路径RFA治疗是膈下肝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案。
3.2肺脏热损伤
医院RFA治疗团队曾经治疗一例有3个巨大肝血管瘤的患者,第一次经皮路径RFA治疗,历时4.2h,术后即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经呼吸机辅助通气、应用激素和抗生素等相应治疗措施,病情明显好转,术后52h撤除呼吸机,术后22d痊愈出院[24]。肝血管瘤RFA治疗后ARDS发生的具体机制尚未阐明,可能的诱因是:瘤体巨大、血供丰富、消融时间过长、内源性炎性因子大量释放等。采取术前行TAE对滋养动脉行选择性栓塞、控制消融时间、必要时分次消融等措施,可有效预防ARDS的发生。
4.溶血相关并发症4.1溶血和贫血
肝血管瘤的组织结构特点是充满丰富的血窦。消融电极发出射频波使组织产热,温度快速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瘤体内的红细胞不可避免地被破坏。如果血管瘤体积巨大,受到破坏的红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则表现为溶血。程度较轻时,仅有轻微的*疸;如果溶血加重则会出现贫血和中重度*疸。
4.2急性肾功能损伤
由于肝血管瘤的体积不同,RFA治疗所需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体积相对小的肝血管瘤治疗时间较短,仅会出现短暂且轻度的血红蛋白尿,能够很快恢复。但随着肝血管瘤体积的增大,瘤体内的血液愈加丰富,消融时间将延长,被破坏的红细胞数量也增多。当破损的红细胞释放出来的大量血红蛋白通过肾脏时,将阻塞肾小管管腔,严重影响肾小管的滤过功能。加之消融时患者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以致形成肾灌注不足,进一步加重急性肾功能损伤,严重者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合理的消融策略是预防急性肾功能损伤的保障。另外,在围手术期,特别是要保证术中充足的液体入量,密切观察尿量、尿色,并碱化尿液,最大程度减轻对肾脏的损害,保护肾功能。
5.其他除上述与热消融有关的较严重并发症,还有些常见的轻微并发症,如肝功能损伤、术后吸收热、负极板附着处皮肤灼伤等。
消融过程中,热量传导至瘤体周围正常肝组织,可导致一过性肝功能损伤,损伤可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肝血管瘤消融后组织存留于体内,可能引起短暂的吸收热。吸收热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如果温度高于39℃,可给予降温处理。另外,在长时间大功率的RFA过程中,负极板附着处的皮肤可能会被灼伤;增加负极板的数量、局部冰袋降温则可有效避免皮肤灼伤。
本共识的作者及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院肝胆胰脾外科(高君,柯山,丁雪梅,王劭宏,孙文兵);医院肝胆外科(范瑞芳);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杨家印);解放*第医院普通外科(崔彦);医院介入诊疗中心(纪建松,宋晶晶);第三医院全*肝胆外科研究所(马宽生);内蒙古赤峰学院普外科(李晓龙,张龙);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许崇良,孔新亮);上海交通大医院肿瘤介入科(翟博);医院普外科(宁纯民);医院普外科(国世刚);山东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辛宗海);医院普通外科(董永红);医院东院区普通外科(卢俊,朱化强)
本共识即将于临床肝胆病杂志近期发表,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