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精析
好
好
学
习
1A
在X线管内产生X线时,大部分能量转换为热能,其中转换为X线者仅为1%以下。
2E
X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可以发生光电效应,可激发荧光物质发出荧光。
3B
荧光效应:x线激发荧光物质,如硫化锌铜及钨酸钙等,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长的可见荧光,这种转换称为荧光效应。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
4E
医用大型X线机,管电压的设置范围为40~kV。
5E
高千伏摄影是采用kV以上的电压进行摄片,一般为~kV,必须有小焦点的管,使对比度下降,但影像层次丰富。
6B
上颌窦、额窦、筛窦的前群与中群均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的蝶筛隐窝。
7A
DR图像具有较高分辨率,图像锐利度好,细节显示清楚;放射剂量小,曝光宽容度大;也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直接进入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
8D
空间分辨率的表示方法是分辨每厘米的线对数。
9B
增强扫描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最大密度投影显示一般应用于增强的血管。
10E
从应用角度分析,数字图像与传统的模拟图像相比,数字图像的优势是:①数字图像的密度分辨力高。②数字图像可进行后处理。图像后处理是数字图像的最大特点。③数字图像可以存储、调阅、传输或拷贝。
11E
噪声可分为扫描噪声和组织噪声。扫描噪声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探测器因素,如探测器的数量和灵敏度、像素大小、扫描层厚等;×线量及算法选择等因素,如管电流、扫描时间等;电子线路及机械方面、重建或重组方法的选择以及散乱射线等也会引起噪声。组织噪声是由各种组织平均CT值差异所致。FOV与噪声无关。
12A
先天性巨结肠基本病理变化是病变结肠黏膜下神经丛和肠壁肌间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先天性缺如或减少。
13A
颅面血管瘤病主要病理改变为一侧颜面三叉神经分布区有紫色血管瘤,以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最明显,伴有同侧大脑半球枕顶区软脑膜血管瘤,以静脉为主,CT扫描显示面部血管瘤的同侧大脑半球皮质钙化。
14D
肺气肿的病因很多,按其形成原因和病变部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阻塞性肺气肿:主要由于支气管狭窄和肺泡弹性减低所致。最常见的病因是慢阻肺,其次是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等合并肺气肿;②代偿性肺气肿:常见于肺不张、肺毁损、肺切除后及胸膜严重肥厚等;③老年性肺气肿:老年人肺组织退行性改变的后果;④a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肺气肿:与遗传因素有关。主要是机体先天性a1-抗胰蛋白酶缺乏而发生的肺气肿;⑤间质性肺气肿:自发性间质性肺气肿可由剧咳、过度屏气,或因某处支气管、肺泡壁的先天发育不良而导致,常发生在已有肺气肿或间质性肺炎等肺间质性病变的患者;继发性间质性肺气肿可由诸多原因,如胸部外伤、胸部穿刺等引发。
15B
x线胸片上胸膜斑多见于侧胸壁,位于前后胸壁、横膈、纵隔、心包膜和脊柱旁等处的胸膜斑只有钙化后才容易见到。
16E
胸膜间皮瘤:胸膜钙化出现率5%~20%,一般认为这与胸膜石棉斑的钙化被包裹有关,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本身一般不形成钙化。
17D
胼胝体发育不良发生于胚胎第8周,为胼胝体前驱终板的前联合分离所致。包括完全缺如和部分缺如。胼胝体部分或完全不显示,两侧脑室体部分离、平直,侧脑室额角狭小,其间距呈”八字形分离,经常伴第三脑室上移、两侧脑室分离等。
18D
关节结核的影像学基本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质疏松、冷脓肿形成。
19B
退行性骨关节病也称骨性关节炎,是关节软骨发生变性后,继之以邻近软骨增生、骨化、骨质增生及硬化而形成的关节病变。软骨被侵蚀破坏,在X线片上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消失。
20E
钙化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特征表现,钙化可成局限点片状、弯曲条带状、不规则团块状。
21C
视神经脑膜瘤:CT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一致强化,典型病例可见轨道征,即位于病变中央的视神经不强化,呈低密度影,而视神经两侧的肿块强化,形成轨道样改变。
22D
后纵隔位于心包与脊柱胸部之间,上平胸骨角,下达膈。内有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胸交感干和内脏大、小神经等。其中食管、胸导管、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等行经上纵隔和后纵隔。
23E
骶尾部脊索瘤以第4、5骶椎受累最常见。
24E
听神经瘤系成人常见的颅后窝肿瘤,起源于听神经鞘膜,属于脑外肿瘤,早期位于内耳道内,以后长入桥小脑角池,包膜完整,可出血、坏死、囊变。颅骨平片示内耳道呈锥形扩大,骨质可破坏;CT示桥小脑角池内等、低或高密度肿块,瘤周轻至中度水肿,偶见钙化或出血,均匀、非均匀或环形强化。第四脑室受压移位,伴幕上脑积水。骨窗观察内耳道呈锥扩大。MRI表现与CT相似,增强MRI可无创性诊断内耳道内3mm的小肿瘤。
25B
硬膜外血肿:大多是外伤后脑膜动脉出血,以脑膜中动脉最为常见。有时也可以是板障静脉、静脉窦破裂所致。血肿积聚于硬膜外腔。绝大多数都伴有相应部位的骨折。
26E
脑梗死发生6小时之内,CT可以显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条形高密度影,外囊与岛叶皮层界限模糊,梗死区脑沟变浅等征象。6~24小时部分病例出现低密度改变;大部分病例大约24小时之后才出现典型的低密度改变。梗死2~15天期间,由于此时病变区内的水肿渐重,除密度进一步降低外,还会出现一定的占位效应,相邻脑沟裂和(或)脑室可变窄,面积很大时可见脑室的变窄及向健侧移位,严重时可出现脑疝。大约第二、三周后水肿开始逐渐消退,梗死的占位效应慢慢减轻,脑沟脑室的形态恢复正常。
27B
脑梗死属于液化性坏死。肾梗死、心肌梗死和脾梗死属于凝固性坏死。肠梗死属于坏疸。
28C
中脑梗死可出现去脑强直。
29D
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好发部位是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30D
突然起病的颅内出血,无外伤史,病人年轻,最可能是脑血管畸形。
31D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以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硬化为多见。少见病因有脑肿瘤、脑动脉炎、血液病、抗凝治疗后等。
32E
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急性脑积水、迟发性脑积水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在临床非常常见,而颅内感染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应该鉴别的疾病,而非并发症,因此正确的答案是E。
33C
大多数动脉瘤破裂与创伤无关;许多动脉瘤破裂无法发现明确诱因;颅内动脉瘤大多位于Willis动脉环附近,但远端动脉瘤也可发生;动脉血管造影阴性不能排除动脉瘤存在的可能。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应嘱病人绝对卧床。
34A
胼胝体发育不良可无任何症状,诊断还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等。
35C
胼胝体发育不全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形成典型的“蝙蝠翼状”侧脑室外形,第三脑室扩大上移,插入双侧侧脑室体部之间。C项错误。
36A
”胼胝体发育不良”患者,经常伴第三脑室上移、两侧脑室分离,亦可合并颅脑其他畸形。不伴有结节性硬化。
37C
在WHO分类中,A项,恶性程度为级;B项,恶性程度为Ⅲ级;D项,恶性程度为Ⅱ级;E项,恶性程度为I级;C项,恶性程度为IV级,恶性度最高。
38A
髓内肿瘤大部分为胶质瘤,其中95%为低分化星形细胞瘤与室管膜瘤。
39C
星形细胞瘤分化好的肿瘤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MRI表现为片状等或长T1、长T2异常信号;FLAIR呈高信号,边界清,占位征象不明显,瘤体与瘤周水肿无法分辨。
40E
泪腺肿瘤、眶内炎性假瘤、眶内血管瘤和视神经胶质瘤均可引起眼眶普遍性增大。
41D
眼眶炎性假瘤一般为单侧发病,少数病例可双眼受累,急性期症状明显。
42A
眼眶炎性假瘤指无明显眶内或全身病因而引起的炎性肿物,因此眶内感染(结核、细菌、寄生虫)、异物等引起眶内炎症不属于炎性假瘤范畴。故正确答案是A。
43C
胸膜转移瘤中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是肺癌。
44C
胸膜转移癌小病灶呈低回声结节,后方回声增强(彗星尾征),超声易发现。
45B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累及心室壁,心肌细胞肥大、变性,甚至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心内膜增厚,可有附壁血栓。表现为心腔扩大,各房室腔径增大,以左室、左房为主。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伴心室附壁血栓和房室瓣关闭不全。
46D
房间隔缺损患者一般没有症状,婴幼儿易患肺炎,缺损大时可有活动后心悸、气急、乏力等症状,晚期特别是出现肺动脉高压时有右向左分流者出现发绀。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显示右心房、室肥大和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动脉第二心音固定分裂。
47C
房间隔缺损x线片显示右房、室大,肺血增多。
48D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表现包括骨痛和骨畸形、泌尿系结石、食欲减退和便秘、消化性溃疡。
49B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因分原发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甲状旁腺腺瘤占90%,单纯性肥大占8%,腺癌占2%。继发性:见于肾衰竭等。
50E
脑膜瘤为脑外肿瘤,大部分为良性,少数为恶性肿瘤,形态可以多变。
51D
甲状腺功能亢进常有易激动、烦躁、心动过速、乏力、怕热、多汗、体重下降、食欲亢进、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以及月经稀少等症状,因其和许多其他疾病症状类似,常容易混淆。
52D
佝偻病的病因:饮食中缺乏维生素D、日光照射不足、对维生素D需要量增加如未成熟婴儿、长期患病妨碍维生素D的吸收等。
53A
佝偻病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并可影响肌肉发育及神经兴奋性的改变,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54E
痛风关节炎是由于高尿酸血症而引起的,而假性痛风是由于焦磷酸盐或碳灰石结晶所引起的关节炎症。
55A
佝偻病患儿早期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出汗、枕秃。
56E
脊椎退行性变的病理改变: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关节退行性变、韧带退行性变、脊椎骨骼改变、继发性改变(狭窄)。
57D
骨软骨瘤实质上是骨生长方向的异常和长骨干骺区再塑形的错误。单纯的骨软骨瘤多见于年轻病人,持续至成年才被发现或出现症状。典型体征是病变部位的局部肿块,常于外伤后发现,无症状,但可因压迫周围组织,如肌腱、神经、血管等而影响功能,一般不需治疗。
58B
骨肉瘤发病年龄以15~25岁最多;部位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如股骨下端以及胫骨、排骨上端;临床症状一般都具有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X线表现有三种类型,即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骨肉瘤仅2/3具有典型的×线表现。
59C
儿童短管骨结核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好发于近节指(趾)骨,表现为局部软组织梭形肿胀,但无明显疼痛或压痛,无活动受限,偶有窦道形成。最具特征性的x线表现是骨气鼓。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答案仅为参考,如有争议,请查看课本及相关材料。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