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胸膜瘘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精选编译继发于脑脊液静脉瘘的脑脊液
TUhjnbcbe - 2021/4/24 14:18:00
中科白癜风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鉴于椎旁静脉系统的组织相对简单,我们认为将Onyx等液体栓塞材料注入上述静脉并闭塞脑脊液-静脉瘘的静脉流出道是可行的。本文我们报告了5例接受经静脉入路椎旁引流静脉椎塞治疗脑脊液-静脉瘘性SIH患者。

——摘自文章章节

本文亮点

作为脑脊液-静脉瘘引起的脑脊液性低颅压的开创性治疗方式,经静脉途径血管内栓塞,对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善效果明显,需进一步评估推广该术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持久性。

研究背景

脑脊液-静脉瘘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自发性低颅内压(SIH)的原因之一。针对脑脊液-静脉瘘有许多治疗方式,包括手术修补和血液/纤维蛋白修补等。回顾颈、胸、腰椎椎旁静脉系统解剖,可以明显看出,这些静脉的导管导引是可行的。事实上,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多项研究已经记录了脊髓造影技术,在当时,它主要用于诊断椎间盘突出和脊椎肿块的占位效应,并显示椎旁静脉系统静脉造影是安全的。鉴于椎旁静脉系统的组织相对简单,我们认为将Onyx等液体栓塞材料注入上述静脉并闭塞脑脊液-静脉瘘的静脉流出道是可行的。本文我们报告了5例接受经静脉入路椎旁引流静脉椎塞治疗脑脊液-静脉瘘性SIH患者。

研究方法

1.患者选择

回顾性地纳入一组脑脊液性低颅压患者,均为脊髓造影(DSM)下明确诊断的脑脊液-静脉瘘患者。所有患者在磁共振成像上都有脑脊液低容量的影像学证据,包括脑组织凹陷和硬脑(脊)膜强化,全脊髓磁共振成像上未见明显硬脊膜外液,所有患者都接受了神经病学专家对头痛和脑脊液紊乱的临床评估。所有纳入的患者均于年7月至年8月期间进行造影和栓塞治疗,所有脑脊液静脉瘘均只进行血管内治疗。

2.数字减影脊髓造影术(DSM)

所有DSM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进行,每秒0.5-1帧,由一个可倾斜的桌子来调整脊柱的角度。在L2-L3水平或以下位置20G腰穿针穿刺进入硬脊膜囊,当出现脑脊液返流后,将10毫升生理盐水缓慢注入硬膜囊;随后迅速推注5-6ml的碘海醇,以胸椎为中心进行造影,在胸腰段区域再次注射5-6ml的造影剂进行造影。在所有患者的第一次造影中,第一根肋骨清楚地位于视野中,这样可以清楚地确定造影剂泄漏的水平位置。在侧重于胸腰椎的造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最低的一根肋骨,这样可以容易地进行肋骨计数。患者一般进行连续两天的成像,第1天左侧卧位,第2天右侧卧位。

3.患者影像评估

我们分析以下影像学表现:静脉窦扩张、硬脑(脊)膜强化、存在硬膜下积液、鞍上池消失(≤4.0mm)、桥前池消失(≤5.0mm)、乳头体与桥脑间距≤6.5mm。3个主要的影像学表现(各2分),包括硬脑(脊)膜强化、静脉窦扩张、鞍上池消失。3个次要的影像学表现(各1分),包括硬膜下积液、桥前池消失和乳头体与桥脑间距≤6.5mm。随后将脑脊液漏的患者,按BernSIH评分分为低、中、高风险组,分别为≤2分、3-4分、≥5分,总分为9分。

4.患者临床评估

所有患者在接受血管内治疗前后,均接受神经病学的综合评估。在评估中,询问患者是否具有与体位改变有关的症状、听力丧失、耳鸣和认知障碍等。

5.血管内治疗技术

对于瘘口的栓塞,我们选择在DSM诊断为引流瘘口的椎旁静脉置管,然后用Onyx胶栓塞。4例患者经右侧股总静脉入路,1例患者经右侧颈内静脉入路。随后在上腔静脉置入5FVertebral导管,进入奇静脉将导管指向后方,在患者轻微吸气的情况下,用0.英寸的导丝探查奇静脉的开口。一旦导丝进入奇静脉,尽可能地将导丝向远端推进,一般到T12水平。随后缓慢推进导引导管进入奇静脉。随后HeadwayDuo微导管选择性置管于椎旁静脉引流瘘口附近。一旦微导管超过椎弓根的解剖标志,对椎旁静脉进行静脉造影。随后进行栓塞,首先采用0.5mL的Onyx34栓塞,保证后续的栓塞不会渗漏到全身静脉系统,然后将约1mL的Onyx18注入围绕神经根套的静脉丛中。Onyx进入硬膜外静脉丛1例,但耐受性好,没有产生相关的症状。进入硬膜外神经丛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内侧的Onyx胶流向了椎弓根。一般情况下,采用CT随访对Onyx铸型进行评估。对于T4病变1例,考虑到肋间静脉与奇静脉弓顶端呈锐角,经股静脉通路置管T4困难,故选择经颈静脉入路。

研究结果

表1中总结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0±10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所有患者都有体位和Valsalva依赖性头痛。2例患者有听力损失,3例患者有认知障碍,4例患者有耳鸣症状。

表1.患者基线资料及结局

5例患者均行双侧DSM检查。脑脊液-静脉瘘位于右侧T42例,右侧T71例,右侧T81例,双侧T91例。脑脊液-静脉瘘见图1。

图1.5例脑脊液-静脉瘘影像表现。

A:患者1,右侧T8处脑脊液-静脉瘘,椎旁静脉造影剂显影(蓝色箭头)。

B:患者2,右侧T4处脑脊液-静脉瘘,椎旁静脉造影剂显影(蓝色箭头)。

C:患者3,右侧T7处脑脊液-静脉瘘,椎旁静脉造影剂显影(蓝色箭头)。

D:患者4,巨大脑脊液-静脉瘘,右侧T4椎旁静脉完全显影(蓝色箭头)。

E、F:患者5,T9处双侧脑脊液-静脉瘘(蓝色箭头)。

5例患者中4例经股静脉入路栓塞,1例经颈静脉栓塞;所有病例中的引流椎旁静脉均可选择性置管并采用Onyx栓塞。2例右侧T4脑脊液-静脉瘘栓塞患者出现右侧T4节段的背痛,1个月后症状消失,没有永久的神经根炎或神经根病变,无术后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及穿刺部位并发症,无栓塞物进入蛛网膜下腔。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当天出院回家,无需麻醉类药物缓解术后疼痛,无反跳性颅高压患者出现。图2显示栓塞步骤及治疗情况。

图2.脑脊液-静脉瘘栓塞步骤(患者5)。

A:使用5FVertebral导管选择性地置于奇静脉。导管朝向奇静脉后方,同时病人行浅吸气以打开奇静脉和上腔静脉之间的瓣膜。

B:导管通过一根较硬的Glidewire导丝进入奇静脉,导管°转弯时需要支撑。

C:患者右侧T9处出现双侧脑脊液-静脉瘘。在右侧T9椎旁静脉内置入微导管,并进行静脉造影。对左侧T9椎旁静脉(D)进行了同样的手术。

E:两根静脉都先使用Onyx34封堵,随后应用Onyx18栓塞。

F:术后CT显示双侧T9神经根静脉内良好填塞,基本上封闭脑脊液-静脉瘘。

在基线影像上,所有患者的MR影像表现与脑脊液漏的高风险组一致,BernSIH评分均值为7.6±1.5。随访时(中位随访2个月;范围1.5-3个月),Bern评分平均值为0.6±0.9(P=0.)。3例患者脑组织凹陷、硬膜下积液和硬脑(脊)膜强化完全缓解,最终Bern评分为0分。1例鞍上池持续消失,1例硬脑(脊)膜持续强化但不明显。图3和图4显示术前和术后的MR影像学表现。

图3.患者1-5治疗前后矢状位T1加权MRI。

患者1:鞍上池和桥前池消失,乳头体桥脑间距减小,小脑扁桃体下降,垂体充盈。栓塞后,鞍上池、乳头体桥脑间距及桥前池恢复正常,扁桃体异位得到解决,垂体充血也得到改善。

患者2:鞍上池和桥前池消失,乳头体桥脑间距减小,小脑扁桃体异位。栓塞后,这些症状消失。偶然发现该患者存在垂体囊肿。

患者3:鞍上池和桥前池消失,乳头体桥脑间距减小,栓塞后均恢复正常。

患者4:鞍上池和桥前池消失,乳头体桥脑间距减小,随访MRI均得到解决。

患者5:鞍上池和桥前池消失。治疗后磁共振成像显示鞍上池仍消失,但桥前池距离正常。

图4.患者1-5治疗前后T1加权MRI对比。治疗前MRI显示5例患者均呈弥漫性的硬脑膜强化。治疗后,患者1、2、4和5的硬脑膜强化完全消失,患者3残留轻度的硬脑膜强化。

末次随访时(中位随访3个月;范围2-4个月),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3例患者SIH相关症状完全缓解。1例患者头痛和听力损害完全消失,但有持续性耳鸣,该患者合并半规管骨裂,混淆了对于耳鸣来源的评估。1例患者,仍有轻度硬脑(脊)膜强化,头痛和听力损害改善50%,有持续性耳鸣。

研究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地报道了经静脉入路椎旁静脉栓塞脑脊液-静脉瘘的系列病例。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可改善全部病例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目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种治疗的长期效果。

往期回顾

闭塞部位对于取栓技术选择的重要性研究——抽吸术和支架取栓术的对比基底动脉穿支动脉动脉瘤:附9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后交通动脉膨大破裂出血的单中心研究

脑动脉硬化患者分水岭区梗死后行EDAS可避免卒中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张永智医师

哈尔滨医院

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校

卢旺盛教授

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对患咨询室全新上线,碎片化时间解答患者咨询,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精选编译继发于脑脊液静脉瘘的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