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之辨证论治
总括咳嗽之辨证论治,分外感,内伤、痰饮、哮喘四章。
外感包括风、寒、热、暑、湿、燥六目,而以顿咳及麻疹咳附之;内伤分内虚与内损。内虚包括肺、心、脾、肝、肾五目(六腑各从其合,一并论述),而以妇女经期,胎产咳嗽附之;内损包括肺痈、肺痿、肺胀、肺痨四目。
痰饮、哮喘,与咳嗽常参差互见,而与外感、内伤之咳嗽又不尽相同,各分虚实二目述之。每目之下,均各按其证状、脉象、舌苔,运用八纲,详加辨析,以审因论治。其所选用之方剂,无论经方时方,概以确具疗效为准,个人常用而有效之经验方,亦一并列入。
第一章外感咳嗽外感咳嗽之病因,虽有风、寒、热、暑、湿,燥之分,但临证时,则常参差互见,如风兼寒、兼热,兼湿;寒兼湿,寒包热;湿兼热等,则应于临症中,细心分辨,融会贯通,斟酌施治,始能无误。
又六淫咳嗽,虽与时令密切相关,如冬多寒,春多风,夏多热、暑、湿,秋多燥,而亦不可尽拘,尤以伤寒咳嗽,最为普遍,四时均有,固不拘于冬令,仍宜按证求因,审因论治,始为适当。兹将六淫咳嗽之症状、脉象、及治疗,分述其要点如下。并附论顿咳(即百日咳)、麻疹咳,以此二种咳嗽,虽不尽同于六淫咳嗽,但亦以外邪感染为主因,治法亦大体相近,故附于本章之后,一并论述。
第一节伤风咳嗽感风邪较轻者,仅袭皮肤,不伤经络,即普通所谓伤风感冒,或名冒风。其症状一般是肌肤微热,皮毛粟起,头重恶风,鼻塞身重,频打喷嚏,时流清涕,自汗发热,亦间有不发热者,胸闷腹胀,咳嗽则有轻有重,吐风泡沫痰。舌质红润,苔多薄白。脉多浮缓。此系伤风咳嗽轻症,治疗不宜重剂,只须辛散轻扬,疏达皮毛,清金降火,条畅肺气,咳嗽即随诸症而立解,宜以荆防败*散加减治之。
荆防败*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桔梗,木通,竹茹,茯苓,甘草,杏仁,半夏,如心烦呕吐,则加麦冬,生姜。如口干喉痒,则加*苓、紫苏。
其伤风咳嗽症状,比上述更重者,头疼眩晕,心烦呕吐,口干喉痒,则宜上方加紫苏、麦冬、*苓、生姜治之。
伤风咳嗽症状,有如上述,而兼有气郁、痞塞、倦怠,嘈杂,呕气等证状者,宜用香苏饮加减治之。
香苏饮加减:香附,紫苏,陈皮,防风,甘草。咳甚,加杏仁、桑皮。痰多,加半夏。头痛,加川芎,白芷。伤风自汗,加桂枝。如气虚,气滞者,则去苏、防;加茯苓、*参,半夏。
如咳嗽痰多,而又内伤气虚气滞者,满口津液,舌苔白润,宜用前方去紫苏、防风,加茯苓、半夏,*参治之。
如果风邪入于经络,出现头项强痛,发热,恶风寒,汗自岀,舌苔灰白,脉浮缓,兼见鼻鸣干呕,而咳嗽特甚者,此为表虚,则须以桂枝汤为主治。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如其口渴,舌干、唇绛,即是温病,桂枝是禁药。
感风而嗽者,恶风有汗,或身体发热,或鼻流清涕,桂枝汤加人参、五味,杏仁。
风咳脉浮,自汗恶风,鼻流清涕,桂枝汤加防风、杏仁、前胡、细辛。
如具有桂枝汤证咳嗽,而兼见项背强痛不舒者,宜桂枝汤加葛根治之。如兼见舌苔白腻,吐风泡沫特多者,此为水湿重之征,宜前方去芍、枣,加半夏、干姜治之。
尚有一种冷伤风,系由于猝伤冷风,或先感于寒,后伤于风,较普通伤风感冒为重,所见症状,与现今一般所谓流行性感冒,颇相类似。其症状为头痛、恶风,身热,鼻塞,身重、清涕、咳嗽痰多,色白而稀,或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有时亦腻,脉多浮缓而滑。在初起时,忌用寒凉,恐其闭塞肺气,只宜祛风疏解,风去而咳自止,应以桂枝汤加前胡、杏仁治之。
伤风咳嗽,有如上述,但症多兼见,有风兼寒者,有兼寒湿者,有兼热者,有兼湿热者,有兼湿者,有兼燥者,此不可不辨也。兹述兼症之辨治如下。
风寒咳嗽太阳病风寒两伤,营卫同病,其症状为头痛,恶寒,发热,怕风,但寒重热轻,无汗,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清稀样白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或浮紧。法当祛风散寒,宣肺止咳,轻则止嗽散加味,重则桂麻各半汤治之。
止嗽散加味:紫苑,百部,白前,桔梗,橘红,甘草,荆芥,紫苏,防风,半夏,生姜。
桂枝麻*各半汤: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甘草,麻*,杏仁
更有风寒兼湿者,症见咳嗽痰多,甚至冒呕清水,兼见胸脘作闷。舌苔白腻。脉浮紧而濡。治宜疏风散寒,燥湿祛痰,止嗽散加菖蒲、白蔻化湿浊,茯苓、半夏以渗湿,降逆、祛痰。
风热咳嗽即所称热伤风是也。其症状为头胀痛,发热恶寒,但热重寒轻,汗出不多,口苦咽干,甚至咽痛红肿,咳嗽吐*痰,或痰粘不爽,或干咳无痰,鼻干喉痒,口渴思饮。舌苔薄*。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味治之。
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连翘,杏仁,薄荷,桔梗,甘草,知母,贝母。
又风为阳邪,随即化热,若高热不退,热盛伤津,烦躁不安,口臭气粗,乃火郁肺急,防发斑疹,津液干枯,咳痰难出。舌苔干*,甚至带黑色。脉洪大而数。法当辛凉重剂白虎汤治之。
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若咳甚痰多,胸闷汗出,头痛而重,口虽干而不思饮。舌苔白腻带*。脉濡数。此为风热挟湿蕴蒸,邪在上焦,肺失清肃,治宜疏风清热,祛湿宣肺,桑菊饮加牛蒡子、薏仁,茯苓等治之。
风湿咳嗽其症状为头痛而重,发热恶风寒、微汗、短气.骨节烦疼,体微肿,小便欠利,咳嗽吐白涎痰,或白泡沫痰。舌苔白润。脉浮弦而缓。其治法,固当从汗解。喻嘉言谓:“第汗法与常法不同,贵徐不贵骤,骤则风去湿存,徐则风湿俱去也。”诚为治风湿之金针,羌活除湿汤加味治之。
羌活除湿汤加味:羌活,防风,苍术,藁本,茯苓,泽泻,桔梗。
风燥咳嗽症见头微痛,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咽干,甚至咽痛音哑,咳而痰稀,或干咳无痰,口中津液干燥。舌苔薄白。脉浮数而细。治法当于辛凉中佐以解热润燥之品,止嗽散加麦冬,知母,贝母。
止嗽散加味:紫苑,百部,白前,桔梗,橘红,甘草,荆芥,紫苏,防风,半夏,生姜。
护理伤风为最常见之病,如护理不当,亦能由轻转重,变生他病,除服药治疗外,应谨避风邪,禁饮或少饮酒,并少食肉类、油脂,以及刺激性食品。服药后喝热粥,蒙被而睡,助取微汗,则病从汗解矣。
第二节伤寒咳嗽表寒实证:凡咳嗽甚而症见头痛,项强,身潮热,恶风寒,腰背痛,骨节烦疼,无汗,吐清痰或泡沫样痰。舌苔薄*或腻、或无苔而润。脉浮紧有力而滑。以麻*汤发其汗,则咳嗽随诸证自愈。
麻*汤:麻*,杏仁,桂枝,甘草。有汗,麻*是禁药;如其口渴、舌干、唇绛,桂枝也是禁药。只要是真确无汗,口中和,此方是唯一无二的妙法。
咳嗽而兼有皮水、肤胀、浮肿者,甘草麻*汤主之。若兼见吐风泡沫痰多,甚至吐清水,舌苔白腻微*,则又应以甘草麻*汤加半夏、干姜以降逆止咳,兼化水湿,则咳嗽自止。
若具麻*汤证而兼有风邪,致喉管发痒而咳甚,宜加紫苏、防风以清血分之风,则喉不痒而咳自止。
若具麻*汤证而咳嗽干呕,表寒特重者,宜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散寒而利咳。
如果病者有喘鸣及呼吸迫促之咳嗽,泡沫水样之痰,发热,浮肿,干呕,不渴,而心下有痞塞感。舌苔多白而滑。脉浮而弦细。是外感寒邪,内挟水饮。法当温肺散寒,降逆逐饮,则以小青龙汤为的剂。
小青龙汤:麻*,桂枝,芍药,五味子,干姜,细辛,甘草,半夏。
如果寒邪入里,表里同病,恶寒发热,口不渴,全身倦怠无力,但欲寐,时时背部恶寒,小便清长,咳甚痰多,全身骨节疼痛,项强,心累,手足酸软无力。舌苔*白而腻。脉沉细而紧。当发表温经以止咳,宜新订麻*附子细辛汤治之。
如表寒重,咳痰不出,再加生姜。如患者痰中带血,或妇女咳嗽现上述麻*附子细辛汤证,经来现乌黯血块者,则再加炮姜温经。
新订麻*附子细辛汤:麻*,制附片,细辛,桂枝,干姜,甘草。凡一切阳虚感寒之咳嗽、哮喘,皆能治之,并为治各种伤寒虚弱咳嗽、哮喘,以及因伤寒而引起之寒痛要方。
更有寒邪深入,脉沉迟微细,舌质淡白,苔白腻而带*,恶寒特甚,无汗而咳嗽,或兼腹痛身疼,或兼下利呕吐,或更四肢厥冷,以及寒邪久伏,成为沉寒痼冷之证,虚弱寒怯,均宜四逆汤加麻*治之。如全身发肿,头痛,加生姜以祛表寒,葱白以通阳,则更为对证。
新订四逆加麻*汤:制附片,干姜,炙甘草,麻*。四逆汤亦不独为少阴立法。凡太阳病脉沉与寒入三阴及一切阳虚之证,俱能治之。本方附子之热,干姜之辛,甘草之甘,均称极选,故为―切阴寒证之主方。
伤寒咳嗽,有兼风者,有挟热者,有并湿者,现简述兼证之辨证治疗如下:
风寒咳嗽太阳病风寒两伤,营卫同病,其症状为头痛,恶寒,发热,怕风,但寒重热轻,无汗,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清稀样白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或浮紧。法当祛风散寒,宣肺止咳,轻则止嗽散加味,重则桂麻各半汤治之。
止嗽散加味:紫苑,百部,白前,桔梗,橘红,甘草,荆芥,紫苏,防风,半夏,生姜。
桂枝麻*各半汤: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甘草,麻*,杏仁
更有风寒兼湿者,症见咳嗽痰多,甚至冒呕清水,兼见胸脘作闷。舌苔白腻。脉浮紧而濡。治宜疏风散寒,燥湿祛痰,止嗽散加菖蒲、白蔻化湿浊,茯苓、半夏以渗湿,降逆、祛痰。
寒挟热咳嗽亦即外寒内热之证,此为肺热内壅,外感寒邪,肺气发泄不畅,上壅而咳嗽。其人恶寒发热,痰稠而难咳出,口渴咽痛,有时咳而声嘎,甚则气逆而喘,舌苔白腻而带*。脉浮紧而数。治宜外散寒邪,内清肺热,则咳自平,麻杏石甘汤治之。
麻杏石甘汤:麻*,杏仁,石膏,甘草。今之所谓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麻疹咳等之由于郁热壅陷于肺者,悉能治之。
寒湿咳嗽先感于寒,继伤于湿,症见头重身重,恶寒,胸脘作闷,气滞不舒,食少面*,精神不振,咳嗽痰多,痰清稀而易咳出,有时自觉清水上冒,满口津液。舌质淡红,苔多白润而腻。脉多弦滑而细。法当祛寒除湿,麻*加术汤治之。
麻*加术汤:麻*,杏仁,桂枝,甘草,白术。
护理本病之护理,首先应注意饮食起居,盖伤寒咳嗽,四时皆有,人体最易感受外寒之侵袭。服药期中,方中有麻*,细辛,禁食酒,肉、油脂,生冷瓜果。处方中有附片,应先将其煎熬一小时,使其*性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并且易溶于水,取其治病有效药性,摒弃其*性,然后加入其它药味同煎熬。以后各种咳嗽、哮喘之论治处方,凡方剂中有麻*、细辛,附片,其禁忌及汤药之煎熬法,皆与此相同,后文不再赘述。
第三节伤热咳嗽热邪之伤人也,其邪多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亦有皮毛先受热邪,皮毛者,肺之合也。
故肺受邪热之侵,初起即见咳嗽,吐*痰,有时涕唾见血,头痛发热,面赤心烦,口渴唇干,微恶风寒,或不恶风寒,小便*或浊。舌质鲜红,无苔而润,或有*苔。脉现浮数。治宜轻清宣透,辛凉发表,使在肺之热邪,从皮毛而汗解,则咳嗽随诸证自愈。其咳嗽甚而身不大热,渴亦轻者,应以辛凉轻剂宣透,宜吴鞠通桑菊饮加味治之。
若肺热甚,气粗似喘,津枯而口渴,上方加*苓、天花粉治之。
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连翘,杏仁,薄荷,桔梗,甘草,知母,贝母。
如其发热重,有汗,口渴思饮,烦躁,咽干喉痛,咳嗽甚而痰亦多。舌质红绛,苔*腻。脉现浮数,而兼洪大者。宜吴氏银翘散治之。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豆豉,牛蒡子,芦根。因其轻扬宣散,辛凉透邪,退热,解*,利咳之力,较桑菊饮为强,故应用广泛,此为温病学派治温病在表之主方。
如其时时咳嗽,烦热口渴,胸膈不利,面红,尿*浊而短。舌苔干*。脉现洪数。是肺热流连不解,当以清金降火为主,则宜上方去桔梗,加鲜石斛,灯芯草治之。
若邪热内迫于肺,不随汗出,高烧不退,头昏痛,自汗,口渴饮冷,便时觉胀,里急后重,其色金*,小便*浊。舌质红,苔绛。脉洪大而紧。则为火刑于肺,以麻杏石甘汤治之。
麻杏石甘汤:麻*,杏仁,石膏,甘草。
据个人临床经验,此尤利肺、清热、消炎、止咳之力,实较桑菊、银翘两方为强。如咳甚痰多,肺为水气壅塞,宜加葶苈,取效尤速。因葶苈辛寒,泄热,下气、行水、止咳、定喘之力均强。个人常用此方,皆应手取效。
如咽喉干痛,鼻孔出热气,口臭气粗,咳嗽而痰难出,色*且稠,有时成块成坨,或带血腥臭,面赤潮热,更兼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舌苔干*。脉洪大有力。宜辛凉重剂白虎汤治之。如胸膈痞痛,潮热汗出,咳痰如鸡蛋*色者,则加贝母,灯芯治之。
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如口大渴,极欲饮冷,腹满便秘,咳嗽声如洪钟,是邪火旺极,反刑于肺,肺与大肠通表里,肺病及于大肠,宜大承气汤下热存阴,下通则上不壅,则咳嗽自止。若咳嗽发高烧,久热不退,甚至谵语,吐*浊浓臭痰,应加石膏、杏仁、贝母以清热、止咳、化痰。
大承气汤:大*,芒硝,厚朴,枳实。
伤热咳嗽之证治,有如上述,但有兼风者,挟寒者,兼湿者,兼燥者。前二种兼证,上已论及,兼湿兼燥之证治如下。
湿热咳嗽此为热挟湿上蒸,湿热壅阻,肺失清肃,气逆咳嗽。证见头面烘热,身重疼痛,发热恶寒,痰多稠粘,微带*色,胸闷不舒,烦渴尿赤。舌苔白腻中带*。脉濡数。宜宣肺散气,清热化湿,则咳嗽自愈,苍苓白虎汤加味治之。如发热倦怠,四肢酸困,胸腹胀满,呕吐恶心,小便赤浊,咳嗽而痰难吐出,舌苔淡白或浊腻,加茵陈,*苓治之。
苍苓白虎汤加味:苍术,茯苓,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杏仁。
燥热咳嗽初起有头痛、恶寒、身热等表证,乃风邪化燥与热相并,而成燥热伤肺之证。因津液被灼,肺气不利,故喉痒干咳而无痰,或痰稠粘,不易咯出,鼻燥咽干,喉痛,心烦口渴,咳甚则胸痛,除有津液干燥现象外,纯是热重象征。舌尖舌边红赤,苔干*,脉浮而数。法当清肺润燥以止咳,沙参麦冬饮治之。
沙参麦冬饮:沙参,麦冬,冬桑叶,玉竹,甘草,生扁豆,天花粉。
如燥热之邪,消烁肺阴,干咳而久不愈,舌红绛少津,形体消瘦,渴欲饮冷,可用清燥救肺汤治之。
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阿胶,杏仁,*参,麦冬,胡麻仁,枇杷叶,甘草。
本病之护理,饮食方面宜清淡,忌油脂厚味、辛辣椒姜,燥性及含碱食品,药宜冷服,多在凉爽处休息。
第四节伤暑咳嗽暑热之邪初伤于肌表,随即犯肺,五脏之位,惟肺最高,为诸脏之华盖,暑热下迫,先伤乎上;且暑中有火,肺体属金,火未有不克金者。
故暑邪伤人,初起即干咳无痰,或吐少量稠浊之痰,头晕,头重,身重汗出,若热渴较轻,大便结燥,小便不利。舌苔红燥而滑。脉则濡滑而数。宜六一散治之。
若心慌心跳,而烦躁甚者,加辰砂以清心镇心。
如肺热特甚,咳吐*痰而浓结成块,加薄荷以清肺热。
如兼小便*浊而不利,再加木通、车前子,以清之利之。
六一散:滑石,甘草
如咳嗽甚,高热、烦渴、津伤、汗多。舌质鲜红,舌上干燥,苔干*。脉洪大而微芤。宜白虎加人参汤治之。
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参。
如吐痰带*色,加贝母。如咳嗽特甚,发热烦躁,胸闷胁痛,大渴饮冷,舌质红绛,苔*而干燥,脉洪大浮数而虚滑,再加花粉、麦冬以疏泄肺气,养阴清热而止咳。
此外,还有一种暑瘵病,骤然吐血飢血,烦热口渴,头目不清,咳嗽气喘,不思饮食,有时甚至昏迷不醒,舌赤乏津,脉现北大,系由暑热侵肺,迫血妄行所致,故咳嗽、气喘、吐血、衄血,此由暑邪上扰清阳,气阴两伤之证,应清热、凉血以保肺,地榆散治之。
地榆散(一名泼火散):地榆,*连,赤芍药,青皮去白。
至于一般所谓阴暑,系因暑热贪凉,外感风寒,或内伤生冷所致。其证状为身头痛,项强、腰背酸痛,甚至一身骨节疼痛,恶风寒,无汗,咳嗽吐清痰,或泡沫样痰。舌多无苔而润,或带微*而薄。脉浮紧或浮缓而细。从寒论治,用辛温之剂以解表散寒为主,参看寒咳辨证施治,此处不再赘述。
护理暑病患者,多由行旅长途,务农田野,或烈日下劳动,触冒暑热而得之,故应预防为主。其护理方面,饮食宜清淡,禁忌辛辣燥性、油腻食品,药宜冷服。
第五节伤湿咳嗽湿邪伤人,有上、下、内、外之分。
伤湿咳嗽之证状,一般是痰多而吐涎沫,有时吐清痰,头晕重如裹蒙,身体痛重,胸膈痞满,口淡或腻,面*不渴,小便不利,干呕、微肿,满口津液。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有浮有沉,大多弦细而兼濡滑。
如伤于表湿,大都面色微*,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发热无汗,身重而痛,口不渴,小便清长,咳嗽而吐涎痰,满口津液。舌苔白润。脉浮细而滑。治宜宣肺祛湿,用麻杏薏甘汤取微汗,即能湿去痛解,而咳嗽自愈。因湿邪粘腻,不似风寒,大汗反不能尽去,故取微汗以祛之。
麻杏薏甘汤:麻*,杏仁,薏仁,甘草。
伤于里湿而咳嗽者,证见肌肉隐*,头眩,涎痰或泡沫痰特多,脘中不畅,有时呕吐清水,身体倦怠,小便不利,口中津液多,虽渴不欲饮水。舌苔白腻。脉沉细而滑。系因膀胱气机不利,湿邪反上干清道而咳,则须以渗利为主,表里上下分消其水,五苓散治之。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如更发热、心烦,不得眠,则系浮热在表,水湿内蕴,上逆而咳,宜导水逐湿,清热益阴,上方加滑石、木通治之。
如伤于水湿,心下痞,气逆咳嗽而兼呕吐,头眩心悸,或微渴者,法当利湿降逆,止呕平咳,宜新订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据个人经验,此方之疗效,在一般湿咳通用名方二陈汤(茯苓、半夏、陈皮,甘草)之上。
新订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旋复花,紫苑。
凡阳素虚而湿盛之人,乃至身重如山,筋脉疼痛,不能转侧,愈咳而痰涎愈多,如以治湿之常药施之,或以利小便为正法,其虚阳必随湿而俱去,故必须以附子为主药,助阳以祛湿。
在表之湿,其有可汗者,用桂枝加附子汤,以祛之外出。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制附片。
在里之湿,其有可下者,用大*附子细辛汤以祛之下出,阳回湿去而咳自止。
大*附子细辛汤:大*,附片,细辛。
大凡人身水湿之气,只有三条出路,一从汗出,一从小便,一从呼吸。湿咳之治,虽应重在治理主司呼吸之肺,但仍应紧密配合汗液与小便之具体情况而参合施治,始为适当。又有兼热者,治宜苦辛寒。兼寒者,治宜苦辛温。兼风者,治宜苦辛散。而俱佐以淡渗,不可纯用甘酸腻浊之药,庶不致壅滞其湿而益增其咳,此皆为治湿咳,应当注意之要则。
关于伤湿兼证,如风兼湿,寒兼湿,湿兼热,其证治已于前三节论述,此处从略。
护理本病护理,首应预防,勿冒雨涉水,或穿汗衣湿鞋,以免湿从外感。平日少饮茶水,少啖生冷瓜果,以杜湿自内伤。碱性、油脂厚味食品,当知所忌。
第六节伤燥咳嗽一般分凉燥、温燥两种论治。
凉燥证状,除有轻微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塞,类似外感风寒而外,大都唇燥咽干,干咳连声,或有沾腻稀痰,胸满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燥而疼,津液干枯。舌苔薄白。脉多细涩,纵兼浮大,重按必虚。初起时葱豉汤加味治之,以辛润利肺,润燥止咳。如迁延不愈,咳甚痰稠,咳痰难出,加竹茹、茯苓,桔梗,以滋燥润肺,化痰止咳。
葱豉汤加味:葱白,淡豆豉,紫苏,橘络,杏仁,紫苑,百部,甘草。
温燥证状,大体上与凉燥相同,特见心烦、口渴,咽痛,除有津液干燥现象外,纯是热重象征,干咳无痰,或痰稠而粘,不易咳出,气逆作喘。舌苔虽薄白,但舌尖舌边红赤。脉洪数。宜清燥救肺汤治之。
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阿胶,杏仁,*参,麦冬,胡麻仁,枇杷叶,甘草。
如肺胃同燥,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口渴心烦,思饮冷茶水,干咳无痰,或吐痰胶粘,微带*色。舌苔干*,而无津液。脉现浮大而数。则应肺胃同治,麦门冬汤治之。
麦门冬汤:麦冬,*参,半夏,甘草,大枣,粳米。
固然,燥邪伤人,以秋令最多,但因地域节序之差,人体燥湿之异,亦有非其时感燥而咳者,仍当视其偏凉、偏温,及体气之虚实,用温润、清润,保肺、生津治法,当不致误。
护理外感咳嗽中,惟燥咳缠绵,故护理应注意配合,禁忌辛辣椒姜燥性食品,多吃瓜果及水分多食品配合药物治疗,始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附:顿咳(百日咳)本病系小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多见于十岁以下儿童。因气候不正,寒暖失常,调护不当,小儿身体抵抗外邪力弱,故发而为病。由于病程的顽固缠绵,故称百日咳。以阵发痉挛性之咳嗽为主要特征,故一日常阵咳数十次,夜间尤甚。严重的呕吐见血。剧烈时,面肿,唇色发紫绀,有将欲窒息状态,有时发高热,亦有不发热者。大多数患儿,虽精心治疗,亦久不愈。若病程迁延日久,容易发生其它并发证,如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病程长达数月,或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据个人临床经验,百日咳主要有感寒与伤热之别,亦有因水湿,因阳虚者。由于辨证不明,未能审因而施治,以致牵延日久而不愈,比比皆是。其更甚者,有如高士宗所言,误治失治,不应死而死者,不可胜计矣。惟有按证求因,对证下药,始能获预期效果。
伤热之百日咳:凡咳时呕吐,痰多,喷嚏,气急,胸闷,或有汗,或无汗,舌苔红润,唇口鲜红,面部有光泽而带红赤,咳时涕泪交并,眼胞浮肿,咳嗽一经发作,便连声不断。法当疏表清热,化痰降气,银翘散加味治之。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豆豉,牛蒡子,芦根。因其轻扬宣散,辛凉透邪,退热,解*,利咳之力,较桑菊饮为强,故应用广泛,此为温病学派治温病在表之主方。
如咳嗽吐泡沫水样痰,恶寒发热,舌苔红润而带微*,此乃外寒内热之证,麻杏石甘汤治之。
热甚痰多,加贝母,*芩,清热涤痰。
麻杏石甘汤:麻*,杏仁,石膏,甘草。
感寒之百日咳:如咳时连声不断,痰多、呕吐、头痛、恶寒、无汗、腰背痛,舌苔白滑而薄,或菜*色而润,则麻*汤之辛温发表为主剂,如现麻*附子细辛汤证,四逆加麻*汤证咳嗽,亦非用附片、干姜大辛大热之药,以温中散寒不可。
此种类型与下述因阳虚之百日咳,最为难治。此因医者及患儿之父母,惑于小儿为纯阳之体,有热无寒,而顾忌用姜.附等药味,故久治不愈。
水湿为患之百日咳:如气逆咳嗽而兼呕吐痰涎或清水,恶寒不发热,面色青黯,肌肤隐*,系水湿积聚为患,甚者成痰饮,并呕吐乳食,舌苔白滑或白腻,应以新订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如呕吐痰涎特多,或又微渴,加干姜治之。
新订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旋复花,紫苑。
因阳虛之百日咳:凡咳逆甚,痰多而冷,呕吐清水,面色白嫩,额上现青纹,困倦无神,不思饮食,恶寒、肚泻,舌苔白滑,此乃因阳虚而致。此类百日咳,因辨证不明,顾忌用扶阳药味,故最缠绵,若治之得当,仍然短期即愈。法当扶阳,轻则六君子汤补其阳虚,阳旺而咳自止。如咳时出冷汗,四肢冰冷,面容晄白,嘴唇乌黯,甚至发紫紺,此类百日咳,非用四逆汤回阳救逆不可,阳旺阴消,则咳嗽自愈,四逆加茯苓汤治之。
六君子汤加味:*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半夏,陈皮,干姜。
四逆加茯苓汤:附片,干姜,炙甘草,茯苓。
以上数方,均常用治百日咳之剂,疗效卓著。至于伤热、感寒、受湿、阳虚等部门诸方,皆可随证选用,勿拘泥以上所举之方。
还有吃奶之婴儿,其母在妊娠期中,喜食生冷,或因营养不良,以致胎儿在母腹中,即未健康成长,发育不好,生下后而身体即为阳虚者;又因母体不健康,乳汁不足,或乳汁稀薄而不浓,婴儿吸食母乳,营养不良,则母病及子。此类婴儿咳嗽,更属缠绵,经久不愈,除治婴儿之咳嗽外,必须兼治其母之疾。母病愈而身体健壮,则乳汁充沛,其子吸食乳汁,子病亦易愈。个人在临证中,常兼治其母之疾,而婴儿之咳嗽,亦随之而早愈。
护理百日咳之病因各殊,其护理宜参照伤热,感寒.受湿、阳虚咳嗽之具体情况而调理,不可执一。平时应以预防为主,对气候之寒热变化,小儿的饮食起居,应特别注意,以免小儿因调护失宜而诱发百日咳。
麻疹咳嗽麻疹是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之一,流行季节,多在冬春。小儿患麻疹,以一至七岁为最多,半岁以下婴儿不易感染。
由于其病属肺,故喜润而不喜燥。其证属表,故喜散而不喜敛;其*属阳,故喜凉而不喜温。本病在未见标时,常先发高热,头痛,咳嗽,鼻流清涕,喷嚏,呵欠,神疲嗜眠,或烦躁不宁,目泪汪汪,有如醉人,眼胞微肿,面浮腮赤,恶心干呕,一、二日间,热渐平稳,二、三日后,口腔咽喉等处,遂发内疹,至三、四日后,热度更高,即开始现点,从面部渐及胸腹四肢,而以手足心透出见点为发透,五、六日后,身热渐退,疹渐消散。如无并发症状及误治情形,一般十日可愈。
法疗原则,《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谓:“疹宜发表透为先,最忌寒凉*内陷,已出清利无余热,没后伤阴养血痊。”故初起时宜疏散透肌,已出时宜清化解*,收散后宜清解育阴。初起邪尚在表,未从热化,亦不可骤用寒凉。至于咳嗽症状,以初期为甚。但中、后期,亦有剧烈咳嗽者,均须从全局着眼,辨证治疗,不能专一止咳,是为治疗麻疹咳嗽之大概原则。
麻疹初期,最喜咳嗽,咳嗽多,则毛窍开,易出表透;咳嗽少,则腠理不开而疹难见。正出时以多咳为佳,此时身热汗少,喷嚏,涕泪俱多,胸闷,舌质鲜红,苔白腻或带*,疹尚未透,病邪在表而未热化者,应升提解*,荆防败*散加减治之。而重用桔梗,以促发疹。
荆防败*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桔梗,茯苓,甘草,杏仁,半夏,木通,竹茹。如心烦呕吐,则加麦冬,生姜。如口干喉痒,则加*苓、紫苏。
本方为麻疹初期之代表方剂,直至完全出透为止(即手足心俱见点),皆可服之。如初期有高热,咳嗽剧烈,腹泻者,上方加知母、贝母、*苓、石膏。麻疹下利属佳兆,不必强止。
如麻疹已见形,病已自里达表,其治疗原则,以清热解*为主。如疹不畅透,身热无汗,疹色淡红而黯,咳嗽困难,是因风寒闭塞皮毛,宜轻剂麻*汤加紫苏、防风治之。
麻*汤:麻*,桂枝,杏仁,甘草。
如其发疹不多,面部不显,热甚口渴,烦躁不安,咳嗽而兼气粗者,是热*蕴于肺胃,宜麻杏石甘汤加味治之。
麻杏石甘汤:麻*,杏仁,石膏,甘草。
如疹已出透,或未出透,仍继续发高烧,目赤口干,咳嗽剧烈,口渴甚,烦躁谵语,竹叶石膏汤治之。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参,麦冬,甘草,半夏,粳米。
更有一种咳嗽气喘,在出疹期中,持续高烧,烦躁不宁,疹色深红或紫黯,疹点密集成片,或斑疹并见,或兼口臭气秽,甚至便秘谐语,或见鼻衄、咳血,舌质绛,苔*糙,口中津液少,气粗口渴,思饮茶水,此为热*燔灼肺脏。法当清热解*以宣肺,三*石膏汤加味治之。
三*石膏汤加味:*苓,*连,麻*,石膏,淡豆豉,生姜,大枣,杏仁。
麻疹出现危候,多为疹出不透或不出,或稍出而疹点即隐没。如发疹不多,或色淡不显,或疹点急退,而面色苍白,咳嗽气急,汗多,四肢不温,神疲嗜眠,舌淡,邪尚未透,此乃阳气已虚,疹*内陷之证,急用通脉四逆汤加味,以通达内外阳气,回阳救逆,托疹外出,切勿惑于麻疹一般正常情况,而畏用姜、附辛热药味也。
通脉四逆汤加味:干姜,炙甘草,附片,细辛,葱白。
疹点透发经过三天左右以后,发热便退,胃纳渐佳,精神清爽,疹点已逐渐湮没,但咳嗽有未减者,须以六君子汤调和营卫,咳嗽自止。
六君子汤加味:*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半夏,陈皮,干姜。
麻疹过程中,有出现并发证的,应根据不同的症状加以处理。而以并发今之所谓肺炎为最多,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亦不少,证状亦重。麻疹肺炎,我国古代医家称为麻疹喘促,是麻疹病程中的逆证之一,对这种严重证候,亦有较详细的论述。如《医学入门》、《寿世保元》等书中,已指岀麻疹后热乘肺金,声哑喘咳,烦躁谵语,唇口青黑等证,并拟订清金降火汤、白虎解*汤等治疗方剂,揭示了治疗麻疹并发喘促的原则。对此种咳嗽、哮喘,在临症中,应细心分辨其为风热壅肺,或风寒闭肺,或热痰阻肺,而对症下药。
风热壅肺:其证状为发热不退,恶风,有汗,气急鼻煽,咳嗽剧烈,气粗而喘,有时痰多,而色稠*,呼吸不规则,胸高腹胀。舌苔*腻或薄白。脉浮数。法当宣肺化痰,清热解*,银翘散加味治之。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豆豉,牛蒡子,芦根。因其轻扬宣散,辛凉透邪,退热,解*,利咳之力,较桑菊饮为强,故应用广泛,此为温病学派治温病在表之主方。
风寒闭肺:其证状虽发热不退,但兼见恶风、恶寒,无汗喘促,鼻流清涕,咳嗽吐清稀泡沫痰。舌质淡红,苔薄白,法当疏风散寒,宣肺以平咳喘,麻*汤加味治之。
麻*汤:麻*,桂枝,杏仁,甘草。
热痰阻肺:其证状为发热,咳嗽气喘,痰声漉漉,痰*且稠,不易咳出,面赤唇红,口虽渴而不思饮茶水,胸高抬肩,不能平卧。舌质红,苔*腻。法当清热解*,宣肺祛痰,麻杏石甘汤加味治之。
麻杏石甘汤:麻*,杏仁,石膏,甘草。
个人在临症中,又常见有患咳嗽,哮喘数十年者,系幼小时出麻疹后得之,为麻疹后遗证。因治疗不善,成为终身痼疾。其病因由于出麻疹时,未能禁忌油脂荤腥食品,避免风寒侵袭,以致寒邪久伏肺脏,不易疏散与祛之外出。一遇风寒诱发,则立即咳嗽、喘促。此乃麻疹后感寒,应从寒咳寒喘辨证治疗,痼疾是可以治愈的。
护理麻疹过程中,最宜注意,稍一不慎,则成逆证,或后遗证而难治。故出疹前后,居室应洁净,避秽浊,忌风寒入侵。饮食方面,禁忌荤腥、蛋类,厚味(俗谓出麻疹伤盐而齁咳),及含碱性食品。婴儿吸食母乳,则母亲饮食,应参照上述禁忌。
第二章内伤咳嗽内伤咳嗽,五脏六腑皆有,多由虚损而来,而虚与损,又有程度之不同。虚是气血阴阳之虚,损是脏腑组织之损,证之轻重不同,治亦因而各异,兹分别论述于下。
第一节内虚咳嗽对于内虚咳嗽,宜先就其证状,以明其病位所在脏腑之标本,再析其气血盛衰,寒热演变实况,辨其阴阳之虚实,而后按证论治,始为适当。关于咳嗽病位所在,如前所言,固当在肺,然与他脏,亦每多关联,故尚须识其标本之所在。
肺咳肺气不足,肺阳偏虚而致咳嗽者,多吐白泡沫清痰,力乏喘促、胁胀,语言气短,身但寒无热,面部浮肿。舌苔白腻,脉现迟微。法当辛甘助阳,温补肺气。轻则姜桂汤以扶肺阳,阳旺而咳自止。
姜桂汤:生姜,桂枝。
如咳嗽甚,痰多而清稀,则加入茯苓,半夏以通阳利水,降逆化痰而止咳。
如泄泻畏寒,脉见细微,而咳嗽不已者,宜再加肉桂,助阳止咳。
如咳血、唾血。法当辛甘化阳,苦甘化阴,用甘草干姜汤,以止血化血而宁咳。
甘草干姜汤:炙甘草,炮姜。
又肺脾为子母之脏,肺金之虛,常影响及于脾,子令母虚也。除现喘促外,为痞满,为泄泻畏寒。凡脉见虚弱,证见虚寒,而咳嗽不已者,皆不必止咳,但补其阳,而咳嗽自止,宜附子理中汤治之。
附子理中汤:附片,*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上述姜桂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三方,为统治肺阳偏虚咳嗽之剂,即咳嗽见血者亦可用,此乃“气盛能摄血”,“甘温除大热”之理。
个人临床上常用姜、桂,附之类辛热药味,治疗咳嗽之偏于阳虚者,疗效卓著,是以用之而不疑。
亦有由于肺阴偏虚,火旺灼金而致咳嗽者,大多干咳无痰,烦热喉痛,喉之痛由于火旺,肺之咳由于火迫,无痰者火盛而津枯,或吐痰胶粘而*,气粗喘促,便结喜冷。舌苔干*,脉洪大,有时现数。法当养阴清热,润燥生津,贝母散加减治之。
新订贝母散加味:贝母,桑皮,杏仁,甘草,茯苓,橘红。
如咳痰不岀,结在喉间,热甚伤津,大便结燥,小便*浊,则宜加知母清热,麦冬保肺生津。
若咳嗽而痰中带血、唾血者,则又当于上方加入荷叶、柏叶、竹茹,以止血而宁咳。
如肺久燥热,咳嗽不愈,常移热于大肠而成肺燥肠热之证。肺燥移其邪热于大肠,表分受邪,渐及里分,其势自然,患者定多烦渴,皮肤不泽,大便胀甚,欲下不下,上则喉痒干咳,胸胁窜痛,下则腹痛泄泻,而又艰涩,肛门热痛,宜大承气汤下热存阴,加桑皮,杏仁、麻仁清润肺燥,则咳嗽自止。
大承气汤:大*,芒硝,厚朴,枳实
如肺久虚寒,咳嗽不已,则大肠亦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大肠者,肺之腑,为传导之官,是以上逆则咳,下逆则遗矢。应如李东垣谓: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固涩止咳。
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禹余粮
护理肺为娇脏,乃五脏之华盖,喜温恶寒,最易受伤。故护理时,须谨避六淫侵袭,以免加重肺之咳。肺阳偏虚者,忌吃生冷瓜果肺阴偏虚者,忌食辛辣椒姜厚味。对含碱性食品,亦当少吃为隹。
心咳心肺同居上焦,一主血之循环,一主气之出纳,生命之维持,全赖气血交换运行,二者关系密切,病常互相影响。有心血不足为病者,血不足则火必旺,故心火刑金,伤肺致咳,为最常见,此阴虚也。亦有心气不足为病者,气、阳也,气衰则阳不足,阴邪乘肺而为咳嗽,此阳虚也。
心火刑金,伤肺致咳,其所现之证状:虚烦不眠,小便短赤而咽中干,肌肤枯槁憔悴,而神不大衰,喜食甘凉,清淡之品,心痛,动悸而咳嗽,咳痰胶粘难出,其咳连续不已。舌尖鲜红,舌苔红润,脉现洪数或浮大。法当清心热,心热去而咳嗽自止,宜新订*连解*汤治之。如其火逆上气,热甚咳剧,咽喉不利,宜加鲜石斛、麦冬以清金降火,生津利喉,则止咳之效更著。
新订*连解*汤:*连,*苓,紫苏
审其果系心阳偏虚,阴邪乘肺而咳嗽,如《内经》咳论谓:“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这是心伤及肺,而并影响咽喉。所现证状,其人虚弱昏闷,瘦削悸弱,困倦少神,面色苍白,喜卧懒言,小便清长,凡事不能用心劳力,稍用心力一分,便潮热,自汗,心累、心跳不已,咳嗽更甚,多吐白泡沫清痰,甚至发呕欲吐。口无味,喜吃辛辣煎炒极热食品。舌苔白滑。脉现细数,抑或浮空。此即心阳不足而影响肺气致咳者,当扶心阳,阳旺则气旺,宜新订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治之。从阳生阴,取汁化血而益气,气血调和而咳自止。
新订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桂枝,生姜,大枣,甘草,茯苓,半夏。
由于心属火,虽阳偏虚,确不能用大辛大热药扶心阳,以免阳过旺而灼伤阴血,故仅需轻清扶阳药味治之。
如心阳过弱,浊阴上逆,形成胸痹、心痛、短气之证,随常咳唾喘息,痛引胸背,似与西医所指肺心病相类似,宜上方加肉桂以扶阳,薤白以宣阳,白术以益阳而健脾燥湿,始能痹去痛止而咳定。
如心燥热,久久不愈,常移热于小肠而咳嗽者,此由心火太旺,心与小肠为表里,心热甚而小肠受之,热伏小肠,伤及血液。法宜养阴清热降火,使热从小便而解,导赤散治之,热去而咳自止。
导赤散:生地,甘草,木通,竹叶,灯心草
又《咳论》谓:“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当系小肠气机不利,吸收不良,致不能取汁化血,由心营而影响肺气,以致咳而失气,芍甘汤汤加茯苓、前仁、木通、滑石治之。
芍甘汤加味:白芍,甘草,茯苓,车前子,木通,滑石
护理本病之护理,因心属火,无论心血或心气不足,皆宜忌吃辛辣椒姜燥热及含碱性食品。心气不足者,生冷,瓜果,茶水,少吃,少饮为佳。
脾咳凡咳嗽因脾脏受伤,影响于肺而致者,则主治在脾,脾脏健运,则咳嗽不治自愈。
其由于脾脏阴虚而致咳嗽者,阴虚则火旺灼肺而咳。患者大都烦热,口渴饮冷,郁躁闷滞,食饱易饥,大便秘结,咳嗽不已,吐痰稠粘而难出,口中少津液。舌苔干*。脉现洪数而滑。法当甘润清滋,以润脾脏,使其便通身爽,神清而咳止,以防己麻仁汤治之。
防己麻仁汤:防己,麻仁,杏仁,甘草,桑皮,麦芽
其有营卫不调,食减神衰,咳不甚而久不愈者,系阴阳俱感不足,宜小建中汤健胃滋脾,从阳生阴,阴阳营卫调和而咳自止。
小建中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
因脾脏阳虚而咳嗽者,此乃脾脏之阳不足,不能转输津液水谷而作,其人饮食减少,腹满时痛,多吐清冷涎痰,痰多而滑,身体消瘦,面色苍*而带白,声低息短,唇口青白,有时四肢冷,喜食辛辣椒姜热物。舌苔白润而滑。脉沉细而退。治当温阳利湿,益气化痰。宜理中汤治之。
理中汤:*参,白术,干姜,甘草。
如痰特别多,则加茯苓、半夏降逆逐水而化痰。
如寒重则加肉桂、附片扶元阳,元阳旺则脾阳自旺,脾脏阳旺,则转输津液于肺,而咳自愈。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盖脾与胃合,脾病移于胃,则胃气上逆,故呕。因胃气虚不能化食,积滞伤中而致咳嗽者,其人多饱闷吞酸,暧腐臭,腹胀气逆,痞闷噎膈,不思饮食,咳嗽痰多,甚或呕吐,常常食入即咳,甚至见食即咳,面色萎*,两眼仁不灵活。舌质淡红,苔白,或略带微*。脉则浮而有力。皆由胃中停食不消,致胃气上逆,冲肺而咳,宜新订平胃散治之,食积消而咳自止。
新订平胃散:厚朴,苍术,陈皮,甘草,谷芽,麦芽,山楂,莱服,草果,腹皮,神曲,木香
更有一种胃寒发吐而咳嗽者,平常俨若好人,却不能劳心用力而多言。但劳神一刻,即有发呕发吐者,咳时吐痰多涎,有时又冒清水,无论其为痰涎或清水,多属冰冷。有时稍吃猪肉,即成大泻。舌质乌黯,苔白。脉则沉细而滑。治法只宜温中,胃得温而咳嗽自止,宜理中汤加砂、蔻.半夏治之。
因虫积而致咳嗽者,证见心嘈腹痛,其痛忽来忽止,腹痛时有块,如拳如条梗起,甚或肚大筋青,痛已即能食,得食即安,闻肥甘之味更痛,按摩稍止,呕吐涎沫,面色萎*,饮食少进,肌肉消瘦,微有寒热,全身倦怠,常常闷倦而咳,如吃腥臭之物,则咳嗽更甚,吐痰涎腻而稠粘,或拉蛔虫,螬虫,甚则吐虫。唇红,舌苔上现白点花斑。脉多数。此为虫积咳嗽,即咳论所谓:“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之证,必杀其虫而下之,则咳嗽自愈,新订乌梅丸治之。
新订乌梅丸:乌梅,花椒,雷丸,榧子,槟榔,鹤虱,苦楝子,使君子。
以上两方,从临床实践中所拟订,用治食积、虫积之咳嗽,皆未用肺药以治咳,治病求其本,所以屡用而屡效。
护理本病之护理,最应注意饮食调理,饮冷饮热,乍饥乍饱,或过食肥甘,皆足以损伤消化机能,使脾胃受伤而引起咳嗽。因虫积而致咳者,腥臭食品,当知所忌。
肝咳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临床上常兼有易怒、易恐、头眩、心悸、口苦,咽干,及寒热往来诸证状,而脉则大都弦微沉涩,是皆由于肝虚,或阳或阴不足,以致气血凝滞瘀郁,故常咳唾引痛。
其由于肝阳不足,证见腰胁胀痛,足膝时冷,咳嗽则夜间痰水更多,气逆而恶寒。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微细而弦。宜温肝利肺,用小柴胡汤去参、枣、生姜,加干姜、五味、桂枝治之。若咳而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利之。胁下痛,则加青皮、芍药以平肝。
小柴胡汤:柴胡,人参,*苓,半夏,生姜,大枣,甘草
因肝阴不足,则肝火上逆,乘肺而咳嗽者,自觉气逆于喉间,频发阵咳,动辄烦躁易怒,面赤唇红,口干口苦,声音洪大,咳嗽吐*痰,有时痰梗于喉中,不易咳出,咳时引两胁作痛,甚至发呕,有时干咳无痰,口中少津液。舌质红,苔青白而干燥。脉见紧数或弦数。法当滋肝、降火、润肺,小柴胡汤去参、姜,枣,加贝母、知母、石膏,以清热,润肺、止咳。如两胁痛甚,此肝气之痛,加芍药治之。
小柴胡汤:柴胡,人参,*苓,半夏,生姜,大枣,甘草
肝咳久久不愈,则移于胆。胆者,肝之腑也,胆属相火,为大热证。《咳论》谓:“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如咳嗽而呕出胆汁,口苦,小便短赤,心烦躁,则当清胆利咳,龙胆泻肝汤治之。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苓,栀子,泽泻,木通,当归,柴胡,车前子,生地*,甘草
护理本病之护理,无论肝阳或肝阴不足,皆须情志舒畅。盖七情之扰,皆能使肝气不舒而发病,戒郁怒,薄滋味,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肾咳肾具水火二性,互相蕴涵,虽有阴阳偏盛之病,却不可采寒热互攻之法,但当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既由阴阳偏盛偏虚,而再去其偏盛,则两败俱伤矣。前哲谓肾家水不足,勿扑其火,须滋阴之真源以配火。肾家火不足,勿伤其水,须益火之源以配水。故肾阳虚者,只宜甘温益火,大补元阳,而不可伤阴气,忌凉润与辛散肾阴虚者,只宜甘寒壮水,大补真阴,而不可伐阳气,忌辛燥与苦寒。本此以洽肾咳,则庶几可矣。
肾阳虚寒,肾水自盛,阳微而运转不力,常致水饮上泛,冲肺而咳。其人定见身重畏寒,四肢无力,精神困倦,声低懒言,唇色必淡,面色大多黑黯枯槁,一身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雨更甚,食少心烦,喜热饮而恶生冷,身无发热痛苦,即有烧热,多在午后,非若外感之终日发热无已时也,心悸,头眩而咳嗽,痰多而涎,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舌质淡红,苔白润而滑。脉现迟微,两尺浮空。法宜峻补肾中之真阳,阳旺阴消,则咳嗽随诸证自愈,四逆汤治之。
四逆汤:炙甘草,干姜,附片
若肾阳微极,腹痛,下利,咽痛,或厥逆而咳嗽者,上方加*芪,枸杞,杜仲治之。
如其虚寒甚,腰脊重痛,咳嗽而痛益甚者,则加细辛、肉桂。
如利甚,则加白术、大枣。
咽痛咳甚,加桔梗。
更有一种肾阳将脱,阴气上干清道之咳嗽,满身纯是阴象,喘促自汗,其脉浮大而空,或大如绳而弦劲,唇色或青或白或黑,或芒刺满口,或舌苔燥极,口不渴,不思茶水,即渴亦喜饮极热汤水,爪甲青黑,或兼腹痛,心烦不安,阴气上腾,阳气亦随之而上腾,下部无阳,即不能统纳前后二阴,故有一咳而大便欲出,小便不禁者。法宜通达内外之阳以降逆,必须大剂通脉四逆汤救之,不可迟缓,缓则不救。
通脉四逆汤:干姜,炙甘草,附片
肾阳素旺者,肾水多涸,此由肾阳旺盛,火盛血伤,元阴日竭,阴虚火动,虚火上炎,灼肺而咳,必以壮水滋阴为主,补其真阴,使水生而火降,阴长而阳消,肾气自摄,则咳嗽可愈。至其证状,患者大多精神不衰,声音响亮,饮食易消,小便短赤而浊,咽干舌燥,腰必胀,心多烦,口多渴,喜冷饮,有时潮热,逢亢阳更盛,咳嗽吐痰难出,有时则痰稠粘而*,痰多带咸味。舌质红,无苔而润,有时甚至燥裂。脉则浮大有力。法当滋阴降火,阴阳和平,则咳嗽自愈。宜六味地*汤治之。
六味地*汤:熟地,山茱萸,茯苓,山药,丹皮,泽泻
如更呛咳气急,咽喉干痛,声嘶神惫,甚至咳血。舌质红。脉细数。则用百合固金汤加减主之。
百合固金汤: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白芍,当归,贝母,玄参,桔梗,甘草
至于精不化气,阳不化水,阳浮阴孤,水泛火逆而咳嗽者,又当从阳引阴,从阴化阳,宜金匮肾气丸治之。
金匮肾气丸:熟地,山茱萸,茯苓,山药,泽泻,丹皮,肉桂,附片
又肾合膀胱,三焦。《内经》咳论谓:“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膀胱者,津液之腑,水道出焉,故咳而遗溺,新订猪脬黑豆汤治之。
新订猪脖黑豆汤:猪脬,黑大豆
亦有膀胱气机不降而返上,气化冲肺而咳嗽,则应以五苓散倍桂,化膀胱之气,小便通而咳嗽自愈。
五苓散:泽泻,白术,茯苓,猪苓,桂枝,
又谓:“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三焦者,中渎之腑,故腹满,咳则中焦不能主纳,故不欲食饮也。凡久咳不已,则眼睑皮肿,而现头痛,波及上焦,凡此皆为三焦之气化不通,新订麻*甘草葱白汤治之。三焦之气通,则咳嗽自止。
新订麻*甘草葱白汤:麻*甘草葱白
护理肾咳之深重者,除药物治疗外,首应坚心立志,断绝色欲,苟不禁忌房事,实难完全治愈。食品以清淡为宜。
附:妇女经期、胎前、产后咳嗽妇女之咳嗽与男子同,惟行经期中与胎前、产后,因其生理之异而有差别,故与普通咳嗽之治疗,略有不同,兹分别叙述如下。
经期妇女在经期中之咳嗽,应辨明其属阳虚阴虚,对证施治,始能无误。
因阴虚者,为气有余之候,经水多先期而至,或亦能对期,其人必精神健旺,忧郁易怒,起居动静,一切有神。舌苔红润而燥。脉多洪大而数。宜郁金散加减治之。
如兼见小腹胀痛,加赤芍、腹皮、血余、木通治之。
如腰痛,再加续断。
郁金散加减:郁金,枳壳,莱菔,丹参,当归,马兜铃,茺蔚子,甘草
因阳虚者,阳虚则气不足,经水多后期而至,其人身重畏寒,困倦懒言,喜眠倦卧,饮食减少,面色苍白无神,喜吃酸辣热物,冷食全然不受,频发咳嗽,但痰不易出,多白泡沫涎痰,肚痛,经水来量少而色淡,或乌黯色,或成小块小坨。舌苔白润而滑,或带乌白。脉沉细。法当扶阳以生血,宜加味附子理中汤治之。
加味附子理中汤:制附片,*参,白术,炮姜,炙甘草,茯苓,当归,木通,血余,肉桂,吴茱萸。
胎前胎前咳嗽常见者,大多由中气不足,而兼外感咳嗽,其证见头痛身疼,恶寒发热,或有汗,或无汗。舌苔白润。脉现浮缓。宜辛散而略兼润养方治之,六君子汤加荆芥、防风为宜。
如兼肚痛,加椒目、艾叶。
呕吐加砂仁、生姜。
其因气虚,无外感可征之咳嗽,致影响胎气者,证见困倦懒言,四肢无力,贪眠喜唾,唇色青淡而喜热饮,食少心烦。舌苔白润而滑。脉洪大而迟缓。宜六君子汤加砂仁,白蔻,以补胃气而安胎。
其由阴虚火旺,灼肺而咳者,大多咽痛,口干舌燥,渴欲饮水,咳痰难出,稠粘带微*色,口中津液少。舌苔干*。脉洪大而数。以致胎动不安者,宜润燥滋阴以安胎,新订参麦安胎汤治之。
新订参麦安胎汤:*参,麦冬,白芍,*苓,甘草。
产后产后咳嗽,由瘀血上冲,而兼见气虚所致者。舌苔白腻而厚,或见紫点。脉浮大无力而空虚。甘草干姜汤加血余治之。
甘草干姜汤:炙甘草,炮姜。
如兼腹痛,则加秋石,或童便。
如瘀血已尽,仍然咳嗽,全身酸痛,吐风泡沫痰。此外感寒邪,新订麻*附子细辛汤去干姜而易炮姜治之。
因偶感风寒而咳嗽不已者,兼见气喘,四肢浮肿,胸膈不利,痰不易出,吐痰稠粘,多冒酸水,两胁疼痛,往来寒热,宜桂枝麻*各半汤治之。
产妇新产后,气血虚衰,偶或摄养不慎,最易遭受风寒侵袭而咳嗽,从现象看,本不应用此峻剂,正因产妇气血俱虚,若以荆芥、防风、牛蒡,紫苏、前胡等味治之,不易立将风寒之邪祛之外出,愈疾之功不易见,而拖延时日,致令产妇经久不愈,则必更虚,正宜用此峻剂,一服而驱邪外出,肌表两解,一汗而愈。
如无外感,由于气血虚衰而咳嗽不已,脉浮大无力。法当补其气血,当归补血汤治之,气血既旺,不治咳嗽而咳嗽自愈。
当归补血汤:当归,*芪。用*芪五倍于当归,以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又有当归为引则从之而生血,取阳生阴长之义。欲补气则倍当归而轻*芪,从阴以引阳也。
护理妇女因生理关系之咳嗽,其护理最关重要。在经期中,忌吃生冷瓜果及用冷水洗衣浆裳,恐寒凉伤及经絡,因而停经回经久咳不愈?成为痔症。胎前产后,避风寒,节饮食,知所保养,尤其产后,气血虚衰,最易遭受风寒侵袭,治之不当,多有后遗症,为终身之痛疾,如产后寒等。
第二节内损咳嗽由于外感失治,气血虚衰,积久致损之证,五脏皆有。而咳嗽证之失治误治,久而不愈者,常使肺脏受损而成慢性疾病,如肺痈、肺痿,肺胀、肺痔等。但此诸病,虽均属肺损,而证状各异,兹分别辨证论治如下。
肺痈咳嗽肺痈之证,《金匮要略》言之较详,后世医家,亦有所论述。根据临床症状,与西医之肺脓肿相同,多继发于肺部化脓性感染后。其致病之因,多由肺受外感、内伤,失治、误治,逐渐瘀热而成。无论直受风热之邪,或系风寒之邪,久而郁热;或系内热熏蒸,咳久不愈。俱可形成肺痈。痈者,壅也,壅则伏热聚而不通,《金匮要略》以皂荚丸治之,此甘咸养阴法,必肺热无疑。
其证状初期,常伴有恶寒,发热、胸痛、咳嗽,吐痰*浊胶粘,呼吸不利,出汗,两脚骨疼痛,或舌下肿起一粒如细豆大。以刀针破之,脓已成者,其血紫黑;未成者,淡红。
继则口燥咽干,心烦,喘满,咳痰腥臭,有如大蒜气味,或带有腐败性甘臭,一接近患者,即嗅出此味。
久则血凝气结,成为痈脓,吐如米粥,咳唾脓血,甚至肺叶损坏,形成空洞。
至其治法,应随病势进展程序,大致可分三阶段。初期热甚痰多,宜清热泄浊;继则痈脓已成,宜决脓化瘀;终则邪去正虚,宜补敛滋养。如其病情复杂,又须兼顾并用,不可拘执。
肺痈初期,其证见恶寒发热,汗出,胸痛而闷,咳则痛尤甚,呼吸不利,咳嗽痰多,痰色有时带*,稠粘量少,有腥臭味,脚骨疼痛,或舌下肿起一粒。舌苔红润或薄*。脉浮大或微数。治宜清热解*涤痰为主,不应辛散,银翘散加地丁、土茯苓,夏枯花,贝母治之。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豆豉,牛蒡子,芦根。
如热甚*重者,上方加荷叶、桑皮,凉血解*。
如胸腹胀满,一身面目浮肿,一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促,甚至不得卧。舌苔鲜红或干*。脉由浮大转为滑数,或现紧实。宜葶苈大枣泻肺汤逐水泄浊,平咳定喘。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
若痰浊积结胸中而咳甚者,宜桔梗白散开壅散结,脓净浊痰以止咳。
桔梗白散:桔梗,贝母,巴豆。
中期则为痈脓已成,证见咳逆上气,甚则喘满,咳而胸满振寒,胸中便隐隐作痛,咽干不渴,时出浊唾,其味腥臭,吐痰如米粥;继则但热无寒,有汗,烦躁,若溃脓时,咳吐脓血,腥臭异常,胸中烦满而痛,甚则喘不能卧,面赤身热,烦渴喜饮。舌苔红绛,或*腻。脉现数。此为痈脓已成之候,宜桔梗甘草汤排脓解*,苇茎汤去瘀生新,并可随证加入银花,连翘、败酱,鱼腥草等清热解*排脓之品。
桔梗甘草汤:桔梗,甘草。随证加地丁,银花、败酱草等,则疗效更高。
苇茎汤:苇茎,薏仁,桃仁,冬瓜仁。此方重不伤峻,缓不伤懈,可以补桔甘汤.桔梗白散二方之偏,亦可随证加桔梗、贝母、知母,地丁等。
如病势较剧,正气已伤,则宜综合施治,清热泄浊,解*化瘀,补益肺阴,兼顾并重,宜三才汤加桑叶,冬瓜仁、苇根、藕节治之。
三才汤加味:天冬,生地,*参,桑叶,冬瓜仁,芦根,藕节
最后阶段,则为脓尽痛止,病势已停止进行,而逐渐好转者,尚须清敛其溃穴空洞,补养其气血亏耗,始克竟其全功,宜用新订参芪桔梗甘草汤治之。
新订参芪桔梗甘草汤:*参,*芪,桔梗,甘草
肺痈实证,误治失治,或溃脓后,正气渐虚,余邪不清,热*结于上焦,熏灼肺阴,也可转为肺痿虚证。陈实功《外科正宗》谓:“久嗽劳伤,咳吐痰血,寒热往来,形体消削,咯吐脓痰,声哑咽痛,其候转为肺痿,则当从肺痿论治,详下节。
护理本病为肺脏实热之证,故其护理,禁忌辛辣椒姜及燥性食品,以免刺激或伤及肺脏,饮食宜清淡,药宜冷服。
肺痿咳嗽肺痿是由于重亡津液,或津液不得输布,悉化涎沫,久咳不愈而致肺脏萎缩。唐容川谓:“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涸而肺焦也。”其证大约有三种。魏念廷谓:“肺叶如草木之花叶,有热之萎,如日炙之则枯;有冷之萎,如霜杀之则干也。”曹颖甫谓,“痿之言萎,若草木然,烈日曝之则燥而萎;水泽渍之则腐而萎。”故有由热燥致痿者,有由于寒燥致痿者,有由于寒湿致痿者。
热燥致痿者,或由汗出,或由呕吐,或由消渴,或由便难而被快药下利,或由小便利数,以及其它种种原因,致内脏之津液消耗太过,故阴虚生内热,燔灼熏蒸,肺气日燥,而形成肺叶焦枯痿弱,其人大都形体消瘦,皮毛干枯,多为干咳,或欲咳不得咳,有时亦咳出少量浊唾涎沫,其质稠粘,气急喘促,口渴咽干,虚热烦躁,甚则咳血,口无津液。舌苔干*而燥。脉多虚数无力。治宜清热、润燥、生津,轻则甘草汤,热甚燥甚,则以麦门冬汤为主治方剂。
麦门冬汤:麦冬,*参,半夏,甘草,大枣,粳米。
寒燥致痿者,其证状多为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心中温温液液,有泛泛欲吐之势,短气不舒,津液不布。舌苔白。脉多虚数细弱。汪双池谓:“肺痿者,肺气虚惫而肺叶枯萎,此乃清燥之甚,如秋树之枯叶,非由火热而肺枯。反多唾者,肺燥之甚,不能复受津液,则胃气之上蒸者,皆化痰涎而已,痰涎积于膻中,津液不复流布,故心中温温液液。”治宜温润行气,生津化燥,轻者生姜甘草汤;重者用炙甘草汤治之。
炙甘草汤:炙甘草,桂枝,生姜,麦冬,麻仁,*参,阿胶,大枣,生地。
寒湿致痿者,多由肺阳不足,而津液失运。其证状多为口不渴,亦不甚咳,即咳亦不爽利,咳则吐涎沫,量多而清稀,多浊唾,口臭,头眩,短气,恶寒,神疲乏力,饮食减少,小便数,有时遗溺。舌质淡,苔白腻。脉虚数。
《金匮要略》谓此为肺中冷,上虚不能制下故也。与上述燥热,寒燥致痿者,要自不同。曹颖甫谓:“肺中冷,实为肺寒,眩为水气上冒,多涎浊,则寒湿在上也。"其不渴,亦由有水气,不甚咳则肺气虚极,排痰力弱,故咳亦不爽利。舌苔白腻。脉数而虚。治宜辛甘化阳,温复肺气,以去其寒湿,宜甘草干姜汤温之。亦可随证加入大枣,白术,*芪,*参、茯苓之类,则效力更佳。
甘草干姜汤:炙甘草,炮姜。
肺痿无论寒热,皆属虚损之证。《内经》谓:“肺喜温而恶寒,喜润而恶燥。”故治疗时切忌表散、攻泻,苦寒及大热之品,以驱逐痰涎。喻嘉言谓:“肺痿属虚,决不可用峻法,大驱涎沫,以图速效,反促其毙。"可引为戒。只宜清滋温养,生气养血,兼补其虚,始可逐渐痊愈。
护理肺痿既属虚损之证,故护理时,饮食过冷过热,及油腻厚味,含碱性食品,皆非所宜。应注意多方面营养,生气补血,温润肺脏;寒暖调理,愉快耐心,始能恢复健康。
肺胀咳嗽关于肺胀的病证,《内经》早有记载,《灵枢》经脉篇谓∶"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胀论篇谓∶"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指出肺胀的证状有喘、咳及胸肺部膨满三种。《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中所指咳嗽上气,是以上气为主。所谓上气,即指气急喘逆的证候,亦即是肺胀证,与西医所称之肺气肿略相类似。该篇之方治,除明言肺痿肺痈各条外,几全为肺胀而设,可见肺胀证状,是多种多样的,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肺胀的证状,除《内经》所指有喘、咳及胸肺部膨满三种外,《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指出∶"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又谓∶"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故肺胀的证状,除了喘、咳、膨满外,还有上气、烦躁,目如脱状几项,并有浮或浮大的脉象。至其所谓欲作风水,似指病情进一步恶化,即可发生全身浮肿,而成为今之所谓肺心病。至其发病机理,巢元方谓∶"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诊其肺脉滑甚,为息奔上气。"秦景明《证因脉治》谓∶"肺胀之因,内有郁结,先伤肺气,外复感邪,肺气不得发泄,则肺胀作矣。"都比较恰当。至其证状,则秦氏谓∶"喘不得卧,短息倚肩,抬身撷肚,肩背皆痛,痛引缺盆。"脉象则为"寸口独大,或见浮数,或见浮紧;浮数伤热,浮紧伤寒;寸实肺痈,浮扎气脱;和缓易治,代散则绝。"叙述亦详。综合言之,肺胀是由于内饮外邪,积渐而致。其邪则或为寒凝,或为热郁,或二者皆有,只以久而失治,致肺气肿胀,气管不利,气道郁涩,而有喘鸣、息促、上气、膨满、烦躁,目如脱状,肩背痛等证状。其脉多浮,则因病在肺家气分之表,或兼大、兼数,兼紧、滑,则各由于挟有寒凝热郁及痰饮等所致。至其治法,《金匮要略》数方足为准绳,兹分述如下。
饮热郁肺,热重于饮,外感风热之邪,则肺气上逆而咳嗽、喘促,吐痰稠粘而*,喘甚则两目外鼓,头晕,发热,咽干口渴,甚至烦躁。舌质红润,苔*腻,或*滑。脉浮大。法当清热蠲饮,越婢加半夏汤治之。
越婢加半夏汤:麻*,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
表寒未尽而挟饮郁热,饮重于热,外邪内饮,相互搏结,以致咳嗽喘促,吐痰清稀而多涎沫,兼烦躁不安,有时头眩,一身痛,恶寒发热,咽干不渴。舌苔白润微*。脉浮而兼滑。法当解表逐饮清里热并进,小青龙加石膏汤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麻*,桂枝,白芍,干姜,五味,细辛,半夏,石膏,甘草。
如表寒轻而郁热愈炽,胸满烦躁,咳嗽上气特甚,吐痰稠粘。舌苔薄*。脉现浮数而微紧。宜厚朴麻*汤治之。
厚朴麻*汤:厚朴,麻*,石膏,杏仁,半夏,干姜,五味,细辛,小麦
寒饮郁肺,肺气不宣,复外受风寒之邪,证见头痛身疼,恶寒发热,胸膈痞满,咳而上气,气机不利,喉中痰涎阻碍,呼吸时引胸膈间之水痰出纳喉间,故喉中痰鸣有声,如水鸡之音,咳嗽多吐风泡沫清稀涎痰,无汗而喘。舌苔白滑,略带微*。脉则浮紧而滑。似巢氏所谓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之证,是肺胀可兼哮证。法当散寒降气,祛痰开结,射干麻*汤治之。
射干麻*汤:射干,麻*,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大枣,半夏。
护理本病与肺痈、肺痿,在临床上多有共同证状,而又同属于肺脏疾患。故可参照肺痈、肺痿之护理。此处不再赘述。
肺痨咳嗽(肺结核)肺痨属于虚痨门,亦有称为痨瘵,骨蒸或痨咳者。西医称为肺结核。以身体逐渐消瘦,证见咳嗽,咳血,潮热、盗汗等为其特征。
虚痨以咳嗽,吐血二证为提纲。
阴虚之证:凡病势进展,证见干咳少痰,痰粘稠而*,甚或带血,咯血,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心烦失眠。舌质红绛。脉细数者。是属阴虚火动,治宜清金、降火.益水.滋阴,六味地*汤加减治之,月华丸加减亦治之。
月华丸加减方:生地,麦冬,天冬,沙参,玉竹,白芨,百合,百部,贝母
六味地*汤: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
加五味为都气丸。加知母、*柏为知柏八味丸,以治水涸金枯之甚者,效力更强。
如现面色晄白,手足不温,食少便濾,气短,浮肿,咳剧痰多。苔白。脉细弱。治宜健脾、温肾,补益气血,可用人参养荣汤加减治之。
人参养荣汤加减方:*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白芍,*芪,肉桂,五味子。
如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以致阳不化水,阴不化气,阴阳两虚之证,宜用金匮肾气丸治之。
金匮肾气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肉桂,附子。
如咳剧痰多,痰如鼻涕,或青或绿,腥臭难闻,或痰中带血,甚至咳血,吐血,呼吸困难,面*肌瘦,子午潮热,困倦嗜卧,少气懒言。舌质淡白,无苔而润,或苔白腻。脉沉细或浮大而空。则应扶阳固本,四逆汤治之。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设若虚火上炎,牙龈疼痛,口唇縻烂,但不渴,加入童便引热下行,则虚火可治。如咳痰费力,气逆作喘,吐痰胶粘而臭,带青绿色,咽喉肿痛。舌苔白润而滑。脉现沉细者。上方加茯苓、肉桂治之。
如其潮热骨蒸,日晡尤甚,手足心常热,身心烦躁,或热象一张一弛,稽留不去,吐痰青色,结成顽块,凝塞喉间,用尽力气,始能吐出,则宜茯苓四逆加术汤治之。
茯苓四逆加术汤:茯苓,附片,干姜,炙甘草,*参,白术
如兼感寒邪,则咳嗽加剧,周身疼痛,尤以腰背痛为甚。舌苔白腻。脉现浮紧而细数无力,新订麻*附子细辛汤治之。俟其寒去,再参照以上诸方,对证治疗。
新订麻*附子细辛汤:麻*,制附片,细辛,桂枝,干姜,甘草。
护理本病之护理,除药物治疗外,应注意休息,坚定心志,戒酒色,息妄想,忌恼怒,慎寒温,呼吸新鲜空气,愉快乐观,坚持不懈,选择富于营养食品,但勿过吃油脂厚味,方能提高疗效,逐步恢复健康。
第三章痰饮咳嗽饮由水液停积而成,质多清稀,俱为寒湿之证。治饮之道,燥湿利水,健脾行气。痰由饮蒸凝而成,质多稠浊,有寒湿与燥热之分。治痰之法,因于寒湿,治以温燥;因于燥热,治以清润。邪实则攻逐,正虚则补益。
第二节痰咳无病之人,脾强胃健,饮食入胃,化生津液,灌溉周身,本无所谓痰也。故血气俱盛,少壮体实之人,随食随化,焉有痰邪为患。
痰之生成,约可归之为二因,即寒湿与燥热,而二者之证状、脉象及治法,自亦各有差异。兹分别辨证论治如后。
寒痰脾虚不能制湿,肾虚不能约水,皆能为痰,此即寒痰之属也。寒湿之痰,量多而稀薄,色青白,多涎沫白泡,滑而易出;亦有凝结清冷,吐涎痰,结在喉间,咳而难出,甚至带有黑点者。其人常咳嗽喘促,寒怯倦怠,身体重痛,食少面*,胸膈痞闷,气滞不舒,或呕吐泄泻,冒眩头痛,一般不渴,即渴亦欲饮热汤而始觉稍舒。更有挟酒食,兼肿胀,甚或为厥仆,皆由寒湿痰甚所致。舌质淡红,舌苔多白润而腻。其脉象多弦滑沉细。治宜辛温燥热之剂,以法寒除湿,通阳,利水、健脾、理气。湿盛者,二陈汤为其主治之方剂。
二陈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
寒盛者,则以苓桂术甘汤加附片治之。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寒湿俱盛者,当用麻*加术汤主之。
麻*加术汤:麻*,桂枝,杏仁,甘草,白术。
若胸腹胀满,或兼呕吐,或饱闷吞酸,此乃脾胃虚弱,饮食不能消化而作痰者,新订平胃散加炮姜、吴萸,肉桂治之。
新订平胃散:厚朴,苍术,陈皮,甘草,谷芽,麦芽,山楂,莱服,草果,腹皮,神曲,木香。
如中满腹胀,上气喘逆,二便不利,或四肢俱肿者,此为痰水壅滞,宜五苓散上下分消其痰水。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如其痰涎梗阻喉中,舌强,语言难出,甚则暴瘖,四肢厥冷麻痹者,是为痰厥,则以茯苓四逆汤回阳利水而化痰。
茯苓四逆汤:茯苓,附片,*参,干姜,炙甘草。
如其湿痰流注经络,游走无定,手足牵引,或胸背腰胯痛不可忍,骨节疼痛,坐卧不宁,是为痰注。此种经络之痰,盖即津血之所化也,乃元阳亏损,水中无气,则津凝血败,皆化为痰,如此之痰,若用攻逐,则必并精血而尽去之,元气将更受伤,而痰必益甚,治之之法,唯有扶其元阳,健其脾胃,附子理中汤治之。
附子理中汤:制附子,*参,白术,干姜,甘草。
又有肾阳亏损,不能摄水,致水邪上泛而作痰饮,痰饮冲肺而咳嗽喘促,宜四逆汤加肉桂以扶肾阳,阳旺则能摄水,水邪不上泛溢,则痰去而咳自止。
四逆汤:附片,干姜,甘草。
热痰脾阴干烁,肾水偏枯,以致阴虚火动,则饮即蒸凝而成痰:亦有由火热熏蒸,及郁寒郁热化燥之痰,此即热痰之类也。其痰多稠浊胶粘,甚或凝结成块成坨,色多*褐,咳嗽虽甚而吐咯难出,其人多烦热燥结,咽喉干燥,头面烘热,胸膈满闷,懊侬嘈杂,口渴饮冷,二便不利,或旋晕怔忡,心悸不寐,甚则梗塞咽喉,迷漫心窍,神昏谵语,形成痰结,痰蒙,是皆火热燥痰之所致。舌苔干*而燥。脉象则多弦涩,或虚数,或洪滑。治宜寒凉清润,降火豁痰,新订荆防败*散加瓜壳治之。
荆防败*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桔梗,茯苓,甘草,杏仁,半夏,木通,竹茹。
其燥甚者,宜加麦冬以润燥化痰。
如湿重者,则头晕重如裹蒙,身体重痛,则加薏仁以去湿,湿热去而痰自除。
如其头痛,发热、身重、疼痛、咳嗽,而痰涎带*褐色。舌苔白腻。则以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热去而痰涎自去,痰涎去而咳嗽随诸证自愈。
三仁汤:杏仁,白蔻仁,薏仁,半夏,厚朴,白通草,竹叶,滑石。
如痰结喉中,哽咽不出,里急后重,大便秘结,此因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热甚而移于大肠,急用大承气汤下热存阴,使痰涎从大便而出。
大承气汤:大*,芒硝,枳实,厚朴。
若燥热郁甚之老痰,怪痰,盘据胸膈而作怪者,上方加贝母、桑皮、杏仁治之。用此峻剂,只可投之形气旺盛,痰积胶固者,若体气虚弱之人,决不可轻用。若不问虚实,一概以峻药攻之,则痰攻尽而体愈虚,病愈剧也。
又有肾水枯涸,阴虚火动,致水邪因火热熏灼而成痰,干咳连声,咳痰费力,痰则稠粘而带*褐色,则应补其肾水,六味地*丸治之。
六味地*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
若痰因火上,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咯痰难出,皆由肺气被郁,热伤津液,凝滞郁结,岁月积久,根深蒂固,故名老痰,郁痰,而其原则火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间。其治也,惟在开郁降火,清润肺金,而消凝结之痰,以清气化痰丸治之。
清气化痰丸:半夏,胆星,橘红,枳实,杏仁,瓜蒌仁,*苓,茯苓
以上温燥及清润两法,多属消导,化解范畴,间有寓补于攻,寓攻于补者,亦在酌其虚实之多寡而和合施用之,总以邪去而正无损为目的。若其痰全由虚而生者,攻之则弥甚,补之则潜消,则难拘于痰无补法之说,而非补不可。
脾肾阳虚不能制湿摄水而生痰者,轻则香砂六君汤可用,重则附子理中汤主之。
香砂六君子汤:*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附子理中汤:制附子,*参,白术,干姜,甘草。
脾肾阴虚而液化为胶,水沸为痰者,则应以都气丸治之。
都气丸:熟地,山茱萸,茯苓,山药,丹皮,泽泻,五味子
又有一种痰闭之病,不可不知。凡为痰闭之人,必素秉阳衰,积阴日盛,饮食不运,气机不宣,忽然外邪引之,内气滞之,阴邪窃发,寒痰上涌,堵塞清道,当此之时,人事昏迷,喉中痰响,上气喘急,一般称为中风,其实为痰闭而不能出。法当扶阳祛痰,稍加开窍药,附子理中汤加砂半,或姜附茯半汤治之。
姜附茯半汤:生姜取汁,制附片,茯苓,半夏
护理无论寒痰热之护理,平日皆当慎饮食,薄滋味,以杜生痰之原。若肾虚水泛为痰,或水沸为痰,皆应禁忌房事。而刺激肺脏之辛辣椒姜碱性食品,亦在禁吃之列。
第三节饮咳饮之成,多因阳气衰弱,尤其是脾胃阳虚者,过食茶水酒浆,瓜果冷物,于是水饮停聚,随人体虚弱部分而潴留,不能消运而致。果使脾强胃健,如少壮体实之人,则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而为痰为饮。痰尚有寒痰、热痰之分,而饮既由水之停积,故俱为寒湿之证。
治之方法,《金匮要略》揭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乃治本之法,而温以发汗,温以利小便,温以逐水,亦不可偏废,随其证而用之。温药,不仅包括干姜、细辛,亦包括附子等辛热药味而言。治饮之法,应本诸《金匮要略》四饮论治,兹分别述其证治如下。
痰饮人体水分与血分平均则盛,水气不达于皮毛肌腠,血肉中水分不充则瘦。故病痰饮者,每见形体消瘦,水痰下注大肠,则闻漉漉之声,因肺与大肠为表里,此肺病延入大肠之证也。证见胸胁支满,目眩、短气,头晕,恶寒,咳嗽时吐清稀涎痰。舌苔白腻而滑。脉则弦细。
因肺失通调,脾失运化,肾失温蒸,故其津液悉化为痰饮,不复充养形体,见证遍及上中下各部,是其本已虚,故稠痰稀饮而俱见,法当以温药和之。
若脾胃阳微不能行水,以致水饮停于心下,因而形成短气,冲肺而咳嗽。轻者,用苓桂术甘汤治之;重者,上方加附子,干姜以扶阳行水。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若肾阳衰微不能化水,以致水泛心下而冲肺咳嗽,短气,兼见腰痛,少腹拘急之证,则当扶肾阳,阳旺则水化,水不上泛心下而冲肺,则咳嗽自愈。轻者,用金匮肾气丸治之;重者,用四逆汤加肉桂,温肾阳以化水。
金匮肾气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肉桂,附子。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悬饮悬饮之证,水在胁下,与西医所称之渗出性胸膜炎积液相类。此由阳气不足运化,水液不能下达,聚集不散,咳嗽唾痰,引痛胸胁,此下焦不通之证也。舌苔*润而滑。脉沉而弦。若不急为攻逐,则必滋蔓,为害非浅,故当以峻药攻逐,十枣汤治之。
十枣汤:大戟,芫花,甘遂,大枣。
溢饮溢饮一证,以水气旁溢四肢而作。表汗不泄,与太阴之湿混杂,身体为之疼重。疼重者,脾阳不运,肌肉为水气所痹也。水流四肢,则四肢肿。盖肺主皮毛,皮毛闭塞于外,则肺之呼吸受障碍,发为咳嗽,此即营卫不利。法当发汗以散其水,使营卫和,经脉通,而四肢之水散,咳嗽自止,以小青龙汤治之。如水气不甚,而兼有郁热的,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麻*,桂枝,白芍,甘草,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
大青龙汤:麻*,杏仁,桂枝,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支饮支饮之证,乃饮邪留于胸膈间。喻嘉言谓,“咳嗽必因之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无外邪而支饮渍入肺中,自足令人咳嗽不已。况支饮久蓄膈上,其下焦之气,逆冲而上者,尤易上下合邪也。夫以支饮之故,而令外邪可内,下邪可上,不去支饮,其咳终无宁宇矣。”虽咳嗽非必因于痰饮,而论痰饮咳嗽,独重支饮,洵属卓见。
若外受寒邪,饮邪被遏,外内合邪,冲气从下逆上,肺窍为水气壅闭,其形如肿,咳逆倚息不得卧,甚至腰背有时酸痛。舌苔白腻而微*。脉浮紧而微弦。小青龙汤治之。
小青龙汤:麻*,桂枝,白芍,甘草,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
若无外邪,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乃支饮壅肺而气闭,非立破其壅塞,则呼吸不调。法当开其肺气,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
若饮邪留于膈间,肺气伤于水,阳气不得外达则喘,水液内停则满,由胸及于心下,则心下痞坚,面色薰黑。舌苔白腻。其脉沉紧。久治不愈者,是实中挟虚,应以木防己汤治之。
木防己汤:木防己,桂枝,*参,石膏
若水气不能由肺外出皮毛,则留于膈间胸下,变为水痰,肺与大肠为表里,由表入里,水痰并走肠间,故腹满,其口干系燥,系因支饮隔塞在胸,津液不得上承喉舌,而非真燥。舌苔白腻。其脉沉弦。宜前后分利水结,以除腹满,而通上下之津气,已椒苈*丸治之。
己椒苈*丸:木防己,椒目,葶苈,大*,防己。
若水饮上逆冲肺,喘咳胸满,浮肿冒呕,以支饮在膈上,中脘阳气被遏,必见郁冒。冒系胃底胆汁不能容水;冲激而上逆也,而冒必呕吐清水涎痰,则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治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
综观《金匮要略》治饮诸方,邪实者泻之,故在上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在中用十枣汤;在下用己椒苈*丸。偏虚者补之,在上用木防己汤;在中用苓桂术甘汤;在下用肾气丸。其它诸方,则多在虚实之间,未能偏举,倘能参伍善用,则治饮之道,已尽于是。
护理本病之护理,应注重脾胃,勿过饮茶水酒浆,注意饥饱均匀,冷热调理,使脾强胃健,转输津液水谷,水液不停积,则何有饮病乎?又水饮上逆,冲肺而咳嗽,故刺激肺脏食品,当知禁忌。
第四章哮喘第一节概说哮喘与咳嗽,一般均属肺系之病,证多兼见,而症状各不相同,治法亦每多互通,或仅大同而小异。哮与喘都以呼吸急促为特征。哮证在喘息之时,喉中有哮鸣之声,且病有夙根,为一种经常发作性的疾病,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相当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病范畴,是呼吸道的过敏性疾病。
喘症则以呼吸急促困难为主,甚至鼻翼煽动,张口抬肩,但不一定兼哮,是以证状为名的一种疾病,多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常为某些疾病重要的主症,论治中心。包括西医所指的肺原性和心原性呼吸困难,如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病,属于本病的范畴。
兹就哮与喘分别虚实,辨证论治如后。又哮、喘二证,每多兼见,治法亦大体相近,两部门所列各方,俱可参酌互用。
第二节哮证哮证多由病后邪逆潜伏肺络,积痰蕴热,或寒饮内留,一触外邪,则痰与气搏,以致喉咙有声,不论外感郁闭而得者,或因饮食、情志、或劳累过度而诱发者,多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
哮证系由外邪诱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肺气升降不利,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同时,气的出入,又复引触停积之痰,产生哮鸣之音。
至其治法,则无论虚实,必当兼顾肺脾肾三脏之具体情况,始能无误。
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主。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气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证候,当眷顾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
兹按实哮,虚哮,分述其证治如后。
实哮此类哮证,多为突然而起,亦可先感喉、鼻作痒,喷嚏、呼吸不畅,胸闷、嗳气;继则发作明显,咽塞胸痞,微咳干呛,逐渐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痰粘量少,排吐不利,甚则张口抬肩,目胀睛突,不能平卧,迭被倚床而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唇甲青紫,额出冷汗,或伴有寒热。若能将大量粘痰咳出,则窒闷之势得以渐减,呼吸渐感畅通,痰鸣气喘,随之缓解。若内有寒痰之患,则发为寒哮;痰热内郁,则多现热哮;以及寒包热哮;亦有因水湿,因食积而致哮者。病因不同,证治亦异。
一寒哮:由外感寒邪,触动寒痰而诱发者,证见头痛、恶寒,或发热,无汗而喘,咳痰清稀,色白呈粘沫状,喉中作水鸡声,胸膈痞满如窒,呼吸急促,不能平卧,面容晦黯,口不渴,或渴而喜热饮,舌苔白滑而微*,脉多浮紧而弦滑。《金匮要略》所谓:“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之证即类此。张景岳所指:“喘有夙根,遇寒即发,亦名哮喘。”当指此类而言。正气旺则虽有寒邪侵袭,亦不能为害,故平日应注意培养与锻炼身体,增强人体内在抗病能力。既发时以攻邪为主,治宜发表散寒,荡涤浊痰,射干麻*汤治之。
射干麻*汤:射干,麻*,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大枣,半夏。
热哮:由外感风热之邪,触动痰火而咳喘哮鸣者,其证状大多头痛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呼吸急促,胸高气粗,咳呛阵作,痰稠浊*,胶粘难吐,胸膈痞塞满闷,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舌苔*腻。脉多滑数。治宜清热豁痰,则哮喘自平,新订荆防败*散加瓜壳治之。如咳甚痰多,痰成块成坨,痰色带*,上方加贝母、*苓治之。
荆防败*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桔梗,茯苓,甘草,杏仁,半夏,木通,竹茹。
寒包热哮:如素有痰火积热,猝被风寒外束而哮者,大多郁闭迫急,烦躁不宁,哮喘痰鸣,不能着枕,形寒身疼,发热口渴,甚则目浮睛突,日夜不安,舌苔多*浊,脉滑数而紧,治宜宣肺散寒,豁痰降火,内外兼顾,以麻杏石甘汤治之。
麻杏石甘汤:麻*,杏仁,石膏,甘草。
如痰*而成顽块,则上方加桑白皮治之。
如痰多咳甚,痰*而成坨,再加贝母、*苓治之。
因水湿积盛而致哮者:肾水泛滥,或水湿之邪,积滞不行,水停心下,发而为哮。其证见头眩,有时咳嗽而喘,涎痰泡沫样痰特多,呕吐清水,小便不利,津液满口。舌苔白腻。脉沉细而滑。此水湿之邪,上干清道而致哮喘,宜表里上下分消其水,五苓散治之。如更发热,心烦不眠,宜导水逐湿,清热益阴,上方加滑石、木通治之。
五苓散:泽泻,白术,茯苓,猪苓,桂枝,
因食积而哮者:或因厚味,或因过食,则胃中食积化热,热甚则邪火上攻,热迫于肺,气无所主而致哮喘。证见饱闷吞酸,嗳臭,腹胀气逆,痞闷噎膈,不思饮食,哮而兼喘,有时呕吐清水,或兼咳时吐清稀涎痰。舌苔或*或白。脉则浮而有力。此乃胃中停食不消,胃气上逆而哮,治宜消其食积,清其肺胃,新订平胃散治之。
新订平胃散:苍术,陈皮,厚朴,甘草,神曲,谷芽,麦芽,山楂,莱服子,草果,腹皮,木香。
亦有平素多饮酒,饮酒后即发哮者,呕逆心烦,胸满不食,小便不利,主以五苓散去桂加*连、*柏、葛根,从膀胱以化而解之,则哮自平。
更有过食咸味而伤脾胃,影响气道里结而成哮者,每粘生盐即发,此即盐哮,以麦桔草饴汤治之。
新订麦桔草饴汤:麦冬,桔梗,甘草,饴糖。
如喜吃糖类食品,多食则甜能生热,热痰易阻,滞塞咽喉,气逆而哮,食糖稍多即发,是为糖哮,上方加佩兰、海螵蛸治之。
二虚哮哮证多属实证,已如上述,但久哮与常哮患者,反复发作,年老体弱,气血倶虚,其哮亦属虚证。平时心慌气短,活动后更甚,咳而痰多,恶寒畏风,食少形瘦,倦怠无力。此皆寒痰为病,伤及肺脾肾之阳,阳虚则生内寒,甚则经常有轻度持续性哮喘,当一旦受外寒侵袭,即大发作。但其虚有偏于肺、脾、肾之异,兹分述其证治如后。
肺阳虚之哮:此由卫外之阳不能充实腠理,寒邪易侵,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哮喘。患者大多面色苍白,平日恶寒,自汗肢冷,发病前频打喷嚏,鼻塞,流清涕,咳嗽气短,痰多清稀,带白泡沫,语言细小。舌苔白腻。脉现迟微。法当扶肺之阳,肺阳旺而哮自平。轻症,用姜桂汤。重则用甘草干姜汤治之。
姜桂汤:桂枝,生姜。
甘草干姜汤:炙甘草,炮姜。
脾阳虚之哮:脾虚中气衰馁,不能健运,则食物不化精微而营养全身,反为浊痰。平时咳嗽,多吐清冷涎痰,食少脘痞,身体消瘦,倦怠,面色苍*而黯,声低息短,唇口青白,脾主四肢,脾阳不运,则四肢冷,喜辛辣椒姜热物。舌苔白润。脉沉迟而细。法当健脾化食,益气化痰。轻症,用香砂六君汤。重则用理中汤治之。脾脏阳旺,则健运消化,转输津液于全身,无浊痰蕴积于内,则哮自平。
香砂六君子汤:*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肾阳虚之哮:肾阳素亏,则水饮上泛为痰,冲肺而咳嗽,一遇外寒,则两相感召,发而为哮。证见面色晄白晦黯,精神萎靡,身重畏寒,四肢不温,腰膝酸软无力,气逆而哮喘,声低懒言,食少心烦,心悸,头眩,咳嗽涎痰泡沫多,微带咸味,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红,苔白润而滑。脉多迟微,两尺浮空。法宜峻补肾中真阳,阳旺则水饮不上泛而成痰,哮喘随诸证而自愈,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若肾阳微极,腹痛下利,腰脊重痛,四肢厥逆,上方加肉桂,细辛治之。
又肺肾俱虚,或脾肾俱虚,或肺脾肾三脏都虚者,大多元气不足,气不归根,证见恶寒特甚,夏穿棉衣,其喉中哮如鼾声,面容晄白无华,或见薰黑,嘴唇乌黯,或见紫紺,声低息短,若气欲断,有用肾上腺素喷雾吸入缓解一时者,甚至有必需久久输氧始能平哮止喘者,此乃气血大虚,元阳不足之重证,必需壮其元阳,补其气血,以附子理中汤合当归补血汤治之,则哮喘自平。
附子理中汤:制附子,*参,白术,干姜,甘草,
补血汤:*芪,当归。
虚哮之证,多因外寒侵袭而大发作,故治疗时,皆当于上述主治方剂中略加麻、桂,细辛等散寒药味,临症时善于化裁,始能应手取效。
护理哮证无论虚实,其患者正气必虚,一俟哮平喘止,即应注意调理,根据体质和脏器的虚弱程度,调补正气。从本图治,俾减少或制止其证状的发作。具体言之,则应分别从肺脾肾三脏入手。肺虚可常服桂枝加*芪汤,脾虚可常服香砂六君子汤,肾虚可服金匮肾气丸,但必重用桂、附以为别耳。
桂枝加*芪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芪。
本病极为顽固,经常反复发作,不易根除,故其护理很重要。首先注意气候影响,防止外邪侵袭,饮食清淡,勿过食厚味猪脂,从而减少复发因素。若属肾虚之哮,对色欲当知所戒,方能痊愈。
第三节喘证喘证最重而难医,前人有“喘无善证”之说,可能终身不愈。故张景岳谓,“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本病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概括言之,皆为气机升降出纳,失其常度所致。喘证有虚有实,已如前一节概说,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其外因之喘,则多由外感寒邪,或风寒,风热等所引起。内因之喘则有痰、有饮、有水湿、有伏火等,治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多为肺不降气,肾不纳气,精气内虚而形成,治宜培养摄纳为主。病因不同,治亦各异,兹以虚实两者为纲,概括外感、内伤诸因,分别叙说于此。
实喘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所指为肺中之邪,肺中之邪,有由外而入者,亦有由内而出者,外内固截然有别,为之辨证施治如下。
外因之喘,有外感寒邪、风寒、风热、燥热、及寒邪挟热作喘等数种
寒邪作喘,气实无汗恶寒此类患者,多为体实之人,尤以工农群众患之者为最多,因其工作性质和生活条件,最易遭受寒邪侵袭。寒邪袭入,闭塞肺脏,肺气发泄不畅,即上壅而喘。证见头痛,身疼、恶寒,有时亦发热,但口不渴,或兼咳嗽,吐风泡沫痰,无汗,呼吸迫促、气紧、气逆,有时不能平卧。舌苔白滑,略带微*。脉浮紧。寒冷阴雨天候,最易感染,尤以秋冬二季,寒风盛行时病者为多。柯韵伯谓,“凡寒客于人则皮毛闭,阳气郁于内故喘。这种喘证的重点在于皮毛闭而无汗,喘是因无汗而致,汗出而喘自愈。治宜发表散寒,宣肺定喘,麻*汤治之。
麻*汤:麻*0克,杏仁0克,桂枝0克,甘草5克,
如寒邪入里,直中三阴,恶寒发热,口不渴,一身疼痛,无汗而喘,下利厥逆。舌苔白腻或*腻。脉沉细而紧。新订麻*附子细辛汤,疗效最佳。
新订麻*附子细辛汤:麻*0克,制附片0克,细辛克,桂枝5克,生姜0克,甘草0克。
风寒作喘风寒之邪,侵袭于肺,内则壅阻肺气,外又兼伤皮毛,郁遏肌表,肺卫为邪气所伤,表气失于疏泄,以致肺气壅滞,不得宣降,因而喘证生。
证见头痛身疼,恶寒发热,喘急胸闷,伴有咳嗽,咯痰色白,稀薄起沫。初起无汗,口不渴,继则风寒化热,有汗,口渴思饮。舌质红润,苔薄白。脉浮而紧。法当疏风散寒,一举祛邪外出,宣肺平喘,桂枝麻*各半汤治之。
桂枝麻*各半汤:桂枝克,白芍0克,生姜0克,大枣5克,甘草0克,麻*0克,杏仁0克。
风热作喘外感伤风,在病情上有轻重的不同,其轻者仅咳嗽而不气喘,必挟热或风邪化热,风热之邪由肌表进而犯肺,以致热邪壅郁肺脏而喘,与今“肺炎〃病大致相似。证见头痛,身热汗出,咽干口渴,思饮冷茶水,唇红面赤,烦躁不宁,咳嗽,呼吸急迫,鼻翼煽动,胸膈满闷,有时胸痛,喘不能卧,息数气粗。舌质红,苔*滑,口中少津液。脉多浮数。治宜外散风热,内清郁热以平喘,新订荆防败*散加减治之。
新订荆防败*散:荆芥9克,防风克,牛蒡子9克,桔梗5克,茯苓8克,甘草6克,杏仁8克,半夏5克,木通6克,竹茹克,
如热郁于肺,缠绵不愈者,上方加贝母、知母、桑白皮治之。
如热邪深陷而兼下利,复自汗者,则用葛根芩连汤治之。
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甘草
燥热作喘由于暑、燥、热邪流行,侵袭人体,大多化火,火盛则伤肺金;或火热郁蒸于肺,皆能使肺气不宣,上逆而喘。证见口臭气粗,咽痛口渴,气喘而烦躁,痰多稠粘,咳痰难出,二便不利,或兼咳嗽身痛。舌质红,苔干*。脉数而洪大。此乃火邪逼肺,气无所主,呼吸错乱,而喘证立生。治宜泻其肺火,以清金降火之加味泻白散治之。
加味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苓,知母,桔梗,甘草,粳米。
若燥热未曾化火,则应清燥润肺,宜清燥救肺汤治之。
清燥救肺汤:泡参0克,桑叶0克,石膏5克,枇杷叶克,杏仁克,麦冬克,阿胶0克,胡麻仁5克,甘草0克。
寒邪挟热作喘外感寒邪,郁久化火,产生内热;或肺中素有蕴热,寒邪束表,则热为寒郁,肺气胀满,清肃失司,气逆而为喘。此类寒挟热喘者,喘逆常较上述四种为更甚。证见咳嗽,头痛身疼,发热自汗,口渴饮冷,有时又恶寒,面赤唇红,脸微浮肿,两目突出,烦躁窒闷,日夜不得着枕。舌质红,苔白微*。脉浮数或沉数。治宜散寒解郁,清热定喘,内外兼顾,麻杏石甘汤治之。
麻杏石甘汤:麻*6克,杏仁5克,石膏5克,甘草克,
如郁热虽久,而寒未尽,且已入经络者,则宜上方加细辛治之。
风寒与水饮相并作喘如由于外感风寒,内挟水饮,阻遏肺气不能下降,乃上迫作喘。此类喘证,有偏寒性与偏热性两种。由于寒饮内停,肺气不宣,证见咳而上气,呼吸不利,痰浊壅滞,肺中气机不利,时时吐浊痰,有时则痰清稀,胸膈痞闷,饥不欲食,面色苍*,人困无神,恶寒。舌苔白腻而滑,满口津液。脉现浮紧而滑。此即巢元方所指,“肺病令人上气,胸膈痞闷,气行壅滞,喘息不调"之候。应以发汙,温涤痰浊为主,射干麻*汤治之。
射干麻*汤:射干,麻*,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大枣,半夏。
若外感风寒郁久化热,与水饮相并,亦能作喘,此即《伤寒论》太阳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而喘者”之候。其证见喘咳,恶寒发热,干呕不渴,头痛身疼,心累,吐痰稠粘,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而*。脉浮滑而数。应以解表清热化痰逐饮为主,小青龙加石膏汤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麻*9克,桂枝9克,白芍9克,五味6克,干姜克,细辛克,半夏5克,甘草克,石膏4克。
其由于内因之喘,有痰、有饮、有水湿、胃火上攻等数种。
因痰作喘痰壅积盛,溢于膈上,由中焦而上干于肺,以致肺为痰壅阻,不得宣畅,气机失利,难以下降,导致呼吸迫促而成喘证。若湿痰久郁化热,或肺火素盛蒸液成痰,则痰火交阻于肺,肺气贲郁,清肃之令不行,于是胀满壅实亦作喘。凡因痰而作喘者,法当治痰。然痰之为病,亦为病之标耳,犹必有生痰之本。故痰因火动者,必须先治其火。因寒生者,必须先治其寒;因肾阳虚水泛为痰者,必须先扶肾阳;因肾水偏枯,以致阴虚火动而为痰者,必须先滋肾水。凡此皆所以治生痰之源。使欲治痰而不知治其所以生痰,则痰终不能治,而喘不得愈矣。参阅痰饮咳嗽篇痰咳,辨证选方治之,痰去而喘自平,是不治喘之标,实治喘之本。
因饮作喘《金匮要略》四饮之证,其本属于脾肾阳虚,不能运化精微.其标乃为水饮停潴,肺气不得肃降,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因饮作喘者,大都水饮停滞不行,中宫转输失职,久而中气日衰,水饮日盛,渐渐上干清道,壅塞太甚,呼吸错乱,而喘证立生。参阅饮咳辨证选方,去其饮则喘自平,所以治喘之本者也。
水湿作喘湿不甚者为湿,湿甚者即为水,水之停积不散则为饮,因火炎熏灼则成痰,水泛寒凝亦成痰。痰与饮浸肺能成喘,水湿之邪上逆,亦能作喘。其人食少痰多,清水上涌,喉中不利,头眩心悸,喘息气微,胸前作闷,口不渴,身体倦怠,重而微痛,津液满口,舌苔白腻,脉沉细而滑。王纶谓:“脾土恶湿,外主肌肉,土能克水,若脾土受伤,不能制水,则水湿妄行,浸渍肌肉,水既上溢,则邪反侵肺,气不得降而生喘矣。”治当实脾行水为主,用苓桂术甘汤治之,但倍用苓术,水湿去而喘自愈。
胃火上攻作喘由胃中素有伏热,或与外来之热邪相协而益甚,以至邪火上攻,热迫于肺,气无所主,呼吸错乱,而喘证立发。其证见渴而思饮,口臭气粗,消谷善饥,有时呕吐,牙龈肿痛或口糜,口中少津液,二便不利,虽喘促不已,而精神不大衰。舌苔干燥而带黑色,甚至起芒刺。脉见洪数。法宜攻下,调胃承气汤治之。
调胃承气汤:大*,芒硝,炙甘草
肺胀、肺痈等病亦多作喘,可按前述肺痈、肺胀咳嗽治法治之。
虚喘虚者,正气之虚也,多由积渐而来,久病及身体羸弱之人多得之。常见短气、少气,若不相续,声低息短之象。坐卧则略定,稍动则肩摇而息促,是与卒然而喘,汗出水饮之喘,痰饮之喘,静处不能暂停止,固不同也。舌质如石灰色,或淡红色,舌苔多白滑,脉多微细沉弱,或见浮洪克大,按即无力,皆虚极无根之象,不可误为实证。张景岳谓,“真喘者,其责在肺.似喘者,其责在肾。”所谓似喘,即此指之虚喘也。李中梓谓:“此证因虚而死者十九,因实而死者十一。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也。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也所论极当,兹分别论述其证治如下。
肺虚作喘肺主气而朝百脉,外感内伤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喘,本段所论肺虚作喘,非谓内外各邪影响于肺之喘,乃肺为本病之喘,与西医所指喘息性支气管炎相类。即《内经》所谓:“肺病者,喘咳逆气"之证。其喘之与咳,互相关联而不可分,故辨证与治疗,当如肺咳分阳虚阴虚,参见肺咳。
肾阳虚不纳气作喘《内经》谓:“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肾主闭藏,亦主翕纳,统摄下焦之气化。同时,翕纳呼吸之气,使其息归根。倘肾阳虚,则不能统摄其气化,至使其气化膨胀于冲任之间,随冲气上逆。同时,为肾行气之肝木,至此不能疏通肾气下行,亦转而上冲,吸入之气既未受下焦之翕纳,而转受下焦之冲激,于是喘证生。
往往证见:遗精、滑精,盗汗,心烦失眠,腰酸骨痛,肢体无力,头昏健忘,面色苍白或微*,足冷,少腹痞满,好眠,急行则喘咳,小便不利,出气多,吸气少,以吸入长气一口为快,劳动时则喘加剧。舌苔淡白。其脉细数,或沉而迟。
此乃肾阳虚不纳气作喘,必须扶肾阳,阳旺自能纳气,而喘自愈,四逆汤治之。
更有气喘不得卧,吐痰如泉涌,乃肾中无火,寒气作祟,水无所养,乃上泛为痰,则上方加茯苓通阳利水,肉桂助阳祛寒,其喘自平。
更有一种元阳将脱而喘者,阳衰阴盛已极,逼阳于外,阳气不得下潜,阴阳两不相接,其证见面白唇青,甚至发紺,口舌薰黑,全身一团阴气,此刻有大烧汗出之可畏。法宜大剂回阳收纳缓则不救,吴萸四逆汤治之。黑锡丹亦治之。
吴萸四逆汤:吴茱萸,附片,干姜,炙甘草。
黑锡丹:黑锡,硫*,胡芦巴,破故纸,茴香,沉香,木香,炮附子,金铃子,肉豆蔻,肉桂(有中成药出售)
肾阴虚水涸,火逆上冲作喘下焦肾水枯涸,阴虚火旺,则冲逆上焦,消烁肺金而喘。朱丹溪论喘曰:“喘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有阴虚挟痰喘者,则补阴降火。”而其论治,则以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加味为主,李梃、赵献可俱宗朱氏之说。但赵氏诋其方之流弊谓:“夫谓阴虚发喘者,丹溪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但如此治法,实流弊于后人。盖阴虚者,肾中之真阴虚也,岂四物阴血之谓乎?其火起者,下焦龙雷之火也,岂寒凉所能降乎?其间有有痰者,有无痰者,水挟木火而上也,岂竹沥枳半之能化乎?须用六味地*汤加门冬、五味大剂煎饮,以壮水之主,则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矣。”
故凡喘而见小便短赤,或*浊,咽干舌燥,口多渴,心多烦,腰胀。咳嗽吐痰难出,有时则痰稠粘而*。舌苔干*。脉滑数有力,或细而数。应以六味地*汤治之。
六味地*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
若唇口黑红,不思一切食物,咳嗽吐痰而帯咸味,喘促有似不能接续之状。舌苔干*带腻。脉现浮滑。此乃肾气不藏,肾水泛溢致喘,以滋肾丸补肾水不足,纳气归肾,则喘自平。
滋肾丸:知母,*柏,肉桂
肾阴阳两虚作喘:《内经》谓:“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盖劳则肾气伤而喘息于内,阳气张而汗出于外,外内皆越,故气耗散矣,此即肾阴阳两虚作喘。阳虚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肾不能纳气,故喘息迫促。
阴阳两虚作喘之人,往往是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一般证状为动则喘,有时面赤,但多时面色晄白晦黯,精神不振,饥不欲食,恶寒,四肢不温,但有时发潮热。舌质淡,苔白滑。脉多上盛下虚,或浮而弱,重按即无。此乃精不化气,阳不化水,阳浮阴孤,水泛火逆而致喘者,法当从阳引阴,以阴化阳,金匮肾气丸治之。
如水偏盛,则重用桂,附。火偏旺,则轻用桂,附以为别耳。
金匮肾气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心阳虚作喘心阳不足,影响血液循环,而伤及肺之喘,即西医所谓“心脏性喘息",亦《内经》谓,“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之证。
其证状大多呼吸困难,喘咳时胸中有痞塞感。心累心跳,苦闷不安,面容晄白无神,恶寒。舌苔白滑。脉现细数或结代。法当扶心阳,从阳生阴,取汁化血而益气,气血调和而喘自止,宜新订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治之。如心阳过弱,浊阴上逆,心下有水饮,心痛心悸,而微浮肿者,茯苓杏仁甘草汤治之。
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茯苓,半夏。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
脾肾阳虚作喘朱丹溪谓:“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類对其治疗,则谓:“脾肾虚者,温里之。”此证多见饮食减少,身体瘦弱,甚则遗精,盗汗、恶寒、面容晄白,困倦无神;其气若不相续,唇色乌黯,满口津液,不思水饮,恶生冷,喜热食。舌苔白滑。脉现沉细。治以附子理中汤,脾肾并补,则喘自止。
附子理中汤:制附子,*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制附片克,*参5克,干姜5克,白术5克,炙甘草克,
心脾肾阳虚作喘此类喘证,较上述诸种喘证为严重,常有生命危险,预后多不良。从临床证状、体征分析,似与现今西医所称之肺心病相当,并谓顽固性的慢性气管炎是肺心病的主要原因。从祖国医学角度来看,心脾肾三脏中一脏阳虚皆可影响及肺而作喘,此则三脏合而为病,故较诸种喘证为严重。
患者大都面容瘦削,虚怯无神,全身倦怠思睡,恶寒特甚,咳嗽,吐痰难出,多白涎痰,有时泡沫痰多,气喘不能平卧,出冷气,心悸心慌,脱腹胀满,饥不思食,大便澹泄,浮肿,嘴唇发紫紺。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有如石灰一层。脉多沉细或浮大而空。法当大力扶阳,以温阳利水而平喘,附子理中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
如因外感寒邪而加重喘咳者,则用大剂新订麻*附子细辛汤以平咳止喘。
胸痹之喘胸痹者,胸中之阳气不足,因于阴寒痰湿,痞塞不通也。而心肺同在胸部,则血之循环,气之出纳,并受痹阻,故其病常互相影响。素体阳虚,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金匮要略》谓:“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喻嘉言亦说:“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而阴邪则有寒邪与痰湿之别,兹分述其证治如下。
寒邪凝聚:患者大多面色苍白,虚怯无神,声音细微,恶寒特甚,胸背部互相牵引作痛,咳嗽,吐白泡沫痰,呼吸迫促,气短,嘴唇乌黯,满口津液。舌苔白腻。脉沉迟。此即《金匮要略》所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之证。法当辛温通阳,阳通痹去而喘息随诸证自愈。瓜蒌薤白白酒汤治之。
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白酒
若形寒身冷,甚至喘息不得卧,嘴唇发紺,脉沉微者,上方加附片以助阳祛寒而止痛平喘。
痰湿壅塞:此证较寒邪凝聚所现之证状为重,其痛由心痛牵引到背部亦痛,咳嗽,吐白涎痰或泡沫痰,呼吸迫促,不能平卧,迭被倚床而坐,此乃痰湿阻碍肺气之升降,故喘促更甚,以致不得卧,口中津液多。舌苔白滑而腻。脉弦缓。此即《金匮要略》所指:“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之证。法当通阳降逆,化痰祛湿,瓜蒌薤白半夏汤治之。
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半夏,白酒
若心胸部感觉痞满有气,同时胁下之气又逆而上迫心胸,此由痰饮水气互结胸中所致,上方加枳实、厚朴以泄胸中之气,胁下之气,则喘自平。
大气下陷作喘一般喘证所现证状,皆为不能纳气而吸气难。而本病之喘,不觉吸气难而反觉呼出难,此乃胸中大气虚而下陷,不能鼓动肺脏以行呼吸功能,不得不努力呼吸以自救,其呼吸迫促之形状有似乎喘,而实与其它不纳气之喘有很大分别。
若辨证不明,见其作喘而投以降气、纳气方剂,则凶危立见。本病与其它喘证之辨别,在于纵然呼吸有声,必不肩息,而其肩反下垂,言语声音特别细小,自觉说话提不起气,其脉多沉而无力;其它不纳气之喘,则剧者必然肩息,言语声音虽细微,但无提不起气之感。治宜升提其胸中下陷之大气,而喘自平,用补中益气汤治之。
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当归,*芪,*参,炙甘草,白术,陈皮,生姜,大枣。
产妇发喘产后发喘,大多虚证,因产后下血过多,荣血暴竭,最易感受外邪。如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面色红赤,气喘而咳嗽。舌苔红润。脉见细数。法当祛邪扶正,竹叶汤治之。
竹叶汤:竹叶,葛根,防风,桔梗,桂枝,*参,甘草,附片,生姜,大枣。
如外感寒邪,全身酸痛,咳嗽气喘,吐风泡沫痰。舌苔白腻而*。脉浮紧。甚至踡卧,息高气喘,恶心腹痛者,法当温经散寒,新订麻*附子细辛汤治之。
新订麻*附子细辛汤:麻*,制附子,细辛,干姜,桂枝,甘草。
麻*9克,制附片克,细辛克,桂枝5克,生姜克,甘草8克
若气血两虚,甚至气血将脱,证见发热汗出,声低息短,情势危急者,宜傅青主救脱活母汤急救之。又前论产后咳嗽诸方,可参酌互用。
救脱活母汤:*参,当归,熟地,枸杞,山茱萸,麦冬,阿胶,肉桂,黑芥穗
虚喘之证,大约如上列举,更有一种暴喘欲脱之危候,即类似西医所称之休克。
如大病、久病或大失血之后,其人阳衰已极,阴盛逼阳于外,阳气不得下趋潜藏,阴阳两不相接,呼吸错乱,而喘促立生。症见面白唇青,发紫紺,口唇薰黑,全是一团阴气,如现大烧汗出,喘急欲脱,危笃之甚。法当回阳救逆,急用大剂通脉四逆汤救其欲脱之阳,或用参附汤急治之。
通脉四逆汤:干姜6克,炙甘草克,制附片克,葱白引
护理本病之护理极为重要,首先注意寒暖调护,以免遭受外邪侵袭而诱发。忌吃刺激性食品,戒房事,节嗜欲,并锻炼身体,以增强抗病能力。从临证中体会,实喘由外受寒邪诱发者为多;而虚喘之证,因感寒而加剧者,比比皆是,故油脂酒浆,生冷瓜果,在所必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