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胸膜瘘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全身最重要穴位讲解一
TUhjnbcbe - 2021/4/27 11:58:00

重要提示:

、为弘扬中华传统中医造福人类,本文将从网络下载剪辑整理,以便于广大中医爱好者快速准确查找各个穴位及作用和针刺按摩艾灸等方法。文中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医院医师。

、本文一直在搜集整理完善中!

一、尺泽

二、孔最

三、列缺

四、太渊

五、鱼际

六、少商

七、合谷

八、手三里

九、曲池.

十、内迎香

十一、四白

十二、地仓

十三、颊车

十四、天枢

十五、水道

十六、梁丘

十七、足三里

十八、条口

十九、陷谷

二十、隐白

二十一、公孙

二十二、三阴交

二十三、地机

二十四、极泉穴

二十五、神门

二十六、少府

二十七、后溪

二十八、养老

二十九、天宗

三十、睛明

三十一、攒竹

三十二、通天

三十三、玉枕

三十四、大杼

三十五、肺俞

三十六、厥阴俞

三十七、涌泉

三十八、太溪

三十九、照海

四十、复溜

四十一、内关

四十二、关冲

四十三、膈俞

四十四、肾俞

四十五、大肠俞

四十六、小肠俞

四十七、委中

四十八、秩边

四十九、下承山

五十、束骨

五十一、至阴

五十二、中渚

五十三、四渎

五十四、翳风

五十五、角孙

五十六、阳白

五十七、风池

五十八、肩井

五十九、居髎

六十、环跳

六十一、风市

六十二、阳陵泉

六十三、悬钟

六十四、丘墟

六十五、太冲

六十六、蠡沟

六十七、关元

六十八、中极

六十九、至阳、灵台

七十、大椎

七十一、哑门

七十二、素髎

七十三、水沟

七十四、龈交

七十五、小鱼际

一、尺泽

(一)位置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尺泽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微屈肘取穴

尺泽穴属于手太阴肺经穴,尺泽穴位于人体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取穴

伸臂向前,仰掌,掌心朝上。微微弯曲约5°。以另手手掌由下而上轻托肘部。弯曲大拇指,指腹所在的肘窝中一大凹陷处即是。

尺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有桡侧返动、静脉之分支及头静脉。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及桡神经。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皮神经外,还有头静脉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经头静脉、皮神经之间,穿肘深筋膜,进入肱桡肌。肱桡肌和其深面的肱肌之间有桡神经,该神经于此分为深、浅二支。深支支配肱桡肌,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神经→肱肌。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干经过,并有桡神经深支、肌皮神经肌支和桡侧剐动脉前支(肱深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和头静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少,性温热(即是血液)。运行规律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二个方面,一是汇合本穴的经水循肺经下行孔最穴,二是穴内的经水不断气化并上行天部。

尺泽穴属于手太阴肺经穴,尺泽穴位于人体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二)功效作用

功效主治:咳嗽、气喘、补肾、过敏。尺,长度的单位;泽,指水之聚处。在“考骨度法”中,有从腕至肘定为一尺者,穴当肘窝深处,为肺经合穴,属水,扬上善指出水井泉,流注行已,便于入海,因名尺泽。尺泽穴属于手太阴肺经,出自《灵枢·本输》,又名*受、*堂,为肺经的合穴。“合”即有汇合的意思,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似百川汇合入海,故称为“合”。尺泽穴为肺经合穴,既具有合穴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考证古代针灸医籍,治疗半身不遂多取阳经穴,如《针灸大成·治证总要》中说:“阳证中风不语,手足瘫痪者,合谷,肩髃,手三里,百会,肩井,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阴证中风,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挛,此是阴证也。亦依治之,但先补后泻。”但近年来,医院采用以内关,尺泽等阴经穴为主,阴阳经穴配合的方法治疗中风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弥补了古代针灸医籍的不足。

(三)主治病症

按摩此穴对无名腹痛有特效;

对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咽喉肿痛有一定疗效;尺泽穴是最好的补肾穴,通过降肺气而补肾,最适合上实下虚的人,高血压患者多是这种体质。肝火旺,肺亦不虚,脾气大但很能克制自己不发火(金能克木)的人常会感到胸中堵闷,喘不上气来。此时可点揉肺经的尺泽穴。尺,此字在这里不指尺寸,而是暗指肾脏(中医诊脉讲“寸、关、尺”,而“尺”正是肾脉之反应处);泽,是雨露,引申为灌溉,由此可知,此穴有补肾之意;肘臂肿痛、皮肤痒、过敏等病症,长期按压此穴,会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效。

(四)配伍

配委中治疗急性吐泻(以刺血为用)。

配曲池可治疗肘臂挛痛、膝痛。

配少商治疗咽喉肿痛。

配孔最、鱼际、上星治疗肺热咳血、鼻衄。

配中府、鱼际、孔最、肺俞治疗急性咳喘。

配肺俞、列缺治疗风热咳嗽。

配内关、膻中、肺俞治疗胸痛。

配后溪透劳宫可舒筋通络。

配合谷、曲池治疗臂、肘痛不举。

配膏肓治疗肺痨。

配太渊、经渠缓解治疗咳嗽,气喘穴缓解治疗肘臂挛痛;

配孔最缓解治疗咳血,潮热。

配伍穴位:少泽、膻中、乳根治乳痈

配伍穴位:丰隆、强间、列缺治咳嗽

配伍穴位:少商、中冲、商阳治中暑

(五)临床应用

治咳嗽,气喘:尺泽,列缺、肺俞。

治急性咽喉肿痛∶独取尺泽,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治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尺泽,合谷。

治急性吐泻、中暑∶尺泽,委中。

尺泽穴为手太阴肺经所入之合穴。该穴主治众多,应用极广,尤其对痛症疗效非凡,可治全身疾病。取穴方法:按压5——8分钟,或视青筋刺血。要点:按压尺泽穴后向外侧大筋挤压,指下可摸到结节,以胀痛为准。凡人体不适,按压此处皆有胀痛感。或伸臂握拳拳眼朝上,取肘部最高处。已验证治疗:整条腿外侧痛;坐骨神经痛;

腹痛、痛经;肩颈背痛;胆结石、肾结石痛、腰痛、腰椎增生;各类扭伤(有加强疗效作用);抽筋;

肺经主治:肺部疾患、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部胀满、支气管哮喘、呕吐泄泻(取效很快)、潮热、舌干、小儿惊风、乳痛;点刺放血可治咽喉炎,所有上肢痛、肩臂不举、定喘、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梗(凡心脏之疾,尺泽穴处多有青筋出现),脑梗,手腕痛、急性扁桃体炎;止喘特效方:鱼际、内关、尺泽;手足干裂出血:尺泽、委中点刺出血;其它有待验证。随症加:在运用尺泽穴时,如果能灵活运用耳穴相应部位,相应部位高升点和体穴等,效果会更加突出,疗效也更加巩固持久。如肩痛加足部肩的高升点,腰痛加全息腰或腰腿点等。因此,要灵活运用周尔晋的“X形平衡法”,就必需将周老整个理论体系烂熟于心,熟能生巧,方能运用自如。按压时嘱患者活动患处,如疾在体内,则深呼吸或轻拍患处。

效果:立即止痛或缓解疼痛。运用尺泽穴缘于我的一次治疗。一天,我的一位亲戚因受凉造成右腿疼痛,来电话问我能否治疗,因他在外地已治了十几天,毫无效果,到我家时,因腿痛行走困难,要人搀扶,他说整条腿外侧都疼,医生说是坐骨神经痛。经检查,我发现其外侧主要是胆经循行区域痛。根据“X形平衡法”考虑,应在左臂找高升点,把整条腿考虑进去运用“X形平衡法”,其高升点应在左臂中段,经仔细寻找,只有尺泽穴压之特痛,我就压尺泽,并嘱其活动右腿,几分钟后,患者说腿不痛了,我让其走几步看看,已无大碍,第二天早晨虽不痛了,又压了一次巩固疗效,可说是一次治愈。这次治疗对我来说意义非比寻常,我开始思考疾病治疗的思路问题。后来,我碰到肩颈背痛、腰痛、肾结石痛、腹痛、胃疼等痛症患者,有意的去压尺泽穴,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发现,凡痛症,尺泽穴压上都痛,其它疾病也一样,尤其中风偏瘫的病人和那些慢性、陈年难治的病人,尺泽穴压上就痛苦异常。在治疗过程中,我往往采用尺泽穴配各相应部位高升点或其它穴位,一次仅取—穴,却能收到惊人的效果,如腰痛,尺泽穴配腰腿点或全息腰;肩痛,尺泽配足部肩高升点,如果要让它好的更彻底,再配相应耳穴。为什么尺泽穴会有如此效果呢?百病无非气血之病,尺泽穴乃肺经之穴,肺主气,尺泽为肺经合穴(水穴),合主气逆(合治内腑)又在心经之侧,心主血,兼具活血之妙,治风先活血,治多种气闭、耳鸣、耳聋也很有效。具体说来,尺泽为金之水穴,能治本经火热病如扁桃体炎、咽喉炎;金水同源,合水与肾水五行相应,又能治尿意频数等肾脏之疾;由于金能克木,水能润木,木主筋,所以是理筋要穴;而通过与复溜(水之金穴)并用又能达到金水相通之效而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从“X形平衡法”来说呢,可以这样来考虑,人体有“三弯”,即肘弯、腿弯、腰弯,此“三弯”乃人体气血经络之要塞,最易发生气血瘀阻。尺泽穴位于肘弯之侧,所以对“三弯”附近的疾病皆可治疗。(我们可以顺此思路,可以思考曲池、委中、阴陵泉、少海等三弯附近穴位的主治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从全息顺对应来看,尺泽穴可治头、肩、颈、背、胸、膝部疾病);从全息逆对应来看,尺泽可治腰腹部、手腕、足踝部疾病。如果再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膀胱通,手足同名经相通,五行生克等方面来考虑,则治疗的范围更加广泛。由此,我们有理由说:尺泽可治全身疾病。

(六)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

按摩尺泽穴的功效:汇聚肺经阴液并循肺经的地部渠道运行。

急性胃肠炎:在尺泽附近的静脉放血。方法:暴露肘窝静脉,用碘酒消*,再用酒精脱碘后,令患者掌心向上握拳,医者用掌由患者腕部向肘推~5次,最后一次手要停在距静脉三横指处。捏紧前臂,使静脉怒张,另一手持三棱针对准静脉,缓慢刺入,以穿透管壁为限,再缓慢出针、血即流出,腹痛、恶心立止,操作完毕,患者屈肘止血。

针灸

膝关节病:直刺,有适当针感时,边捻针边叫患者活动膝关节;也可针完起针后叫患者活动膝关节。

针刺尺泽穴的方法:

直刺0.8-.寸,不宜太深,一般不宜超过寸。也常以点刺放血为用。可灸,但临床较少用之。局部酸胀,针感向前臂或手部放散。(点刺出血,用于急性吐泻)

剌血:咽喉肿痛、咳喘,可在尺泽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毫升。

弯曲大拇指,以指腹按压尺泽穴,每次左右手各按压?分钟。

治疗功用:清宣肺气,泻火降逆。

按摩

伸臂向前,仰掌,掌心朝上;微微弯曲约5度;用另一只手,手掌由下而上轻托肘部;弯曲大拇指,以指腹按压,有酸痛的感觉;每次左右两手各按压~分钟。

按摩尺泽对于无名腹痛有特效。

对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咽喉肿痛有一定疗效。

尺泽是最好的补肾穴,通过降肺气而补肾,高血压患者多是这种体制,肝火旺,肺亦不虚,脾气大但很能克制自己不发火的人常会感到胸中堵闷,喘不上气来,此时可以点揉肺经的尺泽穴进行缓解。

肘臂肿痛,皮肤痒,过敏等病症,长期按压尺泽穴,会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效。

本穴针刺不宜过深,《素问?刺禁论》载:“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王冰对此注曰:“肘中,谓肘屈折之中,尺泽穴也。”故针刺时应当注意不宜深刺,以免会发生上述不良现象。

本穴虽然可灸,但临床较少用之,更不能用瘢痕灸,若瘢痕灸,则会伤及到关节,造成关节损伤。

二、孔最

(一)位置

孔最穴属于手太阴肺经穴,孔最穴位于人体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秒钟取穴一手手臂前伸,于腕横纹处定太渊穴,再于肘横纹中定尺泽穴,两穴连线上,太渊穴上7寸即是。取穴技巧伸臂侧掌,在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的中点上寸处取穴。穴位解剖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分布;深层有桡神经浅支和桡动脉经过,并有正中神经肌支、桡动脉深支和桡侧返动脉分布。

(二)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

痔疮、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痛、热病、头痛、咯血、咳嗽、嘶哑失声、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炎、扁桃体炎、手指关节炎、肋间神经痛。功效

清热止血,润肺理气,平喘利咽。将肺经冷降的水液分润脾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性温热。运动规律

经水一部分循肺经向列缺穴流行的同时又不断地渗入脾土之中,另一部分则在吸收脾土之热后气化上行天部。

(三)穴位配伍

孔最穴配曲泽穴、肺俞穴,适用于咳血;

孔最穴配肺俞穴、风门穴,适用于咳嗽、气喘;

孔最穴配少商穴,适用于咽喉肿痛。

配伍穴位:承山穴、会阳穴、孔最穴治痔疮

配伍穴位:肩中俞穴、天宗穴、中枢穴、孔最穴治支气管哮喘

配伍穴位:外关穴、孔最穴、章门穴、肩穴治肋间神经痛

配肺俞、尺泽穴治咳嗽,气喘;

配鱼际治咳血。

配大椎、肺俞穴治肺炎。

配大椎、肺俞穴、风门穴,治哮喘。

配列缺、治支气管炎。

配少商,有清热利咽,止痛的作用。治咽喉肿痛。

配肺俞、后溪穴、鱼际穴,治咯血。

配肺俞、风门穴,有宣肺止咳定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配曲池、少商穴,治喉痹。

配承山、鱼际穴、长强穴、二白穴,治痔疮下血。

配合谷、大椎穴,有疏风解表,泻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热病无汗,头痛。

(四)临床运用

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炎、扁桃体炎、肋间神经痛等。鱼腥草穴位注射主治支扩等引起的咯血;配肺俞穴、风门穴主治咳嗽、气喘,用电针刺激治疗哮喘发作期;配少商穴主治咽喉肿痛。

对现代上班族来说,孔最穴能够帮不少大忙。由于脑力劳动者长时间坐着从事脑力工作,运动的机会相当少,非常容易患痔疮,经常按压孔最穴不仅可以缓解痔疮的疼痛,也可以调理肺气,清热凉血。

(五)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寒则灸之或深刺补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弹拨孔最穴00~00次,能够防治肺部疾病。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0分钟,每天一次,可缓解治疗前臂冷痛。拔罐疗法用气罐留罐5~0分钟,隔天一次,可缓解治疗前臂酸痛、头痛等。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孔最穴~5分钟,隔天一次,可改善发热无汗、咽痛、头痛等。

针刺方法

直刺0.5~寸,局部有酸胀、沉重感,有针感向前臂放散。

注意:针刺时应避开桡动、静脉,以防刺破血管,引起出血。

其他

疾病概述:

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痔,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按摩顺序与技法:

承山穴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它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可用拇指按压的方式按摩分钟,然后用中指的指腹按揉会阳穴,左右两侧穴位每次各按揉约分钟,最后按压孔最穴0分钟

三、列缺

(一)位置

导读:列缺穴归属手太阴肺经,有缓解治疗咳嗽气喘、落枕、头痛、半身不遂、咳嗽、咽喉肿痛、感冒、支气管炎等作用。

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详见本文图解列缺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取穴技巧以被取穴者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在食指尖到达处即是。列缺穴的准确位置:在骨头的高峰,用指甲在上面掐一掐,有个小小的骨缝。

列缺穴的简单取穴方法:两个虎口交叉,腕关节伸直,食指尖所能达到的地方就是列缺穴的位置,认真体会那个骨缝,顺着骨缝用指尖掐按,或用皮肤针敲打。(慢性的急性的咽喉炎最好都不用灸法)详情点击:慢性咽喉炎的治疗穴位》》穴位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二)作用功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即血),性温热。运行规律本穴的气血走向有三支。第一支经水流向任脉,第二支经水流向大肠经,第三支经水循肺经主干道而下行于经渠穴(当肺经经水量大并超过上述渠道的分流作用时,肺经经水则循脾部溢流)。功能作用将肺经经水分穴流于任脉、大肠经,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偏、正头痛,颈项僵硬,落枕,颈椎病咽喉痛、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麻痹、桡骨部肌炎、哮喘、感冒、支气管炎、鼻炎、齿痛、脑贫血、项强、惊悸、半身不遂、神经性头痛等(三)穴位配伍

列缺穴配大椎、曲池、太冲,适用于高血压;

列缺穴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列缺穴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列缺穴配合谷治外感。

列缺穴配后溪治头项痛。

列缺穴配阳溪治腕关节痛。

列缺穴配合谷、后溪,治头项痛。

列缺穴配太渊、尺泽、足三里,治肺痨。

列缺穴配经渠、太渊,治掌中热。

列缺穴配后溪、少泽、前谷,治疟疾。

列缺穴配风池、风门、合谷,有疏风解表止咳的作用,主治感冒,咳嗽,头痛,项强。

列缺穴配照海,有降气平喘利咽的作用,主治咳喘,咽喉疼痛。

列缺穴配照海,适用于阴虚咽喉疼痛。

项强配伍穴位:列缺、角孙

配伍穴位:列缺、丰隆、天池治咳嗽

配伍穴位:合谷、足三里、气舍、列缺、风池、天冲治瘿气

配伍主穴:合谷、大椎、太阳、风池。配合以下穴位可治风寒感冒。

若为风寒者,可加风门、肺俞;

若为风热者,可加入曲池、尺泽、鱼际;

若为暑湿者,可加入中脘、足三里;

体虚感冒者,可加用足三里;

鼻塞流涕者,可加入迎香穴;

喉咙痛者可加入少商穴;

全身酸痛者可加身柱穴。

可以采取拔罐疗法,选择大椎、身柱、大杼、肺俞等穴位,对风寒感冒是不错的选择。

(四)临床运用

治腕部狭窄性腱鞘炎,列缺穴配偏历穴(或阿是穴),阳溪穴;治肾阴虚之咽喉干痛,列缺配照海。列缺穴是肺经与大阳经的络穴,在临床诊断上,具有可以辨证虚实的特点,脉气实的时候,此穴会显现肿块或隆起状态;脉气虚时,便会有陷下的现象。各种头痛、头晕、目眩或兼有咳嗽、咽喉肿痛等颈项部位病症的人,按压列缺穴都有立竿见影之功效。

疾病概述:项强指头部后项的肌肉筋脉牵引不舒的症状。一般是由于外感风寒,寒邪侵入太阳经络,经气不舒所致。项强常与头痛并见,是太阳病的主症之一。也有由于湿邪阻滞肌肉,或热邪灼伤筋脉而致。急诊中多见颈项部剧烈疼痛并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等。头项行列缺--治疗头部脖子的疾病问题如:头痛包括受风寒感冒,颈椎酸痛都可以找列缺穴,列缺穴的取穴方法:两个虎口交叉,食指平行搭过去,食指尖按到的这个地方有个骨头,骨头的上端就是列缺穴。大家不用太考虑穴位的定位准备不准备,只要与我讲的方法一致就是对的。今天给大家讲到的找穴位的方法就叫同身寸,意思就是你自己身体的尺寸,来找你的穴位,这是百分之两百的准备。如果你是左侧偏头痛的话,你就按右手上的列缺穴,如果是右侧偏头痛就按左侧。列缺穴治疗头痛、失眠、神经衰弱。

(五)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

任脉不通则向内直刺多提插捻转,表里不通则横向外刺,本经受阻则循经而通。寒则补之,热则泻之,皆无灸,灸亦无功。少商穴的操作方法最好用皮肤针小头叩刺,因为它面积太小了,敲打出血来。在家里我们可以把缝衣服的针放在火上烧一下,消消*,然后用酒精把这儿擦一下,浅刺,然后挤出棉球擦掉,再挤,一般擦掉五到十滴。一边操作一边让病人吞口水。按摩顺序与技法:双手交叉让一手的食指刚好落于另一手的列缺穴处,顺时针按摩0次,逆时针再按摩0次;接着将双手抱住头部,拇指落于角孙穴处,按摩分钟即可。按摩疗法用大拇指弹拨列缺穴00~00次,能清泻肺热。按法:用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逐渐用力,作深压捻动。掐法:用拇指指端甲缘按掐列缺穴处,作下掐上提的连续刺激。揉法:用拇指指端揉动列缺穴。推法: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作有节律而缓慢均匀地推动。艾灸疗法用艾条雀啄灸5~0分钟,每天一次,可改善桡骨茎突腱鞘炎。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0分钟。

注意:不宜瘢痕灸,以免影响腕关节的活动。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孔最穴~5分钟,以出痧为度,可用于治疗咽痛、颈痛等。

针刺疗法向上斜刺0.~0.寸,局部酸胀,沉重或向肘、肩部放散(向下斜刺0.~0.5寸)。

注意:针刺手法不能过强,以免伤及骨膜,造成剧痛及腕部无力。

治法:任脉不通则向内直刺多提插捻转,表里不通则横向外刺,本经受阻则循经而通。寒则补之,热则泻之,皆无灸,灸亦无功。

四、太渊

(一)位置取法

仰掌取穴,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仰掌,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取穴。

快速取穴:掌心向上,腕横纹外侧摸到桡动脉,其外侧即是。

穴位解剖

太渊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桡骨骨膜。有桡动、静脉。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在皮下筋膜内,经桡神经浅支、头静脉与桡动脉掌浅支之间,穿前臂筋膜,在桡动、静脉外侧,拇长展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达深部桡骨骨膜。前肌(腱)由桡神经支配,后肌(腱)由正中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展肌腱。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动、静脉干经过,有正中神经肌支和骨间后神经(桡神经分支)分布。

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及桡动、静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性水湿之气。运行规律:本穴气血的运行是由地之天部流落地之地部,在由高位流向低位时,经水大部分化为水湿气态物逸散于天部层次。

(二)功效与作用

散化肺经地部水湿,向天部输送肺气。

太渊穴有止咳化痰,通调血脉的作用。

太渊穴有宣肺止咳,宽胸利气作用。

太渊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原穴,为肺脏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又为五输穴之输穴,配五行属土,为肺金之母,故擅治肺气虚诸证。

太渊穴为脉之会穴,故可治血脉闭阻之无脉症。

手太阴经筋“下结胸里……抵季肋”,故太渊穴治疗肋间痛。

“还循胃口……从肺系横出腋下”,故太渊穴能治胃肠病、咽喉病。

太渊穴有顺气平喘、化痰止咳之用,治肺胀、喘满、狂言、嗌干、妒乳等症,以清凉退热之功为多,凡诸郁热之宜以清凉者,皆可取此穴。

主治病症

太渊穴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咳血,唾血,咽喉肿痛,胸痹,胸闷,胸痛,胸背痛,心痛,心悸,噫气上逆,腹胀,噫气,呕吐,呕血,心绞痛,无脉症,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腕痛,手腕无力,半身不遂,肋间痛,掌中热,目生翳膜,咽干,聋哑,无脉症,经闭,痛经等。

太渊穴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太渊主要用于呼吸系统及心胸疾患等。如咳嗽、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及哮喘、百日咳、肺结核、胸闷、心痛、心悸、噫气上逆、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掌中热、无脉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太渊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痛、胸痹、腕掌关节痛、无脉症等。

肺胸病:外感,咳嗽,气喘,心痛,胸背痛。

胃肠病:腹胀,噫气,呕吐,呕血。

妇科病:经闭,痛经。

五官病:咽喉肿痛,目生翳膜,咽干,聋哑。

经脉病:手腕无力、疼痛,半身不遂,肋间痛。

其他病:无脉症。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无脉症,脉管炎;

其它:肋间神经痛,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膈肌痉挛。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性水湿之气。运行规律本穴气血的运行是由地之天部流落地之地部,在由高位流向低位时,经水大部分化为水湿气态物逸散于天部层次。

(三)配伍

太渊配列缺治咳嗽风痰。

太渊配内关、神门治胸痛,心悸,心痛。治失眠。

太渊配人迎治无脉症。

太渊配内关、四缝,治百日咳。

太渊配鱼际、肺俞、列缺,治咳嗽、气喘。

太渊配丰隆、天突,治风痰咳嗽。

太渊配内关、人迎,治无脉症。

太渊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

太渊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配伍穴位:太渊、膻中、丰隆治支气管炎

配伍穴位:太渊、大椎、肩井治感冒

配伍穴位:神门、太渊治失眠

(四)临床应用

对肺功能有明显调整作用:用肺功能测定仪检测针刺太渊后肺通气功能障碍者的肺功能,结果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者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肺活量的比值及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量数值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太渊有改善肺通气量的作用,可使肺呼吸功能加强。

针刺太渊穴可降低气道阻力,改善肺通气量,使肺的呼吸机能加强[]。

对血液运行失常及出血等疾患有较好的疗效:临床观察表明,针刺太渊对咯血及脑出血均有显著效应。

对血压有较好的调整作用:临床观察表明,针刺太渊对期高血压有降压作用。

临床观察,针刺太渊穴对咯血及脑出血均有显著效应,对血压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对三期高血压有降压作用。

(五)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法

一般直刺0.~0.5寸,避开桡动脉。

直刺0.~0.寸,局部有酸胀感。

膈肌痉挛(呃逆):避开动脉直刺0.~0.5寸,使局部酸胀。

脉管堵塞:针法同上。

注意:穴下有桡动脉,针刺时应避开动脉。

灸法

可灸。禁直接灸。艾条灸~5分钟。

艾炷灸~壮,艾条灸5~0分钟。

注意:不宜瘢痕灸。

按摩①用拇指指腹用力点揉太渊分钟,直至穴位处有酸胀感,能很快缓解咳喘。

用拇指及指甲尖掐按太渊,每次~分钟,可预防心肺疾病。

用拇指按压片刻,然后松开,反复5?0次。

②按摩顺序与技法:先以拇指端交替点压对侧合谷穴各分钟;再用一手的拇指与中指弹扣对侧少商穴十余下,然后换手依法操作另一侧;接着双手握拳伸出拇指,以指腹轻按揉喉结旁.5寸处人迎穴分钟;最后按压太渊穴0次。

刮痧:从下向上刮拭。用大拇指的指腹和指甲尖垂直方向轻轻掐按穴位,会有酸胀的感觉。分别掐按左右两手,每次掐按穴位?分钟。

五、鱼际

(一)位置

鱼际穴属手太阴肺经,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此处肌肉丰满隆起,形如鱼腹,穴又当赤白肉际结合之处,脉行其上,故名。

位于人体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在第一掌骨的中间。

取穴技巧仰掌,在第掌关节后,第掌骨中点,掌后白肉(大鱼际肌)隆起的边缘,赤白肉际处。

秒钟取穴一手轻握另一手手背,大拇指指尖垂直下按第掌骨中点肉际处即是。穴位解剖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鱼际穴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筋膜-鱼际筋膜-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有拇短展肌,拇指对掌肌;有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掌侧为正中神经掌侧皮支。针刺鱼际方向

(二)功能作用

清热利咽,止咳平喘,通经活络,清热凉血,疏肺利咽。

清宣肺气,清热利咽此穴为肺经荥穴,五行属性属火。“荥主身热”,故此穴具有清肺泻火,清宣肺气的作用,可治疗风热犯肺,或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的咳嗽气喘、胸闷胸痛;肺热灼络之咯血;热郁咽喉之肿痛;热邪壅滞,肺金不呜之失音等。因此穴位于手掌部,有循经远治的作用,可疏经通络,治肘臂挛痛;亦有近治作用,可治手指挛痛,指麻瘫痪。

主治病症失音、咽喉肿痛、咳嗽、咳血、发热、支气管炎、头痛、眩晕、胃出血、汗不出、风寒、脑贫血等

鱼际穴为手太阴肺经的荥穴,具有清肺热,定喘咳,利咽喉,止疼痛,清胃降浊的作用。针刺鱼际有平喘之功,可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哮鸣音减少,肺最大通气量增加,还可改善肺呼吸功能,使呼吸平稳。

(三)配伍疗法

配少商治疗喉痹;

配大杼,风门治疗咳嗽。

配曲池,合谷,尺泽,商阳,针刺泻法,清泻肺热,治疗肺热壅盛之咳嗽,气喘,咳痰*稠,口渴,胸痛等。

配肺俞,劳宫,行间,针刺泻法,清肝泻肺,治疗肝火犯肺之咳血。

配尺泽,孔最,百劳,然谷,针刺鱼际,补尺泽,滋阴降火,治疗阴虚火旺之咳血。

配太溪,照海,廉泉,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润肺,治疗阴虚咽喉肿痛。

配膺窗,温溜,足三里,足临泣,膻中,乳根,针刺泻法,清热解*,治疗热*乳痈。

失音配伍穴位:哑门、天鼎、扶突、鱼际

配少商,合谷,曲池,天突,少商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风热咽喉肿痛;

配扶突,天鼎,二间,太溪,针刺泻法,治疗风热失音。

咽喉肿痛配伍穴位:合谷、少商、人迎、鱼际

咳嗽配伍穴位:孔最、尺泽、鱼际

支气管炎配伍穴位:鱼际穴、膻中穴、丰隆穴

(四)临床应用

在课堂上讲课,很多教师都喜欢在讲台上放一杯水,讲了一阵课后,喝一点水,润润嗓子,可是,仍然还是有很多老师在讲完一堂课后,觉得嗓子干燥,喉咙嘶哑。鱼际穴对于那些由于讲话太多,引起声带发炎,从而导致失声的人,具有良好的疗效。

临床用于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自汗,盗汗,鼻衄,乳腺炎,疳积,手指肿痛的治疗。

本穴疏散肺经风热作用较强,配尺泽,曲池,中府,大椎,针刺泻法,治疗风热咳嗽;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配合谷主治肺热所致的咳嗽、咽喉肿痛、失音;配孔最、天突等主治哮喘发作期;单针鱼际穴对口干舌燥者有良好的作用;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疾病概述:声音嘶哑,甚至完全不能发出声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又称作“瘖”。

(五)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顺序与技法

施术者右手拇指指腹轻揉哑门穴区,然后,左手扶前额,右手指间重取哑门穴;接着左手扶头顶,嘱患者头略后仰,右手拇指、食指分别捏拿两侧天鼎穴与扶突穴,用力适度;最后按压鱼际穴分钟。用大拇指指尖用力掐揉鱼际穴,可缓解治疗咳嗽、咽痛、身热(平时可经常两手对搓,也可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压鱼际,感觉酸痛时,再稍稍坚持一会儿)。

首先,治疗急性咽喉炎不能用灸法,红肿疼痛的不能用灸法。用指压法,顺着经脉上下左右的移动,而且作用力的重点往上。

皮肤针叩刺法,敲打鱼际穴,要求敲出血来。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0分钟,每天一次,可缓解治疗牙痛。

刮痧疗法用刮痧板棱角刮鱼际穴,施以旋转回环的连续动作,隔天一次,可治疗咳嗽。

针刺方法直刺0.~0.5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挑治

直刺,或针尖刺向掌心,针0.5同身寸左右,出现针感后,留针0-0分钟。局部疼痛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5壮,或温和灸5-0分钟。

支气管哮喘:用寸针向掌心方向刺入0.~0.5寸,使局部酸胀,哮喘会迅速平复,肺部哮鸣音消失,体表压痛消失。

岔气:针法同上。

注意:本穴多不用补法,忌手法过于猛烈,禁瘢痕灸。针刺鱼际功能主治

六、少商

(一)位置

位于人体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寸。

在大拇指的指甲角,大拇指指甲角旁开一分,就是这个指甲角一点点。取穴技巧手拇指末节桡侧,沿指甲桡侧面画一直线与指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按压后会产生疼痛感。秒钟取穴将大拇指伸直,用另一手大拇指弯曲掐按该手大拇指甲角边缘处即是。穴位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二)功能作用

清肺利咽,开窍醒神此穴为肺经之井穴,五行属性属木,其疏通、条达、开泄之作用较强,善清肺泻火,驱邪外出,治疗外感风热郁遏肺经之咳嗽气喘,郁遏鼻、咽之咽喉肿痛、鼻衄。井穴宣泄郁热的作用很强,“井主心下满”,故此穴可治疗热邪内郁,气机阻滞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井穴又为根穴,是阴阳交会之处,故善调气血阴阳之逆乱,开窍启闭,醒脑宁神,用于治疗经络闭阻、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的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狂等神志病变。井穴为阴阳经气血交会贯通之处,因此具有活血通络之效,可治疗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手指麻木。

主治病症流行性感冒、咳嗽、呕吐、气喘、发热、腮腺炎、扁桃腺炎、咽喉肿痛、小儿惊风、*疸、昏厥、癫狂、脑溢血等

(三)穴位配伍

流行性感冒配伍穴位:迎香穴、少商穴咽喉肿痛配伍穴位:合谷穴、少商穴、人迎穴、鱼际穴小儿惊风配伍穴位:五处穴、支沟穴、少商穴*疸配伍穴位:阳陵泉穴、中封穴、期门穴、少商穴

少商配商阳治咽喉肿痛。

配人中治中风昏迷,休克。

配其他十一井穴治高热不退。

少商配天突、合谷,治咽喉肿痛。

少商配太冲、经渠,治喉中鸣。

少商配水沟、涌泉,治小儿惊风。

少商配合谷、颊车,治急性扁桃体炎。

少商配中冲、关冲,有醒脑开窍,泄热启闭的作用,主治中风昏迷。少商配合谷,有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少商配大敦,有镇心涤痰,泻肝清热的作用,主治狂证。

中风急救:配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双手均刺,强刺激,或点刺放血。

(四)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扁桃体炎、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三棱针点刺主治重症肺炎所致的高热、惊厥、呼吸急促和中风昏迷;配商阳主治咽喉肿痛。

每年冬春季节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发期,不管老人、儿童还是成人,只要因为冷热不均、稍感风寒就有可能会喷嚏连天,严重的甚至还会不断地流眼泪与流鼻涕,既有碍于外在形象,也影响了学习和工作。此时经常掐按少商穴就可以了。

咽喉肿痛:三棱针点刺放血。方法:消*穴位,医者用拇指由患者的大鱼际向指端推~5次,最后一次停在指关节处,捏紧拇指,另一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针孔要大,挤出血0~5滴,使血由暗红变淡为宜。

外感身疼无汗:用0.5寸针刺该穴,捻转使局部刺痛。

中风急救:配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双手均刺,强刺激,或点刺放血。

(五)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疗法用拇指指尖用力掐揉少商穴,可治疗中暑、中风昏迷。(用拇指尖轻轻掐揉少商穴,揉到少商穴不痛。

按摩顺序与技法:首先两手微握拳,以屈曲的拇指背面上下往返按摩鼻翼两侧,直到鼻翼呈局部红、热,然后捏拿少商穴0次。

艾灸疗法用艾柱直接灸少商穴,每天一次,可改善神智恍惚、言语错乱。刮痧疗法用角刮法刮拭~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疗咳嗽、咽痛、身热等。针刺疗法浅刺0.寸,或点刺出血。

一般斜刺0.~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直刺0.寸,或向腕平和0.~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浅刺0.~0.寸,局部有刺痛感,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向腕平刺0.~0.寸,局部胀痛。

三棱针点刺出血,推血至指端捏紧,迅速刺入并挤出5~0滴血。

咽喉肿痛:三棱针点刺放血。方法:消*穴位,医者用拇指由患者的大鱼际向指端推~5次,最后一次停在指关节处,捏紧拇指,另一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针孔要大,挤出血0~5滴,使血由暗红变淡为宜。

外感身疼无汗:用0.5寸针刺该穴,捻转使局部刺痛。

注意:不能强刺激,以免局部疼痛。

七、合谷

(一)位置

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先以右手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或着食指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丘,往后走为山谷凹陷处,即是此穴。(把手并上的时候,最高的突起处,就是合谷穴。或用一支大拇指的横纹对准另一支手的虎口,直接按下去的位置就是合谷穴,按住以后按照一定的方向按揉,合谷穴其实一个保健穴,就算平时没有什么病的情况下,按揉它对身体也有好处。)秒钟取穴右手拇指、食指张开呈90°,以左手拇指指尖关节横纹压在右手虎口上,指尖点到处即是。取穴技巧①在手背,第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②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置在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在拇指尖下。穴位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二)功效与作用

冷嗽:受寒后咳嗽日久不愈,胸闷憋气,咽喉不爽,针之用补法:即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操作5分钟,可迅速理气宽胸。

配穴:三阴交用泻法,效佳。

牙痛:强刺激止痛好。

止汗,发汗:配复溜,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合谷、复溜双侧均针,以出现针感为度。

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的作用。

疏风解表、清泄肺气、通降肠胃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贯颊,经过面部和唇、鼻与足阳明经相联系,足阳明经别系目系,手阳明络脉入耳中,又手阳明经筋结于颊、頄(鼻旁颧部)、颔部(颞颌关节)。“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合谷可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诸多病证。

妇女以血为本,妇科疾病多由气滞血瘀所致,合谷为手太阴经原气所发,所以善于调和气血、通经止痛,用于妇科病的治疗。

手阳明经属大肠,《*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故合谷可治疗大肠腑病。

阳明经多气多血,合谷善于调和气血、通经止痛,故可用于半身不遂或上肢痛症等。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肺主表,主外感邪气在表诸疾,取之解表通络以祛邪,是治疗外感表证的主穴。

合谷穴有开窍醒神、清泻阳明、疏风镇痛之功,治症颇多,以面口为主。

合谷、太冲各二穴,名为四关,以其能大开通也。曾有患重感冒者,战而未汗。医刺合谷,针甫下,战慄立止,稍捻转,汗大出,言语正常,少时安睡,次日能食,但体弱耳。

主治病症

合谷穴主治伤寒,流行性感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或多汗,咳嗽,气喘,哮喘,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齿痛,齿龋痛,齿龈炎,目赤肿痛,电光性眼炎,咽喉肿痛,失音,口眼斜,半身不遂,面肿,中风口噤,面神经麻痹或痉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丹*,疥疮,疔疮,牙关紧闭,小儿惊风,昏厥,癫狂,痫证,抽搐,鼻渊,鼻衄,鼻塞,急慢性鼻炎,痄腮,腮腺炎,耳鸣,耳聋,瘾疹,疟疾,腹痛,胃痛,呕吐,消化不良,痢疾,泄泻,便秘,痛经,经闭,滞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乳汁少,乳痈,高血压,荨麻疹,肩凝症,上肢疼痛,肩臂疼痛或麻木,痹证,痿证,指端麻木,消渴,*疸,破伤风,疟疾,水肿,癃闭,中风等。

合谷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失音、口眼斜、半身不遂、痄腮、疔疮、经闭,腹痛、牙关紧闭、小儿惊风、鼻衄、耳鸣耳聋,发热恶寒、无汗、多汗、瘾疹、疟疾。

合谷主要用于外感时邪、头面五官、胸肺、肠胃疾患等。如伤寒、头痛、无汗或多汗、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鼻塞、耳鸣、耳聋、齿龋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腹痛、痢疾、泄泻、经闭、滞产等。

现代又多用合谷治疗感冒、面神经麻痹或痉挛、电光性眼炎、急慢性鼻炎、腮腺炎、齿龈炎、支气管炎及哮喘、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高血压、荨麻疹、肩臂疼痛或麻木等。

合谷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隐疹,丹*,疔疮,臂痛;以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合谷穴治疗范围广泛,疗效明显,是六阳经的代表性原穴,临床多治疗阳经病证,尤以头面五官病、胃肠病、妇科病、肩臂疾病为主。合谷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耳聋,咽喉肿痛,失音,痄腮;咳嗽,发热恶寒,无汗,多汗;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疟疾,便秘;小儿惊风,昏厥,癫狂,痫证,抽搐;滞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乳汁少,乳痈,痛经,经闭;肩凝症,上肢疼痛,不遂,痹证,痿证,指端麻木;破伤风,疟疾,水肿,消渴,癃闭,瘾疹,疥疮,丹*,中风。

合谷为头颈部外科手术针刺麻醉的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头痛,咽炎,扁桃体炎;

五官科系统疾病

鼻炎,牙痛,耳聋,耳鸣;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癔病,癫痫,精神病,中风偏瘫,小儿惊厥

运动系统疾病

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痛;

妇产科系统疾病

痛经,闭经,催产;

其它:呃逆

(三)配伍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

配列缺、外关治感冒头痛。

配复溜治少汗或多汗。

配地仓透颊车治口眼斜。

配下关、颊车治牙痛。

配复溜、太溪,治汗证。

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配太冲、昆仑,治难产。

配太阳、迎香、地仓、颊车、翳风,治面瘫。

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

配丰隆、解溪、风池,治头风眩晕。

配水沟、太冲、十宣,治中风昏迷。

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四)临床应用

手阳明大肠经贯颊,经过面部和唇、鼻与足阳明经相联系,足阳明经别系目系,手阳明络脉入耳中,又手阳明经筋结于颊、頄(鼻旁颧部)、颔部(颞颌关节)。“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合谷可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诸多病证。

妇女以血为本,妇科疾病多由气滞血瘀所致,合谷为手太阴经原气所发,所以善于调和气血、通经止痛,用于妇科病的治疗。

手阳明经属大肠,《*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故合谷可治疗大肠腑病。

阳明经多气多血,合谷善于调和气血、通经止痛,故可用于半身不遂或上肢痛症等。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肺主表,主外感邪气在表诸疾,取之解表通络以祛邪,是治疗外感表证的主穴。

合谷穴有开窍醒神、清泻阳明、疏风镇痛之功,治症颇多,以面口为主。

合谷、太冲各二穴,名为四关,以其能大开通也。曾有患重感冒者,战而未汗。医刺合谷,针甫下,战慄立止,稍捻转,汗大出,言语正常,少时安睡,次日能食,但体弱耳。

主治病症

合谷穴主治伤寒,流行性感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或多汗,咳嗽,气喘,哮喘,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齿痛,齿龋痛,齿龈炎,目赤肿痛,电光性眼炎,咽喉肿痛,失音,口眼斜,半身不遂,面肿,中风口噤,面神经麻痹或痉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丹*,疥疮,疔疮,牙关紧闭,小儿惊风,昏厥,癫狂,痫证,抽搐,鼻渊,鼻衄,鼻塞,急慢性鼻炎,痄腮,腮腺炎,耳鸣,耳聋,瘾疹,疟疾,腹痛,胃痛,呕吐,消化不良,痢疾,泄泻,便秘,痛经,经闭,滞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乳汁少,乳痈,高血压,荨麻疹,肩凝症,上肢疼痛,肩臂疼痛或麻木,痹证,痿证,指端麻木,消渴,*疸,破伤风,疟疾,水肿,癃闭,中风等。

合谷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失音、口眼斜、半身不遂、痄腮、疔疮、经闭,腹痛、牙关紧闭、小儿惊风、鼻衄、耳鸣耳聋,发热恶寒、无汗、多汗、瘾疹、疟疾。

合谷主要用于外感时邪、头面五官、胸肺、肠胃疾患等。如伤寒、头痛、无汗或多汗、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鼻塞、耳鸣、耳聋、齿龋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腹痛、痢疾、泄泻、经闭、滞产等。

现代又多用合谷治疗感冒、面神经麻痹或痉挛、电光性眼炎、急慢性鼻炎、腮腺炎、齿龈炎、支气管炎及哮喘、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高血压、荨麻疹、肩臂疼痛或麻木等。

合谷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隐疹,丹*,疔疮,臂痛;以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合谷穴治疗范围广泛,疗效明显,是六阳经的代表性原穴,临床多治疗阳经病证,尤以头面五官病、胃肠病、妇科病、肩臂疾病为主。合谷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耳聋,咽喉肿痛,失音,痄腮;咳嗽,发热恶寒,无汗,多汗;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疟疾,便秘;小儿惊风,昏厥,癫狂,痫证,抽搐;滞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乳汁少,乳痈,痛经,经闭;肩凝症,上肢疼痛,不遂,痹证,痿证,指端麻木;破伤风,疟疾,水肿,消渴,癃闭,瘾疹,疥疮,丹*,中风。

针刺合谷对机体的血液循环、血液、消化及内分泌系统有调整作用,并可增加机体的防卫免疫能力。提高溃疡病X线诊断率

在X线胃肠检查时,配合针刺合谷,可使胃蠕动增强,解除幽门梗阻,促使钡剂下行,提高溃疡病X线诊断率。

急性扁桃体炎

雄*、大蒜适量贴敷合谷穴~6小时(即起泡),能迅速止痛并减轻扁桃体红肿。

治疗慢性喉炎

电刺激合谷、人迎可用于治疗慢性单纯性喉炎及早期声带小结,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无痛苦及疗效较显著等特点。

预防产后出血与催产

合谷穴位注射催产素u治疗第二产程子宫收缩无力产妇,与对照组比较,合谷组平均第二产程时间小时6分,对照组小时0分,两组有明显差异。合谷组分娩有效率80%,对照组50%。又有合谷穴位注射催产素u治疗第二产程子宫收缩无力产妇,注射5分钟后子宫收缩加强,胎儿娩出时间较对照组提前,产后出血量少。再有用合谷穴位注射与三角肌注射相同剂量催产素,治疗第二产程子宫收缩无力,结果表明合谷能明显增加宫缩力,延长宫缩持续时间,缩短产程。

在胎头着冠后于产妇双侧合谷分别注射缩宫素0.u,其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而且在胎儿娩出时间、胎盘剥离时间、新生儿Apgar(阿氏)评分的比较方面也较常规肌内注射者优。合谷还能增强官缩,延长宫缩时间,缩短产程。

镇痛作用

据动物实验证明,“合谷”有明显的镇躯体痛和内脏痛的作用。临床已成功地用于各种手术的针麻。

①电针双侧合谷穴5分钟后,可使延脑中缝大核神经元放电增加,并能减少因电刺激鼠尾所致疼痛反应,亦明显而持久减少因电刺激牙髓所致疼痛性反应。

②电针合谷穴,对来自牙髓引起疼痛性反应的镇痛作用强于尾部引起的疼痛反应。

③电针合谷穴麻醉,行食管镜检查例,成功率99%。其优点是镇痛效果显著,肌肉松弛良好,无副作用。

④针刺四关为主,并根据头痛部位局

部配穴,治疗9例头痛获较好疗效。

⑤电针合谷还能减轻扁桃体摘除术后的自发性疼痛及吞咽疼痛,使伤口白膜开始生长的时间提前[7]。扁桃体摘除术后疼痛,于术后~.5小时及5小时各针刺合谷次。针刺治疗第一天,白细胞总数低于对照组,伤口白膜开始生长时间早于对照组,自发性疼痛及吞咽疼痛均较对照组轻。表明针刺合谷穴有镇痛、消炎和加速伤口愈合作用。

⑥电针合谷可提高胃镜检查成功率,其优点是镇痛效果显著,肌肉松弛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调理胃肠功能

据报道选胃切除术后肠胀气患者,对比观察肛门排气时间,结果针刺合谷加胃肠减压组比单纯胃肠减压组,肛门排气平均提前0余小时。

针刺合谷、足三里能使胃切除术后肠胀气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改善脑缺血

电针合谷可以明显减轻脑缺血后细胞性水肿及线粒体肿胀程度,从形态学上证实了合谷有明显改善脑缺血的作用:电针合谷可以使脑皮质灌流量在脑缺血后降低的基础上部分恢复,其作用发生快,但持续时间较短。此过程可能与神经调节机制有关。

双向调节血压

实验表明,当家兔大失血后,血压下降,针刺双侧“合谷”后血压明显上升,死亡率大大降低。当家兔呈高血压状态时,针刺双侧“合谷”,血压即出现下降,且下降的幅度较大,停针后血压有逐渐回升的趋势。

合谷为头颈部外科手术针刺麻醉的主要穴位。

①.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头痛,咽炎,扁桃体炎;

②.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牙痛,耳聋,耳鸣;

③.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癔病,癫痫,精神病,中风偏瘫,小儿惊厥;

④.运动系统疾病: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痛;

⑤.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闭经,催产;

⑥.其它:呃逆。

(五)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合谷穴治疗下牙齿疼痛,特效穴,合谷穴的位置在一掌骨二掌骨之间,不是正中间,靠第二掌骨中点近一点;合谷穴的第二种取穴方法:把五指并排,拇指和食指的之间有一块最高点,最高点的下凹陷处就是合谷穴,第三种方法张开大拇指和食指,两虎口交叉,其中的一个大拇指向另一只手的第二掌骨中间靠拢。合谷穴主治下牙疼,顺着经脉以指压掐按为主,这时绝对不能用灸法。指压的小窍门

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道的疗效。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颜面上的病,像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按摩疗法

用大拇指指尖用力按揉合谷穴00~00次,可治疗急性腹痛、头痛。(以拇指向下用力按压一5次,并作圈状按摩。)。

特效按摩

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持续~分钟,可缓解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的晕厥。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0分钟,每天坚持可治疗面部疾患。如头痛、头晕等。刮痧疗法用角刮法即倾斜5°从上向下刮拭合谷穴,出痧为度,可改善头晕、头痛等。刺灸疗法

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本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孕妇禁针。

针刺

直刺0.5~寸。

一般直刺0.5~.0寸,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不宜针刺。

直刺0.5~寸,孕妇不宜针灸。

直刺0.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肘、肩、面部;深刺透劳宫、后溪.5~寸时,或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

注意

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本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孕妇禁针。更不能和三阴交相配使用,以防堕胎。

灸法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0分钟,孕妇不宜针灸。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0~0分钟。

八、手三里

(一)位置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寸。

位于前臂背面,阳池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距曲池穴寸处。

在前臂,肘横纹下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侧腕屈肘取穴。

手三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下寸处取穴。

在前臂,肘横纹下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侧腕屈肘取穴。

侧腕屈肘位,当阳溪与曲池连线的上/6与下5/6的交点处取穴。

快速取穴

先找到阳溪(手掌侧放,拇指伸直向上翘起,腕背桡侧有一凹陷处即是)、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横纹终点,再找到肱骨外上踝,两者连线中点处),两者连线上曲池下横指即是。

穴位解剖

手三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旋后肌。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神经分布同温溜(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深支。)。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经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入桡侧腕长、短伸肌,在桡神经深支的外侧,针可深低旋后肌。以上诸肌均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的前方→旋后肌。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深支经过,并有桡神经肌支和桡侧返动脉分布。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深支,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

(二)功效与作用

手三里有通经活络,清热明目,调理肠胃的作用。

手三里有调气血,疏经络,和肠胃作用。

手三里为手阳明大肠经穴,近于肘部合穴位置,“合治内腑”,主要用于大肠腑病和经脉病的治疗,如腹痛、腹泻、痹证、麻木、偏瘫等。

手阳明经筋绕肩胛,夹脊,所以也可用于肩背痛的治疗。

《*帝内经素问》:“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天气者,鼻司呼吸,采太空之气也。地气者,口纳饮食,取水谷之气也。人气者,一为先天元气,一为后天七情变化之气,及饮食补助之气。天枢上下,即天枢穴位之上下之处,包括全腹上中下三部。腹部有病,三里统能治之。凡以三里、五里命名者,皆以其能治多经病也。《杂病篇》及《穴法歌》俱云:“手三里治肩连脐”等,据此推测手三里治

(三)主治病症

主治肘臂疼痛,肢瘫痪麻木,上肢不遂,上肢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腰背痛,颊肿,瘰疬,腹痛,腹胀,腹泻,霍乱,吐泻,齿痛,口,三叉神经痛,失音,喉痹,咽炎,眼目诸疾,胃炎,消化性溃疡,瘰疬等。

主治肘臂疼痛、肢瘫痪麻木、腹痛、腹泻、腹胀、齿痛、失音。

手三里主治肘臂酸痛,上肢不遂,齿痛,颊肿,瘰疬,腹痛,吐泻,腰背痛;以及消化性溃疡等。

主要用于五官及肠胃疾患等:如颊肿、口、齿痛、三叉神经痛、喉痹、咽炎、失音、眼目诸疾、胃炎、消化性溃疡、霍乱吐泻、腹痛及中风半身不遂、腰背酸痛、上肢神经痛、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瘰疬等。

主治腹痛,腹泻;肩臂麻痛,上肢不遂,肘挛不伸;齿痛,颊肿。

运动系统疾病

腰痛,肩臂痛,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消化系统疾病

溃疡病,肠炎,消化不良,

五官科系统疾病

牙痛,口腔炎;

其它

颈淋巴结核,面神经麻痹,感冒,乳腺炎。

弹拨手三里对消除针刺不当引起的不适感有效。

(四)配伍

配颊车治颊肿。

配中脘、足三里治溃疡病、腹泻。

配天井、少海治肘挛不伸。

配温溜、曲池、中渚、丰隆,有利咽喉,清邪热作用,治喉痹不能言。

配臂臑、曲池、外关、合谷,治上肢不遂。

配肩髃、合谷,有调理肠腑作用,主治腹胀,吐泻。

配肾俞、委中,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急性腰扭伤。

(五)临床应用

镇痛作用

针刺手三里可使皮肤痛阈升高。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尾核在针刺镇痛中有一定的作用。电针家兔的“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臂臑”,能在尾核中记录出诱发电位,反应中心在尾状头部背侧,刺激尾核和电针腧穴,均可使痛阈增高,且在镇痛中有协同作用。

针刺正常人和家兔“手三里”后,能显著提高痛阈。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在X线钡餐下观察,针刺手三里可使胃蠕动增强[7]。

针刺正常人和胃病患者手足三里,可使弛缓的胃蠕动加强,紧张的胃蠕动减慢,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治疗肩周炎

多数肩周炎患者的患侧手三里处有明显的压痛,故在此针刺、艾灸、腧穴注射、腧穴点按等均有治疗作用。

以手三里为主配局部穴

行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有良效。观察到多数肩周炎患者患侧手三里穴处有明显压痛,当指压或针刺此处压痛点后,肩痛明显减

(六)穴位疗法和注意事项

刺法

直刺0.8~.寸,局部有酸胀沉重感,可向手背部扩散。

一般直刺0.5~.0寸。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沉重,针感可向手背部扩散。

灸法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0~0分钟。

注意:手三里在关节附近,禁用直接灸。

特效按摩

常用拇指揉手三里穴,每次~分钟,可治疗腰膝痛]。

艾灸手三里穴,每次灸5~0分钟,能显著增强免疫力。

九、曲池.

(一)位置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取穴方法

侧腕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取穴。

简易取法

仰掌屈肘成5度角,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即是本穴。

曲肘的时候,在肘部的横纹末梢。按压的时候酸痛。这个穴位可以按住、点按,也可以把手伸直用另外一只手进行局部摩擦,擦热擦红。秒钟取穴

正坐,轻抬右臂,屈肘将手肘内弯,用另一手大拇指下压此处凹陷处即是。取穴技巧

屈肘90度,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

穴位解剖

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

穴名解说

曲池穴Qūchí(LI),①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阳泽、*臣、*腿。属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五行属土。②推拿穴位名。出《针灸大成》卷十。又名洪池、拱池。即肘窝部。《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臂弯名曲池。”

穴位含义

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曲池穴。“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穴”。()“*臣”。*臣,风止也。*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无风的横向运动。大肠经属金,金气为神为君,其所克的风为*为臣,且本穴物质由手三里穴传来,在本穴聚集而无风木的横向运动,风为死*,故名“*臣穴”。()“洪池穴”。“洪”,盛大也。“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洪池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名包含大量水湿。()“阳泽穴”。“阳”,气也,指本穴物质为气态物。“泽”,聚水的洼池。阳泽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富含水湿的天部气态物。(5)大肠经合穴。合,汇合、聚合也。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在本穴处是聚集之状,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故为大肠经合穴。(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上部的雾露之气,受脾部之热而气散于天,有土的不动之义和对金气的长养之性,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水湿雾露,性温热,气血场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

水湿雾露吸热蒸发上炎天部。

(二)功能作用

降血压(、期效果较好)

直刺,得气后提插捻转数次,患者当即头脑清爽出针。

上肢要穴,可治半身不遂,肩周炎

直刺,得气后提插捻转、留针0分钟,每过5分钟行针次;或针曲池穴得气后起针,叫患者活动。

丘疹及面部痤疮

直刺得气后留针0分钟,5分钟行针次,常配合谷,血海、三阴交,效更佳。

出处

《灵枢·本输》:

“大肠上合手阳明,……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

疏热去湿,通利关节、疏风清热调和营卫、清热和营,理气和胃,降逆活络。

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疏风清热调和营卫、清热和营,理气和胃,降逆活络

(三)主治

肠炎、腹部绞痛、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皮肤瘙痒、结膜炎、眼睑炎、荨麻疹、高血压,齿槽出血、甲状腺肿、上肢瘫痪等。缓解治疗外感发热,咳嗽,气喘,腹痛,吐泻,齿痛,湿疹,痤疮,手臂肿痛,半身不遂,白癜风等。

(四)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配合谷、外关等治疗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配合谷、血海等治疗荨麻疹;配肩髃、外关等治疗上肢痿痹。

(五)配伍

配谷穴、外关穴,适用于感冒、咽喉炎、目赤等。配人迎穴、大椎穴、太冲穴、适于高血压。

配谷穴、外关穴,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痛作用,主治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目赤。

配谷穴、血海穴、委中穴、膈俞穴,有散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丹*,荨麻疹。

配内关、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穴、昆仑穴、太溪穴、阿是穴,有温阳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配合谷、血海、三阴交穴,有扶正解*作用,主治冬眠灵药物反应。

(六)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

直刺0.5—.5寸;艾炷灸-5壮,或温和灸5-0分钟。

针刺曲池可使多数空腹正常人的血糖升高,说明有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功能的作用。对血糖的调节,因手法不同,可产生相反的效果,如用烧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用透天凉的手法则可使血糖下降。

按摩曲池穴容易造成流产,孕妇禁用

按揉曲池穴,可以治疗鼠标手。

穴位养生

若是你被鼠标手困扰,不妨试试按摩曲池穴。将健肢拇指指腹放在患肢曲池穴,其余四指放在肘后侧,拇指适当用力按揉0.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

按摩顺序与技法:遵循如下按摩法则:揉人迎穴、按大椎穴、推太冲穴、按曲池穴。揉人迎穴力度要尽量做到轻,时间在分钟左右;按大椎穴至少要按0次以上;推太冲穴可自由掌握时间和力度。流行性感冒配伍穴位:迎香穴、少商穴、曲池穴荨麻疹配伍穴位:章门穴、足三里穴、曲池穴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按摩疗法:用大拇指弹拨曲池穴,可防治肩臂肘疼痛。(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曲池穴,每次~分钟。)。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0分钟,每天一次,可改善肘痛、上肢痹痛等。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曲池穴~5分钟,可缓解治疗便秘、头痛、发热、咽喉肿痛等。

十、内迎香

(一)位置

内迎香穴在鼻孔内,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的黏膜处,即与上迎香相对处的鼻黏膜处。

内迎香穴位于鼻孔内上端,鼻黏膜上。

取穴方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内迎香穴位于鼻孔内,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的黏膜处。即与上迎香相对处的鼻黏膜处。

穴位解剖

内迎香穴下有鼻粘膜、粘膜下疏松组织。分布有面动、静脉的鼻背支之动、静脉网和筛前神经的鼻外支。

(二)功效作用

清热通窍。

(三)主治病症

内迎香穴主治晕厥,目赤肿痛,中暑等。

内迎香穴主治目赤肿痛、鼻痒鼻塞、咽喉肿痛、中暑、头痛等。

鼻病:鼻塞,鼻渊,鼻痒。

其他病:目赤肿痛,中暑,喉痹,头痛,眩晕。

各种鼻炎。

急性结膜炎。

治红眼病。取穴:在鼻孔内上方的鼻中隔处。针法:清洁鼻孔,用三棱针由鼻孔的外下方向内上方刺入,有阻力时即出针,血即流出。

(四)配伍

配合谷、风池、大椎,有疏风解表,宣通鼻窍的作用,用激光照射,主治过敏性鼻炎。

配肺俞、迎香、合谷,治鼻塞。

配内关、足三里、尺泽,治中暑。

配耳尖、太阳、太冲、百会,治头痛。

(五)穴位疗法和注意事项刺灸法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如有出血性疾患的忌用。

由鼻孔内向上直刺0.~0.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出血量以~mL为宜。对损伤后出血不止者忌用。

如有出血性疾患的忌用。

禁用灸法。

特效按摩

每天用食指指腹从外部间接按摩内迎香穴,每次~分钟,可以使鼻部保持通畅,预防鼻炎。

按摩内迎香的手法

、针灸:直接刺入内迎香穴的0.-0.5寸,在内迎香穴处流血后就可以拔出针了,如果有出血性的疾患的千万不能这样针灸。

、按摩:每天早上或者是睡觉之前都可以对内迎香穴进行按摩,特别是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对内迎香穴进行按摩会使我们的人身体得到放松,这样会使我们的失眠质量也非常的好,睡觉也会感觉很安心,因为穴位是我们人体很重要的部位,每一个穴位都对自己的身体病症息息相关的。

、刺灸:先清洁鼻孔,再用三棱针从鼻孔的外下方向里向上方刺进去,如果碰到阻力就一定要拔出针,如果有血流出就一定要拔出来,不能继续挡在里面。

经常按摩内迎香穴可以使人一身都感觉轻松,当然我们除了按摩内迎香穴也可以长期性的按摩或者是针灸等等。如果觉得自己按摩针灸不到位我们可以去按摩店按摩,专业的手法对人的身体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每个穴位都跟人体的某个不适都是息息相关的,多按摩都是有好处的。

上迎香穴

(一)位置

上迎香穴的准确位置:位于人体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正坐仰靠取之。

近代定位于鼻骨下凹陷中,当鼻唇沟上端尽处。

穴名解说

“迎”,是欢迎或迎接的意思,“香”,指香味,这里指的是各种各样的气味,因位于手阳明大肠经迎香穴的上方,所以取名为“上迎香”。

(二)作用功效

上迎香穴具有清利鼻窍,通络止痛的功效。

可缓解鼻塞,鼻息肉、过每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等鼻部疾病。

(三)主治病症

主治鼻炎,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部疮疖,鼻窦炎,单纯性鼻炎,鼻衄,鼻塞、鼻中癔肉,过敏性鼻炎,暴发火眼,迎风流泪、感冒头痛等。

主治鼻渊、鼻部疮疖。

主治头痛、鼻塞、鼻中癔肉、暴发火眼、迎风流泪、鼻炎、鼻旁窦炎等。

主治过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旁窦炎,鼻瘜肉,烂弦火眼,感冒头痛等。

主治口眼歪斜,头面疔疮、鼻出血等

鼻病:鼻塞,鼻渊,鼻部疮疖。

眼病:目赤肿痛,迎风流泪。

其他病:头痛。

(四)配伍

配上星穴、印堂穴、合谷穴治慢性鼻炎。

配天府穴、肝俞穴治迎风流泪。

配鱼腰、睛明、攒竹、太阳,治目赤肿痛。

配印堂、合谷、肺俞,有宣通鼻窍的作用,主治鼻塞,鼻渊。

配迎香、天府、肝俞,治眼目流泪。

舒缓秋冬感冒穴位按摩上星穴、迎香穴、合谷穴

(五)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刺法

一般向内上方斜刺0.~0.5寸。

针尖向内上方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鼻额眼球部。

沿皮刺0.5~寸。

按摩

手法:用中指指尖揉按上迎香至分钟,每天坚持,可防治鼻部疾病。

刮痧方法

用刮痧板角部刮拭上迎香至分钟,力度轻柔,可治疗鼻炎、鼻塞等。

可灸

十一、四白

(一)位置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位于瞳孔直下寸,当眶下孔处。

在面部,眶下孔处。正坐仰靠取之。

属足阳明胃经

四白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白指光明,本穴能使目明四方而光明,故名四白。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迎风流泪,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视神经萎缩,头面疼痛,头痛,目眩,口眼喎斜,面风,鼻炎,鼻旁窦炎,胆道蛔虫症,三叉神经痛等,是眼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取穴法

正坐位,在承泣直下分,当眶下孔凹陷处取穴。

四白在面部,眶下孔处。正坐仰靠取之。

正坐或仰卧位,眼向前平视,当瞳孔直下,眶下缘下方约寸眶下孔中取穴。

快速取穴

食指和中指伸直并拢,中指指腹贴两侧鼻翼,食指指尖所按凹陷处即是。

穴位解剖

四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颌骨。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分布着面神经分支,正当眶下神经处。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深进眶下孔、眶下管,可能刺及孔、管内的眶下神经、动脉和静脉。针沿管下壁,可至近眶下壁后部结构。所经表情肌由面神经的颧支和颊支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颔骨。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眶下神经、动脉经过,并有面神经颧支分布。

布有面神经分支,正当眶下神经处;并有面动、静脉分支及眶下动、静脉分支通过。

(二)功效与作用

四白有祛风明目,通经活络的作用。

四白有疏风明目、疏肝利胆等作用。

足阳明之经别“还系目系”,足阳明之经筋“为目下纲”,四白穴正处目下,故主治眼病。

(三)主治病证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迎风流泪,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视神经萎缩,头面疼痛,头痛,目眩,口眼歪斜,面风,鼻炎,鼻旁窦炎,胆道蛔虫症,三叉神经痛等,是眼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头面疼痛、口眼歪斜。

主治目赤痛痒,口眼歪斜,眼睑瞤动,头痛,目眩;以及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近视,鼻旁窦炎,胆道蛔虫症,三叉神经痛等。

主要用于治疗眼目、面部等疾患:如目赤肿痛、目翳、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头痛目眩、口眼歪斜。

现代又多用四白治疗三叉神经经痛、鼻炎、鼻窦炎、角膜炎、近视眼、视神经萎缩、胆道蛔虫症等。

是治疗目疾与三叉神经痛的主穴,主治目赤痛痒,眼睑瞤动,目翳,近视;头痛,眩晕,面痛,口歪,面风;胆道蛔虫病。

是眼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是眼保健的常用腧穴。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炎,近视,青光眼,夜盲,结膜瘙痒,角膜白斑,鼻窦炎;

其它:胆道蛔虫症,头痛,眩晕。

(四)配伍

配瞳子髎、翳风、颊车治三叉神经痛(第二支)。

配阳白、地仓、风池、合谷治面瘫等。

配太冲、睛明、丰隆,治眼睑瞤动、目翳、青光眼。

配阳白、瞳子髎、攒竹,治眼睑闭合不全。

配太阳、太冲,治目赤。

配丰隆、太白、太冲,有涤痰通络,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翳,眼睑瞤动,青光眼。

配颊车、攒竹、太阳,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角膜炎。

配涌泉、大杼,有阴潜阳的作用,主治头痛目。

(五)穴位疗法和注意事项

刺法

直刺0.~0.寸。

一般直刺0.~0.5寸,针感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

直刺或斜刺0.~0.5寸,局部有酸胀感,不可深刺。

直刺0.~0.寸,局部酸胀;

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可有麻电感放射至上唇部,治疗三叉神经第Ⅱ支痛。

治近视眼:用.5寸针先直刺入皮下,再将针身放平,沿皮向内眼角方向刺,有酸胀感时加大捻转力度,使眼流泪时出针。

注意

不宜过深,以防刺入眼眶内损伤眼球。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凡用针稳审方得下针,若针深即令人目乌色、针刺以三分为宜。

灸法

不宜灸。

特效按摩

双手食指伸直,以食指指腹揉按左右四白穴,有酸痛感,每次~分钟,可以缓解眼疲劳、眼干涩等。

十二、地仓

(一)位置

地仓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地仓位于口角外侧,正视时,适与瞳孔相直。

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寸(指寸)。

取穴法

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寸(指寸)。正坐或侧伏取之。

正坐或仰卧位,眼向前平视,在瞳孔垂线与口角平线之交点处取穴。

快速取穴:轻闭口,举两手,用食指指甲垂直下压唇角外侧两旁即是。

穴位解剖

地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笑肌和颊肌、咬肌。有面动、静脉。分布着面神经分支,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皮肤由上、下颌神经的分支双重支配。因针横向外刺,所以针由皮肤经皮下组织,穿口角外侧的口轮匝肌,该部肌质则由降口角肌、颊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肌的纤维交错。在面神经外侧,针行经笑肌和颊肌之间,再入咬肌。以上表情肌由面神经的分支支配,而咬肌则由下颌神经的咬肌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降口角肌。

皮肤→皮下组织→日轮匝肌→颊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下神经、颏神经(下颌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颊支和面动脉分布。

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并有面动、静脉通过。

(二)功效与作用

地仓有祛风止痛,舒筋活络的作用。

地仓有疏风通络、开关通窍等作用。

手、足阳明经脉循行分布于面部,夹口,阳跷脉也夹口,本穴又位于口旁,为手阳明、足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故为治疗面、口疾病之主穴。

(三)主治病证

地仓穴主治口眼歪斜,流涎,口角瞤动,中风失语,牙关紧闭,口角炎,齿痛,颊肿,唇颊肿,流泪,眼睑瞤动,唇缓不收,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地仓穴主治口眼歪斜、口角瞤动、齿痛、流泪、唇缓不收。

地仓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睑瞤动,齿痛,颊肿;以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地仓主要用于治疗颜面部等疾患:如口眼歪斜、口流涎液、中风失语、牙关紧闭、眼睑瞤动、齿痛颊肿。

现代又多用地仓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地仓主治头面五官病:眼睑瞤动,口歪,流涎,面痛,齿痛,唇颊肿。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其它:口角炎,小儿流涎。

(四)配伍

配颊车、合谷,治口?。

配颊车、内庭,治三叉神经痛。

配合谷,治流涎。

配颊车、巨髎、合谷,有祛风通络活血的作用,主治唇缓不收,齿痛。

配颊车、承浆、合谷,有通气滞利机关的作用,主治口噤不开。

(五)穴位疗法和注意事项刺法

向颊车方向平刺0.5~.5寸。

沿皮刺0.5~寸。

一般斜刺或沿皮刺0.5~.0寸,或透刺颊车。

平刺或斜刺0.5~0.8寸。治疗面瘫可透刺颊车。

直刺0.寸,局部胀痛;

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0~.5寸,使局部酸胀;

向迎香穴透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面部,有时出现口角牵掣感。

这个穴位在下针的时候,针的方向斜向颊车穴,针-7分,如果是治面瘫,可以从地仓穴直接透向颊车穴。

夜眠流口水:向颊车方向斜刺,得气后出针。


  用手指指腹按揉地仓穴,然后向颊车方向轻拨,每天坚持按揉可以改善嘴角下垂。

灸法

温灸5~0分钟。

艾条灸~5分钟。

温针灸~5壮。

注意:慎灸,禁直接灸。

特效按摩

每天按揉地仓穴次,每次~分钟,可刺激口轮匝肌,有改善面部松弛、提拉嘴角的功效。

常按揉地仓穴,可防治流涎。

十三、颊车

(一)位置

位于足阳明胃经上,别名:曲牙,机关,*床,牙车。

位于下颌角前上方大约一横指处,按之凹陷处(大约在耳下寸左右),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的地方。

穴性

开关通络,消肿止痛(根据其穴性,临床主要用于西医学中的面部疾病与牙痛)。

穴义

颊,指该穴位所在的部位是面颊;车,指运载的工具。“颊车”的意思就是指此处穴位的作用是将胃经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着经脉运上头部。

穴位解剖

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取穴

正坐或仰卧,轻咬牙,双手大、小指稍曲,中间三指伸直,放于下巴颊部,中指指腹压在咬肌隆起处即是。

穴义

胃经的五谷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颊车。颊,指穴所在的部位为面颊。车,运载工具也。颊车名意指本穴的功用是运送胃经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经上头。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五谷精微气血,至本穴后由于受内部心火的外散之热,气血物质循胃经输送于头,若有车载一般,故名颊车。

()曲牙。曲,隐秘之意。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曲牙名意指本穴上传头部的气态物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如隐秘之水一般,故名曲牙。()机关。机,巧也。关,关卡也。机关名意指本穴有关卡大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的作用。本穴因位处上部,大迎外传的地部经水部分因地球重力场的原因自然被关卡在本穴之外,关卡的方式十分巧妙,故名机关。()*床。*,与神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床,承物之器也。*床名意指穴内经水被它物承托而行。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其运行是循胃经上行下关穴,气态物中水湿浓度较大,如同载水上行一般,故名*床。(5)牙车。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车,运载工具也。牙车名意指本穴有运送胃经经水上头的功能。理同曲牙之解。

治面瘫:向地仓方向平刺,使面部酸胀。

(二)功能作用

颊车穴有疏风通络、利节消肿等作用。

颊车穴有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的作用。

颊车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面部口旁,故不仅可以治疗牙痛、颊肿、牙关不利,而且还是治疗面瘫的主穴。

颊车穴具有祛风活络开关之功,对风中经络之口及齿痛、颊肿、口噤不开有较好疗效。

(三)主治病症

主治口眼斜,颊肿,牙痛颊肿,齿痛,下齿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炎,口噤不语,牙关紧闭,流涎,项强,面肌痉挛,痄腮,口疮,癫狂等。

主治口眼斜、颊肿、齿痛、牙关紧闭、面肌痉挛。

主要治疗面颊、口齿等疾患:如口眼斜、牙痛颊肿、口噤、流涎、项强,以及下齿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炎。

主治口噤不语,口眼斜,牙痛,面颊肿;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腮腺炎等。

主治颊肿,齿痛,口,面肌痉挛,牙关紧闭,口噤不语;痄腮,口疮流涎。

颊车为十三*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症。

五官科系统疾病

牙髓炎,冠周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其它

脑血管病后遗症,甲状腺肿。

(四)配伍

口眼歪斜配伍穴位:阳白穴、地仓穴、四白穴、颊车穴、合谷穴。

疾病概述: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配颊车、地仓、合谷治牙痛

配地仓、下关、颊车、内关、外关、印堂、治三叉神经痛。

配内庭、合谷治疗胃火牙痛。

配太溪治疗肾虚牙痛。

配翳风、地仓、牵正、巨髎、合谷治疗面瘫。

配翳风、合谷治疗痄腮、颊肿。

配下关治疗颞领关节紊乱症。

配人中、十二井、四关治疗牙关紧闭。

(五)穴位疗法和注意事项

直刺0.~0.5寸,或平刺~.5寸,多向地仓穴透刺。可灸。

一般斜刺0.5~0.8寸,或透刺地仓。

直刺0.~0.5寸;或沿皮刺~.5寸。

直刺0.~0.5寸,或向地仓斜刺~.5寸。

直刺0.~0.5寸,或平刺0.5~寸。

向地仓方向平刺0.8~.5寸。以治面瘫,可采用滞针法,即向同一方向捻转不动,然后手持针柄向患侧牵拉。

可向地仓方向透刺以治疗面瘫。

向上、下斜刺0.5~0.8寸,以治上下牙痛,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

采用针刺方向直指病所,治疗上、下牙痛,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周围扩散。

治疗上、下牙痛时针尖应刺向上齿或下齿;治疗咬肌痉挛时针尖宜向上刺。

直刺0.~0.寸,局部酸胀。

按摩

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颊车。

刮痧

用刮痧板一角轻柔按摩。

食指弯曲压在中指上,用中指指腹压在咬肌隆起处揉按,可同时左右揉按(也可单侧),每次按压?分钟。

按摩顺序与技法

先按阳白穴5秒钟,再按摩地仓穴5秒钟,接着按摩四白穴分钟,最后分别按压颊车穴和合谷穴5秒钟即可。

颊车穴宜忌

本穴常用透刺法,多向地仓穴方向透刺,在针刺时须注意针尖角度,以不穿刺口腔黏膜为宜。

十四、天枢

(一)位置

天枢穴的位置(内脏)

取穴法

仰卧位,在脐中(任脉之神阙穴)旁开寸处取穴。

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寸。仰卧取之。

仰卧位,当脐中旁开寸处取穴。

快速取穴:仰卧,肚脐旁开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8]。

穴位解剖

天枢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十肋间神经分支。皮肤由第9、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在胸腹壁呈阶段性分布,第0胸脊髓段相连的脊神经的皮支正分布于脐平面。腹直肌鞘内布有肋间动脉、腹壁上下动脉。脐上为腹壁上动脉,脐下为腹壁下动脉,肋间动脉呈阶段性。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是大网膜、小肠。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肋闻神经、动脉和腹壁上、下动脉分布。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

(二)功效与作用

天枢穴有调中和胃,理气健脾的作用。

天枢穴有疏调肠腑、理气化滞、和营调经等作用。

足阳明经脉属胃络脾,胃为六腑之长,《*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本穴位近胃肠,乃大肠的募穴,是大肠经气汇集之处,故可调理胃肠,善治大肠腑证。

女子以血为用,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关系着妇女经血之亏盈;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血赖气以行,气滞则血瘀;冲脉起于胞宫,出气街,并足阳明经而循腹上行,为血海。胞富血虚者,可补天枢以益生化之源;胞宫瘀血者,可泻天枢以行气活血化瘀。

(三)主治病症

天枢穴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热病,疝气,水肿,绕脐切痛,赤白痢疾,细菌性痢疾,呕吐,纳呆,癓瘕积聚,疟疾振寒,热甚狂言,肠道蛔虫症,肠梗阻,阑尾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小儿腹泻,过时不止,淋浊,脐疝,*疸,腰痛,胆囊炎,肝炎,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经闭,赤白带下,崩漏,带下,产后腹痛,肾炎等。

天枢穴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热病、疝气、水肿、月经不调。

天枢主治肠胃、少腹等疾患: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

天枢穴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绕脐切痛,水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以及肠道蛔虫症,肠梗阻,阑尾炎,细菌性痢疾,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天枢穴是治疗肠道疾病的常用穴之一,也是治疗妇科病证的重要穴。主治腹胀,便秘,肠鸣,泄泻,痢疾,肠痈;月经不调,过时不止,崩漏,痛经,经闭,赤白带下,产后腹痛;水肿,淋浊,脐疝,*疸,腰痛。

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胃肠炎,小儿腹泻,痢疾,便秘,胆囊炎,肝炎;

妇产科系统疾病

痛经,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其它:肾炎。

(四)临床应用

调整肠道功能

电针急性痢疾患者的天枢,在针后min内即有肠鸣音的显著变化,5~0min后肠鸣音明显降低,停针后又恢复到针前水平。这与临床报道针刺天枢对急慢性肠炎、菌痢泄泻、便秘等疾病均有减轻症状、加快康复的治疗作用相吻合,说明针刺天枢对肠功能有一定调整作用。

针刺天枢穴可增强肠蠕动,使消化不良患儿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酸迅速恢复正常。

治疗月经过多

取双侧天枢,用0号.5寸毫针,针尖略向外侧刺,留针0min,行补法,于经前5d开始至经期结束为一疗程。

提高免疫功能

如在实验性动物菌痢发病后,针刺“天枢”、“内关”、“足三里”等,结果发现实验动物机体中抗体产生速度较对照组提前d,其凝集效价较对照组提高倍,其抗体维持时间也较久。对正常人进行实验,针刺足三里、天枢,发现针后其补体效价较针前有所提高。在菌痢患者身上,针刺上巨虚、天枢,针后血清补体结合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针刺对特异性免疫也有影响,对急性菌痢患者,针刺气海、天枢等穴,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针刺d,增高极显著。IgA于针后d仍较针前高00;但IgM于针后5~7d开始下降,其出现早、消失快,参与早期杀菌作用。

针刺天枢穴可提高血浆杀灭痢疾杆菌的能力。

据报道针刺家兔“天枢”,针后小时白细胞的吞噬活动开始增强,小时达到高峰。

治疗泌尿系结石

以针刺天枢为主穴,配合肾俞、三焦俞等穴,排石率达到50%。

治疗习惯性便秘

患者取仰卧位,两腿屈膝,医者以强手法顺时针按揉患者天枢,先右后左,按揉5min后,即有微微腹痛,多于次日排便。每晚次,连续7d,即可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针刺天枢穴可使正常人呼吸和代谢均趋降低,并使多数溃疡病急性穿孔患者,腹胸式呼吸运动曲线即刻改善,腹直肌肌电发放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用%普鲁卡因穴位注射,配合胃肠减压、补液等,治疗后疼痛减轻较快,平均住院天数缩短。

针灸天枢穴的不同作用

针灸天枢穴为主,在治疗子宫颈癌时发现针或灸产生不同作用。在针刺天枢穴7次治疗中,有次针后的第二天发生血崩现象。在艾灸天枢穴的97次治疗中,次日发生血崩者仅有次。

(五)配伍

配足三里,有和中止泻的作用,主治小儿腹泻。

配足三里、内关,治消化不良、腹泻。

配上巨虚,有解*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配上巨虚、曲池,治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配上巨虚、阑尾,有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治急性阑尾炎。

配足三里、大肠俞,有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的作用,治肠麻痹、便秘、肠炎。

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急慢性肠炎。

配中极、三阴交、太冲,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作用,治月经不调和痛经。

配上巨虚治疗一切肠腑疾患。

配支沟疏通三焦气机,治疗腑实便秘。

配足三里、气海治疗气虚性便秘。

配阑尾穴、上巨虚、曲池、阿是穴治疗阑尾炎。

配气海、关元、大肠俞、上髎治疗肠麻痹。

配上巨虚、三阴交治疗痢疾。

配照海、三阴交治疗肾虚型便秘。

配太溪、肾俞治疗肾虚泄泻。

配内庭治疗胃热。

配水泉、三阴交、归来、治疗经闭。

配隐白治疗虚证崩漏。

配地机治疗实证崩漏。

配三阴交、太冲、次髎治疗痛经。

配太冲、百虫窝、中脘治蛔虫症。

配四缝治疗小儿疳积。

配中脘、气海、关元调理脏腑功能。

(六)穴位疗法和注意事项刺法

一般直刺0.5~.0寸。

直刺~.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直刺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同侧腹部放散。

针尖略向上斜刺,针感可沿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上行至不容穴。

针尖略向水道穴方向针刺,针感可沿足阳明胃经下行至归来穴。

胃肠病主要穴:直刺,使酸胀感向下放散,留针0分钟,5分钟行针次。灸法

艾炷灸5~7壮,或艾卷灸0~5分钟。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0~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0壮,艾条灸5~0分钟。

注意:孕妇不可灸。

天枢穴禁忌

在针刺时应注意深度,虽然“腹部深如井”,但对体瘦者应注意,尤其运用提插手法时更应注意操作幅度。

特效按摩

仰卧,用食指和中指按揉天枢分钟,可缓解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胀、腹泻、腹痛等症,效果明显。

用拇指指腹按揉天枢穴~分钟,长期按摩,可以改善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

艾灸疗法

用艾条回旋灸灸治天枢穴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疗腹痛、腹胀等病症。

拔罐疗法

用气罐拔罐天枢穴,留罐0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治疗腹泻、痢疾等病症。

刮痧疗法

用角刮法,让刮痧板的边缘向刮拭的方向倾斜,刮拭天枢穴,以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治疗肠鸣、腹泻等病症。

特别注意

孕妇禁止针灸。

十五、水道

(一)位置

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寸,距前正中线寸。布有肋下神经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

取穴方法仰卧位,在天枢穴直下寸,关元穴(任脉)旁开寸处取穴。

取穴技巧仰卧位,从肚脐沿正中线向下量横指(即寸),再水平旁开约横指,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穴名解说

水道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穴义胃经经水在此循经下流。名解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质为大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水道。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归来穴。功用

传输胃经的地部经水。

(二)作用功效

利水消肿、调经止痛、痛经活络、利尿通淋

(三)主治病症

疝气、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腰背强直、慢性盆腔炎、肾炎、膀胱炎、腹水等。保健原理本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按摩该穴能利尿、治疗各种水肿病(四)配伍

配三阴交穴、中极穴缓解治疗痛经;

配三焦俞穴、关元俞穴,可以缓解治疗尿痛、尿急;

配筋缩穴,具有通经活络的功效,主要缓解治疗脊强。

(五)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经穴用法

推拿:指揉法、点按法特效按摩

仰卧,用中间三脂按揉水道穴~分钟,长期按摩,可改善小便不利、可以治疗痛经、不孕等妇科疾病。

注意

再实际操作中要暴露皮肤。

针刺方法

水道穴,直刺0.8~.寸;

直刺~.5寸,局部有酸胀感,向阴部放散。

一般直刺0.5~.0寸。

艾灸

艾条灸5-5分钟,艾,炷灸-7壮;温灸5~0分钟。

或温灸0~5分钟。一天一次,可治疗小腹胀痛、胀满不适等病症。

艾炷灸或温针灸~5壮,艾条灸5~0分钟。

十六、梁丘

(一)位置

屈膝,梁丘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寸。足阳明胃经的郄穴。

位于股前区,髌底上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

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距髌底外侧端寸处。

另说梁丘在膝上三寸(《备急千金要方》);在膝盖骨上尽处陷中(《循经考穴编》广注)。梁丘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梁丘穴的位置梁丘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梁丘穴的位置(肌肉)

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外缘上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之连线上取穴。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膝盖外上缘直上寸处取穴;或令大腿肌肉绷紧,显现股直肌肌腱与股外侧肌,于两肌之间,阴市下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

梁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外侧肌。血管、神经分布同阴市(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前皮支双重分布。(参看阴市穴)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腱与股外侧肌之间→股中间肌的外侧。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股外侧肌。

穴区神经、血管

同伏兔穴。

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并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通过。

(二)功效与作用

梁丘有调胃降逆、祛风化湿的作用。

梁丘有理气和胃,通经活络的作用。

梁丘穴是足阳明胃经之郄穴,是本经气血深聚的部位,有疏肝和胃、通经活络作用,善治急性胃痛。

足阳明经筋结于膝,膝关节为下肢运动之枢纽,故本穴可治膝痛和下肢不遂。

乳痈多由胃经积热,郁于乳房所致,阳明经脉经过乳房,郄穴又为经脉气血深聚之部位,故本穴有通经止痛之功,并能降胃火、散结滞,而善治乳痈。

梁丘近于膝关节,故治膝关节痛,使之屈伸。

梁丘与足三里都是治疗胃病的常用穴,梁丘穴擅长治疗胃酸过多,足三里长于治疗胃酸缺乏。

“阴经郄穴多治血,阳经郄穴多治痛”,所以临床多用梁丘穴治疗因胃肠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疼痛性疾病。

(三)主治病症

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乳腺炎,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胫痹痛,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痛经,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等。

主治胃痛、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

主治脾胃、股膝等疾患:如胃脘疼痛、肠鸣泄泻、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乳痈等。

现又多用梁丘治疗急性胃炎、乳腺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主治膝胫痹痛,鹤膝风,胃痛,乳痈等。

主治急性胃痛,腹泻;乳痈,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冷痹不仁。

(四)配伍

梁丘配曲泉、膝阳关,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筋挛,膝关节不得屈伸。

梁丘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急性胃痛。

梁丘配犊鼻、阳陵泉、膝阳关、阴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痛。

梁丘配犊鼻、阳陵泉、膝阳关,治膝关节痛。

梁丘配中脘、内关、公孙,治胃溃疡。

(五)穴位疗法和注意事项刺法

直刺~.5寸,局部有酸胀感,扩散至膝关节。

一般直刺0.8~.寸。

直刺0.5~寸。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扩散至膝关节。

注意:不能刺激过强,以免损伤肌肉、筋膜。

灸法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0~0分钟。

特效按摩

梁丘治疗急性病效果好。如急性胃炎、肠胃炎引发的突然乳房痛,或者突然膝盖痛时,赶紧揉一下梁丘,就会马上缓解。

十七、足三里

(一)位置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ST5)下寸,犊鼻(ST5)与解溪(ST)连线上。正坐或仰卧取穴。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取穴法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ST5)下寸,犊鼻(ST5)与解溪(ST)连线上。正坐或仰卧取穴。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以本人手四指相并,示指上缘置于犊鼻处,中指中节水平直下横指(一夫法)处取穴。

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或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寸处是穴。

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

快速取穴:站位弯腰,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四指向下,中指指尖处即是。

穴位解剖

足三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长伸肌→小腿骨间膜。有胫前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针经皮肤,皮下组织,进入胫骨前肌及其深面的长伸肌。支配胫骨前肌和长、趾长伸肌。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分支,深层正当腓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

(二)功效与作用

足三里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作用。

足三里有理脾胃、调气血、补虚乏、泻胃热、防病保健的作用。

《内经·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其输在气街,下至三里。”依此推之,气街以下,至于三里,统为胃之俞穴。华元化谓:三里主治五痨、羸瘦、亡阳、虚乏、胸瘀血、乳痈等症。秦承祖谓:诸症皆治,但以治胃为主。据此可知本穴功能,不仅行于腹部,而兼治全身上中下也。《*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阳有阴疾者,取之下陵三里。”

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足三里是本经的合穴,又是胃腑下合穴,可健脾和胃、运化水湿,主治脾胃病和水湿为患,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说。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明经多气多血,故足三里穴可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亏虚引起的各种虚证。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足阳明经合穴配五行属土,补之可培土生金、健脾益肺、化痰止咳,治疗虚证咳喘[7]。

“治痿独取阳明”,足三里穴是治疗下肢痿痹的主穴。

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强健,气血旺盛,阴阳调和,足三里可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三)主治病证

足三里穴应用广泛,为全身强壮要穴,针灸按摩可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亦为消化系统常用要穴。

足三里穴主治胃痛,胃脘疼痛,胃中寒,呕吐,恶心,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噎膈,小儿厌食,辅助胃镜检查,腹痛,腹胀,肠鸣,肠痈,肠炎,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疳积,小腹坚,小肠疝气,少腹肿痛,肠梗阻,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惊痫,心烦,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狂,妄笑,头痛,神经性头痛,失眠,眩晕,癫痫,面神经麻痹,中风,偏瘫,口,脚气,水肿,下肢痿痹,下肢不遂,四肢肿胀,心悸,气短,虚劳羸瘦,口苦无味,恶心呕吐,纳呆,噎嗝吐血,头晕,惊悸怔忡,胸胁满痛,不寐,咳嗽,痰饮,痰多,喘息,气喘,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咯血,虚劳,疟疾,热病,小便不利,遗尿,疝气,目不明,眼目诸疾,诸虚,耳聋,颔痛,喉痹,颈项肿痛,脱肛,妇人脏躁,血晕,子痫,妊娠恶阻,乳痈,赤白带下,痛经,产后腰痛,产后血晕,产后腹痛,带下,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阳萎,遗精,肾炎,膀胱炎,疔疮痈疽,瘾疹,寒湿脚气,膝痛,下肢瘘蹙,足胫酸痛,下肢瘫痪,下肢痹痛,下肢麻痹,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坐骨神经痛,膝胫酸痛,肝炎,休克,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病,白细胞减少症,怔忡,*疸,胆囊炎,阑尾炎,耳鸣,疔疖,荨麻疹,脏气虚惫,贫血,风湿热小儿麻痹,口腔疾患等。

足三里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

足三里主治脾胃、心神、胸肺、少腹、下肢等疾患:如脘腹胀满、口苦无味、恶心呕吐、纳呆、胃脘疼痛、噎嗝吐血、四肢肿胀、便秘、头晕、心烦、惊悸怔忡、胸胁满痛、癫狂、惊痫、不寐、中风、咳嗽、痰饮、喘息、虚劳、咯血、疟疾、热病、小便不利、遗尿、疝气、眼目诸疾、诸虚、耳聋、颔痛、喉痹、颈项肿痛、脱肛、妇人脏躁、血晕、子痫、妊娠恶阻、赤白带下、痛经、产后腰痛、疔疮痈疽、瘾疹、寒湿脚气、膝痛、下肢瘘蹙、足胫酸痛等。凡真气不足、脏器虚惫、五劳七损、羸瘦虚乏等症皆治。

现代又多用以足三里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肝炎、急性胰腺炎、休克、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癫痫、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动脉硬化、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足三里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呃逆,噎膈,纳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乳痈,目疾,喉痹,头痛,失眠,眩晕,心悸,怔忡,气喘,虚劳,*疸,水肿,癫痫,下肢痹痛、瘫痪或麻痹,脚气;以及急慢性胃肠炎,溃疡病,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并有强壮作用。

足三里主治胃脘痛,胃中寒,呕吐,呃逆,消化不良,疳疾;腹胀,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肠痈;咳嗽,气喘,痰多,气短;失眠,癫狂,妄笑,脏躁,心悸;遗尿,小便不利,水肿;产后血晕,产后腹痛,带下,妊娠恶阻,子痫;头晕,目不明,耳聋,耳鸣,口;疔疖,荨麻疹;中风偏瘫,下肢痿痹,膝胫酸痛,脚气,乳痈;脏气虚惫,虚劳羸瘦,小腹坚,*疸,小肠疝气,少腹肿痛,噎膈。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肠炎,痢疾,急慢性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肝炎,消化不良,小儿厌食,辅助胃镜检查;

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贫血,风湿热;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尿,阳萎,遗精;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小儿麻痹,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癫痫;

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疾,口腔疾患,耳聋,耳鸣。

(四)配伍

配天枢、三阴交、肾俞、行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

配曲池、丰隆、三阴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

配梁丘、期门、内关、肩井,有清泻血热,疏肝理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乳痈。

配上巨虚、三阴交、切口两旁俞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用于胃次全切除术。

配阳陵泉、行间,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性肝炎。

配百会、中脘,治气虚下陷。

配中脘、阳陵泉,治胃痛。

配内关、中脘,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治胃脘痛、反胃呕吐。

配天枢、气海,治慢性腹泻。

配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

配天枢,治泄泻。

配风池,治头昏。

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环跳、风市,治下肢麻木。

配关元,施以化脓灸、隔物灸、药物天灸等至皮肤红晕,有增强体质的作用。

(五)穴位疗法和注意事项刺法

直刺~寸,局部有酸胀感。

针尖略向下斜刺,其针感可沿足阳明胃经下行至足踝、足跗和足趾;针尖略向上斜刺,部分针感可沿足阳明胃经逐渐循股上行至股部和腹部;

—般直刺0.8~.寸。系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回阳九针穴之一。

直刺~.5寸。

直刺0.5~.5寸,针感向下肤放散;

针尖略向上斜刺,在不断捻转运针之时,针感可沿胃经逐渐循股走至髀关、归来、天枢等穴,少数走向胃腑、剑突处;

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法;

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灸法

强壮保健常用温和灸或化脓灸。

艾炷灸5~0壮;或艾条灸0~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0壮,艾条灸0~0分钟。

强身保健可采用化脓灸,每年次,或累计灸数百壮或温灸至皮肤稍见红晕为度,每日次,每月0次,有时亦可采用药物天灸。

注意:小儿忌灸足三里。

特效按摩

每天用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5~0分钟,每分钟按压5~0次,长期坚持,可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益寿延年。

肝气旺于春,故应以养肝为主。气血生化有赖于脾胃,故养肝先健脾,可每天按摩足三里0~0分钟,也可艾灸。

夏季火旺,与心功能相符,故应养心安神,可每天按摩足三里穴0~5分钟,也可艾灸。

十八、条口

(一)位置

条口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条口在小腿外侧,犊鼻(ST5)下8寸,犊鼻(ST5)与解溪(ST)连线上。正坐或仰卧取穴。

条口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8寸;或于外膝眼与解溪穴连线的中点取穴[5]。另说“在上廉下一寸”(《太平圣惠方》);“膝下五寸许”(《针灸大全》)。

条口穴的位置

取穴法

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8寸,犊鼻与下巨虚的连线上取穴。

在小腿外侧,犊鼻(ST5)下8寸,犊鼻(ST5)与解溪(ST)连线上。正坐或仰卧取穴。

快速取穴

坐位屈膝,犊鼻与外踝尖之间的中点,胫骨外横指处。

穴位解剖

条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长伸肌。血管、神经分布同足三里(有胫前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隐神经双重分布。(参看足三里穴)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正当腓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

(二)功效与作用

条口穴具有舒筋活络,理气和中的功效。

条口有疏风邪、祛寒湿的作用。

条口穴有理气和血、舒筋活络之功,除用于治疗小腿部病证外,还能缓解肩关节周围的肌肉疼痛和挛痛。

条口穴有舒筋活血之功。

(三)主治病证

主治膝、胫、足等疾患:如膝胫酸痛,下肢麻木,脚气,转筋,跗肿,足缓不收,足底热,肩臂不得举,下肢冷痛,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肩臂痛,肠疝痛,膝胫酸痛,两足无力,腹痛,泄泻,现又用条口穴治疗膝关节炎,多发性神经炎,下肢瘫痪,肩关节周围炎,膝关节炎,胃痉挛,肠炎,扁桃体炎等。

主治膝、胫、足等疾患:如膝胫酸痛、下肢麻木、脚气、转筋、跗肿、足缓不收、足底热等。

主治肩臂不得举、下肢冷痛、脘腹疼痛、跗肿、转筋。

条口穴主治下肢痿痹,跗肿,转筋,脚气;肩臂痛,脘腹疼痛,肠疝痛。

主治膝胫酸痛,两足无力,脚气,转筋,腹痛,泄泻等。

现又多用条口穴治疗膝关节炎、多发性神经炎、下肢瘫痪、肩关节周围炎等。

.运动系统疾病:肩周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其它:胃痉挛,肠炎,扁桃体炎。

(四)配伍

配肩髃,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肩周炎。

配肩髃、承山,治肩周炎。

配承山、二白,治腓肠肌痉挛。

配足三里、承山、承筋,有清热凉血的作用。治足下热,不能久立。

配厉兑、三阴交,治胫寒不得卧。

配解溪、条口、丘墟、太白,治膝股肿、胻酸转筋。

(五)穴位疗法和注意事项刺法

一般直刺0.8~.寸。

直刺~.5寸,深刺可透承山,局部有酸胀沉重感,可扩散至小腿足背。

灸法

艾炷灸~7壮;艾条灸5~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壮,艾条温灸5~0分钟。

特效按摩

用力按揉条口,可治肩关节剧痛、急痛,将艾条对准条口,距皮肤~厘米,灸5~0分钟,可治胃肠虚弱、肩臂疼痛、下肢痿痹等疾病。

十九、陷谷

(一)位置

陷谷在足背,当第、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陷谷在足背,第二、三跖骨间,第二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正坐取穴。

陷谷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或于内庭穴上寸取穴。陷谷穴属足阳明胃经

取穴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三跖趾关节后方,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

陷谷在足背,第二、三跖骨间,第二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正坐取穴。

仰卧或正坐位,在第、跖骨结合部前方,第、跖趾关节后凹陷处取穴。

快速取穴

足背第、第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穴位解剖

陷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短伸肌、第二跖骨间隙。皮薄,由腓浅神经分布。皮下布有皮神经及足背静脉网。足背深筋膜薄,但很坚韧,其形成的足背韧带的表面有足背(动脉)网,由跗外侧动脉、弓形动脉的分支和腓动脉的穿支等吻合而成。此网并借跖背动脉的穿支与足底动脉吻合。针经上述结构以后,在趾长伸肌腱第二、三趾骨的肌腱之间,穿经趾短伸肌至第二跖骨间隙内的骨间肌。以上诸肌均由腓深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腱→趾短伸肌腱的内侧→第二骨间背侧肌→踇收肌斜头。

有第二跖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足底外侧神经和足背动脉分布。

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静脉网。

(二)功效与作用

陷谷有清热、利湿、泻火的作用

陷谷有清热解表,和胃行水,理气止痛的作用。

陷谷为足阳明胃经输穴,有健脾利湿、疏风通络之功。《金针梅花诗钞》陷谷条:“由来土陷能容水,水肿能教陷谷容。”该穴对水病有效,亦可参证。

(三)主治病症

主治面目浮肿,肠鸣腹泻,足背肿痛,足痿无力,下肢瘫痪,足扭伤,热病,目赤肿痛,结膜炎,面浮身肿,胸胁支满,肠鸣腹痛,热痢,疟疾,球结膜炎,胃炎,肠炎,腹痛胀满,肠鸣泄痢,胃脘痛,肠鸣,腹痛,疝气,腹胀,腹水,面目水肿,上眼睑无力,肾炎,胸膜炎等。

主治面目浮肿、肠鸣腹泻、足背肿痛、热病、目赤肿痛。

主治头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面浮身肿、目赤肿痛、胸胁支满、肠鸣腹痛、热痢、疟疾、足背肿痛。

现又多用陷谷治疗球结膜炎、胃炎、肠炎等。

主治腹痛胀满,肠鸣泄痢,面目浮肿,目赤痛,疝气,足背肿痛等。

主治胃脘痛,肠鸣,腹痛,腹胀,腹水;面目水肿,目赤肿痛,上眼睑无力;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足扭伤;

其它:肾炎,结膜炎,胸膜炎。

(四)配伍

配列缺、阴陵泉,治面目水肿。

配骨庭、太冲,治足跗肿。

配温溜、漏谷、复溜、阳纲,治肠鸣而痛。

配列缺,有清热解*的作用,治面目臃肿。

配内庭、太冲,有清热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

(五)穴位疗法和注意事项

刺法

直刺0.~0.5寸。

直刺或斜刺0.~0.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扩散至足背。

一般直刺0.5~0.8寸。

直刺0.5~寸。

向上斜刺0.5~.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到足背。

治上眼肌无力,睁眼困难。直刺0.~0.5寸,出现针感后捻转,眼肌即可增强。

灸法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0分钟。

特效按摩

弯曲拇指,用指尖下压揉按陷谷,早晚各次,先左后右,各揉按~分钟,可治胃炎、胃下垂、肠炎、结膜炎等疾病。

二十、隐白

(一)位置

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寸(指寸)。

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

位于踇趾内侧,趾甲旁约0.寸处。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趾背动脉通过。

取穴法

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足大趾趾甲角内下方0.寸取穴;或在足大趾内侧甲根角侧后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寸,相当于沿爪角内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卧,在(踇)指内侧,距趾甲角0.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

隐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趾纤维鞘、(踇)长伸肌腱内侧束。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吻合处。皮肤为(踇)趾背侧与其跖侧骨皮肤移行处,其神经分布为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在趾背筋膜的深面有第跖骨动脉内侧支,经(踇)长伸肌腱的深面,该动脉至(踇)趾的内侧缘。

(踇)长伸肌腱由腓深神经支配。若斜刺,针行于末节趾骨与(踇)趾纤维鞘终止部之间,该处神经、血管分布丰富,均来自足底内侧神经及血管。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

穴区神经、血管

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

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趾背动脉通过。

(二)功效与作用

隐白有健脾和血、清心宁志、温阳回厥的作用。

隐白有调经统血,健脾回阳的作用。

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

足太阴脾经上注于心,隐白可用于癫痫和惊风的治疗。

脾统血,肝藏血,脾虚失于统血,肝疏泄太过则失于藏血,就会引起诸种出血症,隐白穴为土经木穴,故可用于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

隐白穴为土经木穴,施用灸法有益气、健脾、统血、调经之功,对脾失健运,统摄无权,血不归经、经水过期不止,甚或崩漏有较好疗效。

凡病势之缭乱促暴者,俱宜调动本身清肃之气(即金气)以镇定之。如喘满腹胀,不得安卧,呕吐泄泻及衄血、尸厥、月事不止等症,隐白穴均能治之。

(三)主治病症

隐白穴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纳呆,腹痛,暴泄,尸厥,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泄泻,带下,呕吐,癫痫,心痛,喘息,胸满,子宫痉挛,牙龈出血,鼻出血,小儿惊风,癔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等。

隐白穴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

隐白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

现代又多用隐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等。

隐白主治腹胀,泄泻,便血,崩漏,带下,癫狂,惊风等。

隐白穴主治月经过多,崩漏,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腹胀,暴泄,呕吐;癫痫,多梦,梦魇,惊风,昏厥;胸痛,心痛,喘息,胸满。

隐白为十三*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病,临床上治血崩较好。

妇产科系统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痉挛;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龈出血,鼻出血;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癔病,昏厥;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

其它:尿血。

(四)配伍

配大敦,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昏厥,中风昏迷。

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配气海、血海、三阴交,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治月经过多。

配脾俞、上脘、肝俞,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治吐血[8],衄血。

配灸关元,治崩漏。

配水沟,治疗失血之昏迷。

配足三里,治便血。

(五)穴位疗法和注意事项

刺法

浅刺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7]。

一般斜刺0.~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浅刺0.~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8]。

浅刺0.~0.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常用于神昏、胸闷咳喘。

注意:孕妇慎刺。

灸法

血证多用灸法。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0分钟。

艾炷灸~7壮,艾条灸5~0分钟,用于止血。

注意:不宜瘢痕灸。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有报道显示,用三棱针点刺隐白、大敦出血~滴,每日或隔日次,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另有报道,艾条温和灸隐白,每次5~0min,每日~5次,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较好疗效。

治疗婴幼儿腹泻

三棱针点刺隐白,放血7~0滴,左右交替,每日次。

治疗急性鼻衄

取隐白配合上星,用强刺激手法,疗效较好。

二十一、公孙

(一)位置

在足内侧缘,当第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的前缘,赤白肉际处。

位于跖区,第一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正坐或仰卧取穴。

取穴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寸。

公孙位于跖区,第一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正坐或仰卧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足大趾内侧后方,距太白l寸处取穴;或沿太白向后推至一凹陷,即为本穴。

快速取穴

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内侧,弓形骨后端下缘凹陷处即是。

穴位解剖

公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展肌(腱)、(踇)短屈肌。有跗内侧动脉及足背静脉网。分布着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皮肤由腓浅神经的分支,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和隐神经双重分布。皮下筋膜内有血管网及少量的脂肪。趾跖侧筋膜在足底部形成跖腱膜,前方止于跖趾关节囊和屈肌腱鞘。针经上述结构,进入(踇)展肌和(踇)短屈肌,该二肌由足底内侧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踇展肌→踇短屈肌。

皮肤→皮下组织→短展肌→短屈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隐神经分布;深层有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内侧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并有足背静脉网及跗内侧动脉通过。

(二)功效与作用

公孙有健脾胃,调冲任的作用。

公孙有理脾胃、调冲脉、清神志的作用[]。

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主要作用是调理脾胃,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主穴之一,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腹胀、泄泻、水肿等均可治之。

公孙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合于胃心胸部位,冲脉起于胞中,至胸中而散,足太阴脾经又上注于心,故可治疗脾胃、心胸部位的疾病。

公孙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理气宽胸、降痰除烦作用。

(三)主治病症

主治胃痛,胃痉挛,胃脘痛,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胃溃疡,消化不良,呕吐,呃逆,噎膈,臌胀,饮食不化,肠鸣,肠痉挛,腹胀,腹痛,痢疾,泄泻,心烦失眠,水肿,发狂妄言,嗜卧,脚气,*疸,眩晕,妇人血晕,胎衣不下,癫痫,疟疾,胁痛,疝气,脱肛,神经性呕吐,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肠风下血,胸闷,心痛,失眠,心烦,发狂,痛经,月经不调,带下,足痛,足肿,霍乱,肝炎,腹水,胃癌,子宫内膜炎,心肌炎,足跟痛等。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痢疾、泄泻、心烦失眠、水肿、发狂妄言、嗜卧、脚气[9]。

公孙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泻,痢疾,腹胀,食不化,脚气等。

主治脾胃和肝肾等疾患:如呃逆、呕吐、噎膈、臌胀、腹痛、胃脘痛、食不化、肠鸣、泄泻、痢疾、*疸、水肿、眩晕、妇人血晕、胎衣不下、癫痫、疟疾、胁痛、疝气、脱肛等。

现代多用公孙治疗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痛,泄泻,痢疾,肠风下血;胸闷,心痛,失眠,心烦,嗜卧,发狂;痛经,月经不调,带下;足痛,足肿,脚气;水肿,霍乱。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痉挛,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痢疾,肝炎,腹水,胃癌,肠痉挛;

妇产科系统疾病

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

其它

心肌炎,胸膜炎,癫痫,足跟痛。

(四)临床应用

对胃肠的影响

针刺公孙穴对胃和小肠的运动有明显的调整作用,抑制胃酸的分泌。

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针刺公孙,观察对胃电图的影响,发现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胃窦及胃体部胃电幅值。

有实验表明,针刺公孙可使小肠蠕动增强,对小肠运动有调节作用。

针刺公孙穴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对小肠运动及分泌功能有调节作用,并具有一定特异性。多数情况下可使小肠蠕动增强、小肠液分泌增加,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率也明显升高。

镇痛作用

以刺激动物内脏大神经所引起的大脑皮质下诱发电位为痛反应的指标,电针“公孙”,对大脑皮质下诱发电位有抑制效应。

针刺公孙穴可提高腹部皮肤的痛阈,用于针麻。具有抗切皮痛,抑制牵胃反应的作用。6.单纯性肥胖

配合天枢、梁丘、丰隆,针刺得气,平补平泻,天枢加电针,留针0min,每日次,次为一疗程,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满意。

原发性低血压

据报道,配合内关,针刺得气,用电针治疗仪分别连接于双侧同名穴,每次0min,每日次,0~0次为一疗程。

公孙是治疗脾胃同病之要穴

本穴是脾经的络穴,通胃经,联系着脾胃二经之经气,一穴可治两经病,故可治疗脾胃同病,用之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呃逆、嗳气、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等脾胃病,尤其对急性胃痛、呕吐有良好的疗效。如早在《针灸大全》中载有:“九种心痛;痰膈涎闷;脐腹胀满,气不消化;胁肋下痛,泄泻不止,里急后重;反胃吐食。”临床常与足三里、中脘、内关合用,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

公孙是调脾之常用穴

本穴是脾经之穴,脾统血,主运化,故用之能治疗脾不统血之月经病、带下病等妇科之疾;冈脾主运化的功能,当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导致水肿、*疸、嗜卧等相关疾病用之可效。

公孙是胃心胸疾患之要穴

本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也就是说冲脉发生病变,则气上逆而腹中有胀急不舒的感觉,表现为心痛、心烦、胸闷胁胀、腹痛里急。临床常与内关合用,故有“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之经典运用。

(五)配伍

配内关治疗胃、心、胸病证是其所长[7]。

配解溪、中脘、足三里,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主治饮食停滞,胃脘疼痛。

配束骨、八风,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

配中脘、足三里、内关,治胃脘疼痛。

配丰隆、膻中,治呕吐、眩晕。

配丰隆、中魁、膻中,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呕吐痰涎,眩晕不已。

配内关、神门,治心胸痛。

其他配伍

配足三里、滑肉门、太白治胃痛。

配滑肉门、三阴交、肾俞、命门治月经不调。

配内关治疗胃、心、胸疾病。

配肾俞治疗先兆流产。

配太冲治疗肝胃不和之证。

配承山治疗痔疾。

配天枢治疗腹泻。

配足三里、梁门治疗胃痛、吐酸。

配束骨、八风治疗足趾麻痛。

配少府、内关、大陵、三阴交治风湿性心脏病。

(六)穴位疗法和注意事项

刺法

一般直刺0.5~.0寸

临床以平补平泻法为常用,可灸。

深刺可透涌泉,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足底[7]。

灸法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0分钟[]。

按摩顺序与技法

依次按压手部少府穴、内关穴、大陵穴,每穴按5分钟;接着按压脚部公孙穴和三阴交穴,每穴按5分钟。

特效按摩

用中指指腹向内按压公孙穴,以有酸痛感为宜,可辅助治疗腹胀、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症。

二十二、三阴交

(一)位置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正坐垂足或仰卧取穴。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另说三阴交“在内踝上八寸”(《备急千金要方》);“在内踝上一寸”(《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取穴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内踝高点上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正坐或仰卧位,胫骨内侧面后缘,内踝尖直上横指(一夫法)处取穴。

快速取穴

手四指并拢,小指下缘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与胫骨后缘交点处即是三阴交穴。

穴位解剖

三阴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腱)、(踇)长屈肌(腱)。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隐神经和起于足背静脉网内侧的大隐静脉,神经和静脉并行。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以后,在小腿三头肌(腱)的前方,进入趾长屈肌(腱)和(踇)长屈肌(腱)。在趾长屈肌(腱)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经过。以上诸肌腱由胫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踇长屈肌。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踇长屈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的分支分布。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通过。

(二)功效与作用

三阴交有健脾理血,益肾平肝的作用。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上注于心,本穴为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故三阴交可治肝、脾、肾、心的病变:如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病、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皮肤病及神志病,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足太阴经循行过下肢,脾主四肢、肌肉,肝主筋,肾主骨,故三阴交穴可治疗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取三阴交穴既可活血祛风,又可健脾利湿,所以可用于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

三阴交所治症,多关经血胎产及子宫精室各症。凡属肝脾肾三经症之关于血分者,统能治之,如药之当归也,有健脾益气、调补肝肾之功。

(三)主治病证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腹痛,胸腹胀满,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痢疾,便溏,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血崩,死胎,恶露不止,阴挺,经闭,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痛经,难产,产后血晕,不孕,带下,恶露不尽,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阴道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常,阳痿,早泄,阴茎痛,遗精,白浊,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足痿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高血压,神经性皮炎,足痿,瘾疹,神经衰弱,*疸,痃癖,癥瘕,血晕,七疝,癫痫,痴呆,不眠,疮疡,手足逆冷,股膝踝内侧肿痛,肾炎,肾盂肾炎,尿潴留,尿失禁,性功能减退,小儿舞蹈病,下肢神经痛或瘫痪,癃闭,淋证,便秘,癫狂,痫证,精神分裂症,脏躁,下肢痿痹,眩晕,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乳糜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糖尿病等。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食不化、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经闭、痛经、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足痿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高血压、神经性皮炎、不孕。

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以及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胸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疸、水肿、痃癖、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癥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阴茎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痴呆、不眠;疮疡、瘾疹、手足逆冷、股膝踝内侧肿痛等。

现代又多用三阴交治疗急慢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肾炎、肾盂肾炎、尿潴留、尿失禁、遗尿、性功能减退、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舞蹈病、下肢神经痛或瘫痪等。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癥瘕,不孕,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小便不利,遗尿,癃闭,淋证,白浊,疝气;肠鸣,腹胀,泄泻,便秘,水肿;癫狂、痫证,痴呆,脏躁,失眠;下肢痿痹,脚气;湿疹,荨麻疹,眩晕。

消化系统疾病

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

妇产科系统疾病

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带下,更年期综合症,阴道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常,子宫下垂,难产;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

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其它

荨麻疹,神经性皮炎,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糖尿病。

(四)配伍

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配阴陵泉、四白、足三里、脾俞、肾俞、光明,有益气健脾生津,滋养肝肾,补肾填精的作用,主治神水将枯。

配外麻点、切口旁针;太冲、下巨虚;内关、足三里,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是剖腹产麻醉最常用的基本方。

配天枢、合谷,有清热除湿,健脾和中的作用,主治小儿急性肠炎。

配天枢、合谷、中脘,治急性肠炎。

配中极、天枢、行间,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配中极、行间,治月经不调、痛经。

配阴陵泉、膀胱俞、中极,有渗变利尿的作用,治癃闭、小便不利。

配神门、内关,治失眠。

配关元、大赫,治遗精、阳痿。

配天枢、合谷、阴陵泉治疗腹泻、飧泻。

配气海治疗遗精、阳痿、白浊等。

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五)穴位疗法和注意事项刺法

三阴交系回阳九针穴之一。

直刺~.5寸[5][][6][],局部有酸胀感[6],向足底放散或酸胀感扩至膝关节和股内侧[6]。

直刺0.5~.0寸,局部酸胀,可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胀感扩至膝关节和股内侧;

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法;

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直刺.寸,使局部酸胀,胁下痛可止。

痛经:在三阴交穴或以下有敏感压痛点,即针此痛点,提插捻转,腹痛缓解。留针0分钟,5分钟捻针次。

两足感觉迟顿:向后斜刺.寸左右,使电麻感至足。

阳痿:直针刺人,得气后留针0分钟,5分钟捻转次。

舌硬、活动不灵活:直刺得气后,令患者活动舌体。

带下病:直刺得气后留针0分钟。

注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孕妇禁针”。

灸法

艾炷灸~7壮,或艾条灸5~5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0~0分钟,或药物天灸。

强身保健,采用疤痕灸,每年次,或累计灸百余壮亦可,温灸至皮肤温热舒适稍风红晕隔日一次,每日0次。

特效按摩

用拇指指尖垂直按压三阴交,每天早晚各次,每次左右足各~分钟,可改善女性各种病症。

注意:孕妇禁按,有引发流产的危险。

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

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女人只要气血足,那些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不来月经等统称为月经不调的疾病都会消失。而女人脸上长斑、痘、皱纹,其实都与月经不调有关。只要每天晚上9点—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各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去皱。不过,要坚持才有效果哦,坚持每天按揉,按揉一个月之后,才能看得到效果。

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


  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运化出去。每天中午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各0分钟,能把身体里面的湿气、浊气、*素都给排出去。皮肤之所以过敏,长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毛病,都是体内的湿气、浊气、*素在捣乱。只要按揉三阴交,把这些讨厌的调皮*赶出去,不出一个半月,皮肤就能恢复光洁细腻,干净无暇了。

保养子宫和卵巢:


  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其中,任脉主管人体全身之血,督脉主管人体全身之气,冲脉是所有经脉的主管。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穴各5分钟左右,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女人只要气血畅通,就会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

保持血压稳定:


  三阴交是一个智能调节穴位。当你血压过高或过低,每天中午点—点,心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0分钟,坚持两三个月,能把血压调理至正常值。另外,三阴交还能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全身水肿,眼袋浮肿,小便不利,脚气,失眠等症。

点揉法

点揉法特别适用于下肢部的穴位,因为下肢部的穴位肌肉比较丰厚,用力点下去之后再去揉,坚持时间比较长,可以起到持久的刺激作用,足三里的点揉法是一样的。拇指立起来,放在穴位的表面,先用力向下按压,再去揉,揉一分钟停下来,间隔一下,再揉一分钟。揉三阴交穴的手指方向(手指放的方向)还很关键。

三阴交穴有调畅人体气血运转的作用,但是孕产妇,孕妇切忌不要在这个穴位上进行按揉,这个穴位有滑胎的作用,你特别容易早产的一些人切记不要去按揉它。

三阴交穴的另一种按摩方法

从三阴交穴沿着胫骨的内侧边缘,依次向上点按,或用捋的方法,但这个方向跟足阳明胃经不一样,那个是由上而下,这个是由下往上,向上捋到膝关节以上,这样的按摩方法对女性的生殖系统有非常好的作用,还对于水的代谢非常有关系,因为我们刺激的这条经脉叫在人的身体中就像一个运输,运化水谷、运化水湿,水和谷物这些固体性的食物,吃到胃里以后经过消化,变成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这些营养要通过脾的转运作用,把它运输到身体所需要的地方去。

把水的消耗和水的利用分布,也依赖于脾的功能,把它运化水湿。如果这两大功能下降的话,食物营养的东西堆积起来,水分也堆积起来了,就会变成很多身体垃圾、*、痰,身体当中的邪气就阻滞身体的功能,这就是为什么三阴交穴能够很好的排出体内的*素。因此,这个穴位对女性的生殖和月经都是帮助的。

此文章图片和文字均为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医院医师.

更多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身最重要穴位讲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