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胸膜瘘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深度解析小青龙汤
TUhjnbcbe - 2021/4/27 11:59: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正规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霓裳部落

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张仲景用它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然而应该指出,此方乃辛烈走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会发生问题,反而促使病情加重。为此,必须掌握小青龙汤的辨证,其辨证的关键,在于抓以下几个环节:一、辨气色小青龙证,为水寒射肺,或寒饮内伏。寒饮为阴邪,必羁縻阳气,而使心胸之阳不温,如是则荣卫之行涩,而不能上华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现黧黑之色,我们管它叫做“水色”;或两目周围呈现黑圈,互相对称,我们管它叫做“水环”;或者,在患者的头额、鼻柱、两颊、颏下的皮里肉外显现黑斑(如同妇女妊娠蝶斑),我们管它叫“水斑”。二、辨脉小青龙证为寒饮之邪,故脉见弦,弦主饮病;抑或脉浮紧,则为表寒里饮俱实之征;如果寒饮内伏,浸循日久,其脉见沉,沉主水病。然须注意的,凡尺脉迟,或尺脉微,抑或两寸濡弱无力,是为心肾先虚,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这样,就不要滥用小青龙汤而发虚人之汗。三、辨舌小青龙证为水饮凝滞不化,肺寒津凝,故舌苔多呈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惟阳气受损以后,则舌色淡嫩,此时用小青龙汤必须加减化裁,而不能原方照搬不变。四、辨痰涎小青龙汤治肺寒金冷,津凝气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痰咯较爽。因系寒性水饮,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彻,形同鸡蛋清状,亦属寒凝津聚,必冷如凉粉,口舌感凉而为辨。五、辨咳喘小青龙证在咳喘方面,有三种情况,临证时务须分清。1、咳重而喘轻,如《伤寒论》第41条所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指咳嗽为重,而气喘反微的证情。2、喘重而咳轻,如《金匮?痰饮咳嗽病》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是指喘息为重,而咳嗽为轻的证情。3、咳喘皆重的证候,如《痰饮咳嗽病篇》说的“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晡剧,必有伏饮”,是说咳与喘同时俱重的病候。尽管咳喘有重有轻,但治疗的方法皆应以小青龙汤温寒蠲饮为主。六、辨兼证小青龙证为水饮之证,除咳喘外,由于水邪变动不定,而有许多兼证出现:如水寒上犯,阳气受阻,则兼噎;水寒中阻,胃气不和,则兼呕;水寒滞下,膀胱气化不利,则兼少腹满而小便不利;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证。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依据。如果我们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精神用于小青龙汤证也是适宜的,所以,六个证候环节也不必悉具,但见其中的一两个主证而无讹误,便可使用小青龙汤治疗。小青龙汤是麻*汤的变方,即麻*汤去杏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芍药而成。《医宗金鉴》认为“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得以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然而此方虽为外解表寒,内散水气,表里两解之方。然亦治无表证的寒饮内伏,或喘或咳之证亦有疗效。由此言之,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虽皆有表里两解之功,但服大青龙汤未有不发汗者,而小青龙汤则有发汗与不发汗之异。这是因为寒饮之证,因寒而饮凝,小青龙汤能内散寒邪,温行水饮,故不需达表为汗这种情况也是有的。现举病案两则,证明小青龙汤临症的疗效,并指出过服小青龙汤的流弊。以前有一张姓工人,年40余,每次来诊,只是让我处方“百喘朋”,而不让我诊治。以后患者喘得较重,又让开“百喘朋”,余言何以不服汤药,患者云服过中药未效,故而仍服“百喘朋”暂缓一时,后经说允,改服汤剂一试,经诊切其脉弦,视其舌水,观其面色黧黑,遂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为疏:麻*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白芍9克,甘草9克。此方连服两剂,咳喘衰其大半,后以苓桂杏甘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基本控制。第二例是治一寒饮作喘患者,余予小青龙汤两剂,咳喘颇为见效。患者得效乃自接连不断地服了十二剂小青龙汤,感觉头晕眩瞑,未几而发鼻衄,血流不止,医院急诊。诊治后鼻衄虽停,然因失血过多,而体疲无力,心悸气短,又延余诊治而始得其情。显而易见这是由于过服小青龙汤导致伤阴动血的缘故。《伤寒论》对于大青龙汤的禁忌证,有所论述,如第38条的“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然对小青龙汤的禁忌,不象大青龙汤说的那样具体。对此,余常引以为憾。后读《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始发现仲景对小青龙汤的治疗禁忌,以及误服本汤所发生的各种变证……指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大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意义,使人为之一快。现引其文如下以供参考:“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个人认为这些记载说出了小青龙汤的禁忌证,尤在泾对此条也作了很好的说明,他说服青龙汤已,设其人下实不虚,则邪解而病除。若虚则麻*、细辛辛甘温散之品虽能发越外邪,亦易动人冲气。冲气,冲脉之气也。冲脉起于下焦,挟肾脉上行至喉咙,多唾口燥,气冲胸咽,面热如醉,皆冲气上逆之候也。寸沉尺微,手足厥而痹者,厥气上行而阳气不治也。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这就不难看出,尤氏认为下虚之人误用了小青龙汤,才出现了拔肾根,动冲气的种种后果,其说是符合仲景之精神的,可见小青龙汤对虚人是禁忌之例。因为本方麻桂并用,又配细辛则发散之力为强,所以,对年老体弱以及心肾虚衰患者,切不可猛浪投用,而导致变生叵测。曾观《临证指南》在喘门中,叶香岩有两张治喘的方子,一张是用麻*而不用细辛,另一张是用细辛而不用麻*,叶氏把麻*、细辛分而用之的理由,也是为了避免发散太过的缘故吧,为此,余在临证使用小青龙汤只在喘急必需之时一用,一旦病情缓解,即改用苓桂剂类,温化寒饮,则疗效理想亦无流弊可言。苓桂剂,指的是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的加减诸方。这些方子是符合仲景治痰饮用温药之旨的。所以在苓桂剂中再加上仲景治寒饮惯用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在某种程度上讲能治疗小青龙汤所不及的一些寒痰冷饮疾患,也是不可偏废之法。因为干姜、细辛之辛可温散肺胃水寒之邪,而五味子入肺,又可收敛上逆之肺气,一收一散,则正邪兼顾,故治寒饮内伏之证十分得力,况又有茯苓利水消饮,桂枝下气通阳,白术运化水湿,甘草顾护正气,故为小青龙汤之姊妹方有相得益彰之效。因此,在使用小青龙汤冲锋陷阵以后,便用此方剿抚相兼,方能有始有终使治疗井然不紊。至于小青龙汤的加减方法,《伤寒论》亦有明训,恕不一一重复。根据个人临症来讲,余在此方基础上加杏仁、茯苓、附子、射干等药,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然其中很值得一述的则是小青龙加石膏汤方。此方见于《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是治疗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心下有水等证。一般皆知大青龙汤有石膏,不知小青龙汤亦有加石膏用法。而且,小青龙汤加石膏的治法,又和越婢加半夏汤有所不同。尤在泾为此注曰:“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挟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龙之例也。又此条见证,与上条颇同(指越婢加半夏汤),而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又为密矣。”据此,余认为凡小青龙证的寒饮内伏,若阴郁化热,而见烦躁,或见其它热象,如脉滑口渴,或舌红苔水,而又确属寒饮之证的,此方具有寒热兼顾之能。总之小青龙汤是一张名方。其药味峻厉,发散力强,虽有五味子芍药之酸敛,而有伤损正气的一面,故不可恃之而无恐。为此,提出辨证用方的六个环节,做为临症论治的客观依据,如果因其有效而过服,或辨证不明而误服,则有动冲气、伤阴血等流弊。故此,又提出若效果已奏,即当用苓桂姜味等温药治饮,而正邪兼顾方为上策。至于本方的加减,仲景已示人以规矩,应一隅三反,方有灵活运用之妙。对于小青龙加石膏汤,为寒饮内郁,日久生热而设,临证之时,须注意观察,方知其效。余不敏,行医数十年,见用小青龙汤后,头痛如劈者有之;心悸汗不止者有之;气冲头面与衄血不止者亦有之;每叹此道不易,如何做到正确使用,实有研究必要。为此,不揣肤浅,爰就所见,做为是言,其中错误难免,敬希同道们指教。小青龙汤一方加减治疗咳嗽方法经常上网,看到很多患者被小小咳嗽所烦恼,感觉有必要介绍下余治疗咳嗽方法。余虽然治疗咳嗽病人不是很多,但觉得甚是容易,确没有遇到治疗无效的,基本上都一方愈,轻者三帖,重者七帖。余只用一方加减治疗,此方就是小青龙汤。当然加减不是余发明的,余只是有好方法就依样画葫芦而已。咳嗽病五脏六腑皆有之,然必传之于肺而始作,内经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凡内外合邪之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故凡诸病之气合于肺则为咳嗽,不合则不咳嗽,本症无一定方,然水饮,凉为咳嗽之根,伤寒论云咳嗽者去人参,以人参多液助水饮也,故金匮以小青龙汤一方加减为五方,皆行水为主也,麻*桂芍可以去,取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不可离,寒者可加附子;热者可加石膏,大*;湿者可加白术,茯苓;燥者可加天门冬,麦门冬并阿胶,玉竹,枇杷叶;下虚者可加巴戟天,鹿角胶;上虚者可加*芪,白术;多痰者可加桑白皮,茯苓。孙真人颇得其秘。小青龙汤证机理探微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40条:“伤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后世多用外感风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来概括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治病必求于本”,小青龙汤证的机理本质到底为何众说不一,笔者想根据《伤寒论》原文试探讨小青龙汤证的本质机理所在。“伤寒表不解”,是表寒太重,发汗力量不够,还是正气虚羸,无以运邪外出?显然,此证当为正气虚羸卫阳不振,不能“卫外而为固也”,营阴亏乏,不能“藏精而起亟也”。正气不能奋起与表邪相争,鼓邪从汗而散解,而使表邪盘踞久不得解。又肾中精气化生的肾阴肾阳,为人一身阴阳之根本,而其中犹以肾阳真火为人身立命之根基。三焦为水火气机的通道,内通脏腑,外联肌表,络属膀胱,主一身之表,肾中真火通过三焦膀胱道路而充养卫阳,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亦言:“肾者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内主呼吸,达于膀胱,运行于外,则为卫气,此气乃水中之阳。”故肾阳真火不足,必致卫阳偏虚,卫阳不振,外表则更容易受到邪气侵袭,而肾中真火乃龙雷相火,只有相火以位,心之君火才得以明,此时肾中相火不足,不能循三焦道路上济心火,必致君火昏聩不明,君相二火不振,不能震摄群邪,必然浊阴四起,凝而不行,而为病患。小青龙汤药用麻*、桂枝、细辛、半夏,方中麻*辛温行散,外散表寒,内畅三焦;半夏交通道路,使表里得通,中下二焦得畅;桂枝在下入肾,缓补肾阳真火,在中入心助君火以明,又得麻*入心肾为助,则火焰愈明;细辛达肾壮真火,使真火能上出,以行补卫阳、明君火之功用。诸药合用,使肾火得旺,阴寒之邪得散,此即《内经》“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之意。小青龙汤证咳吐清稀白痰唾沫,又是从何而来?这关乎到水谷精微在体内的运行转化,尤其是水液的传化。水谷入胃,何以腐熟?夫肾中真火经循冲脉上济胃阳,胃阳藉肾阳之用使“饮”与“食气”得以腐熟而化变成初始精微,其中水之精主入脾,谷之精主走肝,共达心之包络而入心。若心之君火不振,水谷之精不能全部禀受心之阳气而化赤为血,其中一部分凝为痰湿水气结于心下而感觉“心下有水气”,此痰湿水气主要为水之精凝结而成。因脾阳需肾阳真火以煦,而肝肾同寄相火相互为用,故当肾阳真火不足之时,肝阳受影响较小,而脾阳受影响较大。所以谷之精入肝可以得到进一步化变,而水之精入脾则不能进行化变。谷之精只有极少部分凝结为痰湿水气,而水之精则大部分结聚为痰湿水气,故临床上多见咳吐清稀白痰唾沫,此为脾阳不足偏甚,如果是咳吐浓稠偏白痰唾沫则为肝阳不足更甚。水之精既凝心下就使上输的水之精相应减少,则肺中受纳的水之精也会减少,故而出现“或渴”的症状。肺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膀胱为水之下源,肺为华盖在上为天,膀胱位居下极为地,水气循环,天地相交,人体津液得到周流敷布。但是此时,肺中所纳水之精不足,不能正常下降,天地水气循环被打破,而同时在下的膀胱的气化功能由于肾阳的不足也出现紊乱,故而天地水气不行,就可能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肺气不宣不肃,痰湿水气互结于心下之包络,心阳不足,不温不化,痰湿泛溢或上窜入肺,或下返入胃,出现一系列肺胃症状。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水津不滋故而咽痒咳嗽,肺开窍于鼻,痰湿上犯,阻滞息道,故发痰鸣喘促、鼻塞、鼻流清涕等。痰湿返入胃,肾为胃之关,肾阳虚火携冲气上逆,扰动胃阳,迫使痰湿上走,则出现“干呕”、“或噎”等症。小青龙汤中芍药入肝,补肝体助肝用;干姜辛温,温振脾阳,水之精得化而“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因而肺津得补;桂枝辛温入心,温通心阳使凝于心下包络之痰湿水气得温而化;五味子上入肺中走心下达肾。《唐本草》谓其:“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意,入肾则有固精养髓之功”,使得肺肾相生,天水循环得复,整个人体津液道路疏通,且入心借甘味酸收敛肾中虚阳,使浮阳潜藏于下极。感谢:华夏中医论坛小青龙汤是《伤寒论》名方,十大名方之一,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辨证准确,疗效十分可靠。现就小青龙汤的有关情况谈谈个人看法,不妥之处请指正。
   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一.小青龙汤证的病机《伤寒论》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即寒伤太阳寒水之经,表邪不解,入里造成“心下有水气”而发病,发病的根本在于外有寒,内有水气,这是小青龙汤证的根本病机。二.小青龙汤证的成因小青龙汤证的根本原因既然是“外有寒,内有水气”,那么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研读前贤著作并结合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情况,总结如下:1.因游泳而水气。2.因多食瓜果冷饮而得水气。3.因冒雨露远行而得水气。4.夙患痰饮,为风寒所激。(以上四条为前贤曹颖甫先生归纳总结)5.现代社会,热天因空调冷饮,看似天热常常感寒而得水气。6.时医吊针输水(西医如此,不少中医也是如此),病本有寒,有水气在内,吊针输水直接把寒冷的水液送入人体,寒和水气蔽固而加重,病情将加重。7.药误寒凉。8.冬天雾露为患,感寒而得水气,川渝两地,长江中下游一带,冬天常起雾露,加之感寒而生病,这种情况冬天十分普遍。三.小青龙汤的临床症状1.《伤寒论》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初期用麻*汤,一汗而解就不会造成“寒入里”,也不会造成“心下有水气”了,水气停于胃逆于上则干呕,则咳,则喘,水气郁结营气蔽固而发热,逆于咽喉则噎,津不上承喉舌则渴,下注入肠则利,入少腹则少腹满,入输尿管则小便不利。临床症状虽多,但多为或然之症,不必悉俱。治疗就用小青龙汤。2.《伤寒论》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水气上行冲激肺脏故咳而微喘,水气上承喉舌故不渴,营气与水邪郁结而生表热,治疗就用小青龙汤。3.《金匮要略》《痰饮篇》说:“咳逆依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咳逆则气出不续,终夜依靠在床头,根本没有办法平卧,此寒气郁于表,激而上冲肺脏所致,治疗方针解表温里,就用小青龙汤。四.小青龙汤的组成和剂量1.组成:麻*(去节)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甘草各三两半夏半升(洗)五味子半升2.剂量:汉代一两折现在15.克,三两折46.克,半夏半升折65克,五味子半升折25克,历代现代医家,包括一些名医也没有用到这个量。常常是麻*,桂枝5克,9克,胆大一点的用10-15克,细辛1-3克,很少超过5克的,无怪乎效不显。为了保证疗效常常是5剂,7剂的开,吃了再来二诊,现在的人哪有那样的耐烦心,两剂三剂不见效就不来了,五剂七剂就把人吃忙了,所以你必须在三剂药之内让患者见到疗效,看到希望,这就逼迫医生不得不提高业务水平,否则将没有立足之地。笔者临床常用量:麻*,桂枝10-30克,芍药20-30克,细辛10-15克,干姜15-30克,甘草10-15克,半夏10-20克,五味子5-10克,疗效很好。3.方解:方中麻*,桂枝散寒发表,温散表邪,半夏,干姜,细辛温化水饮,又恐辛散太过而加芍药以监制麻*,桂枝,五味子收敛肺气,甘草调中和胃,组方严谨。4.加减: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去麻*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临床上笔者常顾及寒入太阴脾经而加生姜,大枣,寒入少阴肾经而加附片。五.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尽管小青龙汤治疗外有寒,内有水气为患造成的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等临床症状,其实用得最多的是用于治疗外有寒,内有水气为患造成的咳嗽和哮喘,效果不错,兹举例如下:1.夜咳:王承英,女,38岁,万源市某公司员工,年11月30日诊,一周前洗衣感冒发烧,开始硬扛,扛不住了才吃西药,烧退后遗留夜咳一症久不愈,一晚到亮都咳,无法睡觉,白天松些,痰清稀白,口渴喜喝热水,舌红,唇红,处方如下:麻*10桂枝15白芍30炙甘草15五味子5细辛10干姜15半夏10熟附片15紫菀10大枣10生姜10(单位:克)一剂咳减80/,一夜安睡,再一剂康复如初。2.哮喘:(徐仲才先生医案)于某,女,31岁。初诊:年12月。自幼哮喘,每于春秋发作。发作时大汗淋漓,不能平卧,咳嗽剧,白痰多。病情严重时,静脉注射氨茶碱、地塞米松也无疗效。本次遇冷后大发作,西药无效。症见面色咣白,口唇青紫,舌淡胖,苔薄白润,脉细数。治拟温肺化饮平喘。方用生麻*9g,白芍12g,干姜4g,细辛3g,半夏9g,陈皮6g,白芥子12g,苏子9g,川椒目9g,熟附片12g(先煎),甘草6g。3帖后复诊,咳喘明显减轻,汗亦减少。又服7帖,症状基本控制。缓则治其本,又治疗数月。嗣后再没有大发作。六.“心下”部位辨析《伤寒论》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心下”究竟指的什么地方?其说不一,有指“胸腔”的,有指“心下”的,有指“胃”的,究竟指哪里?现简略辨析如下:1.“心下”部位指“胸腔”。王幸福老师的一篇文章《小青龙汤的故事》里曾谈到:“小青龙针对的是什么症状呢?是感冒后,在心下有水气。怎么来理解呢?就是在胸腔里有大量的水不能及时的转化掉”。......由此看“心下”部位指的是“胸腔”。2.“心下”部位指“心下”。历代医家注解《伤寒论》小青龙汤,对“心下有水气”的“心下”并没用说清楚,笼笼统统,模模糊糊的以“心下”言之,“心下”仍然是“心下”。3.“心下”部位指“胃”。前贤曹颖甫先生认为:“小青龙汤证之病所虽似在肺,而其病源实属于胃,大论所谓‘心下’,即指‘胃’......‘心下有水气’尤言‘胃有水气’”。“更考本方所用之药,属胃者多,属肺者少。故本证病理实属胃邪犯肺加表寒已激之,若是而已”。由此看“心下”指“胃”。从人体解剖看,心之下有膈胸膜,有部分肝,有整个胃,心下有胃,“心下”指“胃”。从小青龙汤证的临床症状看涉及到肺系,胃肠系,泌尿系疾病,就其致病原因,缘于外有寒,内有水气,停于胃逆于上则干呕,胃气上逆肺气不降则咳,则喘,水气逆于咽喉则噎,肺气不降津不上承喉舌则渴,下注入肠则利,入少腹则少腹满等情况看:“心下有水气”的“心下”指“胃”比较确切。综上所述:小青龙汤“心下有水气”的“心下”指“胃”比较确切。徐仲才应用小青龙汤的经验老中医徐仲才擅长用小青龙汤,经他随症化裁用以治疗外感风寒而致的咳喘及痰饮等症,均有显著的疗效。兹将其临床用此方加减治疗支气管疾病的病例及体会介绍于下。例一:于某,女,31岁。初诊:年12月。自幼哮喘,每于春秋发作。发作时大汗淋漓,不能平卧,咳嗽剧,白痰多。病情严重时,静脉注射氨茶碱、地塞米松也无疗效。本次遇冷后大发作,西药无效。症见面色咣白,口唇青紫,舌淡胖,苔薄白润,脉细数。治拟温肺化饮平喘。方用生麻*9g,白芍12g,干姜4g,细辛3g,半夏9g,陈皮6g,白芥子12g,苏子9g,川椒目9g,熟附片12g(先煎),甘草6g。3帖后复诊,咳喘明显减轻,汗亦减少。又服7帖,症状基本控制。缓则治其本,又治疗数月。嗣后再没有大发作。例二:程某,女,31岁。初诊:年4月。自幼哮喘,一年四季均发作,常服氨茶碱、强的松,不能工作。面色咣白,满月脸,舌淡胖,脉细。拟小青龙汤加减。随病情缓解,渐增补脾肾之药。方用生麻*6g,干姜3g,细辛3g,半夏9g,陈皮6g,茯苓12g,五味子4g,熟附片12~24g(先煎),仙灵脾9g,补骨脂12g,*参12g,白术12g,甘草3g。经治疗三年后,不仅复工,还参加业余夜校学习。每有发作先兆,服氨茶碱即能—缓解。体会:(l)小青龙汤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无汗等病症。先生认为,方中麻*、桂枝两药是宣肺解表的峻药,麻*又是治咳平喘的要药。上述两例都以麻*为主药。这里的麻*并非解表发汗,而是平喘治咳之用。如果气喘严重,就应当重用、多用,而且用生麻*效果更好,用量为9—15g,随着病情减轻则减少用量或改用炙麻*。气喘严重时,病人往往大汗淋漓,有谓此时如服大量麻*会引起病人大汗亡阳而致虚脱,但在临床上尚未遇到此种情况。事实上,大汗是由严重喘息引起的,随气急缓解,汗亦会减少。麻*须与桂枝同用才有很强的发汗作用,因此,对汗多者应去桂枝,并重用白芍敛汗。(2)先生认为,小青龙汤中干姜、五味子用以除咳,但在有外感新邪时,应先用干姜以散寒温肺蠲饮,待外邪除去后,再用五味子敛肺气止咳,否则会咳痰不爽。东垣日:“治嗽必用五味子为君,然有外邪者骤用之,恐闭住其邪气,必先发散之而后用之可也。”在临床上如此应用多能收效。(3)先生认为,熟附片有扶阳散寒的功能,因此,在小青龙汤中加入熟附片以治疗哮喘(寒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此类患者往往脾肾不足,阳虚失运而致痰湿内盛。如遇外邪,引动痰浊,便阻遏肺气。本病标在肺,本在脾肾。尤其是高龄患者,肾阳亏损明显,肾气失纳,气不归原,病情日趋严重。此时,若在小青龙汤中加入熟附片这味温肾扶阳之药,可振奋一身之阳,增强机体的活动能力和抗病能力。诚所谓“附子,以其禀雄壮之资,而有斩关夺将之势,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其失散之元阳,又能引麻*、防风、杏仁辈发表开腠理,以驱散其表之风寒”。(4)先生认为,小青龙汤方中的半夏配陈皮、茯苓组成二陈汤,是健脾燥湿化痰的良方。苏子、白芥子和莱菔子组成三子养亲汤,功用降气化痰,特别是白芥子豁痰作用强。小青龙汤与之配伍用于寒痰壅滞,咳痰不畅的患者,每每收效。但是苏子、莱菔子均有润肠作用,故大便溏薄者不宜应用。如患者脘闷苔腻,痰湿内蕴,则在小青龙汤温化痰饮的基础上配用平胃散,以苍术燥湿健脾,川朴散满除胀,并加强燥湿化痰之功。(5)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病程长,反复发作,很难根除。先生认为,一般来说,发作期以攻邪治标为主,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常用*参、白术益气健脾,熟附片、仙灵脾、补骨脂等温肾纳气。患者如能坚持服药,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徐仲才医案医论集)小青龙汤是伤寒论中的名方,临床上用得频率很高,效果也很显著,伤寒大家刘渡舟讲得最好,这是我的认识。临床上我特别偏爱小青龙汤,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要记牢。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很好掌握。下文讲得更通俗易懂,故录之:小青龙针对的是什么症状呢?是感冒后,在心下有水气。怎么来理解呢?就是在胸腔里有大量的水不能及时的转化掉。本来水应该往下走,肺就是一个冷却器,水气遇冷应该变成水往下走,或者是变成水蒸汽通过汗液排泄掉。但现在这两条路出现了问题。由于受风寒,皮肤毛孔都关闭了,汗液不能排泄;皮肤就影响肺的功能,水也不能顺利地往下走了,于是就聚集到心下这个部位。水气停留在心下这个部位,不能被机体正常的运化,不能转化成正常的津液,所以就津液不足,出现口渴的现象。有的时候还有小便不利的情况,小便少,是因为这个水在心下停留,导致了膀胱的功能失调。其他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干呕、发热、口渴,气喘、咳嗽、痰多(这个痰是比较稀的痰,白色或者没有颜色),有时候咳嗽的不能睡觉。有时候病人脸色很黑,面部有水肿的现象。现在这种情况比较多,一个原因就是输液造成的。本来受了风寒,应该发一下汗,把风寒赶出来就好了,但是病人却去输液了。这样风寒随着输液一起往体内走,首先影响的就是胸腔这个部位。所以好多人感冒了去输液,然后可能就不发烧了,但是面色很苍白,胃口也不好,怕冷,特别是咳嗽长期不好,有时候会绵延1个多月。这个时候用小青龙汤效果非常好。特别是秋冬的季节,很容易感冒,如果出现了上述这些症状,大家可以去用一下小青龙汤。处方:麻*3、桂枝5、炙甘草5、白芍5、半夏5、细辛6、干姜5、五味子6。煮药的方法和以前是一样的。这个方子虽然叫小青龙,不过也比较猛,一般说应用不要超过5副。因为这个方子比较燥热,所以不能经常吃,有的时候病人要是吃的多了,有可能出现鼻子出血的问题,不过这个方子的量里面有些药物都降低了。里面的细辛稍微多一点,但是如果少了的话,治疗咳嗽效果就不好了。药店里的卖中药的常常墨守陈规,一般超过3g他就不卖给你了。有一句俗话,叫做细辛不过钱,其实原来指的是在散剂中用的,做汤剂的时候量这么少可能就没有疗效。小青龙汤在宏观上的现象就是身体体表有寒,里面有水气。也就是说外有寒,里有水。对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如果符合这个原则都可以用,都会有很好的疗效。以前有一个朋友,也是在12月份,感冒了,当时天气比较凉,肯定受的是风寒,医院里输液,后来烧慢慢的退了,但是咳嗽是越来越厉害,咳嗽的不能睡觉,脸憋的通红,再去做检查,成肺炎了。于是换上更高级的抗生素,一输好多天,肺炎好象有越来越厉害的表现。后来电话问我,我当时在外地出差,就开了这个小青龙汤。先让他用了3副,等我回来问他,说吃完一副咳嗽就开始好转,三副药吃完了去检查,肺部的炎症就吸收的差不多了,然后过两天就慢慢的恢复了。上面这个是本来受风寒感冒了,输液的时候液体在体内运化不了,这个水都存在胸腔了,所以检查的话肯定是不正常的。如果风寒感冒的时候,去吃银翘片或者其他的治疗风热感冒的药,也会造成这种情况,原理是差不多的。另外也有另一个朋友,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老咳嗽,特别是到了晚上,一声接一声的咳嗽,根本不能睡觉。正好我到这里来,就在一起吃的饭,她当时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嗓子都哑了,非常的憔悴。诊断后就开了2副小青龙的加减方。晚上她回去就吃,结果第一副药吃了不到20分钟,声音就恢复正常了。很高兴地给我打电话,说:没有想到你还很神呢。注:我临床上用量比这大,诸位可以自已掌握。不必局限于此文中的用量。(本文来自/刘渡舟、王兵、王幸福)

仅供临床参考,非专业请勿

试针试药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解析小青龙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