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和分析胸部X线平片,首先要判断是正常还是异常胸片,因此要了解胸部X线平片的正常表现。
一张正常的胸片应该具有如下描述的情形:“胸廓对称,两侧肋骨肋间隙正常;两肺纹理清晰,未见明显实质性浸润;两侧肺门纵膈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膈肌平滑,双侧肋膈角锐利。”
胸廓常见标志性器官的X线识别
胸廓由骨骼和软组织组成,骨骼则主要是胸椎、两侧肋骨、胸骨、锁骨和肩胛骨等;软组织主要是乳腺、乳头、胸大肌等。对于这些基本结构的形态观察,是正确阅读X线片的基础。
胸椎
正位胸片上,胸椎和纵膈重叠。投照条件比较合适时,第1~4胸椎能够清晰识别,其余胸椎仅隐约可见。
锁骨
两侧胸锁关节与胸部正中线等距,故可作为正位胸片投照位置是否端正的标准。
图1图中1~4分别标示第一到第四胸椎。其余胸椎隐约可见。白色星号标示右侧锁骨。
肋骨
一根肋骨在正位胸片上投影的前后端并不在同一水平。
为了便于描述,肋骨被人为的分为后段(后肋)和前段(前肋)两个部分。
后段通常是肋骨从胸椎到肺野外缘的投影,走行大致水平或略向外下倾斜。
前段从肺野边缘起向内下呈比较大角度的斜向走行,越是接近第11、12肋的肋骨,其前段向下倾斜的角度越大。
图2图中1~11分别标示第一到第十一后肋。
图3图中1~10分别标示第一到第十前肋。
肩胛骨
如果投照时体位标准,上肢内旋充分,则肩胛骨应当位于肺野之外。
否则肩胛骨将重叠于上肺野偏外的区域,呈与胸壁平行的条带状高密度影。此时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肺内病变。
仔细观察可见肩胛骨影从肺内向肺外延伸,即可与肺内病变区别。
图4上图摄片时双上肢未充分内旋,导致双侧肩胛骨大部分重叠于双肺中上肺野中外带,导致相应肺野条带状密度增高。白色箭头标示右侧肩胛骨内侧缘,向肺外延续。左侧肩胛骨情况类似。
女性乳腺
女性乳腺相对胸部其他软组织较厚,因此在胸部正位X线平片上可以显示,通常重叠在两肺下野导致其密度增高,易被误认为肺内实变或肺内炎症。
图5上图女性乳腺影重叠在两肺下野,导致两肺下野对称性密度增高,乳腺形成投影的下缘(白色箭头)是清晰锐利的并且呈半圆形,常向外与腋部皮肤连续。没有乳腺重叠的两肺肋膈角区域更透亮。
鉴别:
①两侧乳腺常规比较对称,所以在正位胸片上,乳腺重叠导致的两肺下野的密度增高也是比较对称的。而两肺下野均有病变且有分布比较对称的病理情况是比较少见的。②乳腺影的下缘清晰锐利且呈半圆形,向外与腋部皮肤连续。而肺内的病变不会延续到两肺以外。
乳头
乳头有可能会在正位胸片的两肺下野形成直径约1cm的小圆形投影,年龄偏大的妇女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图6上图双侧乳头投影(白色箭头)。位于第六前肋水平,两侧比较对称的小圆形阴影。
乳头影须和肺内小结节病灶鉴别,方法是:
①双侧乳头的投影的位置通常相对比较固定,多位于两肺下野第5、6前肋处附近。
②其位置和大小往往两侧比较对称。如果不易和肺内病灶区别,透视下转动患者体位即可与肺野分开,或采取进一步检查的措施。
肺结构的识别肺野肺野是X线平片的专有名词,指含有空气的两肺在胸部X线平片上的投影。正常情况下,两肺内充满空气,空气的密度远低于普遍软组织,故X线经过肺组织时衰减较少,因此在X线平片上通常是“黑色”或“深色”的区域,也可以说是透明区或透亮区。胸部其他组织,如骨骼、心脏大血管等结构因为衰减X线较多,在X线平片上为“白色”或“浅灰色”区域。由此可见,双肺和骨骼、心脏大血管等形成了良好的对比,这种对比是正常人体就具有的,不是用人为手段形成的,称为天然对比。为了便于说明肺内病变的位置,目前通用的方法是人为将肺野分区(图7),即一侧肺野纵行3等分,称为内、中、外带。又分别通过第2、4肋骨前端下缘画一水平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3野。
图7 肺野纵向分区,一侧肺野纵行3等分,称为内、中、外带;肺野横向分区,分别通过第2、4肋骨前端下缘画一水平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3野。
肺门胸部X线平片所指的肺门即肺动静脉及气管等进出肺的部位的诸结构的投影,当然,左、右肺分别有各自的肺门(图8)。
图8 左、右肺门(虚线椭圆范围内)为肺动静脉及气管等进出肺的部位诸结构的投影。
右肺门上下部分形成一钝角叫右肺门角(图9),右肺门处病理组织的出现可以导致右肺门角消失。右肺门下半部分主要是右下肺动脉干(图10)。
图9 右肺门上下部分形成一钝角叫右肺门角,一般为钝角。
图10 右下肺动脉干(双向箭头标示的宽度)在含有气体的中间段支气管的衬托下显示清楚,正常情况下右下肺动脉宽度通常<15mm。肺纹理肺动静脉自肺门开始逐级向肺内分支,在胸部X线平片上形成自肺门向肺野外围分布的,逐渐变细的树枝状影像叫肺纹理。正常情况双肺下野肺纹理较肺上野明显,肺野内带肺纹理明显,外带肺纹理很细几乎难以辨认。右肺下野内带不像左肺下野内带那样有心脏的遮挡,故肺纹理尤其明显,有时甚至会被误认为病变,但仔细观察,仍可分辨出正常走行的肺纹理。肺叶和肺段在解剖结构上,肺叶由叶间裂胸膜自然分隔而成,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2个叶,右肺由水平裂(横裂)和斜裂分上、中、下3个叶。
胸部X线平片中,叶间裂胸膜和X线方向平行时可以显影,呈细线状。其中,正位胸片常可以看到右肺水平裂(图11)。
图11 右肺水平裂。正位胸片常可以看到细线状的右肺水平裂,位于右肺野中部,自肺野边缘向右肺门水平走行,水平裂以上为右肺上叶,以下为右肺中叶和下叶。
正位胸片上无法看到两肺斜裂。
侧位胸片常可见两肺的斜裂(图12)。侧位片也可见水平裂(图12),起自斜裂中点附近,向前水平或稍向下达前胸壁。
图12 三角箭标示两肺斜裂,呈细线状,右肺斜裂起自第4胸椎位置,向前下斜行达横膈前部距前肋膈角约2~3cm。左肺斜裂起点稍高于右肺,两肺的斜裂在侧位胸片上大致重合。白色箭头标示水平裂,起自斜裂中点附近,向前水平或稍向下达前胸壁。
通过正侧位胸片结合观察,可以大体判断两肺各叶的位置,能将肺内病变定位到肺叶。各肺叶可进一步分为肺段,肺段间无胸膜作为区分,X线平片不能显示肺段的界限,因此只能通过其解剖位置在胸片上的投影位置进行大致推断。气管和支气管气管起于环状软骨下缘,相当于C6~7水平。在T5~6水平分为左、右主支气管。气管大致居于纵隔中央,左右主支气管之间的夹角一般为60°~85°,正常情况一般≤90°。其中,右侧主支气管和中线的夹角一般为20°~30°,左侧主支气管和中线的夹角一般为40°~55°。气管及左、右主支气管因管腔内气体的存在,与纵隔内其他软组织形成对比,可以大致显示管腔情况。左右主支气管进一步分支为两肺各叶、段的支气管,它们在胸部平片上通常显示不清。见图13。图13气管和左、右主支气管,左右主支气管之间的夹角(弯箭头)正常情况下90°
纵隔
纵隔位于胸骨之后、胸椎之前,是两肺之间各结构的总称。
主要指心脏和大血管结构,还包括气管、食管、淋巴组织、胸腺、神经、脂肪等。
除了气管因其内有气体而能分辨外,其余内部结构在X线平片上不能分辨。
侧位胸片上纵隔的分区
纵隔分区属于人为分区,除了为描述病变位置方便外,还对病变,尤其是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主要是因为这些病变在纵隔内多有特定的好发部位。
纵隔分区一般都是在侧位胸片上进行,分区的方法有多种,比较常用的是九分区法,即纵行画线(图14)将纵隔分为前、中、后纵隔。
其中气管、升主动脉、心脏之前的区域为前纵隔;
食管及食管以后、胸椎区域属于后纵隔;
前、后纵隔之间为中纵隔,主要包括心脏和大血管、气管、肺门等。横向上(图15)分别自T4、T8下缘水平画水平线,可将纵隔分为上、中、下纵隔。
正位胸片上的纵隔
正常正位胸片上除心脏偏左外,基本处于居中的位置。
右上纵隔边缘主要由上腔静脉构成
左上纵隔边缘主要是主动脉弓(也可称为主动脉球、主动脉结)和左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图16)。
中下纵隔边缘主要是心脏投影。
图14 侧位胸片纵隔纵向分区。气管、升主动脉、心脏之前的区域为前纵隔,食管及食管以后、胸椎区域属于后纵隔,前、后纵隔之间为中纵隔。
图15 侧位胸片纵隔纵横向分区。分别自第4、8胸椎下缘水平画线,可将纵隔分为上、中、下纵隔。
图16 正位胸片上纵隔正常边缘情况。
横膈横膈分隔胸、腹腔,呈圆顶状。
通常左侧横膈略低,右侧横膈略高,相差约1~2cm。
正位胸片上横膈(图17)内侧与心脏形成心膈角,外侧与胸壁形成肋骨角。
正常情况下,肋膈角是锐利的锐角。侧位胸片上(图18),横膈与前、后胸壁间分别形成前、后肋膈角。后肋膈角通常也是锐角,其位置在站立位为全肺最低处。
图17 正位胸片上两侧横膈呈圆顶状(黑色箭头),白色星号标示两侧肋膈角,正常情况下为锐角。
图18 侧位胸片上两侧横膈(黑色箭头)及后肋膈角(白色星号)。
声明:来源网络综合,主要用于学习,侵权请联系本站
医学综合
1.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2.蝶筛隐窝位于(上鼻甲的后上方)
3.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在(鼻中隔前下部)
4.肩部最外侧的骨性标志是(大结节)
5.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
6.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下缘)
7.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是(胸骨角)
8.参与肋弓形成的是(第8~10肋软骨)
9.扁骨(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
10.成对的颅骨是(顶骨)
11.开口于中鼻道的是(筛窦前、中小房)
12.参与构成翼点的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
13.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是(远侧列腕骨,从桡侧向尺侧)
14.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
15.*骨髓可能出现的部位是(长骨骨髓腔)
16.肺根内主要结构的排列自前向后为(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
17.颈椎的特征(有横突孔)
18.第1颈椎的特征是(由前、后弓及两侧块构成)
19.胸椎(棘突呈叠瓦状排列)
20.能做外展内收的关节是(桡腕关节)
21.关节腔内的滑液来自(关节囊滑膜层)
22.椎骨最前方(前纵韧带)
23.椎间盘(椎间盘纤维破裂时髓核多向后外侧脱出)
24.“胸式呼吸”吸气时(肋前端上提,胸廓前后径加大)
25.脊柱的生理弯曲是(颈曲凸向前,胸曲凸向后)
26.膝关节囊的滑膜层形式(翼状褶)
27.肘关节(包括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
28.胸大肌(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和上6肋软骨)
29.通过肩关节囊内的肌腱是(肱二头肌长头)
30.屈肘关节的肌是(肱肌)
31.既可屈肘又可使前臂旋后的肌是(肱二头肌)
32.肱三头肌(可伸肘关节)
33.支配肱二头肌的神经是(肌皮神经)
34.既屈髋又屈膝的肌是(缝匠肌)
35.方肩体征是由于哪块肌麻痹所致(三角肌)
36.腹外斜肌(肌纤维自外上斜向内下)
37.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连于骼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
38.上消化管是指(口腔至十二指肠)
39.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40.直肠指诊时不能触到(精囊腺)
41.空肠和回肠的区别是(空肠无集合淋巴滤泡)
42.腮腺导管开口于(平对上颌第2磨牙的颊粘膜处)
43.胃可分四部(胃底、胃体、幽门部、贲门部)
44.牙式5+代表(右上颌第2前(恒)磨牙)
45.下颌下腺的导管开口于(舌下阜)
46.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
47.咽的下端在何处与食管相接(第六颈椎下缘)
48.食管(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与咽相续)
49.腹膜间位器官有(子宫、肝、膀胱)
50.肝的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相交于(第5肋)
51.胆总管(由肝总管和胆囊管组成)
52.铁吸收最快的部位是(十二指肠)
53.肺下界的体表投影在锁骨中线相交于(第6肋)
54.肺下界的体表投影在腋中线相交于(第8肋)
55.成人食管的第三个狭窄距中切牙(40cm)
56.左支气管的特点是(细而长)
57.右主支气管的特点是(粗而短)
58.胸膜是(脏胸膜与壁胸膜的总称)
59.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胸膜腔密闭)
60.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在肩胛下线相交于(第11肋)
61.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时常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
62.气管偏向患侧的疾病是(肺不张)
63.开口于蝶筛隐窝的鼻旁窦是(蝶窦)
64.开口于上鼻道的鼻旁窦是(筛窦后群)
65.不开口于鼻道的耳旁窦是(筛窦后群)
66.成对的喉软骨是(杓状软骨)
67.上呼吸道最狭窄处位于(声门裂)
68.声带和声门裂合称为(声门)
69.肾的位置(位于腹膜后面)
70.淋巴回流最重要的生理意义是(回收蛋白质)
71.肾的结构(相邻的几个肾小盏汇成一个肾大盏)
72.肾柱(是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
73.肾乳头(顶端有乳头孔)
74.成人肾门平对(第1腰椎)
75.输尿管(属腹膜外位器官)
76.膀胱(膀胱三角的两个侧角间有横行的黏膜皱襞)
77.前列腺的位置(位于尿生殖膈上方)
78.精子储存于(附睾)
79.生成精子的结构是(曲细精管上皮)
80.男性输精管结扎的常选部位是(精索部)
81.精索(穿过腹股沟管)
82.卵巢(下端有卵巢固有韧带)
83.输卵管(外侧端开口通腹膜腔)
84.临床上输卵管结扎常选部位是(峡部)
85.卵子受精部一般是在(壶腹部)
86.子宫的正常位置是(前倾前屈位)
87.能防止子宫向下脱垂的是(子宫主韧带)
88.维持子宫不向下脱垂的韧带是(子宫主韧带)
89.既不参与盆膈构成也不参与尿生殖膈构成的肌是(会阴浅横肌)
90.子宫峡位于(子宫体与子宫颈连接的狭窄部)
91.封闭骨盆出口的结构是(盆膈和尿生殖膈)
92.脉管系统(由心血管系和淋巴系组成)
93.右心室流入道与流出道的分界是(室上嵴)
94.肺循环起于(右心室)
95.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基本相同的是(心输出量)
96.属腹主动脉发出的成对脏支的是(卵巢动脉)
97.奇静脉(注入上腔静脉)
98.右淋巴导管(注入右静脉角)
99.右房室瓣位于(右房室口)
.进入左心室入口的是(左房室口)
.左心室流入道的入口是(二尖瓣)
.构成心左缘的是(左心耳和左心室)
.心正常的起搏点是(窦房结)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
.在特殊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位在(窦房结)
.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自律性高)
.主动脉弓右侧发出的第一个分支是(头臂干)
.咽鼓管(平时处于关闭状态)
.疑核发出纤维支配(咽喉肌)
.镫骨底附着于(前庭窗)
.脑膜中动脉发自(上颌动脉)
.含动脉血的静脉是(肺静脉)
.阑尾动脉发自(回结肠动脉)
.冠状动脉起自(升主动脉)
.走行于桡骨神经沟内的动脉是(肱深动脉)
.甲状腺下动脉发自(甲状颈干)
.血液不回流至门静脉的器官是(肝)
.缺乏静脉瓣的是(面静脉)
.子宫动脉(在子宫颈外侧越过输尿管的前方)
.产生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是(微动脉)
.巩膜静脉窦位于(靠近角膜缘处的巩膜实质内)
.角膜(富有感觉神经末梢)
.巩膜(表面有许多小孔)
.虹膜(外观呈圆盘形的有色薄膜)
.眼球壁(由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构成)
.房水(由睫状体产生)
.瞳孔偏向内侧,可能是哪块肌瘫痪(外直肌)
.顶盖前区参与完成(瞳孔对光反射)
.眼前房与后房的分界是(虹膜)
.与眶相通的是(鼻泪管)
.前庭蜗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正常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是(20~Hz)
.鼓膜(前下部的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
.听觉感受器位于(螺旋膜)
.声音传向内耳的主要途径是(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
.视远物时(瞳孔开大)
.视近物时(瞳孔缩小)
.睫状肌收缩时(睫状小带松弛,晶体变凸,视近物)
.视网膜(外层为色素上皮层)
.视网膜脱离发生于(视网膜内层与外层之间)
.视网膜感光最敏锐的部分是(*斑区的中央凹)
.动眼神经损伤(眼外斜视和瞳孔散大)
.动眼神经损伤可使患者(上睑下垂)
.舌下神经(支配舌内、外肌)
.舌的神经支配(舌神经管理舌前2/3的一般粘膜感觉)
.舌下神经(一侧损伤伸舌舌失偏向患侧)
.甲状腺肿瘤患者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可能是损伤了(喉返神经)
.支配泪腺分泌的神经是(面神经岩大神经)
.三叉神经(含有特殊内脏传出纤维和一般躯体传入纤维)
.脊神经的有关结构中只含运动纤维的是(前根)
.(胸长神经)损伤后患者出现“翼状肩”
.股神经(在大腿部位于股动脉的外侧)
.穿经眶上裂的结构是(展神经)
.三叉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
.面神经(控制泪腺的分泌活动)
.支配三角肌的神经是(腋神经)
.桡神经损伤可致(腕垂症)
.副神经损伤可致(伤侧肩下垂,面转向伤侧)
.下颌神经的颊神经支配(颊动膜)
.眼睑下垂的损伤神经是(动眼神经)
.支配上眼睑提肌的神经是(动眼神经)
.支配咀嚼肌的神经是(下颌神经)
.成人脊髓下端子齐(第1腰椎下缘)
.脑干(中央的网状结构范围比脊髓扩大)
.小脑病变时呈(醉酒步态)
.小脑(借上脚与中脑联系)
.小脑病变出现的不自主运动多表现为(意向性震颤)
.剪刀步态可见于(脑性瘫痪)
.(脑垂体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基础代谢率会降低
.影响脑血管舒缩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脑组织的化学环境)
.神经元兴奋时首先爆发动作电位的部位是(轴突始段)
.(Ca2+)可促进递质囊泡释放
.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基础是(兴奋性)
.锥体系(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
.(脊髓)病变可出现截瘫
.成人脊髓下端平对(L1下端)
.脊髓末端终止于(第1腰椎下缘)
.经白质前连合至对侧形成的纤维束是(脊髓丘脑束)
.病理性的脊柱后凸多见于(佝偻病)
.从延髓脑桥沟出入脑神经,自内向外分别为(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
.低血钙患者肌肉兴奋增加,可发生手足肌肉紧张性痉挛,称为(手足搐弱)
.马尾主要由(腰、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
.由橄榄后沟出人的脑神经,自上而下是(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管理同侧四肢肌随意运动)
.间脑特异性运动中继核是(腹前核)
.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调节)
.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而言
.机体对适应刺激所产生的反应,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称为(抑制反应)
.对单条神经纤维而言,与较弱的有效刺激相比较,刺激强度增加1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变)
.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是,称作膜的(超极化)
.人工增加离休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减小)
.氧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是通过(单纯扩散)
.载体介导扩散的饱和现象是因为(载体数量决定的转运极限)
.神经细胞锋电位上升支的离子机制是(Na+内流去极化)
.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保Na+排K+)
.使膜电位去极化的因素是(内向离子电流)
.缝隙连接的功能是(双向电信号传递)
终板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
.阈刺激增大的功能是(双向电信号传递)
.感受细胞能将刺激转变为(电信号)
.连续刺激不能使动作电位波形叠加的原因是(存在不应期)
.对细胞膜的流动性影响较大的因素是(胆固醇)
.神经纤维相邻两个锋电位间隔时间至少应大于(绝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刺激的阈强度(无限大)
.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是(阈强度)
.在刺激持续时间无限长的情况下,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基强度)
.神经-肌肉接头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化学性突触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递质是(ACh(乙酰胆碱))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的共同特点(动作电位)
.生命最基本的表现是(新陈代谢)
.心室肌细胞是否具有兴奋性的前提是Na2+通道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决定单纯扩散方向和流量的驱动力是(化学梯度)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Ca2+)
.骨骼肌舒张时胞浆中的Ca2+被移向何处(肌浆网)
.骨骼肌收缩时胞浆中增加的Ca2+来自(肌浆网)
.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化学介质是(乙酰胆碱)
.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膜内外K+的净外流为零)
.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零)
.动作电位的超射值接近于(钠平衡电位)
.相继刺激落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内引起的复合收缩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判断组织兴奋性的高低的常用指标是(阈强度)
.在神经-肌肉接头中消除Ach的酶是(胆碱酯酶)
.肌肉收缩时肌小节的变化是(暗带不变、明带变窄)
.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是(肌小节)
.糖原贮存最多的组织或器官是(肌肉)
.斜方肌麻痹的主要表现是(不能耸肩)
.(心房优势传导通路的细胞)为非自律细胞
.血浆中起关键作用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
.血浆中可穿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IgG)
.引起血小板聚集第二时相的是(内源性ADP与TXA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只需要血浆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
.内源性凝血一般始于(接触激活因子ⅩⅡ)
.同期/血流比值为(0.8)
.组织液与血浆中含量差别最大的是(蛋白质)
.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压最高的实相是(快速射血期末)
.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压最高的时相是(快速射血期末)
.血液中最重要的吞噬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维生素B12缺乏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机体内的液体称为(体液)
.正常成年人的体液约占体重的(60%)
.占体液总量最多的部分是(细胞内液)
.血液的组成是(血浆+血细胞)
.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严重肝病)
.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与全血容积之比)
.肝素抗凝血的主要作用机理是(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
.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和铁)
.月经期血不易凝固主要是由于(子宫含纤溶酶原激活物较多)
.临床意义最大的血型系统是(ABO血型)
.心动周期中,占时间最长的的是(充盈期)
.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压力升高速度最快的是(等容收缩期)
.房室瓣开放见于(等容舒张末期)
.房室瓣关闭见于(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使心房、心室不发生同时收缩)
.主动脉瓣关闭见于(等容舒张期开始时和缓慢射血期末)
.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心房收缩挤人心室的血液量占心室总充盈量的(10%——30%)
.从动脉瓣关闭到下一次动脉瓣开放的实践相当于以下周期中的哪一期(心室舒张期+等容收缩期)
.正常人心率超过次/min,心排血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快速充盈期缩短)
.心排血量(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在(延髓)
.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最主要的方式是(扩散)
.在循环系统中,总横截面积最大的是(毛细血管)
.心迷走神经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
.心包积液患者查体的特征性表现是(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并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第一心音增强可见于(心脏收缩力增强)
.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房室瓣关闭)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综合结果(Ca2+内流、K+外流)
.心肌细胞中,传导速度最慢的是(房室交界区)
.判断贫血及其程度的最重要指标是(血红蛋白定量)
.昏迷病人口唇呈樱桃色常提示(CO中*)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是(T波高而直立)
.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是(异常Q波)
.(QRS波群宽大畸形)不支持房性期前收缩
.在心电图上测得P—P间期为0.75s,则被测者的心率应为(85次/分)
.心肌处于最适初长度时,肌小节的长度是(2.0~2.2μm)
0年成人高考必备知识点将持续更新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