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年丹麦的Kehlet教授提出加速康复外科这一概念以来,加速康复理念因其可明显改善外科患者预后,显著加速术后康复进程,在欧美国家备受推崇,中国微创医学也从开始的螺旋式向加速康复理念发展,实现了新一轮进化。为更好地传播这一理念,AME出版公司携手阿斯利康(中国)公司,共同推出《聚焦胸外科加速康复:专家面对面》访谈项目,旨在通过邀请中国胸外科专家对加速康复与围手术期气道管理进行深度解读,分享其对加速康复理念、医院实践以及展望的体会,促进加速康复理念在国内的推广和实践,帮助中国专家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专刊英文版FocusedonEnhancedRecoveryPathwaysinThoracicSurgery近期将在AME旗下SCI杂志JTD上正式发表,英文纸质版也将在ESTS年会(ESTS系列报道请见“AME医学会议”)登上国际舞台。
初见李印教授是在他的办公室。他穿着白大褂,打着领带,戴着胸牌,上衣口袋里别着一支笔,看起来亲切而干练。办公室干净整齐,不大,但不失格调。办公桌上的东西很多,除了电脑之外,还摆着两摞厚厚的资料。办公桌后面的书橱里大多是专业书,办公桌正对面会客区的沙发上方挂着一幅墨荷图,墙角的绿箩向上生长,攀在画上,赏心悦目。
“我很喜欢荷花,也喜欢画。”李教授的父亲是一位美术老师,“小时候父亲让我学画画,我不喜欢,就挨打。”虽然画画没有成为他的职业,但他还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上了画。
亲切、健谈、幽默,是笔者对李教授的初印象。他说话坦诚,没有一点架子,跟他聊天就像听家里人讲故事。从天明到天黑,历时两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时,已是万家灯火。在这期间,笔者多数时间是在倾听,受教匪浅。笔者一行离开时,患者家属敲开了办公室的门,李教授又继续跟他们聊了起来。
图1.李教授办公室的墨荷图
三十岁的李印,敢闯,心细,好钻研;四十岁时,他医院胸外科的“掌舵人”,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并积极鼓励创新;现在,“五十而知天命”的他最想做的是甩掉“虚名”,做“减法”,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
年,四十岁的李印医院胸外科的科主任,成为了科室时任最年轻的科主任。同年,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被引入中国,逐渐应用于普外科、胃肠外科等。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了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成为了在国内最早倡导开展加速康复胸外科的专家之一。为促食管癌加速康复,他执着钻研十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食管癌加速康复的“免管免禁”疗法。
初为医者
李印出生于河南省南召县,家乡的缺医少药让父亲鼓励他从医。虽然开始时不太情愿,但最终他还是考入河南医科大学成为了一名医学生。年,从医科大学毕业的李印被医院工作。原想成为普外科医生的他,因为一个偶然因素,进入了胸外科。在他实习期间,因为*员身份,他被派去整理档案,碰巧拜读了国际著名胸外科专家邵令方教授的档案。厚厚的三大本档案记录着邵令方教授执着、坎坷、精业的过往。李印看完后,被其深深折服,下定决心追随邵教授干胸外,也如愿被爱才的邵教授招致麾下。
李医院胸外科的那几年,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还不算是热门词汇。年,国际食管外科会议在郑州召开,吸引了很多食管外科的大家前来参会。会后的餐桌上,有位专家道破了目前国内胸外科领域缺乏创新的现状,这对当时的李印触动很大。“做回顾性分析比不上创新的价值大。唯有创新,才能走的远,如果一味模仿,永远会被人落在身后。”他找邵教授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邵教授的认可,但创新之路道阻且长。
年,李印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毕业,医院的第一个博士。年轻有为的他喜欢出去参加学术会议,开阔眼界。那个时候科室没有提供医生出去交流的条件,他自费也要去学习。在他看来,多学、多尝试才能不断总结出更好的方法。他在学术会议上,在交流活动上,在手术演示会场上,学习同道的经验技巧。回来后,他敢于尝试教科书之外的技术方法。比如当左开胸手术占据主流时,他远赴福建,医院佘志廉教授的右开胸手术,回去后便埋头钻研。
年,医院邀请了国际食管微创权威—美国JamesD.Luketich教授到院演示腔镜手术。那是李印第一次观看微创外科腔镜手术,他被这种先进的手术方式深深地吸引,并认定腔镜手术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医院后,医院申请购买腔镜仪器,引进腔镜手术,但过了整整一年都没有得到批复。于是,为了学习腔镜手术,他用自己家里的18万元,买了腔镜仪器和器械,又自己去电脑城配了显示器,从市场买来鸡、兔等,自己在家里学了起来。被问到当时为什么如此坚定的要学腔镜手术,他说:“这个没办法,河南食管癌多,必须普及先进的技术。”
河南省是中国食管癌的高发病区,食管癌又是“穷病”,高发于贫困地区。食管癌治疗不仅手术过程复杂、精细,同时也使患者饱受插管、禁食的痛苦。年,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传入中国,李印在国内率先提出了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成为了国内首批接受加速康复理念,并运用于临床的专家。也是在这一年,他竞聘成功,医院胸外科的科主任。业精于勤,也精于新。喜欢钻研,也富有创新精神的李印把他接下来的十年精力都倾注到了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与科室建设中。
图2.李教授在办公室
“十年磨一剑”——开拓与创新
加速康复·“坚定者胜”
据数据显示,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全球人数的一半以上,尽管中国也有着庞大的食管外科医师队伍,但在学术上的创新工作却远不及发达国家。目前国际上食管外科常用的术式大多源自于西方。面对这一尴尬的局面,李印觉得,守着这么大的病例与数据资源库,中国的胸外科医生应该为食管癌治疗做些贡献。
传统的食管癌外科治疗方案中需要放置胸管、胃管、鼻肠营养管、空肠造瘘管等多种管道,术后也需要进行胃肠减压并禁食数天。这种治疗方式,不仅使患者饱受痛苦,还会延缓康复。年,由丹麦外科医生HenrikKehlet提出的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传入中国,提倡运用多模式策略使患者快速康复,并率先在普外科开展应用。这一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利用一系列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术前、术中、术后优化措施,来降低术后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率及死亡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医疗费用,最终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接触到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后,李印提出了食管癌加速康复的理念,并带领团队展开实践。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勇气,创新往往比“引进”要多花费几百倍的努力。为了改变食管癌需要插管和禁食的现状,十年来,李印一直致力于食管癌加速康复模式的研究。他和他的团队在不断地探索与改进外科技术,也在不断总结和完善能让患者“加速康复”的治疗路径。终于,他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食管癌术后无需放置胃管、营养管,术后第一天即可经口进食、下床活动,术后5-7天即可达到临床出院标准的外科治疗新模式——“免管免禁”食管外科加速康复模式。
创新之路是漫长的尝试与改进的过程。要想实现“不插管”且“早吃饭”,达到“免管免禁”加速康复的目的,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吻合口不能漏。如何才能做到不漏呢?李印总结道:“一方面是张力,吻合口要没有张力;另一方面是要保证吻合口有很好的血运。”这是两点前提,还需要好的吻合方法来实现。
李印本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方法”的想法,把国际上所有的吻合方法全部列了出来[1]。他对这些方法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而后归类、找规律,从而得出结论:这么多的方法其实只分为两类——单层和分层。归好类后,李印又总结出这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不断改进。“我们走了很多弯路,把所有的方法几乎都尝试了一遍,也包括出国去看别人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尝试出了可实现“免管免禁”的吻合方法——“李氏吻合”。
图3.李教授当年列出的吻合方法图
加速康复理念贯穿着整个围手术期,涉及了术前、术中、术后的方方面面。李印团队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食管癌加速康复治疗路径,并于年参与制定了国内第一个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专家共识。这份共识从术前、术中、术后等方面介绍了食管癌外科的治疗路径。“术前需要注意营养评估和呼吸、心肺功能的评估。手术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尤其需要注意手术技巧,保护组织的功能。对患者的术后管理要细致,包括用药、护理、营养等等。整个环节离不开多学科协作。”他简要总结了专家共识的内容。此外,气道管理是胸外科手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旦稍有疏漏,就会导致诸多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年,李印还积极参与了《多学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专家共识》的制定。
加速康复模式下,病房的设计和管理非常需要科学性。医院胸外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加速康复无痛病房的科室之一。在李印管理的科室中,患者都住在加速康复病房,患者的床头卡上有疼痛评分表,按照国际疼痛标准(0-10分)评分。患者在护士的指导下,自评痛感,超过3分时,就要报告医生来处理。病房墙上的彩带上有蝴蝶和花,两个蝴蝶之间的距离是一米,可以测量患者每天走了多少路。吃饭要咀嚼50次,喝水有量杯,咳嗽等都会有护士指导。目前病房的管理已经形成了规范化体系。“在加速康复理念中,临床治疗路径是需要不断去完善的”。
食管癌加速康复,患者的信任与配合也很重要,术前宣教要做得好。谈及如何获得患者的信任,李印有他独到的看法:“医生要让患者对他有一种敬畏感,发自内心的尊重,才会是一个成功的医生。在患者面前要有尊严,要镇得住他,有底气,一视同仁。”怎样才能“镇得住”患者呢?李印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技术,并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凡事尽心尽力,为患者谋求最好的治疗方案。万事都做到百分之百,自然能赢得尊重与信任。
总结食管癌治疗路径是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细节决定成败。李印提出:“医院对患者的护理到患者出院就结束了,这还远远不够。患者回家后还没有完全康复,很多细节问题还需要接受专业护理人士的指导。比如过去就有患者因咳嗽方法不对导致吻合口撕裂的案例。因此,加速康复的理念不应只局限于围手术期,还应延伸到社区医疗和家庭医疗,让患者‘伸手就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真正能够‘加速康复’。”此外,他认为,在食管癌治疗上,外科技术和新辅助治疗是未来的两大研究方向。在手术中注重迷走神经等组织功能的保护对患者康复很重要,这也是李印接下来想深入研究的方向。
图4.李教授为笔者一行介绍胸外科加速康复无痛病房
科室管理·“利他者赢”
李印当上医院胸外科的科主任是在年11月30日,他记得很清楚。在竞选中,已经退医院推荐李印。邵教授是科室创始人之一,他向这个科室倾注了一生的精力,他坚信具有开拓精神,又坚定执着的李印一定能带好科室。成为科主任后,李印花了一周的时间,制定出了一个科室未来发展的五年规划:以加速康复为主线,完善学科建设体系,要让科室“什么病都能治,不能对患者‘踢皮球’”。细致完善的规划是有成效的,年,医院胸外科入选国家重点专科,正式进入国家领先梯队。
对此,李印尤为感念邵令方教授的知遇之恩,他也像邵教授一样把医院胸外科当作一生的事业来经营。他对科室充满了感情:“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一起走。一个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规有矩的科室才能够有声有色。”他的科室是极有规矩的,科室成员各司其职,形成一个有机的团队。每周二,科室再忙也不会安排手术,因为那是全科室一起为每位患者讨论治疗方案的时间。他要求医生把患者的情况做成PPT,提出自己的治疗方案,再全科室一起讨论,完善治疗措施。
MDT医院层面一时难以全面推广,他便用胸外科身先士卒。科室出钱买了视频设备,早上7点,科室里坐着七八十人,科室给提供早餐。内科、放疗科、介入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等不同方向的医生一起讨论疑难病例,互相学习。在MDT会诊中,他认为尤其受益的当是年轻医生,可以多看多学,长长见识。
“N减一等于零”是他时常告诫后辈医生的话,治疗过程中稍有疏忽,对患者造成的伤害都是致命的。“做手术要扎扎实实,就像做人一样,你做到仁至义尽,它就会回报你。”李印做手术非常精细,考虑的面面俱到。在手术中他非常注意保护组织,因为一旦不小心破坏了组织,就会影响患者的恢复。“外科医生都是用镊子,不用钳子,一钳子下去,看起来潇洒,但细胞就死了。”李印拿胃会用湿纱布垫一下,把胃捧出来。因为手术室很凉,胃长时间放在台面上会缺血,李印会让护士用温水不停地浇,保持它的温度。手术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外科医生要不断地追求完美,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大的安全。
关于年轻医生的培养,李印觉得目前中国急需适合国情的培训体系。我国过去那种传帮带学的体系已经日渐式微,但是却还没有形成新的像西方那样成熟的培训模式,医生成长没有足够好的环境。中国是医疗大国,培养优秀医生急需探索出一个中国特色的培训体系。
年,十年过去了。现在科室的学科建设已逐步完善,有优势技术,有设施齐全的基础研究中心,有多方认证的培训中心。从最初的“两个病区90张床,年手术量不足台,年收入万元,科研费不足两万元,科室资产只有一把手术刀”发展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病区张床,年手术量台,年收入2亿元,科研费近千万元,科室资产近3千万元”。下一步,李印希望继续扩大科室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打造国际有影响力的专科,把中国医生的技术展示出去。
“坚定者胜,利他者赢。”这是他很喜欢的一句话,“我这十年就写了一篇文章,但有这一篇文章,就可以了。”
图5.李教授年制定的科室发展规划图(“X”表示年未实现,现在基本完成)。
辞掉“虚名”,做“减法”
从到,李印倾注了十年的精力,在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取得了国际性的突破进展,也带领医院胸外科不断地“争优争先”,进入国家领先梯队,向国际迈进。
年,李印五十岁了,他已有了许许多多的头衔和荣誉,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府特殊津贴专家、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等等,但他都不看重。“不惑之年,当‘做减法’。”在他看来“虚名”太多,会无法专心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谈及以后的规划,他说,今年五十岁的他有了一种紧迫感,职业生涯最多还有十年的时间,已经到了要“做减法”的年纪。以前总会想着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做好,现在想明白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外科医生来讲,职业生涯能专心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现在我只想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
对话?李印
AME:AMEPublishingCompany
李教授:李印
AME: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胸外科加速康复理念的?
李印:二十一世纪三大外科新理念:加速康复外科,微创外科,损伤控制外科。我接触加速康复胸外科是比较早的。我第一次到加速康复外科,是在年的全国胸心外科年会上,前胸外科医师协会会长王天佑教授提出了加速康复胸外科这个概念。当时加速康复在胸外科还只是个概念,但在胃肠、肝胆等外科领域已经开始实现了。后来在一次普外科会议,我了医院黎介寿院士的胃肠外科手术术后可以实现患者早期进食。我就开始重视起来,回去就检索食管外科加速康复的文献,一口气看完。当时的文献只是讲了一些很浅的东西。我就想着开始尝试运用加速康复的方法,鼓励患者早期进食和增加活动等等。
AME:您科室的加速康复胸外科无痛病房是如何开展的?
李印:我们是国内最早提出建立胸外科无痛病房的科室之一,现在已经有了一套管理系统。我们在术前、术中、术后都融入了加速康复的理念,包括术前宣教及营养管理,术中切口与麻醉药物选择,术后用药及病房管理等等。
在病房管理上,我们要求医生和护士走进病房,在病房里面陪着患者走一走,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看看他心率快不快,走的状态怎么样;鼓励他吃饭,教他怎么吃,怎么咳嗽。由于宣教不到位,导致吻合口糜的情况也有出现,比如比较瘦的患者使劲咳嗽,肺一挤,胃里面一旦有气体的话,就会像气球一样,两个肺产生的压力会非常大,挤到吻合口的位置上,切口就很容易被撕烂了。因此,在病房的管理上,细节问题尤其需要注意。
AME:您觉得什么是最好的吻合方法?
李印:吻合方法有很多种,有人说“最熟悉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即医生运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再精益求精。纵向来讲,这是对的,选熟悉的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技术,这个歌方法有它存在的科学性。但是如果横向比较,这句话就不对了。什么是最好的吻合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才是最好的,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AME:您在“免管免禁”食管外科加速康复这一模式上,后续会做哪些研究?
李印: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思路是先突破难关,再系统性丰富流程。所谓难关是指吻合口糜,穿孔等会威胁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先解决并发症问题,下一步是功能保护和营养支持。
功能的保护是指注重患者的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的保护,尤其是迷走神经功能和肺功能的保护。如果功能保护不到位的话,如何在术后管理中帮助患者快速康复也是需要探讨的话题。这些都需要做更系统深入的研究。
营养支持是另一个大问题。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涵盖了整个围手术期,但只注重围手术期显然还不够。对食管疾病而言,患者的营养不良会持续两到三年,甚至更长,比如迷走神经被破坏后,会影响患者的一生。西方国家对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