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胸膜瘘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人体14条经络的作用与对应穴位图
TUhjnbcbe - 2021/5/5 20:29:00
北京青春痘医院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2/8582703.html

经脉者,所谓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人体有12条正经,外加任督二脉,一共14条经络。但凡任何病症,都离不开这14条经络的淤堵。

你某个部位痛,一定是这个部位的经络堵住了,你就可直接拍打患处或按摩或针灸和艾灸,直到不痛为止!

虽然中医提倡大道至简,但是不少文人雅士仍希望讲经络穴位,因此特整理了此经络偱行动画图,人体所有穴位,供大家参考!

1、手太阴肺经:胸到拇指为肺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水敏感鼻不通;体热出汗背有痘,干燥痰多下咽痛;感冒发冷体内空。

手太阴肺经穴本经经穴起于中府,终于少商,左右共22个穴位。

中府(募穴)位于前正中线旁开6寸,云门穴下约1寸,在前胸壁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处。

功用:调理肺气,养阴清热,止咳平喘。

主治:喉痹、哮喘、咳嗽、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胸闷烦满、腹胀、肩背酸痛等。

尺泽(五输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侧凹陷处。

功用:调理肺气,清热和中。

主治:潮热、咳嗽、咯血、气喘、哮喘、鼻出血、咽喉肿痛、胸胁胀满、腹痛、吐泻、小儿惊风、上肢瘫痪、肘臂挛痈、乳痈、舌干、感冒、咽炎、喉炎、腭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麻疹、丹*、高血压,及胎位不正等。

孔最位于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下3寸,太渊穴上7寸,桡骨掌面正中处。

功用:调理肺气,疏通经络,清热利咽。

主治:咳嗽、气喘、肺炎、咯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痔疮、身热无汗、肘关节炎、失声、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腭扁桃体炎、头痛及痔疮出血等。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凹陷中。

功用:调理肺气,疏通经络,疏风解表,平喘利咽。

主治:偏头痛、正头痛、头项强痛、咳喘、咽喉肿痛、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齿痛、三叉神经痛、面瘫、半身不遂、手腕无力、腕部腱鞘炎、上肢瘫痪、惊痫、溺血(血尿)、小便热、阴茎痛、面目水肿、糖尿病、蛋白尿、感冒、鼻炎、喉炎、风疹、荨麻疹、落枕、腕部扭挫伤等。

太渊(五输穴、原穴、八会穴)位于手腕掌面桡侧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功用:调理肺气,止咳化痰,消肿利咽。

主治:胸满、咳嗽、哮喘、肺痨咳血、无脉症、前臂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流行性感冒、目痛、生翳、呕血、胸背痛、掌中热、喉痹、腹胀、噫气、乳痈、手腕无力疼痛、冻疮、手皲裂、鼻炎、百日咳、支气管炎、脉管炎等。

少商(五输穴)位于拇指内侧(桡侧)指甲角外约1分处。

功用:清肺利咽,清热醒神,启闭苏厥。

主治:中风、中暑、呕吐、昏迷休克、癫狂、癔症、肘指痉挛、失声、喉痹、咽干、小儿惊风、外感、腭扁桃体炎、鼻出血、咽喉肿痛、食管狭窄、慢性肠炎、垂舌、唇焦、流行性感冒、急性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百日咳、精神分裂症及胎位不正等。

2、手阳明大肠经:食指腋窝大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通腹胀痛;便秘口干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

手阳明大肠经穴本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左右共40穴。

商阳(五输穴)位于示指内侧(桡侧)指甲角外约1分处。

功用:清热醒神,疏泄阳明,宣肺利咽,开窍苏厥。

主治:中风、昏迷、耳鸣、耳聋、结膜炎、咽喉肿痛、齿痛、腹痛、吐泻、热病无汗或昏厥、腭扁桃体炎、桡神经麻痹、疼痛、腮腺肿痛、青光眼、口腔炎、手足麻木等。

合谷(原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拇、示指间)之中点,约于第2掌骨中心处。

功用:清泄阳明,舒经镇痛,通经开窍,通降肠胃。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齿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口眼喎斜、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腹痛、便秘、小儿惊风、小儿消化不良、痄腮、面肌痉挛、前臂神经痛、眩晕、耳聋、面肿、疔疮、失声、咳嗽、胃脘痛、痢疾、疥疮、疟疾、感冒发热、流行性感冒、面神经麻痹、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哮喘、结膜炎、电光性眼炎、风疹、荨麻疹、带状疱疹、丹*、神经性皮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单纯性甲状腺肿、急性胰腺炎、痤疮、酒渣鼻、面部*褐斑、面部疮肿、冻疮、唇裂等。附注:孕妇慎用。

阳溪(五输穴)位于手腕上侧腕横纹两筋间凹陷中。翘起拇指凹陷更明显。

功用:清泄阳明,疏筋利节。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生翳、咽喉肿痛、齿痛、食管痉挛、腕部腱鞘炎、臂痛、手腕痛、无力、半身不遂、癔症、热病心烦、无汗、癫狂、痫证、小儿消化不良、荨麻疹、冻疮等。

手三里位于前臂内侧,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当曲池穴下2寸,筋肉之间处。

功用:清泄阳明,疏风通络,健脾和胃。

主治:齿痛、颊肿、颌痛、痄腮、瘰疬、胃脘痛、腹痛、腹泻、高血压、腰背痛、肘臂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面神经麻痹、上肢麻痹、酸痛或瘫痪、乳腺炎、失声、消化性溃疡、睾丸炎及目疾等。

曲池(五输穴)位于肘窝横纹尽头处(桡侧)筋骨间凹陷中。

功用:调理肠胃,行气活血,舒筋利节,疏风解表。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手臂肿痛、肘痛无力、上肢酸痛、麻痹、中风、癫狂、高血压病、瘰疬、瘾疹、丹*、腹痛、腹泻、流行性感冒、肺炎、热病、月经不调、疮疥、痢疾、目赤肿痛、目不明、胸中烦满、瘛疭、疟疾、感冒发热、闭经、不孕、肺炎、腭扁桃体炎、肩胛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等。

臂臑(八会穴)位于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下端凹陷中。

功用:疏经散风,明目止痛。

主治:肩臂痛、颈项强痛、瘰疬、目疾、癫癎、瘿气、上肢瘫痪、肩周炎等。

肩髑(交会穴)位于肩头前面正中凹陷中,三角肌上部中点处。

功用:理气化痰,舒筋利节。

主治:颈项强痛、肩周炎、半身不遂、麻痹、瘫痪、瘿气、瘰疬、肩臂酸痛、手臂拘挛、抬举困难、三角肌风湿病、高血压、风热瘾疹(荨麻疹)、风疹、腋臭等。

扶突位于颈侧部喉结旁3寸,胸锁乳突肌后缘。

功用:理气化痰,清咽利膈,消肿散结。

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瘰疬、瘿气、唾液过多、胸锁乳突肌或舌骨麻痹、音哑、声带疾患、甲状腺肿大等。

3、足阳明胃经:胃经位于胆经前,三指距离到经中;口腔糜乱牙肿痛,口干口臭腹胀痛;体热打嗝喜食冷,大便干燥且不通。

足阳明胃经穴本经起于承泣,终于厉兑,左右共90个穴位。

地仓(交会穴)位于平口角旁开n4寸,直对瞳孔。

功用:清热散风,疏经镇痛。

主治:小儿口角流涎、牙痛、颊肿、口眼喎斜、失声、眼肌痉挛、面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小儿惊风、唇缓不收、鹅口疮、面痒、口唇皲裂、面颊疔疮等。

颊车位于下颌角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咬肌隆起处。

功用:祛风清热,通利牙关,疏经止痛。

主治:颜面神经痛、麻痹(面瘫)、牙关紧闭、牙痛、流行性腮腺炎、中风、舌强不语、颈项强痛、下颌关节炎、失声、小儿口角流涎、腭扁桃体炎、三叉神经痛、小儿惊风、口腔炎、咬肌痉挛、下颌脱臼等。

下关(交会穴)位于颧骨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功用:清热止痛,通利牙关,疏风开窍。

主治:耳鸣、耳聋、耳痛、牙痛、龈肿、习惯性颞下颌关节脱臼、口眼喎斜、口噤不开、眩晕、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聤耳(化脓性中耳炎)、面痛、牙关开合不利、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褐斑等。

头维(交会穴)位于额角发际直上0.5寸,咬牙时有一块肌肉凸起处。

功用:疏风止痛,清脑明目。

主治:头痛、偏头痛、眩晕、目痛、视物不清、迎风流泪、口眼喎斜、面肿、眼睑瞤动(眼跳)、急性结膜炎、精神分裂症、功能性子宫出血、脱发、秃眉、颞部皱纹、发际疮等。

乳根位于乳头(锁骨中线)直下,第5肋间间隙中、前正中旁开0.4寸处。

功用:理气宽胸,降逆通乳。

主治:咳嗽气喘、胸下满痛、噎膈、呕逆、乳腺炎、产后乳少或缺乳、乳腺增生、乳痛、乳房过大或过小等。

梁门位于脐上4寸,旁开2寸。

功用:调理胃气。

主治:胃脘痛、腹胀、食欲缺乏、呕吐、泄泻、完谷不化、肠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幽门痉挛等。

天枢(募穴)位于脐中旁开2寸处。

功用:调理肠胃,行气活血,化湿消滞。

主治:急慢性胃肠炎、腹痛、腹胀、便秘、呕吐、泄泻、痢疾、水肿、癥瘕、阑尾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寄生虫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癫癎、耳鸣、热甚狂言、疝气、腰腿痛、带下、癫狂及急性与慢性胃炎、肠麻痹、腹膜炎、急性肠梗阻、胃下垂等。

水道位于脐下3寸,旁开2寸处。

功用:通调水道。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症、水肿、膀胱炎、肾炎、腹水、月经不调、睾丸炎、疝气、尿潴留、附件炎、子宫脱垂及子宫和卯巢疾病等。

归来位于脐下4寸,旁开2寸处。

功用:调气活血,培补冲任。

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子宫下垂、阴部肿痛、遗精、经闭、睾丸炎、阴茎痛、男女生殖器疾病、闭经、男子卯缩、阳痿、小便不利、遗尿、阴囊湿疹、阴痒、肛门瘙痒、子宫内膜炎、附件炎、不孕症、产后恶露不止等。

伏兔位于在髌骨(膝盖)外上缘上6寸处。

功用:疏经活络,祛风散寒。

主治:荨麻疹、腿膝冷痛、膝关节炎、下肢麻痹、神经痛、疝气、脚气、股外侧皮神经炎及子宫疾病等。

梁丘(郄穴)位于髌骨(膝盖)外上缘上3寸处。

功用:疏肝和胃,通经活络。

主治:胃脘痛、腹胀、胃酸过多、膝关节炎、腿膝肿痛、下肢麻痹、乳腺炎、股外侧皮神经炎、乳房胀痛、面部斑疹等。

犊鼻位于髌骨(膝盖)前外侧凹陷中。

功用:通利关节,祛风散寒。

主治: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痿软、脚气等。

足三里(五输穴)位于犊鼻穴下3寸,大骨(胫骨嵴)外缘凹陷中,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处。

功用:调理脾胃,疏通经络,镇痉止痛,培元保健。

主治:胃脘痛、胃酸缺乏、呕吐、腹痛、腹胀、便秘、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神经衰弱、水肿、瘀块、乳腺炎、虚劳、痹证、胃痉挛、食欲缺乏、腹膜炎、口腔疾病、头痛、眩晕、痢疾、咳喘痰多、耳鸣、心悸、气短、癫狂、中风、脚气、膝胫酸痛、消化性溃疡、反流性胃炎、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与慢性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哮喘、虚弱、消瘦、衰老、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过敏性疾病、风疹、荨麻疹、肥胖症、丹*、臁疮、脉管炎、痤疮,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产后血晕、目疾、鼻疾等。尤其为消化系统疾病、慢性疾病及保健强身所常用。

上巨虚(下合穴)位于足三里穴下3寸,筋骨之间凹陷中。

功用:调理肠胃,疏经活络。

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胀、便秘、痢疾、阑尾炎、消化不良、结肠炎、水肿性脚气病、下肢肿痛、麻痹、瘫痪、肩周炎、肠中绞痛、肠鸣、中风瘫痪、急慢性肠炎等。

下巨虚(下合穴)位于上巨虚穴下3寸,筋骨之间凹陷中。

功用:疏经活络,调理肠胃。

主治:胸胁胀痛、泻痢、泄泻、脚气、风湿病、膝关节炎、脑缺血、食欲缺乏、下肢肿痛、麻痹、痉挛、瘫痪等。

丰隆(络穴)位于外踝尖上8寸与膝窝外面横纹之间,胫骨外约两横指两筋间隙中。

功用:祛痰降逆,疏经活络。

主治:头痛、目眩、癔症、精神病、癫癎、咳嗽、痰多、哮喘、腹痛、痢疾、便秘、中风、咽痛、慢性支气管炎、咽喉肿痛、胸痛、呕吐、高血压、高血脂、脱发、痤疮、肥胖症及下肢痉挛、麻痹、瘫痪或肿痛等。

解溪(五输穴)位于脚腕前面脚背与小腿交界处,横纹正中两筋骨间凹陷中。

功用:通调肠胃,舒筋利节。

主治:头痛、腹胀、便秘、面肿、踝关节炎、风湿病、眩晕、癫癎、癔症、肾炎、足腕下垂、肿痛、麻痹、面赤、目赤、胃热谵语、眉棱骨痛、臌胀、肠炎、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眩晕等。

内庭(五输穴)位于足背第2趾、第3趾的趾缝纹头后凹陷中。

功用:调理肠胃,祛风活络,清热镇痛,通络化滞。

主治:胃脘痛、腹胀、痢疾、便秘、急性与慢性肠炎、牙痛、鼻出血、间歇热、脚气、腹痛、肠鸣、阑尾炎、口眼喎斜、喉痹、胸背红肿疼痛、足背痛、咽喉肿痛、面神经麻痹、吐酸、口臭、痤疮、三叉神经痛、腭扁桃体炎、肠疝痛等。

厉兑(五输穴)位于足背第2趾外侧趾甲角外约1分处。

功用:清热利湿,通调肠胃。

主治:胸满、胃痛、腹胀、水肿、便秘、腭扁桃体炎、牙龈炎、口肌麻痹及萎缩、急性鼻炎、癫狂、多梦、神经衰弱、癔症、鼻出血、喉痹、尸厥、口噤、昏厥、热病汗不出、*疸、胸痛、趾肿、足冷、足胫寒冷、三叉神经痛、面肿等。

4、足太阴脾经:胃经对应是脾经,免疫神经掌控中;胃胀打嗝排气空,呕吐难耐肋下痛;曲张平血低血压,风湿还有关节痛。

足太阴脾经穴本经起于隐白,终于大包,左右共42个穴位。

隐白(五输穴)位于足拇趾内侧,趾甲角外约1分处。

功用:开窍醒神,益气统血。

主治:昏厥、癫狂、呕吐、腹胀、急性肠炎、月经不调、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子宫痉挛、小儿抽搐、食不下、鼻出血、下肢瘫痪、吐血、便血、尿血、小儿惊风、休克、精神分裂症等。

公孙(络穴)位于足内侧,第1跖趾关节后1寸,骨下凹陷中。

功用:健脾利湿,通调肠胃。

主治:胃脘痛、急慢性肠炎、下腹部痉挛、肠鸣、腹胀、呕吐、泻痢、痞块、消化不良、食欲缺乏、心内膜炎、热病、*疸、疟疾、水肿、癫癎、癔症、子宫内膜炎、足痛无力、多饮、霍乱、心烦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脚气、呃逆、腹痛腹泻、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足踝痛、头晕、心悸、胸痛、消化性溃疡、痛经、胎盘滞留等。

商丘(五输穴)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功用:健脾利湿。

主治:腹胀、肠鸣、腹泻、呕吐、消化不良、痢疾、肠炎、*疸、小儿抽搐、便秘、痔疮、癔症、百日咳、舌强肿痛、足踝关节红肿、疼痛、麻痹等。

三阴交(交会穴)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

功用:健脾益气,调补肝肾。

主治:肠胃、生殖、泌尿系统和妇产科疾患。如胃脘痛、腹胀、肠鸣、泄泻、糖尿病、眩晕、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子宫脱垂、不孕症、滞产、遗精、早泄、阳痿、遗尿、尿频、疝气、脚气、肠疝痛、纳呆、崩漏、闭经、神经衰弱、高血压病、癥瘕、尿血、小便不利、水肿、荨麻疹、胎衣不下、阴茎痛、消化不良、夜寐不安、痢疾、阴部肿痛、脚气、下肢肿痛、麻痹、瘫痪、产后血晕、恶露不绝、睾丸缩腹、神经性皮炎、湿疹、腹痛肠鸣、大小便难、尿潴留、腿痛、偏瘫、突眼、脱发、丹*、臁疮、冻疮、面部*褐斑、慢性肾炎、淋病、睾丸炎、盆腔炎及急慢性肠炎、神经官能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皮肤瘙痒等。

地机(郄穴)位于阴陵泉穴下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

功用:健脾利湿,调补肝肾。

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遗精、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遗尿、腰痛、食欲缺乏、胃肠痉挛、下肢冷痛、麻痹、功能性子宫出血、精液减少等。

阴陵泉(五输穴)位于膝窝里面横纹头下2寸,胫骨头下缘凹陷中。

功用:健脾利湿,调补肝肾。

主治:腹膜炎、肠疝痛、遗尿、尿闭、阴道炎、急慢性肠炎、肾炎、腹胀、*疸、腹痛、膝痛、月经不调、妇人阴痛、腿膝肿痛、麻痹、阴茎痛、遗精、喘逆、小便不通或失禁、阳痿、赤白带下、痢疾、前阴痒痛、肥胖症等。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髌骨(膝盖)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功用:调和气血,祛风利湿。

主治:经闭、外阴瘙痒、子宫内膜炎、睾丸炎、淋病、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慢性腹膜炎、脚气、腿膝肿痛、股内侧痛、贫血、气逆、腹胀、麻痹、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状疱疹、湿疮、丹*、带下、疥癣、银屑病、痤疮等。为治疗皮肤病要穴。

箕门位于血海穴上6寸,两筋间凹陷中,外展屈膝时凹陷最明显处。

功用:健脾利湿。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阴囊湿疹、淋病、遗精、阳痿、睾丸炎、子宫痉挛、大腿肿痛、麻痹、下肢瘫痪等。

冲门(交会穴)位于曲骨穴旁开4寸,腹股沟外端纹头中。

功用:调中益气,温经活血。

主治:小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睾丸炎、子宫脱垂、精索炎、阴道炎、淋病、崩漏、胃痉挛、腹痛、腹泻等。

府舍(交会穴)位于冲门穴上n7寸处。

功用:调中益气,温经活血。

主治:癥瘕、疝气、睾丸炎、子宫脱垂、便秘、阑尾炎及急慢性肠炎、霍乱、小腹胀痛、肠麻痹等。

腹结位于脐中旁开4寸,再下1.3寸处。

功用:调气活血,温经散寒。

主治:绕脐痛、寒泻、腹胀、疝气、急性阑尾炎、腹膜炎、阳痿、咳嗽、脚气、便秘、痢疾、肠梗阻等。

大横(交会穴)位于脐中旁开4寸处。

功用:通调肠胃。

主治:流行性感冒、习惯性便秘、痢疾、泄泻、腹痛、绕脐痛、多汗症、四肢痉挛、脏躁、肠麻痹及肠寄生虫病、胆道蛔虫症、肥胖症等。

大包(络穴)位于腋正中线,第6肋间隙中。

功用:理气活络。

主治:肺炎、喘息、胸膜炎、咳嗽、哮喘、气短、膀胱麻痹、消化不良、四肢无力、全身痛等。

5、手少阴心经:心到小指为心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循环系统掌控中,胸口沉闷与头痛;心烦失眠也多梦,肩与前胸多疼痛;目赤颧红口干燥,血液不良喜安静;心事过多压力重。

手少阴心经穴本经起于极泉,终于少冲,左右共18个穴位。

极泉位于腋窝正中,两筋间凹陷中。

功用:行气活血。

主治:心肌炎、肋间神经痛、胸部神经痉挛、心痛、胸闷、心悸、干呕、乳汁不足、肘臂冷痛、癔症、气短、腋窝痛、咽干烦渴、肩臂痛、瘰疬、心包炎、腋臭等。

少海(五输穴)位于肘关节内侧(尺侧)横纹头凹陷中。

功用:行气活血,化瘀宁心。

主治:肺结核、胸膜炎、淋巴结炎、瘰疬、手指厥冷、牙痛、头痛、眩晕、尺神经痛、肋间神经痛、颜面神经痛、心痛、头项痛、呕吐、腋下肿痛、手颤、臂肘部痉挛、上肢不能抬举、健忘、癔症、精神分裂症、暴喑、手挛、善笑、神经衰弱、上肢麻木、痉挛性结肠炎、精神分裂症等。

灵道(五输穴)位于神门穴后1.5寸,两筋间凹陷中。

功用:行气活血,宁心醒神。

主治:肘关节炎、肘部神经痛、尺神经麻痹、癔症、心痛、干呕、暴喑不语(急性舌骨肌麻痹及萎缩)、神昏、失眠、悲恐、手痒、臂肘挛痛等。

通里(络穴)位于神门穴后1寸,两筋间凹陷中。

功用:行气活血,宁心醒神。

主治:头痛、眩晕、鼻出血、腭扁桃体炎、神经性心悸、上肢神经痉挛、癔症、盗汗、神经衰弱、心痛、惊悸、怔忡、癫癎、急性舌骨肌麻痹(暴喑)、目眩、舌强不语、咽喉肿痛、臂腕酸痛、指挛、妇人经血过多、崩漏、肩臑肘臂内后侧痛、腕臂痛、遗尿、心律失常、房颤、癔症性失声等。

阴郄(郄穴)位于神门穴后5分,两筋间凹陷中。

功用:行气活血,养阴安神。

主治:头痛、眩晕、鼻出血、腭扁桃体炎、心悸、上肢神经痉挛、癔症、骨蒸盗汗、子宫内膜炎、肺结核、神经衰弱、心痛、惊悸、失眠、喉痛、干咳、呕血、失声等。

神门(五输穴)位于手掌面尺侧第1道腕横纹的两筋间凹陷中。

功用:行气活血,宁心安神。

主治:心痛、烦满、心悸、怔忡、多梦健忘、失眠、神经衰弱、无脉症、癔症、癫狂、鼻炎、舌肌麻痹(失声)、心脏肥大、慢性泄泻、食欲缺乏、糖尿病、小儿惊风、呕血、吐血、恍惚、老年性痴呆症、悲哭、目*、胁痛、掌中热、大便脓血、头痛、眩晕、咽干不欲饮、喘逆上气、痫证、喉痹、遗尿等。

少府(五输穴)位于环指和小指之间,掌心内第1道横纹尺侧凹陷中。

功用:行气活血,清心导火。

主治:心脏疾患、心悸、癔症、间歇热、失眠、小便短赤、遗尿、妇女生殖器疾患(阴挺、阴痛、阴痒)、手掌多汗、手指拘挛、上臂神经麻痹、前臂神经痛等。

少冲(五输穴)位于小指桡侧指甲角处约1分。

功用:行气活血,清热醒神。

主治:心脏疾患、神经性心悸、癫狂、肋间神经痛、喉头炎、热性病、休克、脑出血、中暑、小儿惊风、癔症、胸胁胀痛、心痛、中风昏厥、面色紫暗、面目红肿、疥疮、心肌炎等。

6、手太阳小肠经:小指肩窝小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太阳耳部会疼痛;经前腹胀后脑痛,后背肩胛至背痛。

手太阳小肠经穴本经起于少泽,终于听宫,左右共38个穴位。

少泽(五输穴)位于小指外侧(尺侧)指甲角约1分。

功用:清热醒神,活络通乳。

主治:脑卒中昏迷、头痛、项强、目翳、鼻出血、疟疾、热病、喉痹、心脏肥大、前臂神经痛、颈项神经痉挛、肋间神经痛、缺乳、急性乳腺炎、精神分裂症、昏厥、乳房过大或过小等。

前谷(五输穴)位于小指外侧(尺侧)第5掌指关节前横纹赤白肉际凹陷中。

功用:清热疏风。

主治:疟疾、呃逆、头项强痛、耳鸣、耳聋、目痛、鼻出血、腭扁桃体炎、颊肿、鼻塞、急性腮腺炎、热病、乳汁不足、急性乳腺炎、前臂神经痛、手指麻木等。

后溪(五输穴)位于小指外侧(尺侧),第5掌指关节后横纹头上方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功用:散风清热,疏经活络。

主治:癫狂、鼻出血、耳鸣、耳聋、角膜炎、目翳、腭扁桃体炎、盗汗、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癔症、疟疾、感冒、热病、肘臂或颈项痉挛疼痛、小儿麻痹后遗症、鹅掌风、手指挛急、目眩、疥疮、目赤、腰痛、落枕、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肋间神经痛等。

腕骨(原穴)位于手腕外侧(尺侧)腕横纹前约1横指赤白肉际凹陷中。

功用:清热散风,舒筋活络。

主治:肘腕及五指关节炎、腰痛、头痛、耳鸣、呕吐、胆囊炎、颊颌炎、泪囊炎、目翳、颈项强痛、尺神经麻痹、臂痛、指挛、手肿、糖尿病、上肢瘫痪、胁痛、*疸、热病、胃炎等。

阳谷(五输穴)位于手背腕横纹外侧(尺侧),尺骨小头之前凹陷中。

功用:清热泻火,舒筋利节。

主治:眩晕、耳鸣、耳聋、颈颌肿痛、口腔炎、牙龈炎、小儿抽搐、小儿疳积、臂痛、手腕酸痛、热病、癫癎等。

养老(郄穴)位于阳谷穴上1寸,尺骨小头最高点,桡侧骨缝中屈肘掌心面朝小指侧内旋,尺骨小头桡侧显出的凹陷即是。

功用:清热利湿,疏经活络。

主治:肩臂神经痉挛及麻痹,视力减退,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落枕,手腕酸痛,上肢麻痹无力,急性腰痛、肩、背、肘、臂酸痛,项背强痛,呃逆,急性腰扭伤,急性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等。

支正(络穴)位于阳谷穴上5寸,筋骨之间。

功用:清热养阴,疏经活络。

主治:头痛、项强、颈肿、目眩、糖尿病、癫狂、精神病、尺神经麻痹、臂痛、肘挛、神经衰弱、手指酸痛等。

小海(五输穴)位于肘尖(尺骨鹰嘴)与肘内高骨(肱骨内上髁)之间沟中。

功用:清心泻火,舒筋利节。

主治:肩、肱、肘、臂之诸肌痉挛及尺神经痛,听觉麻痹(耳聋),牙龈炎,舞蹈病,下腹痛,精神分裂症,颈项强痛,小便短赤,癫癎,上肢震颤,瘫痪,头痛,眩晕,咽喉肿痛,颊肿,牙痛,耳鸣,痫证,尺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等。

肩贞位于腋窝后面竖纹头上约1寸凹陷中。

功用:舒筋利节。

主治:肩胛酸痛、上肢关节炎、上肢肿痛、麻痹、肩周炎、耳鸣、耳聋、手臂麻木不能高举、腋汗、瘰疬等。

天宗位于肩胛冈下窝的中央,大筋外凹陷中,约与第5胸椎平齐。

功用:舒筋利节,散风解表。

主治:肩胛肿痛、痉挛及麻痹、肩重、臂肘痛、颊颌肿痛、上肢肿痛、麻痹、瘫痪、咳嗽、气喘、乳房疾患、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落枕、乳腺炎、乳腺增生、产后乳少等。

肩外俞位于陶道穴旁开3寸,肩胛骨边缘。

功用:疏经活络。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酸痛、肘臂冷痛、肩胛部疼痛、痉挛、麻痹、肺炎、胸膜炎、颈椎病、落枕、咳嗽气喘等。

颧髎(交会穴)位于外眼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功用:清热散风,疏经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麻痹或痉挛、龈肿、上牙痛、眼睑痉挛、目痛、*褐斑、口疮等。

听宫位于耳屏(小耳朵)正中前当下颌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功用:清脑聪耳,安神通络。

主治:耳鸣、耳聋、耳痛、外耳道炎、失声、聋哑、头痛、眩晕、牙痛、下颌关节炎、聤耳、癫癎、梅尼埃病、面神经麻痹、耳部湿疹等。

7、足太阳膀胱经:肾经对应膀胱经,泌尿骨骼掌控中;小便发*膀胱痛,尿路发炎讲卫生;四肢无力后背痛,痔疮难坐肩颈痛。

足太阳膀胱经穴本经起于睛明,终于至阴,左右共个穴位。

通天位于前正中线入发际4寸(百会穴)旁开15寸处。

功用:清脑散风,通鼻窍。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后遗症、鼻出血、鼻塞、头项部痉挛、慢性支气管炎、尸厥、鼻渊、鼻疖、副鼻窦炎、高血压、遗尿、足跟痛等。

天柱位于在项后发际,哑门穴旁大筋外缘。

功用:清脑散风,通经活络。

主治:头痛、眩晕、目视不明、鼻塞流涕、感冒、颈项强痛、落枕、失眠、健忘、肩臂酸痛、脑病、咽喉炎、神经衰弱、癔症、鼻出血、目赤肿痛、食管痉挛、脑血管功能不全等。

大杼(交会穴)位于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疏风解表,疏调筋骨。

主治:支气管炎、咳嗽、胸膜炎、感冒发热、颈项强痛、头痛、眩晕、肩周炎、膝关节炎、癫癎、流行性感冒、咽喉肿痛、脊背酸痛、下肢痛、足跟痛、哮喘、抽搐、咳喘胸满、鼻塞、腰脊疼痛、肩胛酸痛、肺炎、中暑、脊肌风湿痛、脊神经综合征、骨结核等。

风门(交会穴)位于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祛风解表,清热宣肺。

主治:胸膜炎、支气管炎、百日咳、感冒、颈项强痛、头痛、胸背痛、哮喘、肺炎、麻疹、发热、目眩、多涕、鼻塞、发背、痈疽、胸中热、流行性感冒、荨麻疹及预防感冒等。

肺俞(背俞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疏散风热,养阴清肺。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胸痛、感冒、盗汗、肺结核、肺炎、发热、荨麻疹、心内外膜炎、皮肤瘙痒症、小儿佝偻病、腰肌劳损、肩背强痛、吐血、喉痹、骨蒸潮热、支气管炎、胸膜炎、肺脓疡、百日咳、肋间神经痛、湿疹、痤疮、酒渣鼻、皮肤干燥、毛发焦枯、热带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等。

厥阴俞(背俞穴)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理气活血,疏通血脉。

主治:心外膜炎、心脏肥大、烦闷、咳嗽、冠心病、胸痛、心痛、呃逆、呕吐、牙痛、肩周炎、胁痛等。

心俞(背俞穴)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理气活血,化痰宁心。

主治:胸闷、心痛、心烦、心悸、心脏疾病、咳嗽、哮喘、呕吐、吐血、遗精、健忘、盗汗、癫癎、癔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肩臂酸痛、惊悸心慌、胸背痛、失眠、脏躁、上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肋间神经痛、体癣、痤疮等。

膈俞(背俞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宽胸降逆,调补气血。

主治:心脏内外膜炎、心脏肥大、胸膜炎、胸胁胀痛、支气管炎、哮喘、胃脘痛、食管狭窄、食欲缺乏及急、慢性肠炎,营养不良、呕吐、呃逆、便血、贫血、噎膈、盗汗、肩臂酸痛、吐血、潮热、背痛、背强、咳嗽气喘、鼻出血、虚损昏厥、风湿性关节炎、紫癜、荨麻疹、瘙痒症、*褐斑、痤疮、毛囊炎、酒渣鼻、神经性皮炎、贝赫切特综合征、皮肤粗糙等。

肝俞(背俞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清泻肝胆,养血明目,疏肝利胆。

主治:*疸、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胸背部痉挛、夜盲症、小儿抽搐、胸胁胀痛、吐血、癔症、癫癎、眩晕、肝炎、乳汁不足、脊背酸痛、青盲、目赤肿痛、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目视不明、肝硬化、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紫癜、痤疮、*褐斑、脱发等。

胆俞(背俞穴)位于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清泻肝胆,理气解郁。

主治:胸胁胀痛、*疸、口苦、舌干、胃脘痛、呕吐、肝炎、胆囊炎、腋窝腺炎、胸膜炎、噎膈、咽喉炎、感冒、恶寒汗不出、肺结核、胁痛、饮食不下、潮热、腋下肿、高血压、急性腹痛、胆绞痛、胆道蛔虫症等。

脾俞(背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健脾利湿,益气统血。

主治:消化不良、胃痉挛、急慢性肠炎、痢疾、呕吐、喘息、*疸、小儿夜盲症、食管狭窄、水肿、胃扩张、慢性胃肠炎、肝炎、胃炎、腹胀、肠鸣、崩漏、出血性疾病、背痛、胁痛、完谷不化、脾胃虚弱、面*身肿、消瘦、肌肉松弛、皮肤干燥、便血、小儿慢惊风、胃溃疡、胃下垂、贫血、肝脾大、呃逆、白细胞减少症、糖尿病、荨麻疹、子宫脱垂等。

胃俞(背俞穴)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滋养胃阴,健脾助运。

主治:胃炎(呕吐)、胃痉挛、胃扩张、胃下垂、胃癌、消化不良、肠炎、胃脘痛、腹胀、肠鸣、不思食、虚烦、干呕、疳积、营养不良、小儿夜盲、吐乳、渴思冷饮、腰背酸痛、反胃、胸胁痛、消瘦、噎膈、泄痢、完谷不化、纳少、口臭、消化性溃疡、胰腺炎、消化不良、肝炎、肥胖症等。

三焦俞(背俞穴)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温阳化气,通便健脾。

主治:胃痉挛、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呕吐、肠炎、肠鸣、肾炎、腰痛、神经衰弱、腹胀、泻痢、腰背酸痛、小便不利、遗尿、癃闭、臌胀、*疸、胃炎、腹水、发际疮、酒渣鼻等。

肾俞(背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1.5寸处。

功用:益肾固精,清热利湿。

主治:肾炎、膀胱麻痹及痉挛、腰痛、糖尿病、精液缺乏、月经不调、带下、遗精、早泄、阳痿、遗尿、尿血、尿闭、水肿、耳鸣、头晕、目眩、神经衰弱、盆腔炎、腰背酸痛、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下肢麻痹、小便频数、耳聋、小便不利、喘咳少气、虚喘、小便浑浊、白带多、蛋白尿、肾下垂、尿路感染、贫血、高血压、衰老、脱发、皱纹多、头发早白、面黯、小儿麻痹后遗症、老年性瘙痒症、银屑病、白癜风等。

气海俞位于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培补元气。

主治:下焦虚寒、腰酸腿软、阳痿、遗精、腹胀、便秘、崩漏、带下、痛经、痔疮、腰背酸痛、下肢瘫痪等。

大肠俞(背俞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通调大肠,理气化滞。

主治:腹痛、泄泻、肠鸣、痢疾、习惯性便秘、阑尾炎、淋病、遗尿、肾炎、脚气、脊柱肌肉痉挛、腰背酸痛、坐骨神经痛、腰腿痛、腰肌劳损、痔疮、消化不良、下肢不利或痿软、肠梗阻、骶骼关节炎、痛经、丹*、臁疮、湿疹、荨麻疹、瘙痒症等。

关元俞位于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温肾壮阳。

主治:腹痛、泄泻、遗精、遗尿、尿闭、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赤白带下、卯巢炎、月经不调、盆腔炎、腰痛、膀胱麻痹、夜尿、糖尿病、下肢麻痹、阳痿等。

小肠俞(腧穴)位于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功用:清利湿热。主治:小腹胀痛、小便淋漓、尿闭、遗尿、遗精、糖尿病、痢疾、赤白带下、盆腔炎、便秘、痔疮、腰痛、子宫内膜炎、肠炎、尿血、疝气、骶骼关节炎等。膀胱俞(背俞穴)位于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功用:疏调膀胱,清热化湿。主治:小便不利、尿赤、遗尿、遗精、阳痿、泄泻、便秘、腰脊酸痛、膀胱麻痹、痢疾、糖尿病、子宫内膜炎、下腹痛、骶骨神经痛、前列腺炎、脚气、坐骨神经痛、阴道炎、会阴部湿疹、瘙痒、肿痛、下肢麻痹、膝足寒冷无力、女子瘕紧、阴部生疮、淋浊、腰腿痛、尿路感染、盆腔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次髎位于第2骶后孔凹陷中,约当髂后上棘下缘,与督脉的中点处,与膀胱俞相平。功用:壮腰补肾,清热利湿。主治:腰骶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遗精、阳痿、小便不利、下肢痿痹、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尿路感染、尿潴留、睾丸炎、闭经、痔疮、尿失禁等。膏肓俞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厥阴俞旁开主治:性疾病、肺结核、胸膜炎、支气管炎、神经衰弱、遗精、健忘、哮喘、盗汗、吐血、咯血、肩背痛、虚劳体弱、咳喘、骨蒸潮热、心悸、失眠、阳痿、哮喘、消化不良、菱形肌劳损等。志室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3寸,与肾俞和第11肋下端相平。功用:补肾培元。主治:遗精、阳痿、早泄、小便不利、肾炎、水肿、淋病、腰脊强痛、消化不良、呕吐、泄泻、前列腺炎、遗尿、腰肌劳损、阴部肿痛、肾绞痛、肾下垂、阴囊湿疹、腰扭伤、下肢瘫痪等。委中(五输穴)位于胭窝横纹中央处。功用:清热散疖,舒筋利节。主治:感冒、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癫癎、鼻出血、霍乱、腰痛、髋关节活动不利、腹痛、吐泻(胃肠炎)、丹*、腰背痛、膝肿痛、挛急、下肢麻痹、中风昏迷、遗尿、小便难、自汗、盗汗、疔疮、发背、中暑、疟疾、小便不利、急性腰扭伤、腓肠肌痉挛、风疹、湿疹、疖疮、臀部毛囊炎、斑疹、脱发等。承山位于委中穴下8寸,腓肠肌两肌腱(人字形)之间凹陷的顶端处。功用:舒筋利节,理肠提肛。主治:腰背痛、腓肠肌痉挛、四肢麻痹、痔疮、疝气、鼻出血、便秘、脚气、脱肛、足跟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肿痛、麻痹、瘫痪、转筋、抽筋、腹痛、湿疹、肛门瘙痒、腰腿痛等。昆仑(五输穴)位于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功用:舒筋利节,解表散寒。主治:头痛、眩晕、鼻出血、肩背拘紧、腰痛、坐骨神经痛、踝关节炎、脚气、小儿抽搐、咳喘、难产、胎衣不下、项强、肩背腰尻痛、足跟痛、阴肿、踝关节扭挫伤、下肢麻痹、疟疾、小儿痫证、甲状腺肿大、急性腰扭伤、胎盘滞留、胎位不正等。申脉(交会穴)位于外踝直下赤白肉际凹陷中。功用:祛风散寒,疏经活络。主治:头痛、眩晕、发热恶寒、癔症、腰腿酸痛、脑卒中、脚气、四肢麻木、无力、瘫痪、项背强痛、踝关节痛、内耳性眩晕、脑脊髓膜炎、精神分裂症等。至阴(五输穴)位于足小趾外侧,趾甲角外约1分处。功用:清热散风,通利下焦。主治:半身不遂、足关节炎、头痛、鼻塞、遗精、眩晕、尿闭、滞产、难产、胎衣不下、胎位不正、身痒、目痛、目翳、鼻出血、足下热等。

8、足少阴肾经:肝经后面是肾经,距离不远两指空;分泌系统掌控中,尿量稀少还尿频;眼袋眼皱足下冷,下肢肿胀善惊恐;经前腰酸背又痛,脸上出斑心发惊;记忆下降无睡梦,症状不通慢慢通。

足少阴肾经穴本经起于涌泉,终于俞府,左右共54个穴位。

涌泉(五输穴)位于足心前凹陷中。

功用:清热醒神,交通心肾。

主治:心肌炎、心悸、*疸、头顶痛、眩晕、子宫下垂、不孕症、小儿抽搐、咳嗽、失声、五趾痛、脑充血、休克、失眠、小儿惊风、便秘、脑卒中昏迷、咽喉肿痛、水肿、癔症、舌干、小便不利、足心热、中暑、癫癎、霍乱转筋、下肢痉挛、高血压、咯血、风疹、膝痛不可屈伸、精神分裂症等。

然谷(五输穴)位于内踝前舟骨下凹陷中。

功用:滋阴补肾,清热利湿。

主治:咽喉炎、腭扁桃体炎、心肌炎、呕吐、糖尿病、自汗、盗汗、膀胱炎、睾丸炎、遗精、月经不调、阳痿、小儿脐风、外阴瘙痒症、脚气、足跗肿痛、破伤风、子宫脱垂、崩漏、带下、癃闭、咯血、*疸、泄泻、下肢痿痹等。

太溪(五输穴、原穴)位于内踝尖后,脚跟上的大筋(肌腱)凹陷中。

功用:滋阴补肾,清热利湿。

主治:热病、后四肢厥冷、心内膜炎、膈肌痉挛、咽喉炎、腭扁桃体炎、咳嗽、遗尿、尿频、膀胱炎、水肿、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牙痛、失眠、神经衰弱、下肢麻痹、瘫痪、足跟肿痛、气喘、胸痛、咯血、糖尿病、健忘、腰脊痛、尿路感染、肾炎、眩晕、面黑、中心视网膜脉络膜炎、遗尿、足底痛、脚气、冻疮、衰老等。

照海(交会穴)位于内踝直下1寸凹陷中。

功用:滋阴补肾,清热利湿。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子宫脱垂、外阴瘙痒症、淋病、阴茎异常勃起、小便频数、癃闭、便秘、脚气红肿、不寐、咽喉肿痛、神经衰弱、半身不遂、眩晕、小儿麻痹后遗症、视力减退、疝气、遗尿、癫癎、癔症、腭扁桃体炎、四肢倦怠、咽干、目赤肿痛、肾炎、高血压、慢性咽炎、梅核气、足跟痛等。

复溜(五输穴)位于太溪穴上2寸,跟腱前缘。

功用:滋阴补肾,清热利湿。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水肿、腿肿、自汗、盗汗、热病汗不出、汗不止、糖尿病、尿路感染、尿闭、小儿麻痹后遗症、肾炎、腹水、月经不调、阳痿、脊髓炎、腹膜炎、淋病、睾丸炎、痢疾、痔疮、小腿寒冷、下肢麻痹、神经衰弱、视力减退、足痿软、腰背强痛、功能性子宫出血、急性腰扭伤、足跟痛、脑外伤后遗症等。

交信(郄穴)位于内踝尖上2寸,复溜穴前5分胫骨后缘。

功用:调补肝肾。

主治:睾丸肿痛、淋病、大便不利、痢疾、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赤白带下、子宫脱垂、水肿、肠炎、胫骨内侧痛等。

筑宾(郄穴、交会穴)位于内踝穴上5寸,胫骨后约2横指。

功用:调补肝肾,清热利湿。

主治:癫狂、癔症、疝气、腹痛、遗尿、肾炎、膀胱炎、阳痿、小腿酸痛、足痛、无力等。

阴谷(五输穴)位于膝窝内侧横纹头,两端(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凹陷中。

功用:调补肝肾,清热利湿。

主治:疝痛、崩漏、小便不利、遗尿、膝内侧痛、膝关节炎、阴囊湿疹、赤白带下、淋病、阳痿、阴茎痛、腹胀、遗精、癫狂等。

俞府位于前正中线旁开2寸,锁骨下缘凹陷中。

功用:宣肺理气。

主治:胸满、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胸痛、气喘、呼吸困难、腹胀、呃逆、呕吐、胸胁胀痛、房颤等。

9、手厥阴心包经:胸到中指心包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循环差异血管病;心跳过快还便秘,心烦目赤上肢痛。

手厥阴心包经穴本经起于天池、终于中冲、左右共18个穴位。

天泉位于臂前面腋横纹下2寸,两筋之间。

功用:疏经活络。

主治:心内膜炎、心悸、肋间神经痛、呃道、呕吐、支气管炎、胸胁胀痛、臂内侧痛等。

曲泽(五输穴)位于肘窝横纹中央,大筋(肱二头肌腱)内侧凹陷中。

功用:清热除烦,舒筋活血。

主治:心肌炎(心痛、心悸)、支气管炎、肱神经痛、肺结核、呕血、风疹、中暑、妊娠恶阻、胃脘痛、腹痛、腹泻、身热烦满、臂肘挛痛、手臂震颤、风湿性心脏病、急性胃肠炎、血栓性静脉炎、肘窝囊肿、面紫暗、疥癣等。

郄门(郄穴)位于大陵穴后5寸,两筋之间。

功用:宁心安神,调理气血。

主治:心肌炎(心痛、胸满、心悸)、呕血、鼻出血、癫癎、癔症、痔疮、咯血、疔疮、前臂痛、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动过速、胸膜炎、膈肌痉挛等。

间使(五输穴)位于大陵穴后3寸,两筋之间。

功用: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主治:心肌炎、心脏内外膜炎、咽喉炎、胃炎、中风昏迷、癔症、疟疾、热病、小儿惊风、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小儿夜啼、虫积、精神分裂症、肘臂挛痛、呕吐、烦躁、腋肿肘挛、癫狂、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单纯性甲状腺肿大、乳腺增生等。

内关(络穴)位于大陵穴后2寸,两筋之间,伸掌握拳腕部显出之浅沟凹陷处。

功用:理气降逆,宁心安神,镇痉止痛。

主治:心肌炎、心脏内外膜炎、*疸、前臂肘神经痛或麻痹、心绞痛、心悸怔忡、无脉症、胃脘痛、呃逆、呕吐、胸胁胀痛、昏迷、眩晕、失眠、疟疾、热病、中暑、癫狂、癔症、精神病、急性胃肠炎、神经衰弱、小儿惊风、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产后血晕、胁痛、胸闷气短、肘臂挛痛、手麻、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休克、风湿性心脏病、脑动脉硬化、头痛、妊娠恶阻、醉酒、肋间神经痛、正中神经损伤、冻疮、晕车、晕船等。

大陵(五输穴)位于手掌面的腕横纹正中,两筋之间凹陷中。

功用:理气活血,宁心安神,清热散邪。

主治:心肌炎、肋间神经痛、腭扁桃体炎、咽喉炎、心痛、心悸、癫癎、癔症、胃脘痛、中暑、头痛、热病汗不出、呕吐、胸胁胀痛、神经衰弱、急性胃炎、肘臂手挛痛、惊悸、精神分裂症、腕关节痛、喜笑悲恐、烦躁、失眠、喉痹、癫狂、疥癣、天疱疮、手皲裂、腕管综合征等。

劳宫(五输穴)位于中指和环指之间,掌心内第一道横纹的凹陷中。

功用:活血开窍,清热散邪。

主治:胸膜炎、吞咽困难、口腔炎、心痛、呕吐、胸胁痛、胃脘痛、大小便带血、鼻出血、*疸、癫癎、癔症、热病汗不出、中风昏迷、手掌多汗、鹅掌风、痔疮、中暑、烦躁、癫狂、口臭、口疮、冻疮等。

中冲(五输穴)位于中指尖正中,指甲前约1分。

功用:活血开窍,清热散邪。

主治:心痛、心烦、热病汗不出、中风、中暑、昏迷、晕厥、休克、急性胃肠炎(吐泻)、癫癎、癔症、精神分裂症、小儿夜啼、舌强不语及急、慢性惊风、心胸烦闷等。

10、手少阳三焦经:无名至肩三焦经,手臂外侧属阳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免疫下降忧郁症;疲倦易得慢性病。

手少阳三焦经穴本经起于关冲,终于丝竹空,左右共46个穴位。

关冲(五输穴)位于环指外侧(尺侧)指甲角处约1分。

功用:清三焦热,醒神开窍。

主治:头痛、目赤(结膜炎)、目翳、目视不明、热病、腹痛、吐泻、咽喉肿痛、中暑、中风昏迷、流行性腮腺炎、口干、心烦、前肘臂神经痛、五指痛、耳鸣、耳聋、舌强、心烦、小儿惊厥、急性腭扁桃体炎、喉炎等。

液门(五输穴)位于第4、第5指缝间,握拳取之。

功用:清三焦热,开窍聪耳,舒筋利节。

主治:贫血性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咽喉炎、牙龈炎、目赤肿痛、疟疾、手背红肿、痒痛、手指拘挛、前臂痉挛、麻痹等。

中渚(五输穴)位于液门穴后1.5寸,握拳第4与第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功用:清三焦热,开窍聪耳,舒筋利节。

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聋哑、咽喉肿痛、疟疾、热病汗不出、肘臂痛、手指不能屈伸、手肿痒痛、目赤肿痛、手指麻木、中耳炎、急性结膜炎、眶上神经痛、甲状腺肿大、肋间神经痛、手部冻疮等。

阳池(原穴)位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功用:清三焦热,舒筋利节。

主治:感冒、疟疾、耳聋、虚劳、糖尿病、风湿病、上肢关节炎、子宫前屈或后屈、腭扁桃体炎、上肢肿痛、麻痹、手背肿痛无力、下垂、荨麻疹、肩背痛、腕背腱鞘囊肿等。

外关(交会穴)位于手背腕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凹陷中。

功用:清三焦热,镇惊息风,疏经活络。

主治:热病、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及一切目疾、瘰疬、半身不遂、上肢关节炎、前臂神经痛、胸胁痛、流行性腮腺炎、颊肿、流行性感冒、肺炎、中暑、高血压、惊风、牙痛、鼻出血、落枕、上肢挛痛、麻痹、瘫痪、腕痛无力、手指肿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颤、感冒、肺炎、中耳炎、遗尿、腕下垂、神经性皮炎、手癣、冻疮、近视等。

支沟(五输穴)位于手背腕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凹陷中。

功用:清三焦热,通关开窍,疏经活络。

主治:心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耳鸣、耳聋、暴喑、热病汗不出、口噤不开、胸胁胀痛、水肿、呕吐、便秘、癃闭、瘰疬、产后血晕、上肢酸痛、瘫痪、肩背酸痛、目赤肿痛、心绞痛、急性胆囊炎、带状疱疹、产后缺乳等。

天井(五输穴)位于肘尖上1寸凹陷中。

功用:清热化痰,舒筋利节。

主治:肱骨及前臂神经痛、痉挛、萎缩、咽喉炎、肾炎、偏头痛、耳聋,颈、项、肩、臂痛,瘰疬、癫癎、精神分裂症、胸胁胀痛、咳嗽、肘腕关节炎、淋巴腺炎、腭扁桃体炎、瘿气、咽痛、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肩髎位于肩峰外下方,肩髑穴后约1寸凹陷中。

功用:舒筋利节。

主治:肩臂垂不能举、臂痛、肩胛肌痉挛、麻痹、胸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中风、上肢偏瘫等。

翳风(交会穴)位于耳朵根下,耳垂后凹陷中。

功用:清热化痰,通关开窍。

主治:耳下腺炎、流行性腮腺炎、耳鸣、耳聋、耳痒、颜面神经麻痹、舌肌麻痹、暴暗不语、牙痛、腭扁桃体炎、三叉神经痛、瘰疬、口吃、瘿气、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颊肿、聋哑、颞颌关节炎(痛)、风疹、神经性皮炎、瘙痒症、脱发等。

角孙(交会穴)位于耳尖上直对耳孔的发际边,张口有凹陷。

功用:清热散风。

主治:耳中肿痛、耳郭红肿、牙痛、龈肿、口腔炎、头痛、项强、目赤生翳、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咀嚼困难、呕吐等。

耳门位于耳屏上缺口处之前方凹陷中。

功用:清热散风,通关开窍。

主治:耳鸣、耳聋、耳肿、中耳炎、牙痛、头痛、眩晕、颌肿、聋哑、梅尼埃病、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外耳湿疹、耳道疖肿、面瘫等。

11、足少阳胆经:胆经裤线重叠行,分泌紊乱变神经;嗜睡液汗疲倦态,腋窝肿胀后脑痛;淋巴发炎局部胖。

足少阳胆经穴本经起于瞳子髎,终于足窍阴,左右共88个穴位。

瞳子髎(交会穴)位于外眼角外的一横指,眶骨外侧凹陷中。

功用:清热散风,活络明目。

主治:角膜炎、结膜炎、目翳、泪囊炎、夜盲症、近视、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目痒、口眼喎斜、三叉神经痛、头痛、迎风流泪、畏光羞明、视力减退、鱼尾较多、视网膜炎、角膜白斑、面瘫、面肌痉挛等。

听会位于耳屏下缺口处之前方凹陷中。

功用:清热散风,通关开窍。

主治:耳鸣、耳聋、聋哑、耳肿痛、牙痛、腮肿、下颌关节炎、口眼喎斜、下颌脱臼、半身不遂、面痛、中耳炎、面神经麻痹(面瘫)、三叉神经痛、梅尼埃病、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等。

率谷(交会穴)位于耳孔直上入发际1.5寸处。

功用:清热散风,镇惊除烦,疏经活络。

主治:偏头痛、呕吐、眩晕、耳鸣、耳聋、偏瘫、咳嗽、小儿抽搐、酒精中*、小儿急性与慢性惊风、流行性腮腺炎、头癣、斑秃、脱发等。

阳白(交会穴)位于眉毛上1寸,直对瞳孔。

功用:清热散风,通经活络。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泪囊炎、角膜痒痛、青光眼(青盲)、夜盲症、口眼喎斜、近视、眼睑痉挛、三叉神经痛、视网膜出血、呕吐、面瘫、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眼睑瞤动、*褐斑、额纹增多、迎风流泪、外頞疼痛等。

头临泣(交会穴)位于阳白穴直上入发际约5分,神庭穴与头维穴之间。

功用:清热散风,醒神明目,宣通鼻窍。

主治:角膜炎、结膜炎、泪囊炎、目眩、目痛、目翳、鼻塞流涕、中风昏迷、鼻窦炎、迎风流泪、外頞疼痛、近视、小儿惊风、癫癎等。

风池(交会穴)位于枕骨下两侧,风府穴旁大筋(斜方肌)外,后骨头下凹陷中

功用:祛风解表,清头明目,健脑安神。

主治:偏头痛、感冒、项强、鼻出血、鼻塞、耳鸣、耳聋、中风不语、半身不遂、失眠、健忘、神经衰弱、热病无汗、咽喉肿痛、腰痛、脑神经衰弱、流行性感冒、目痛、青光眼(青盲)、近视、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鼻渊、迎风流泪、落枕、肩背痛、高血压、脑震荡、风疹、荨麻疹、瘙痒症、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视网膜动脉阻塞、内分泌眼突症、面肌痉挛、神经性皮炎、疥癣、痤疮、脱发等。

肩井(交会穴)位于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凹陷中。

功用:理气降气,疏经活络。

主治:中风不语、颈项强痛、肩背痛、肩关节周围炎、腭扁桃体炎、难产、胞衣不下、落枕、产后子宫出血、神经衰弱、半身不遂、四肢厥冷、急性乳腺炎、肺炎、颈项肌痉挛、麻痹、上肢酸痛、瘫痪、胸满、瘰疬、手臂不举、嗜睡、神疲乏力、痰壅咳逆、反胃、阑尾炎、产后血晕、乳汁不下等。

日月(募穴、交会穴)位于乳头直下方第7肋下5分。

功用:疏调肝胆,和中降逆。

主治:胁肋胀痛、肋间神经痛、呃逆(膈肌痉挛),呕吐、吞酸、腹痛、癔症、*疸、胆囊炎、胃溃疡、肝炎、腹胀、胆石症等。

京门(募穴)位于第12肋前端。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小便不利、肾炎、疝气、腰膝冷痛、肋间神经痛等。

带脉(交会穴)位于第11肋前缘下约1.8寸,与肚脐平齐。

功用:温补下焦,调气束带。

主治:腰腹冷痛、疝气、赤白带下、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痢疾、膀胱炎、子宫痉挛、经闭腹痛、少腹痛、腰胁痛等。

五枢(交会穴)位于带脉穴下3寸,骼前上棘之上凹陷中。

功用:温补下焦。

主治:疝气、腹痛、便秘、腰胯酸痛、赤白带下、胃痉挛、腰腿痛、子宫痉挛、子宫内膜炎、睾丸炎等。

维道(交会穴)位于五枢穴下5分凹陷中。

功用:温阳利湿,疏经活络。

主治:阑尾炎、睾丸炎、肾炎、呕吐、肠炎、腹水、便秘、疝气、腰胯酸痛、腿痛、麻痹及子宫疾病等。

居髎(交会穴)位于髂前上棘与髋骨头(大转子最高点)之间凹陷中。

功用:清利湿热,舒筋利节。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髋关节酸痛、膀胱炎、睾丸炎、肾炎、阑尾炎、下肢肿痛、痉挛、瘫痪及子宫疾病等。

环跳(交会穴)位于髋骨头(大转子最高点)后上方约2寸凹陷中。

功用:祛风利湿,舒筋利节,通经活络。

主治: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风寒湿痹痛、挫闪腰痛、下肢肿痛、痉挛、麻痹、瘫痪、骼腰部痛、膝胫痛、髋关节炎、荨麻疹、赤白带下、痔疮、膝不得伸、风疹、脚气、水肿及臀部软组织疾病等。

风市位于大腿外侧正中线,胭横纹头上7寸,患者以手贴于大腿外侧,中指尖下即本穴。

功用:祛风利湿,疏经活络。

主治:痹证、中风偏瘫、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荨麻疹、遍身瘙痒、神经性皮炎、脚气、下肢肿痛、麻痹、瘫痪、膝关节酸痛、腰腿麻木、疼痛、股外侧支神经炎、风疹、湿疹等。

膝阳关位于髌骨(膝盖)外侧,膝窝外面横纹头之上凹陷中。

功用:祛风利湿,舒筋利节。

主治:膝关节炎(红肿、疼痛、拘急)、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风寒湿痹、脚气、呕吐、大腿麻痹、下肢冷痛、小腿麻木等。

阳陵泉(五输穴、筋会)位于膝窝外面横纹头下2寸,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功用:清泄肝胆,舒筋利节。

主治:胸满、胁痛、*疸、呕吐、全身拘挛、口苦、腰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肝炎、胆囊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脚气、膝关节炎、习惯性便秘、胆石症、颜面水肿、胸膜炎、遗尿、膝部红肿、小儿惊风、破伤风、下肢肿痛、痉挛、瘫痪、足内翻、癫癎、胆道蛔虫症、耳鸣、耳聋、带状疱疹、下肢动静脉炎、落枕、肩周炎、踝关节扭伤、胁肋痛等。

阳交(郄穴)位于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两筋间。

功用:疏经活络。

主治:腓骨神经痛及麻痹、喘息、胸膜炎、脚气、胁痛、面肿、癔症、坐骨神经痛、惊狂癫疾、失音。

外丘(郄穴)位于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阳交穴(后约一横指)与飞扬穴之间。

功用:疏经活络。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胀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腿痛、瘫痪、脚气等。

光明(络穴)位于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两筋间凹陷中。

功用:清热散风,疏经活络。

主治:头痛、目痛、目视不明、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夜盲症、目痒、热病汗不出、脚气、小儿佝偻病、膝痛、胫酸、颊肿、乳房肿痛(乳腺炎)、下肢肿痛、麻痹、白内障、青少年近视、偏头痛、腓肠肌痉挛等。

阳辅(五输穴)位于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两筋间凹陷中。

功用:清肝胆热,疏经活络。

主治:膝关节炎、全身百节神经痛、头痛、目痛、胸满、胁痛、腋下肿痛、坐骨神经痛、脚气、下肢挛痛、麻痹、半身不遂等。

悬钟(髓会)位于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两筋间凹陷中。

功用:清肝胆热,疏经活络。

主治:腹痛、胁痛、不欲食、落枕、痔疮出血、脚气、头痛、颈项强痛、胸胁胀痛、咽喉肿痛、腰痛、伤寒热不退、肩周炎、半身不遂、急性鼻炎、鼻出血、脊髓疾病、下肢肿痛、瘫痪、膝腿痛、腋下肿、胸腹胀满、胁肋痛、脚气、便秘、落枕、淋巴结结核、肋间神经痛、偏头痛、足内翻等。

丘墟(原穴)位于外踝前下方凹陷中。

功用:清肝胆热,舒筋利节。

主治:胸胁胀痛、颈项强痛、腋下肿痛、胆囊炎、半身不遂、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脚气、肺炎、胸膜炎、疝气、肋间神经痛、腿痛、外踝和足跟肿痛、头痛目眩、嚼腐吐酸、下肢痿痹、疟疾、目赤肿痛、目翳、胆囊炎、胆石症、高血压、腋窝淋巴结炎、踝关节扭伤、足内翻等。

足临泣(五输穴、交会穴)位于足背第4、第5趾间的趾缝侠溪穴上1.5寸,小筋后骨缝中。

功用:清肝胆热,疏经止痛。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不明、耳鸣、耳聋、胸胁胀痛、疟疾、热病、寒热往来、胸满、急性乳腺炎、月经不调、全身麻痹及疼痛、心内膜炎、眩晕、胸痛、瘰疬、足背疼痛、目赤肿痛、遗尿、足趾疼痛、结膜炎、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颈淋巴结核、湿疹、脚气、回乳等。

侠溪(五输穴)位于小趾第4、第5趾缝间上方中点处。

功用:清肝胆热,疏经活络。

主治:头痛、眩晕、颌颊痛、耳鸣、耳聋、胸胁胀痛、目痛不明、疟疾、热病、全身痛、乳腺炎、经闭、足背肿痛、下肢麻痹、足趾挛痛、麻木、偏头痛、膝骨酸痛、肋间神经痛等。

足窍阴(五输穴)位于足第4趾外侧,趾甲角外约1分。

功用:清肝胆热。

主治:胸膜炎、心脏肥大、呃逆、头痛、失眠、多梦、目痛、心烦、咳嗽、哮喘、咽喉肿痛、舌强、胸胁胀痛、热病、耳聋、耳鸣、手足烦热、肋间神经痛、偏头痛、高血压、月经不调、足跗肿痛等。

12、足厥阴肝经:肝经对应胆经行,循环分泌掌控中;肤色发青腰疼痛,眼圈发黑有痛经;眼球发干眼屎多,肝火旺盛有罪行。

足厥阴肝经穴本经起于大敦,终于期门,左右共28个穴位。

大敦(五输穴)位于足拇趾外侧趾甲角外约1分。

功用:清热醒神、固冲止崩、升举下陷。

主治:小便频数、遗尿、淋病、睾丸炎、精索神经痛、子宫脱垂、月经过多、阴肿、经闭、痛经、崩漏、癫狂、胃脘痛、惊风、头痛、神经衰弱、脚气、晕厥、阴痒、腹胀、疝气、阴茎痛、月经不调、小便失禁、遗尿、癃闭、疝痛缩阴、便秘、腹股沟斜疝、阴囊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滞产、附睾炎等。

行间(五输穴)位于足木拇趾,二趾趾缝纹头后凹陷中。

功用:疏肝理气,调经和血,镇惊止痛。

主治:胸痛、胁痛、目赤肿痛、泪囊炎、心痛、咳嗽、呕血、胃脘痛、腹痛、惊风、疝气、遗尿、癃闭、头痛、失眠、糖尿病、赤白带下、崩漏、痛经、月经不调、神经衰弱、口眼喎斜、癫癎、癔症、尿血、便秘、阴茎痛、心悸、腹膜炎、睾丸炎、*疸、阴肿、脚气、呃逆、泄泻、眩晕、中风、瘼疭、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闭经、淋证、结膜炎、青光眼、腭扁桃体炎、面肌痉挛、高血压、视力减退、肋间神经痛、乳腺增生、前阴瘙痒疼痛等。

太冲(五输穴)位于行间穴后1.5寸骨缝中。

功用:疏肝理气,调经和血,镇惊息风。

主治:遗尿、疝气、头痛、目眩、崩漏、口渴、胁痛、泄泻、癃闭、*疸、高血压、月经不调、闭经、赤白带下、阴肿、淋病、胸满、癔症、失眠、口眼喎斜、足痛、无力、足趾挛痛、肾炎、乳腺炎、腋下肿痛、阴茎痛、便秘、眩晕、小儿惊风、精神分裂症、腹胀、呃逆、咽痛、咽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痛、下肢痿痹、胸胁胀痛、癫癎、小便不通、肝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胆囊炎、中风昏迷、面肌痉挛、手指震颤、乳腺增生、滞产、结膜炎、视力减退、青光眼、近视、前阴瘙痒疼痛、面部*褐斑等。

中封(五输穴)位于内踝尖前大筋(胫骨前肌腱)后凹陷中。

功用:疏肝理气,清利下焦。

主治:膀胱炎、淋病、*疸、全身麻痹、下肢厥冷、瘿气、遗精、阴缩、阴肿痛、疝气、小便不利、小腹肿痛、疟疾、肝炎、踝关节肿痛、胆囊炎等。

蠡沟(络穴)位于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处。

功用:疏肝理气,清利下焦。

主治:疝气、小腹肿痛、小便不利、会阴部湿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子宫出血、下腹痉挛、麻痹、子宫内膜炎、癔症、性功能亢进、遗尿、丹*、臁疮、小腿酸痛、肝炎、湿疹、睾丸炎、阴部瘙痒疼痛等。

曲泉(五输穴)位于髌骨(膝盖)内侧,膝窝里面横纹头之上凹陷中。

功用:调气活血,清热除湿,舒筋利节。

主治:大腿内侧神经痛、痉挛或麻痹、膝关节炎、心悸、疝气、痔疮出血、遗精、子宫脱垂、阴道炎、月经不调、闭经、阴茎痛、肾炎、阳痿、小便不利、癃闭、阴部痒痛、癥瘕、腿膝肿痛、痛经、白带、产后腹痛、头痛、目眩、癫狂、下肢痿痹、阴痒、疝气、高血压、前列腺炎、阴道炎等。

阴包位于股骨内上踝上4寸两筋(股内肌与缝匠肌)间。

功用:理气活血,通利下焦。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下肢肿痛、麻痹、小腹痛、阳痿、遗精、月经不调、便秘、腰臂部痉挛或麻痹等。

阴廉位于气冲穴下2寸,大腿根内侧动脉中。

功用:调经活血。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外阴瘙痒、不孕症、泄泻、小腹痛、股内侧痛等。

急脉位于气冲穴下1寸,任脉旁2寸,平齐阴茎根。

功用:疏肝理气。

主治:阴茎痛、疝气、小腹胀痛、股内侧痛、阴部肿痛、子宫脱垂、大阴唇炎、睾丸炎等。

章门(募穴、脏会)位于第11肋间前端。

功用:疏调肝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主治:*疸、呃逆、呕吐、水肿、腹胀、泄泻、疳积、二便不利、胁痛、肝脾大、胃脘痛、消化不良、肺结核、胸膜炎、支气管炎、心悸、疝气、膀胱炎、肝炎、积聚痞块、腰背痛不能转侧、胁肋痛、胆石症等。

期门(募穴)位于乳头直下,第9肋端。

功用:疏调肝脾,理气活血。

主治:胸胁胀痛、腹胀、呕吐、呃逆、胃脘痛、哮喘、乳腺炎、乳汁少、肋间神经痛、肝脾大、肝炎、饮食不下、*疸、妇女热入血室、胆囊炎、胸膜炎、慢性腹膜炎、心肌炎、鼠蹊痛、癃闭、遗尿、阴中痛、胆石症、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消瘦、乳腺增生、湿疹、面部*褐斑等。

13、任脉:任脉位于正前胸,心脏脾胃行不通;上连乳腺下子宫,万一不通变老翁。

任脉经穴本经起于会阴,终于承浆,共24个穴位。

会阴(交会穴、络穴)位于阴囊(女子阴唇后联合部)与肛门之间,会阴部正中即是。

功用:补肾培元,清热利湿。

主治:小便不利、痔疮、脱肛、遗精、阳痿、阴茎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痒痛、多汗、肛门瘙痒肿痛、遗尿、溺水昏迷、淋病、癃闭、不射精、闭经、昏迷、癫狂、先天性腰骶椎裂引起的排尿困难等。

中极(募穴、交会穴)位于肚脐中心下4寸。

功用:补肾培元,清热利湿。

主治:阳痿、遗精、遗尿、疝气、癃闭、早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小腹胀痛、阴肿、外阴瘙痒、经闭、肾炎、水肿、腹膜炎、淋病、睾丸炎、膀胱括约肌麻痹、子宫痉挛、子宫内膜炎、输卯管炎、子宫不正、胎衣不下、白浊、积聚疼痛、痛经、小便频数、不孕症、阴囊湿疹、阴部痛、外阴及肛门瘙痒、尿路感染、产后宫缩痛、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关元(募穴、交会穴)位于肚脐中心下3寸处。

功用:补肾培元,清热利湿。

主治:腹痛、胃下垂、遗尿、遗精、阳痿、泄泻、脱肛、痢疾、尿道炎、膀胱炎、崩漏、经闭、痛经、赤白带下、子宫脱垂、外阴瘙痒、月经不调、不孕症、产后恶露不止、癥瘕、胎衣不下、肾炎、附睾丸炎、淋病、前列腺炎、尿频、癃闭、结核病、尿血、虚脱、神经衰弱、中风脱症、虚劳冷惫、赢瘦无力、霍乱吐泻、疝气、便血、早泄、糖尿病、眩晕、休克早期、呃逆、反胃、尿路感染、乳糜尿、肠逆蛔虫症、衰老、精于缺乏症、不射精、肥胖症、盆腔炎、脱发等。

石门(募穴)位于肚脐中心下2寸处。

功用:补肾培元,清热利湿。

主治: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水肿、吐血、阑尾炎、肠系膜炎、疝气、小腹痛、泄泻、痢疾、遗尿、癃闭、癥瘕、经闭、滞产、崩漏、赤白带下等。

气海位于肚脐中心下1.5寸处。

功用:补肾培元,益气和血。

主治:腹痛、泄泻、遗尿、遗精、阳痿、脱肛、痢疾、胃脘痛、胃下垂、神经衰弱、疝气、便血、慢性腹膜炎、癔症、小儿发育不全、慢性阑尾炎、月经异常、赤白带下、崩漏、闭经、痛经、胎衣不下、产后恶露不绝、绕脐绞痛、便秘、虚劳、虚脱、癥瘕、四肢无力、水肿、脘腹胀满、水谷不化、泄痢不禁、癃闭、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臌胀、麻证、神经衰弱、精于缺乏症、肠麻痹、呃逆、衰老、不孕症、肥胖症、脱发等。

阴交(交会穴)位于肚脐中心下1寸处。

功用:补肾培元,清热利湿。

主治:小腹痛、绕脐绞痛、疝气、阴部湿痒、崩漏、赤白带下、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产后贫血、不孕症、阴汗、湿痹等。

神阙位于肚脐中心处。

功用:培元固本。

主治:胃脘痛、泄泻、脱肛、虚脱、痢疾、水肿、中风脱证、尸厥、腹痛、休克、四肢厥冷、肠鸣、臌胀、小便不利、尿失禁、淋证、便秘、不孕、急慢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肠结核、肠粘连、消瘦、衰老、面色萎*、荨麻、干燥综合征、晕动病、面部*褐斑等。

水分位于肚脐中心上1寸处。

功用:和中理气,分利水湿。

主治:胃脘胀痛、腹臌胀、腹水、腹胀痛、绕脐痛、小便不利、泄泻、癃闭、反胃、水肿、肠鸣、脱肛、寒中、饮食不下、肾炎等。孕妇禁灸。

下脘(交会穴)位于肚脐中心上2寸处。

功用:和中理气,消积化滞。

主治:胃脘痛、呕吐、肠鸣、腹胀、腹痛、痞块、消化不良、胃扩张、胃痉挛、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呃逆、痢疾、完谷不化、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扭转、贲门痉挛、食管癌、急性胰腺炎等。

建里位于肚脐中心上3寸处。

功用:和中理气,消积化滞。

主治:胃脘痛、呃逆、呕吐、腹胀痛、水肿、消化不良、腹膜炎、腹膜痉挛、肠鸣、泄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

中脘(募穴、交会穴、八会穴)位于肚脐中心上4寸处。

功用:调理肠胃,行气活血,清热化滞。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泄泻、消化不良、呃逆、胃下垂、咳嗽、哮喘、痢疾、*疸、疳积、阑尾炎、痞块、便秘、癫癎、失眠、神经衰弱、胃溃疡、肝炎、胆囊炎、食积、癔症、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食欲缺乏、霍乱、肥胖症、反胃、吞酸、纳呆、肠鸣、便血、虚劳吐血、头痛、惊悸、怔忡、脏躁、精神分裂症、尸厥、惊风、产后血晕、臌胀、胃扭转、肠梗阻、急性胰腺炎、失眠、肝炎、早期肝硬化、食管癌、消瘦、慢惊风、荨麻疹等。

上脘(交会)位于肚脐中心上4寸处。

功用:和中降逆,清热化痰。

主治:胃脘痛、呃逆、呕吐、腹泻、腹胀、腹痛、*疸、水肿、痞块、癫癎、消化不良、吐血、急性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食欲缺乏、疝气、寄生虫病、小儿惊风、癔症、反胃、痢疾、胃下垂、消化性溃疡、贲门痉挛、急性胰腺炎、食管癌、痫证等。

巨阙(募穴)位于肚脐中心上6寸处。

功用:和中降逆,清心化痰。

主治:膈肌痉挛(呃逆)、胃痉挛、腹直肌痉挛、呕吐、胃溃疡、心外膜炎、心悸、胸膜炎、支气管炎、胸满胀痛、*疸、噎膈、癔症、心慌、心痛、急性胃肠炎等。

鸠尾位于中脘穴上3寸处。

功用:和中降逆,清心化痰。

主治:心绞痛、心悸、支气管炎、喘息、腭扁桃体炎、急性胃炎、癫癎、胸满胀痛、胃脘痛、呃逆、呕吐、癔证等。

膻中(募穴、交会穴、气穴)位于两乳头之间凹陷中。

功用:宽胸理气,宁心化痰。

主治:咳嗽、哮喘、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噎膈、乳汁少、呃逆、痰迷心窍、乳腺炎、肺脓疡、心动过速、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心脏病、咳唾脓血、心烦、气喘、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乳腺增生、食管炎、食管痉挛、梅核气、肺结核等。

天突(交会穴)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处。

功用:宽胸理气,清热化痰,利咽开喑。

主治:胸痛、咳嗽、哮喘、肺脓疡、咯血、呃逆、呕吐、噎膈、咽喉肿痛、中风、食管炎、暴喑、甲状腺肿大、百日咳、梅核气、瘿气、咽喉炎、支气管炎、食管痉挛、食管癌、声带疾病、神经性呕吐等。

廉泉(交会穴)位于结喉上方凹陷中。

功用:通利咽膈,清热化痰。

主治:舌下肿痛、中风、舌强不语、舌弛缓、口腔炎、流涎症、瘿气、舌根麻痹或挛痛、支气管炎、喘息、暴喑、咽喉肿痛、呕吐、吞咽困难、咽喉炎、腭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舌肌麻痹、声门肌痉挛、声带疾病、软腭麻痹、梅核气、聋哑、癔症等。

承浆(交会穴)位于下嘴唇之下,唇间正中凹陷中。

功用:清热散风,开窍醒神。

主治:下牙痛、龈肿、口噤不开、口疮、面肿、口眼喎斜、中风昏迷、休克、惊风癫癎、癔症、口腔溃疡、半身不遂、糖尿病、疝气、头项强痛、小便赤*、面神经麻痹、流涎症、癫狂、口唇部疾病、口唇皲裂等。

14、督脉:督脉立于脊椎中,监督气血来运行;五脏六腑督脉宫,对应区域弯曲痛。

督脉经穴本经起于长强,终于龈交,共28个穴位。长强(交会穴、络穴)位于尾骨与肛门之间处。功用:培补下焦,清热利湿。主治:痔疮、泄泻、痢疾、脱肛、便秘、阳痿、遗精、癫癎、惊风、便血、子宫脱垂、阴痒、腰骶强痛、阴囊湿疹、慢性淋病、精神分裂症、瘈疭、脊强反折、癃闭、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遗尿、肛裂、破伤风、肛门瘙痒、前列腺炎、引产等。腰俞位于第4骶骨下凹陷中。功用:培补下焦,清热利湿。主治:泄泻、痢疾、脱肛、痔疮、遗尿、遗精、月经不调、闭经、腰骶痛、淋病、下肢瘫痪、便秘、便血、癫癎、腰椎间盘突出症、肛门瘙痒等。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0分钟。命门位于第2腰椎下凹陷中,与肚脐相对应。功用:温肾壮阳。主治:遗精、阳痿、水肿、遗尿、耳鸣、头痛、腰背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子宫内膜炎、手足冷痛、下肢麻痹、脊髓疾病、恶寒发热、疝气、淋病、虚损、腰痛、脊强反折、尿频、泄泻、早泄、习惯性流产、五劳七伤、头晕、癫癎、惊恐、脊髓炎、腰椎肥大、截瘫、小儿麻痹后遗症、贫血、糖尿病、硬皮病、荨麻疹、盆腔炎、不孕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阴部湿疹、皮肤肿瘤等。腰阳关位于第4腰椎下凹陷中。功用:壮腰补肾,舒筋利节。主治:遗精、阳痿、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下肢麻痹、膝关节炎、脊髓炎、疝气、慢性肠炎、便血、闭经、淋浊、痔疮、小腹痛、盆腔炎、产后宫缩痛、前列腺炎、多发性神经炎、坐骨神经痛、腰椎肥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糖尿病、膀胱麻痹、尿崩症等。脊中位于第11胸椎下凹陷中。功用:益肾强脊,调理胃肠,健脾化湿。主治:*疸、泄泻、痢疾、痔疮、便血、脱肛、小儿疳积、腰背强痛、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肛门瘙痒。筋缩位于第9胸椎下凹陷中。功用:镇惊息风。主治:脊背强痛、癫癎、癔症、胃脘痛、小儿惊风、胃痉挛、腰背神经痛、失声、神经衰弱、强直性痉挛等。至阳位于第7胸椎下凹陷中,约与肩胛骨下角平齐。功用:宽胸利膈,清热化痰。主治:脊背强痛、膈胁胀痛、咳嗽、哮喘、疟疾、热病、*疸、胃脘痛、消化不良、肠鸣、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腹痛、脊强身热、心绞痛、心律失常、肝炎、胆道蛔虫症、疔疮、银屑病等。神道位于第5胸椎下凹陷中。功用:清热息风,宁心化痰。主治:脊背强痛、心悸、咳嗽、哮喘、疟疾、热病、神经衰弱、小儿惊风、头痛、颊颌炎、下颌骨脱臼、肋间神经痛、癔症、伤寒等。身柱位于第3胸椎于凹陷中。功用:清热散风,扶正祛邪。主治:外感身热、咳嗽、哮喘、疟疾、脊背强痛、癫癎、癔症、神经衰弱、惊风、感冒、脊髓疾患、小儿夜啼、癫狂、疔疮、发背、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百日咳、精神分裂症、维生素D缺乏病、风湿性心脏病、银屑病、面部*褐斑等。陶道位于第1胸椎下凹陷中。功用:清热散风,扶正祛邪。主治:头、颈、肩胛肌痉挛及神经衰弱、癔症、间歇热、感冒、外感热病、身热汗不出、疟疾、咳嗽、哮喘、脊背强痛、癫癎、小儿惊风、结核病发热、骨蒸盗汗、肺结核、精神分裂症、湿疹、银屑病、痤疮、雀斑、*褐斑等。大椎(交会穴)位于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凹陷中。功用:清热散风,扶正祛邪。主治:感冒、外感热病汗不出、疟疾、咽痛、咳嗽、哮喘、头痛、项强、胸痛、呕吐、脊背拘紧、癫癎、癔症、疔疮、暑热、软骨病、贫血、神经衰弱、毛囊炎、小儿惊风、小儿麻痹后遗症、落枕、骨蒸盗汗、视网膜出血、肺气肿、肺结核、鼻出血、角弓反张、精神分裂症、五劳七伤、虚损、神疲乏力、中暑、霍乱、风疹、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肝炎、*疸、血液病、白细胞减少、脑炎、脑脊髓膜炎、咽炎、淋巴结炎、腭扁桃体炎、乳腺炎、乳腺增生、发际疮、丹*、静脉炎、荨麻疹、颈椎病、湿疹、银屑病、痤疮、面部*褐斑等。脑户位于枕骨粗隆(后脑勺)上缘凹陷中。功用:清头散风。主治:头痛、项强、眩晕、癫癎、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中风、中耳炎等。百会(交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边与枕骨粗隆之间凹陷中。功用:清头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主治:中风昏迷、口噤不开、尸厥、角弓反张、头痛、眩晕、鼻窟、耳鸣、耳聋、健忘、失眠、癫癎、癔症、小儿惊风、脱肛、遗尿、神经衰弱、半身不遂、痔疮、发际疮、子宫脱垂、头发早白、高血压、低血压、休克、抑郁症、眼睑下垂、舞蹈病、精神分裂症、鼻炎、鼻窦炎、脚气等。上星位于鼻梁直上入前发际边1寸处。功用:清头散风。主治:头痛、前顶痛、眩晕、目痛、目赤(结膜炎)、角膜炎、热病无汗、鼻塞、鼻出血、鼻炎、鼻息肉、间歇热、神经衰弱。癔症、小儿急惊风、迎风流泪、疟疾、发际疮、脂溢性脱发等。神庭(交会穴)位于鼻梁直上入前发际边5分处。功用:清头散风。主治:头痛、前顶痛、眩晕、失眠、鼻炎、泪囊炎、目痛、目翳、鼻塞流涕、癫癎、神经衰弱、癔症、急惊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窦炎、鼻出血、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禁针。人中(交会穴)位于鼻尖与上嘴唇尖之间,人中沟当中。功用:清热息风,苏厥醒神。主治:中风昏迷、中暑、急惊风、休克、癫癎、癔症、牙关紧闭、口眼喎斜、面肿、牙痛、腰背强痛、崩漏、产后血晕、糖尿病、精神分裂症、水肿、癫狂、晕厥、休克、面瘦、破伤风、遗尿、尿潴留、面肌痉挛、呃逆、舞蹈病、晕动病、急性腰扭伤等。又为急救穴之一。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更多艾灸知识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体14条经络的作用与对应穴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