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不难判断,因为正常人的性征很明显。
年龄:年龄的增长,机体出现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等一系列改变。
年龄与疾病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如佝偻病.麻疹白喉等多发生于幼儿及儿童;结核病、风湿热多发生于少年与青年:动脉硬化性疾病、某些癌肿多发生于老年。年龄大小-般通过问诊即可得知,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昏迷死亡或隐瞒年龄时则需通过观察进行判断,其方法是通过观察皮肤的弹性与光泽,肌肉的状态.毛发的颜色和分布、面与颈部皮肤的皱纹、牙齿的状态等进行大体上的判断。
生命体征
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为体格检查时必须检查的项目之一。
体温
1.体温测量及正常范围:测量体温的常规方法有腋测法、口测法和肛测法,近年来还出现了耳测法和额测法。所用体温计有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和红外线体温计。
(1)腋测法:将体温计头端置于患者腋窝深处,嘱患者用上臂将体温计夹紧,10分钟后读效。正常值为36~37C。使用该法时,注意腋窝处应无致热或降温物品,并应将腋窝汗液擦F,以免影响测定结果。该法简便安全,且不易发生交叉感染,为最常用的体温则定方法。
(2)口测法:将消*后的体温计头端置于患者舌下,让其紧闭口唇,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37.2C。使用该法时应嘱患者不用口腔呼吸,测量前10分钟内禁饮热水和冰水,以免影响测量结果。该法结果较为准确,但不能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
(3)肛测法:让患者取侧卧位,将肛门]体温计头端涂以润滑剂后,徐徐插人肛门内达体温计长度的一半为止,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5~37.7C。肛测法一般较口测法读数高0.2~0.5C。该法测值稳定,多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
耳测法:是应用红外线耳式体温计.测量鼓膜的温度,此法多用于婴幼儿。
额测法:是应用红外线测温计,测量额头皮肤温度,此法仅用于体温筛查。体温测量误差的常见原因(1)测量前未将体温计的求柱甩到35C以下,致吏测量结果高于实际体温。(2)采用腋测法时,由于患者明显消瘦、病情危重或神志不清而不能将体温计夹紧,致使测量结果低于实际体温。(3)检测局部存在冷热物品或刺激时,可对测定结果造成影响,如用温水漱口、局部放置冰袋或热水袋等。呼吸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节律规整,深浅适度,频率16--20次/分。婴幼儿较成人快,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
脉搏检查时应选择浅表动脉,一般桡动脉,必要时可,颞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60--次/分,平均72次/分,儿童平均90次/分,婴幼儿次/分。老年偏慢,女性较男性快,日间快,餐后,活动后,情绪激动时快。
血压观察动脉血压的高低.检测方法点击:血压测量
发育:通过患者年龄智力和体格成长状态(包括身高、体重及第二性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发育正常者,其年龄、智力与体格的成长状态处于均衡一致。成年以前,随年龄的增长,体格不断成长.在青春期,尚可出现一段生长速度加快的青春期急速成长期,属于正常发育状态。
成人发育正常的指标包括:①头部的长度为身高的1/7~1/8;②胸围为身高的1/2;③双上肢展开后,左右指端的距离与身高基本-致;④坐高等于下肢的长度。正常人各年龄组的身高与体重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机体的发育受种族遗传、内分泌营养代谢生活条件及体育段炼等多种因索的影响。
临床上的病态发育与内分泌的改变密切相关。在青春期前,如出现腺垂体功能亢进,可致体格异常高大称为巨人症;如发生垂体功能减退,可致体格异常矮小称为垂体性侏儒症。甲状腺对体格发育也有很大影响,在新生儿期,如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导致体格矮小和智力低下,称为呆小病。
性激索决定第二性征的发育,当性激索分泌受损,可导致第二二性征的改变。男性患者出现“阉人”征,表现为上、下肢过长,骨盆宽大.无胡须、毛发稀少.皮下脂肪丰满,外生殖器发育不良,发音女声;女性患者出现乳房发育不良闭经、体格男性化、多毛.皮下脂肪减少、发音男声。性激紫对体格亦具有一一定的影响,性早熟儿童,患病初期可较同龄儿童体格发育快,但常因骨断过早闭合限制其后期的体格发育。
头颅(skull)的视诊应注意大小、外形变化和有无异常活动。
触诊是用双手仔细触摸头颅的每一个部位,了解其外形,有无压痛和异常隆起。头颅的大小以头围来衡量,测量时以软尺自眉间绕到颅后通过枕骨租隆。头围在发育阶段的变化为:新生儿约34cm,出生后的前半年增加8cm,后半年增加3cm,第=年增加2cm,第三、四年内约增加1.5cm,4~10岁共增加约1.5cm,到18岁可达53cm或以上,以后几乎不再变化。矢状缝和其他颅缝大多在出生后6个月骨化,骨化过早会影响颅脑的发育。头颅的大小异常或畸形可成为--些疾病的典型体征,临床常见者如下:1.小颅(merecephali)小儿囟门多在12~18个月内闭合,如过早闭合可形成小头畸形,这种畸形同时伴有智力发有障碍。2.尖颅(oxycephaly)亦称塔领(towerskull),头顶部尖突高起,造成与颜面的比例异常,这是由于矢状缝与冠状缝过早闭合所致。见于先天性疾患尖颅并指(趾)畸形(arocephaloyndaeblia),即Apent综合征(图33.1)。3.方颅(squaredsul)y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呈方形,见于小儿佝偻病或先天性梅*。4.巨颅largeskul)额、项、顺及枕部突出膨大呈圆形.颈部静脉充盈,对比之下颜面很小。由于颅内压增高压迫眼球,形成双目下视,巩膜外露的特殊表情,称落日现象(stingsunpheromeion,,见于脑积水5.长颅(dichephalia)自领页至下领部的长度明显增大,见于Manfan综合征及肢端肥大症,6.变形颅(delormingsull)y发生于中年人,以颅骨增大变形为特征,同时伴有长督的骨质增厚与弯曲,见于变形性骨炎(Peget病)。
头部的运动异常,一般视诊即可发现。头部活动受限,见于颈椎疾患;头部不随意地颤动,见于帕金森病(Parkinson病);与颈动脉搏动一致的点头运动,称Musset征,见于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体型
体型是身体各部发育的外观表现,包括骨骼.肌肉的生长与脂肪分布的状态等。成年人的体型可分为以下3种:
1.无力型亦称瘦长型,表现为体高肌瘦、预细长、肩窄下再胸廓扁平、腹上角小于90°。
2.正力型亦称幻称型,表现为身体各个部分结构匀称适中,腹上角90度左右。见于多数正常成人
3.超力型亦称矮胖型,表现为体格粗壮、颈粗短、面红、肩宽平、胸围大腹上角大于90°。
病态异常体型常见的有:①矮小型:见于垂体性侏儒症呆小病、性早熟等;②高大型:见于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等。
营养状态
与食物的摄人、消化吸收和代谢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好坏可作为鉴定健康和疾病程度的标准之一。
营养状态一般较易评价,通常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的发育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观察皮下脂肪充实的程度,前臂屈侧或上臂背侧下1/3处脂肪分布的个体差异最小,为判析脂肪充实程度最方便和最适宜的部位。此外,在一定时间内监测体重的变化亦可反映机体的营养状态。
临床上通常用良好,中等,不良三个等级对营养状态进行描述。
①良好:黏膜红润、皮肤光泽、弹性良好,皮下脂肪丰满而有弹性,肌肉结实,指甲、毛发润泽,肋间隙及锁骨上窝深浅适中,肩胛部和股部肌肉丰满。
②不良:皮肤黏膜干燥弹性降低,皮下脂肪非薄,肌肉松弛无力,指甲粗糙无光泽、毛发稀疏,肋间隙、锁骨上窝凹陷,肩押骨和髂骨嶙峋突出。
③中等:介于两者之间。
临床上常见的营养状态异常包括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度两个方面。
营养不良由于摄食不足或(和)消耗增多引起。一般轻微或短期的疾病不易导致营养状态的异常,故营养不良多见于长期或严重的疾病。当体重减轻低于标准体重的10%时称为消瘦,体重指数(BMI)18.5为消瘦。极度消瘦者称为恶病质。
引起营养不良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摄食障碍:多见于食管胃肠道疾病,神经系统及肝、肾等疾病引起的严重恶心、呕吐等。
(2)消化吸收障碍:见于胃肠胰腺肝脏及胆道疾病引起消化液或酶的合成和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和吸收。
(3)消耗增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长期活动性肺结核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出现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消耗过多。
营养过度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超过标准体重的20%为肥胖,根据体重指数(BMI)判定,世界卫生组织标准,BMI≥30为肥胖,我国标准,BMI≥28为肥胖。按其病因可将肥胖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1)原发性肥胖:亦称单纯性肥胖,为摄人热量过多所致,表现为全身脂肪分布均匀,身体各个部位无异常改变,常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2)继发性肥胖:主要为某些内分泌疾病所致。如下丘脑、垂体疾病、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等。
意识:是指人对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认知与觉察能力,是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正常人意识清晰,定向力正常,反应皈锐精确,思维和情感活动正常,语言流畅、准确,表达能力良好。凡能影响大脑功能活动的疾病均可引起程度不等的意识改变,称为意识障碍。患者可出现兴奋不安,思维紊乱语言表达能力减退或失常、情感活动异常、尤意识动作增加等。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可將其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谵妄以及昏迷。
判断患者意识状态多采用问诊,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思维、反应、情感、计算及定向力等方面的情况。对较为严重者,尚应进行痛觉试验、瞳孔反射等检查,以确定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
面容:是指面部呈现的状态;健康人表情自然,神态安怡。临床上常见的典型面容改变有以下几种:1.急性病容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口唇疱疹,表情痛苦。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球菌肺炎.疟疾、流行性脑脊隨膜炎等。2.慢性病容面容憔悴,面色晦暗或苍白无华,目光暗淡、表情忧虑。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肝硬化、严重结核病等。3.贫血面容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表情疲惫。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4.肝病面容面色晦暗,额部、鼻背、双颊有褐色色素沉着。见于慢性肝脏疾病。
5.肾病面容面色苍白,眼睑、颜面水肿,舌色淡、舌缘有齿痕。见于慢性肾脏疾病。6.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面容惊愕,眼裂增宽,眼球凸出,目光炯炯,兴奋不安,烦躁易怒。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7.黏液性水肿面容面色苍*,颜面水肿,睑厚面宽,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眉毛、头发稀疏,舌色淡、肥大。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8.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烦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9.肢端肥大症面容头颅增大,面部变长,下颌增大、向前突出,眉弓及两颧隆起,唇舌肥厚,耳鼻增大。见于肢端肥大症10.伤寒面容;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呈无欲状态。见于肠伤寒、脑脊髓膜炎脑炎等高热衰竭患者。11.苦笑面容牙关紧闭,面肌痉李,呈苦笑状。见于破伤风。12.满月面容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和胡须生长。见于库欣综合征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
13.面具面容面部呆板,无表情,似面具样,见于帕金森病,脑炎等。
体位1.自主体位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限制。见于正常人、轻症和疾病早期患者。2.被动体位患者不能自己调整或变换身体的位置。见于极度衰竭或意识丧失者。3.强迫体位患者为减轻痛苦,被迫采取某种特殊的体位。
临床上常见的强迫体位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迫仰卧位:患者仰卧,双腿蜷曲,借以减轻腹部肌肉的紧张程度。见于急性腹膜炎等。(2)强迫俯卧位:俯卧位可减轻脊背肌肉的紧张程度。见于脊柱疾病。(3)强迫侧卧位:有胸膜疾病的患者多采取患侧卧位,可限制患侧胸廓活动而减轻疼痛和有利于健侧代偿呼吸。见于一側胸膜炎和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4)强迫坐位:亦称端坐呼吸,患者坐于床沿上,以两手置于膝盖或扶持床边。该体位便于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加大膈肌活动度,增加肺通气量,并减少回心血量和减轻心脏负担。见于心肺功能不全患者。(5)强迫蹲位:患者在活动过程中,因呼吸闲难和心悸而停止活动并采用蹲居位或膝胸位以缓解症状。见与先天性发绀型心脏病。(6)强迫停立位:在步行时心前区疼痛突然发作,患者常被迫立刻站住,并以右手按抚心前部位,待症状稍缓解后才继续行走。见于心绞痛。
(7)辗转体位:患者辗转反侧,坐卧不安。见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肾绞痛等。(8)角弓反张位:患者领及脊背肌肉强直,出现头向后仰,胸腹前凸,背过伸,躯干呈弓形。见于破伤风及小儿脑膜炎。姿势是指举止的状态。
健康成人躯干端正,肢体活动灵活适度。正常的姿势主要依靠骨骼结构和各部分肌肉的紧张度来保持.但亦受机体健康状况及精神状态的影响,如疲劳和情绪低沉时可出现肩垂、弯背、拖拉蹒跚的步态。患者因疾病的影响,可出现姿势的改变。颈部活动受限提示颈椎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多愿采取坐位;腹部疼痛时可有躯干制动或弯曲,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胃肠痉李性疼宿发作时,患者常捧腹而行。
步态
1.蹒跚步态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似鸭行。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先天性双侧髋关节脱位等。2.醉酒步态行走时躯F重心不稳,步态素乱不准确如醉酒状。见于小脑疾病、酒精及巴比安中*。3.共济失调步态起步时一-脚高抬,骤然垂落,且双目向下注视,两脚间距很宽,以防身体倾斜,闭目时则不能保持平衡。见于脊髓病变患者。4.慌张步态起步后小步急速趋行,双脚擦地,身体前倾,有难以止步之势。见于帕金森病患者5.跨阈步态由于踝部肌腱、肌肉弛缓,患足下垂,行走时必须抬高下肢才能起步。见于腓总神经麻痹。6.剪刀步态由于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尤以伸肌和内收肌张力增高明显,移步时下肢内收过度,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见于脑性瘫痪与截瘫患者7.间歇性跛行步行中,因下肢突发性酸痛乏力,患者被迫停止行进,需稍休息后方能继续行进。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皮肤
(一)颜色
皮肤的颜色(skincolor)与种族遗传有关,同-种族可因毛细血管的分布、血液的充盈度,色素量的多少、皮下脂肪的厚薄不同而异,同一个人不同部位、不同生理及疾病状态、不同环境下也不相同。
1.苍白(pallor)皮肤苍白可由贫血、末梢毛细血管痉挛或充盈不足所致,如寒冷、惊恐、休克、虚脱以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仅见肢端苍白,可能与肢体动脉痉挛或阻塞有关,如雷诺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2.发红(redness)皮肤发红是由于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速、血量增加以及红细胞量增多所致,在生理情况下见于运动、饮酒后;病理情况下见于发热性疾病,如肺炎球菌肺炎肺结核猩红热阿托品及一氧化碳中*等。皮肤持久性发红见于库欣综合征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发绀(cyanosis)皮肤呈青紫色,常出现于口唇、耳廓、面颊及肢端。见于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异常血红蛋白血症。
4.*染(stainedyllow)皮肤黏膜发*称为*染,常见的原因有:
(1)*疸:由于血清内胆红素农度增高使皮肤黏膜发*称为*疸。血清总胆红索浓度超过34.2μumol/L时,可出現*疸。*疸引起皮肤黏膜*染的特点是:①*疸首先出现于巩膜、硬腭后部及软腭黏膜上,随着血中胆红素浓度的继续增高,黏膜*染更明显时,才会出现皮肤*染;②巩膜*染是连续的,近角巩膜缘处*染轻*色淡,远角巩膜缘处*染重、*色深。
(2)胡萝卜素增高;过多食用胡萝卜南瓜、橘子、橘子计等可引起血中胡萝卜索增高,当超过2.5g/L时,也可使皮肤*染。其特点是:①*染首先出现于手掌、足底、前额及鼻部皮肤;②一般不出现巩膜和口腔黏膜*染;③血中胆红素不高;④停止食用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或果汁后,皮肤*染逐渐消退。
(3)长期服用含有*色索的药物:如米帕林,呋喃类等药物也可引起皮肤*染。其特点是:①*染首先出现于皮肤,严重者也可出现于巩膜;②巩膜*染的特点是角巩膜缘处*染重,*色深;离角巩膜缘越远,*染越轻,*色越淡.这一点是与*疸的重要区别。
5.色素沉着(pigmentation)是由于表皮基底层的黑色素增多所致的部分或全身皮肤色泽加深。生理情况下,身体的外露部分以及乳头,腋窝生殖器官、关节、肛门周围等处皮肤色素较深。如果这些部位的色紫明显加深或其他部位出现色素沉着,则提示为病理征象。常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其他如肝硬化晚期肝癌:肢端肥大症黑热病、疟疾以及使用某些药物如砷剂和抗肿瘤药物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色素沉着。妇女妊娠期间,面部额部可出现棕褐色对称性色素斑,称为妊娠斑;老年人也可出现全身或面部的散在色索斑,称为老年斑。6.色素脱失正常皮肤均含有一-定量的色素,当缺乏酪氨酸酶致体内酪氨酸不能转化为多巴而形成黑色索时,即可发生色素脱失。临床上:常见的色素脱失,有白癜风、白斑及白化病(I)白癜风(vitiligo):为多形性大小不等的色索脱失斑片,发生后可逐渐扩大,但进展缓慢,无白觉症状亦不引起生理功能改变。见于白瘢风患者,有时偶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及恶性贫血患者。
(2)白斑(leukoplakia);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色素脱失斑片,面积一般不大,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及女性外阴部,部分白斑可发生癌变。(3)白化病(albinismus):为全身皮肤和毛发色素脱失,头发可呈浅*色或金*色。属于遗传性疾病,为先天性路氨酸酶合成障碍所致。(二)湿度皮肤湿度(moisture)与皮肤的排泌功能有关,排泌功能是由汗腺和皮脂腺完成的,但汗腺起主要作用。出汗多者皮肤比较湿润,出汗少者比较干燥。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出汗增多是生理的调节功能。在病理情况下,可发生出汗增多或无汗,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如风湿病,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出汗较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佝偻病,脑炎后遗症亦经常伴有多汗。夜间睡后出汗称为盗汗,多见于结核病。手足皮肤发凉而大汗淋漓称为玲汗,见于休克和虚脱患者。(三)弹性皮肤弹性(elasticity)与年龄、营养状态、皮下脂肪及组织间隙所含液体量有关。儿童及青年皮肤紧张富有弹性;中年以后皮肤组织逐斩松池,弹性减弱;老年皮肤组织萎缩,皮下脂肪减少,弹性减退。检查皮肤弹性时,常选择手背或上臂内侧部位,以拇指和示指将皮肤提起,松手后如皮肤皱褶迅速平复为弹性正常,如皱褶平复缓慢为弹性减弱,后者见于长期消耗性疾病或严重脱水者。发热时t血液循环加速,周围d血管充盈,可使皮肤弹性增加。
(四)皮珍(skineruption)多为全身性疾病的表现之一,是临床上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据。
临床上常见的皮疹有以下几种:1.斑疹(maculae)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一般不凸出皮肤表面。见于斑疹伤寒、丹*、风湿性多形性红斑等。2.玫瑰疹(roseola)为一种鲜红色圆形斑疹,直径为2~3mm,为病灶周围血管扩张所致。检查时拉紧附近皮肤或以手指按压可使皮疹消退,松开时又复出现,多出现于胸腹部。为伤寒和副伤寒的特征性皮疹。3.丘疹(papules)除局部颜色改变外,病灶凸出皮肤表面。见于药物疹、麻疹及湿疹等。4.斑丘疹(maculopapule)在丘疹周围有皮肤发红的底盘称为斑丘疹。见于风疹、猩红热和药物疹等。5.荨麻疹(urticaria)为稍隆起皮肤表面的苍白色或红色的局限性水肿,为速发性皮肤变态反应所致,见于各种过敏反应。6.疱疹(bleb)为局限性高出皮面的腔性皮损,颜色可因腔内所含液体不同而异。腔内液体为血清、淋巴液,直径小于1em者为小水疱,可见于单纯疱疹、水痘等。直径大于lem为大水疱。腔内含浓者为脓疱,脓疱可以原发也可以由水疱感染而来,可见于糖尿病足和烫伤患者。(五)脱屑皮肤脱得(desquamation)常见于正常皮肤表层不断角化和更新,但由于数量很少,一般不易察觉。病理状态下可见大量皮肤脱屑。米糠样脱屑常见于麻疹;片状脱屑常见于猩红热;银白色鳞状脱屑见于银屑病。(六)皮下出血
根据直径大小和伴随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
1,小于2mm为瘀点
2,3--5mm为紫癜
3,大于5mm为瘀斑
4,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称为血肿
鉴别:
皮疹受压时,一般可褪色或消夫,瘀点和小红痣受压后不褪色,但小红痣于触诊时可感到稍高于皮肤表面,且表面光亮。皮下出血常见于造血系统疾病、重症感染、某些血管损害性疾病以及*物或药物中*等。
(七)蜘蛛痣与肝掌
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其大小不等。检查时用棉签等物品压迫蜘蛛痣的中心,其辐射状小血管网立即消失,去除压力后又复出现。-一般认为蜘蛛患的出现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有关,常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发生机制与蜘蛛痣相同。
(八)水肿皮下组织的细胞内及组织间隙内液体积聚过多为水肿。凹陷性水肿局部受压后可出现凹陷,面黏液性水种及象皮肿(丝虫病)尽管组织肿胀明显,但受压后并无组织凹陷。根据水肿的轻重.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仅见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骨前、踝部皮下组织,指压后可见组织轻度下陷。平复较快。中度:全身组织均见明显水肿,指压后可出现明显的或较深的组织下陷,平复缓慢。重度:全身组织严重水肿,身体低位皮肤紧张发亮,甚至有液体渗出。此外,胸腔、腹腔等浆膜腔内可见积液,外阴部亦可见严重水肿。(九)皮下结节皮下结节(subecutaneousnodules)较大的通过视诊即可发现,对较小的结节则必须触诊方能在及。无论大小结节均应触诊检查,注意其大小、硬度、部位、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
常见的皮下结节有下列几种:1.风湿结节位于关节、骨隆突附近,圆形质硬无压痛的皮下结节,其数目不多,且大小不等(直径为0.5~2.0cm)。见于风湿热和类风湿等疾病。2.囊蚴结节于躯干、四肢皮下出现*豆或略大的结节,其特点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平滑,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可推动,质地硬韧,数目多少不一。见于囊尾蚴病,也称囊虫病。3.痛风结节也际痛风石,是血液尿酸浓度增高,尿酸盐结晶在皮下结缔组织沉积所致。一般以外耳的耳廓、跖趾、指(趾)关节及掌指关节等部位多见。为大小不一(直径为0.2一2.0cm)*白色结节,为痛风特征性病变。4.结节性红斑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好发于小腿伸侧,常为对称性,大小不一(直径为1~5em)、数日不等的疼痛性结节。皮损由鲜红色变为紫红色,最后可为*色。常持续数天或数周而逐渐消退,不留瘢痕。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1)脂膜炎结节:见于脂膜炎。(2)动脉炎结节:见于结节性多发动脉炎。
(3)Osler小结;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
(十)瘢痕
椴痕(scar)指皮肤外伤或病变愈合后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斑块。表面低于周围止常皮肤者为篓缩性癜痕;高于周围正常皮肤者为增生:性搬痕。外伤、感染及手术等均可在皮肤上遗留搬痕,为曾患某些孩病的证据。患过皮肤疮疖者在相应部位川遗留瘢痕;患过天花者,在其面部或其他部位有多数大小类似的瘢痕;领淋巴结结核破溃愈合后的患者常遗留领部皮肤瘢痕
(十二)毛发
毛发(hair)的颜色、曲直与种族有关。其分布、多少和颜色叮因性别5年龄而有不同,亦受遗传,营养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毛发的多少及分布变化对临床诊断有辅助意义。毛发增多见于一些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性激素者,女性患者除一般体毛增多外,尚可生长胡须。病理性毛发脱落常见于以下原因:(1)头部皮肤疾病:如脂溢性皮炎、螨寄生等可呈不规则脱发,以顶部为著。(2)神经营养障碍:如斑秃,脱发多为圆形,范围大小不等,发生突然,可以再生。
(3)发热性疾病:如伤寒等。(4)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喊退症、垂体功能减退症及性腺功能减退症等。(5)理化因素:如过量的放射线影响,某些抗癌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等。
淋巴结
淋巴结分布于全身,一般体格检查仅能检查身体各部表浅的淋巴结。正常情况下,淋巴结较小,直径多在0.2~0.5cm之间,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毗邻组织无粘连,不易触及,亦无压痛。
表浅淋巴结分布
头颈部
1.耳前淋巴结位于年屏前方。
2.耳后淋巴结位于耳后乳突表面胸锁乳突肌止点处,亦称为乳突淋巴结
3.枕淋巴结位于枕部皮下,斜方肌起点与胸锁乳突肌止点之间。
4.颌下淋巴结位于颌下腺附近,在下颌角与须部之中间部位。
5.颏下淋巴结位于频下三角内,下领舌骨肌表面,两侧下颌骨前端中点后方
6.颈前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表面及下颌角处。
7.颈后淋巴结位于斜方肌前缘。
8.锁骨.上淋巴结位于锁骨与胸锁乳突肌所形成的夹角处。
上肢1.腋窝淋巴结是上肢最大的淋巴结组群.可分为五群;
(1)外侧淋巴结群:位于腋窝外侧壁。
(2)胸肌淋巴结群:位于胸大肌下缘深部。(3)肩胛下淋巴结群:位于肢窝后皱装深部。(4)中央淋巴结群:位于腋窝内侧壁近肋骨及前锯肌处。
(5)腋尖淋巴结群;位于腋窝顶部。
2.滑车上淋巴结位于上臂内侧,内上髁上方3-4cm处,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之间的间沟内。
下肢1.腹股沟淋巴结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股三角内,它又分为上,下两群
(1)上群: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与韧带平行排列,故又称为睃股沟訒带横组或水平组。
(2)下群:位于大隐静脉上端,沿静脉走向排列.故又称为腹股沟淋巴结纵组或垂直组。
2.胭窝淋巴结位于小隐静脉和胭静脉的汇合处,
检查方法及顺序
检查方法
检查淋巴结的方法是视诊和触诊。
视诊时不仅要注意局部征象(包括皮肤是否隆起.颜色有无变化,有无皮疹、瘢痕瘘管等)山要注意全身状态。
触诊是检查淋巴结的主要方法。检查者将示中环三指并拢,其指腹平放于被检查部位的皮肤上进行滑动触诊.这里所说的滑动是指腹按压的皮肤与皮下组织之间的滑动;滑动的方式应取相互垂直的多个方向或转动式滑动,这有助于淋巴结与肌肉和血管结节的区别、
检查颈部淋巴结时可站在被检查者前面或背后,手指紧贴检查部位。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嘱被检查者头稍低,或偏向检查侧,以使皮肤或肌肉松弛,有利于触诊、被检查者卧位时,检查领部淋巴结见图3-2-13检查锁骨上淋巴结时,让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头部稍向前屈,用双手进行触诊,左手触诊右侧,右手触诊左侧,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检查腋窝淋巴结时,被检查者前臂稍外展,检查者以右手检查左侧,以左手检在有侧,触诊时由浅及深至腋窝各部检查滑车上:淋巴结时,以左(右)于扶托被检查者左(右)前臂,以右(左)于向滑车上.由浅及深进行触摸([图3-2-14).
发现淋巴结肿大时,应注意其部位、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同时注意寻找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发病灶。检查顺序全身体格检查时,淋巴结的检查应在相应身体部位检查过程中进行。为了避免遗漏应特别注意淋巴结的检查顺序。
头颈部淋巴结的检查顺序是:耳前.耳后、枕部倾下、领下、领前、领后、锁骨上淋巴结。
上肢淋巴结的检查顺序是:腋房淋巴结、滑车上淋巴结。腋窝淋巴结应按腋笑群、中央群、胸肌群.肩脚下群和外侧群的顺序进行。
下肢淋巴结的检查顺序是:腹股沟淋巴结(先在、:群后查下群)国窝淋巴结。淋巴结肿大病因及表现淋巴结肿大按其分布可分为局限性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局限性淋巴结肿大1.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由引流区域的急、慢性炎症所引起,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齿龈炎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急性炎症初始,肿大的淋巴结柔软、有压痛.表自光滑.无粘连.肿大到一定程度即停止。慢性炎症时.淋巴结较硬,最终淋巴结可缩小或消退。2.单纯性淋巴结炎为淋巴结本身的急性炎症。肿大的淋巴结有疼痛,呈中等硬度,有触痛.多发生于领邵淋巴结。
3.淋巴结结核肿大的淋巴结常发生于颈部血管周围,多发性,质地稍硬,大小不等,可相互粘连,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如发生干酪性坏死,则可触及波动感。晚期破溃后形成瘘管,愈合后可形成瘢痕。4.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肿大的淋巴结,质地坚硬,或有橡皮样感,表面可光滑或突起,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一般无压痛。胸部肿瘤如肺癌可向右侧锁骨上或腋。窝淋巴结转移;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因此处系胸导管进领静脉的人口,这种肿大的淋巴结称为Virchow淋巴结,常为胃癌、食管癌转移的标志。全身性淋巴结肿大1.感染性疾病病*感染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艾滋病等;细菌感染见于布氏杆菌病、血行弥散型肺结核、麻风等;螺旋体感染见于梅*,鼠咬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原虫与寄生虫感染见于黑热病、丝虫病等。2.非感染性疾病(1)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节病等。(2)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