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胸膜瘘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医学影像诊断五大经典病例
TUhjnbcbe - 2021/5/20 18:26:00

一.肺部病变典型征象解析:树芽征

在影像科医生对疾病诊断中,捕捉征象非常重要,特别是一些典型的征象往往能起到缩小鉴别诊断范围的作用,有些甚至可以直接做出明确诊断。在肺部CT的影像学检查中,树芽征就是这样一种影像学征象。树芽征病变累及细支气管以下的小气道,由于小叶中心性的气道扩张和管腔内粘液、脓液等炎性物质的填充,在肺部薄层CT或HRCT上表现为直径2~4mm的小叶中心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和与之相连的分支线状影,形似春天里树枝发芽的征象。图1树芽征的示意图

病理机制肺小叶内的细支气管在正常情况下是无法辨别的,但当细支气管阻塞扩张,细支气管管壁增厚,管周浸润,细支气管管腔被粘液、脓液、流体或癌栓浸润等情况下,薄层CT或高分辨CT即可呈现为树芽状。小气道树形分支状结构是树芽征形成的解剖学基础。树芽征中的「树」和「芽」分别代表着不同意义。「树」指的是因阻塞而扩张的细支气管,「芽」指的是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管内充的粘液等物质。图2树芽征示意图

图3典型树芽征CT图树芽征病因树芽征是由多种影响小气道的病变所引起的一种非特异征象,它的出现多提示小气道炎症病变。树芽征最初用于描述肺结核并支气管播散,随后人们发现多种疾病可以伴有这种征象,其中最经典的是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满肺的树芽征作为诊断依据之一。表1树芽征常见病因(注:参照李贺等人文章及年Radiographics综述)案例一基本病史:男,15岁,伴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图4胸部CT平扫显示双肺弥漫性高密度病灶,胸膜下病变多呈树芽征改变案例二基本病史:男性,60岁,伴有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病史。图5肺部CT平扫显示胸膜下支气管扩张梗阻,呈树芽征。余可见支气管扩张双规征案例三基本病史:女性,66岁,伴有慢性咳嗽病史。图6肺部CT平扫发现右肺下叶多发小叶中心性结节与扩张梗阻的细支气管相连(箭头所示),呈树芽征。该患者最终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案例四基本病史:男,17岁,伴有慢性咳嗽病史。图7胸部CT显示多发扩张厚壁支气管及胸膜下树芽征,最终诊断囊性肺纤维化

二.神经肥大竟也可以导致脖子增粗

近期,Neurology杂志发表了一例因颈部增粗而前来就诊的患者,与通常颈部增粗的原因不同,该患者竟是由于神经根及神经肥大而导致的颈部显著增粗。该病例由加拿大学者Bourque等报道,一起来看下吧。病例详情女性患者,35岁。既往诊断为青少年型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CIDP)。并且神经传导检查,脑脊液检查,MRI以及治疗反应等也证实了该诊断。患者出现了明显的、肉眼可见的颈部增粗(图1A),是由于患者出现了弥漫性的颈神经及颈神经根肥大(图1B)。无痛性的颈部增粗通常是由于肥胖、甲状腺肿大或淋巴结病所致。本例患者的情况十分少见。图1(A)患者在近10年内逐渐缓慢出现颈部和斜方肌上部区域增粗,这一症状并未引起患者注意。(B)MRI显示臂丛神经干和所有颈神经出现显著肥大,显示出高信号CIDP患者中出现的神经肥大通常在近端更为显著,通常MRI可以发现其典型的表现,但临床通常不显著。而相反,在肥厚性腓骨肌萎缩症(CMT)患者中神经远端近皮肤的分支可触及明显的肿胀。

三.脑桥动静脉畸形破裂

大约10%的颅内动静脉畸形发生在后颅窝,但颅内动静脉畸形很少见于脑桥。近日,医院的Maduri教授等人报道了一例脑桥动静脉畸形破裂,刊登在最新一期的AJNR杂志上。患者男性,27岁,突发右侧中枢性面瘫、一个半综合征。

图1水平位NECT(A)、T2像(B)和T2GRE序列(C)显示脑桥背侧中线血肿破入第四脑室。未见T2低信号囊,无明显周围水肿或血管扩张

图2之前的DSA(D)和之后的DSA(E)微血管像可见脑桥处的病灶(白色箭头处)基底动脉的分支与右侧的岩静脉连通大约10%的颅内动静脉畸形发生在后颅窝,但颅内动静脉畸形很少见于脑桥。根据外科和血管结构评估,脑桥动静脉畸形患者的预后较差,但放射外科学技术这一非侵入性手术方式也许能使之有所改善。诊断要点患者出现脑桥出血,无其他相关危险因素,MRI显示无潜在占位,则应行血管造影以排除动静脉畸形。鉴别诊断1.脑桥海绵状静脉畸形:病灶边缘T2低信号,明显的晕状伪影,病灶内或病灶周围出血。可能与动静脉畸形有关;2.毛细管扩张:急性出血,尚无报道过;3.硬脊膜动静脉瘘:DSA可鉴别;4.肿瘤卒中:水肿与血肿量不成比例。治疗1.放射外科手术;2.血管内介入技术:若动脉管径小,风险很高;3.开颅手术:风险极高。

四.多房性囊性肾瘤

近期,JamesX教授等在auntminnie上报道了一例多房性囊性肾瘤,该病临床较为少见。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基本病史52岁,女性,严重血尿,轻度腰部疼痛。影像学检查图1腹部CT横断面图2腹部CTMIP成像冠状面图3腹部MRT2加权像横断面图4腹部MRDWI横断面图5腹部MRT1加权像横断面图6腹部MR增强横断面影像学发现1.CTU:轴位实质期和冠状面MIP图像显示在左肾两极之间区域可见一边界清楚,多房性囊性占位,囊间隔较薄,部分间隔轻度增厚,无局灶性结节或实性成分,增强强化明显。囊内呈液体样密度。病变累及肾盂。2.MRI:显示左肾两极之间多房囊性病变,囊间隔在T1和T2呈低信号,囊内容物在T2呈高信号。DWI(图4)信号稍高。增强后(图6)病灶囊壁及囊间隔轻度强化,囊内容物无明显强化。诊断多房性囊性肾瘤病例要点囊性肾瘤是一种由间质和上皮组织细胞形成的多房性囊性良性肾脏病变。多数常为单侧累及。BosniakIII级。该病无遗传家族史。1.病理囊性肾瘤有较厚的纤维囊壁。囊腔之间无交通,囊间隔较薄。无侵袭性特征(即没有侵犯相邻的血管和淋巴结构)。2.自然史肿块若压迫肾门可导致尿路梗阻并发感染。囊性肾脏肿瘤切除术后预后良好。3.流行病学囊性肾瘤好发年龄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3个月到4岁之间的男孩多见;第二个高峰,40至60岁女性患者多见。4.临床表现成人可表现为肾区疼痛,血尿及尿路感染。儿童则表现为无症状的可触及的肾区肿块。5.影像学特点(1)一般特征囊性肾瘤表现为一边界清楚,多发囊性肿块。若累及肾门附近结构(包括肾盂和输尿管近端),导致梗阻性肾积水。(2)CT囊内容物类似或高于液体样密度,这取决于蛋白性分泌物或黏液含量。囊间隔较薄,少有钙化。囊壁及囊间隔轻度强化,囊内容物不强化。(3)MRIT1加权,囊内容物通常呈低信号(可由于蛋白性分泌物或出血性而呈高信号),囊壁和囊间隔多呈低信号;T2加权,囊内容物呈高信号,而囊壁和囊间隔呈低信号;DWI可变化;增强后囊壁和囊间隔强化,囊内容物不强化。6.鉴别诊断: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单纯性肾囊肿、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7.治疗:大多数情况下,为排除恶性病变而选择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基于影像特征不能完全排除囊性肾细胞癌)。

五.肠系膜纤维瘤的CT表现

肠系膜纤维瘤是韧带样纤维瘤的一个类型,为肠系膜的瘤样纤维组织增生,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纤维组织增生和纤维肉瘤之间,有局部侵润性生长,侵袭和局部复发倾向,现结合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SyedSafiuddinHashmi的在ACR上的病例来对该病进行介绍。病史24岁女性,从高处坠落后持续性耻骨上疼痛2周。影像学检查及发现图1为增强CT示腹盆腔内巨大实性肿块,呈明显强化(*色箭头),不与子宫(红色箭头)相连图2为增强CT,示肿块(*色箭头)和左侧卵巢(红色箭头)之间可见边界清楚的脂肪组织图3为增强CT,示中腹部一巨大的边界清楚的肿块(箭头),并将结肠向周围压迫图4为增强CT,示肿块前方囊性变部分(箭头)图5为增强CT,示部分囊变的肿块(*色箭头),不与子宫相连(红色箭头)图6为增强CT,肠系膜上动脉和上静脉位于肿块后部(箭头),表明该肿块很可能位于腹腔内图7为增强CT,可见网膜位于肿块前方(箭头),而且肿块边界不清,可能有网膜浸润或感染/炎症图8为增强CT,可见肿块内部前方见小的气体影(箭头),可能与感染或肠道浸润或造瘘有关诊断侵袭性纤维瘤病/肠系膜纤维瘤讨论肠系膜纤维瘤是韧带样纤维瘤的一个类型,为肠系膜的瘤样纤维组织增生,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纤维组织增生和纤维肉瘤之间,有局部侵润性生长,侵袭和局部复发倾向,但不远处转移,属交界性病变。腹部纤维瘤是罕见的良性纤维瘤,1~60岁均可发病,但多发于中青年,男女发病比例约为5:7。然而,这些肿瘤可能具有局部侵袭性,这使得在治疗时较困难,可能导致切除不完整,以及术后的复发。小肠系膜为最常发病部位,相邻肠段的肠壁一般不被侵犯,偶尔侵及肠壁、肠系膜根部及邻近器官,而结肠系膜、大网膜及后腹膜较少发病。可单发或多发。加德纳综合征患者中约20%的患者可合并有肠系膜纤维瘤。肠系膜纤维瘤可表现为腹腔内肿块或沿血管增殖,从而导致CT上的「螺纹」样改变或表现为血管周围组织增厚。肿瘤局部浸润周围的肠道和实质器官并不少见。CT上,这些病变密度与肌肉类似,较大的肿瘤可能因坏死而出现囊性改变。考虑到肿瘤复发和手术死亡率,影响该病预后的不良因素,包括肿瘤较大(大于10厘米)、形态多样、广泛浸润以及包裹肠道、输尿管和血管。硬纤维瘤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或两者的结合,根据患者的疾病程度。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以及放疗,或两者结合。由于该肿瘤没有外膜,且局部为浸润性生长,术中瘢痕影响或和周围组织界限难以确定,未必能达到R0切除,所以常规术后辅助放射性治疗。但仍具有极强的局部复发倾向。对于复发和不可切除者可以行抗激素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学影像诊断五大经典病例